收藏 分销(赏)

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39712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等教育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胡慧娴1,周世杰1,许明鉴2(1.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延安716000)摘要:为了探讨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之间关系,采用无聊倾向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532名大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无聊倾向、智能手机成瘾、负面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系;智能手机成瘾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这种作用占总效应的52%。因此,提供更多有趣且有益的活动以减轻无聊感,加强对手机使用的控制,可以减少负面情绪。关键词:无聊倾向;负面情绪;智能手机成瘾;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1674-6198(2024)01-00019-05一、问题负面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刺激作出消极的主观体验,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它表现为抑郁、焦虑、痛苦等1。情绪评价理论认为,个体产生负面情绪与不合理信念有关,即当前事件状态与个体的期望状态匹配程度不相符时,伴随的负面情绪将越强烈。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 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抑郁和 焦 虑 风 险 的 检 出 率 分 别 大 约 是 21.48%和45.28%。2,说明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问题突显3,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内部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高水平焦虑情绪个体易形成消极的自我图式,

3、从而产生自我判断偏差。此外,严重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产生攻击性行为4、情绪性饮食和非自杀性自伤等行为5。先前的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情绪状态与人格特质的相关6,其中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抑郁情绪正相关7。因此,本研究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因素,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的关系无聊倾向是表现出的无聊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一般包含个体对外在刺激不敏感和缺乏内在兴趣,一般包含个体对外在刺激不敏感和缺乏持久的内部兴趣。8个体长期处于无聊状态下,会减少对刺激的注意或仅知觉到某种单一的刺激,更有甚者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资源调动困难并导致认

4、知失败9。感受到厌倦的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低下会引起学业倦怠、情绪饮食和药物滥用等不良社会适应行为。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是无聊倾向的后果,这可能与感觉寻求倾向或者冲动性有关。研究还发现无聊倾向是轻度负情感效价,也就是说感到无聊的个体可能经历负向情绪,包括孤独11、愤怒12、社交焦虑与抑郁等13。此外,意义和注意成分(MAC)模型认为个体感到无聊是与当前任务不匹配模式相关,也就是说无聊倾向收稿日期:2023-07-21作者简介:胡慧娴(1996),女,广东东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许明鉴(1986),男,陕西延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5、of Yan 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第38卷第1期Vol.38No.12024年2月Feb.2024-19程度高的人在尝试参与有意义活动时可能经历不断的失败而导致绝望甚至抑郁。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无聊倾向可以有效预测负面情绪发展趋势。(二)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智能手机成瘾指个体长时间地关注手机信息,对手机使用产生依赖性,导致个体出现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14。在智能移动网络环境中,不少大学生沉浸手机游戏、线上社交、线上短视频等。网络成瘾的ACE模型15认为,互联网的新奇性、匿名性特征让个体随时在网上建立联系,满足其对刺激的需求。因此,当内部和外部刺激无

6、法有效满足个体心理需求时,他们感觉生活乏力,很有可能转向网络来缓解生活单调。相关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成瘾与无聊倾向具有密切联系16,具有高感觉寻求的个体处于无聊状态时会寻求新奇的刺激如手机,这将会大大地增加他成瘾的可能性。实证研究也表明,个人对无聊的高度敏感性可能会使用Facebook逃离无聊的情境,增加上瘾的可能性,反过来过度使用Facebook也可能会增强的无聊情境体验,还可能有更高抑郁和失眠水平。另外,研究还发现网络成瘾还常常伴随着抑郁,焦虑,失眠,低自尊感等心理问题,因为长期沉迷虚拟世界而使其缺乏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以及实际社会支持17。社交网络成瘾的个体更关注好友的动态信息,当动态信息无更

7、新或者收到负面评论时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18社交焦虑较高的大学生投入网络时间长,影响日常生活,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多关注负面情绪信息,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的累积,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19。同时,以往研究也表明,个体“逃避负性情绪”的动机对智能手机使用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这种负面情绪会危害个体心理健康,那么个体会为保持内在的心理平衡状态和自我保护,就可能会通过逃避性行为(如使用手机等)降低这种情绪体验。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网络成瘾在无聊倾向与大学生负面情绪之间起中介作用。简言之,本研究将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纳入人格特质(无聊倾向)和行为(智能手机成瘾)提出中介作用模型,并主要研究两

8、个问题:(1)无聊倾向是否是大学生负面情绪的风险性因素;(2)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大学生负面情绪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二、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随机选择学生参加填写问卷星发布的问卷,每个微信号限定填写一次,共有562名学生参与填写,剔除作答时间过短及规律答题的问卷,完成有效问卷为532份,有效率为95%。532名调查对象中,其中男生174人(32.33%),女生358人(67.29%)。大一278人(52.25%),大二113人(21.24%),大三141人(26.50%),独生 117 人(22%)、非独生 415 人(78%)。(二)方法1.简版无聊倾向量表使用李晓敏(2016)20修订

9、的简版无聊倾向量表,其中外部刺激包含6个项目(“总是处在既单调又无聊的周围环境中”);内部刺激也包含6个项目(“对我来说,我很容易自娱自乐”)。该问卷使用评分范围为1-7评分等级。随着个体得分增加,厌倦水平也就增高。该研究量表的Cronbach s系数为0.78。2.智能手机成瘾量表本量表出自苏双等人(2014)21编制的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调查对象为大学生,量表包含22个项目(“我因为玩智能手机拖延了很多事情,给我带来很多麻烦”),涵盖APP使用、APP更新、戒断反应、突显反应、社交安抚和消极影响等6个维度。该量表评分范围为1-5个评分等级,总分越高,得分较高的个体被认为手机依赖程度较高。在本

10、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s系数为0.97。3.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使用邱林、郑雪修等人修订的Watson(1988)22等人编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来测量消极情绪,其中消极情绪分量表包含9个项目,例如“害怕的”,评分范围采用1-5级评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s系数为0.94。这表明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三)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通过对数据使用SPSS25进行了Harmman单因素检验后23,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0个。其中,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23.52%的变量差异,远远低于40%的临界值。根据结果可得出结论,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延安职业技术学

11、院学报2024年2月-20三、结果(一)大学生无聊倾向、智能手机成瘾以及负面情绪的相关关系将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和负面情绪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负面情绪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与负面情绪显著正相关,见表1。表1 各变量之间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分析无聊倾向智能手机成瘾负面情绪M4.083.032.44SD0.790.670.85无聊倾向1.398*.312*智能手机成瘾1.467*负面情绪1注:M 为平均数,SD 为标准差;*p0.001、*p0.01。(二)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介效应的检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涉及的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符合中介效应检

12、验的前提。根据相关理论,构建无聊倾向通过手机成瘾影响负面情绪的中介模型。通过 Hayes 开发的 SPSS 宏的model4,我们控制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级、专业、独生情况等)检验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和负面情绪方面的中介作用。回归结果显示,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0.335,t=9.99,P0.001)和负面情绪(=0.161,t=3.62,P0.001)的预测作用显著;手机成瘾对负面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0.517,t=9.824,P0.001)。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选择取样次数为5000且在95%置信区间(见表2)。结果显示负面情绪的直接效应量与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效应量

13、分别为 0.15、0.52,且 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因此,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均显著,这表明无聊倾向不仅能直接影响负面情绪(直接效应占比15%),还可以通过过度使用手机的中介间接影响负面情绪(中介效应占比51.92%)。(见表2)表2 中介效应检验的Bootstrap分析总效应效应值0.334标准误0.044Boot CI下限0.247Boot CI上限0.421效应值占比直接效应中介效应0.3600.1730.0380.0320.0740.1120.2480.23915%51.92%图1 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四、讨论本相关研究发现,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

14、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无聊倾向的个体可能诱发个体情绪适应不良的情况24。同时,智能手机成瘾与负面情绪呈正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相符合。也就是说不合理使用手机能对个体的情绪体验产生消极的影响。(一)无聊倾向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本研究证明无聊倾向显著预测负面情绪的影响,验证假设1,即高无聊倾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5。根据MAC模型4认为高水平无聊倾向的人不喜欢参与有价值的活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高无聊水平的大学生不喜欢参与有价值的活动,同时也感知当前的环境刺激与自己心理的需求不匹配时,可能进一步提高消极的情绪的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消极的人格特质(如无聊倾向)往往会通过发泄愤怒或者抑制

15、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断累积更多负面情绪。25但在本研究中,发现无聊倾向对负面情绪的直接效应只占15%,说明无聊倾向的人格特质对负面情绪产生轻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无聊倾向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负面影响,应该挖掘无聊倾向个体积极的一面,如无聊的人积极寻找新奇反应和创意任务的生成。26(二)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关系中符合中介作用(效应占比51.92%),假设2的结果成立。首先,无聊倾向个体能显著预测个体智能手机成瘾,根据唤醒理论的观点,高无聊倾向的个体易将所处的环境刺激辨认为单调的刺激,对刺激处于低唤醒状态,更可能需要

16、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第38卷第1期-21有意义的刺激(如智能手机)来提高唤醒水平。27此外,具有高无聊倾向的主观幸福感更低,有可能产生反刍思维和自我内耗,激发他各种心理动机去网络上寻求心理安慰28。同时,感觉到高水平无聊的人意志控制能力比较弱,他们往往会难以控制使用手机的行为。29其次,智能手机成瘾水平上升又会进一步加剧负面情绪。根据自我用药理论,人们使用药物是为了回避负面的信息或情绪30。由于智能手机丰富的内容刺激,使得大学生可以沉浸网络信息中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因此智能手机成为他们用来缓解负面情绪的明显的工具。同时,基于网络利用补偿理论,人们对生活充满“无聊

17、感”时会通过频繁使用手机来减轻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理资源在手机信息中,对手机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常常会恐惧因错失信息而影响人际关系,反复地查看手机信息动态,可能会表现出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31。网络成瘾程度的加深会导致使用者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与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也就是说,行为不仅是情绪的前端因素,也是影响情绪的后端因素。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成瘾是睡眠障碍等危害健康的风险性因素,也会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如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流水平、时间管理不善导致生活困乱。本项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和负面情绪之间起到部

18、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具有无聊倾向人格特质的个体往往会经历负面情绪的产生,而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又进一步激化负面情绪。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及本研究构建模型,我们提出以下干预建议:首先,相关研究表明正念在过度使用手机和负面情绪之间具有调节和保护性的因素50,大学课堂可以设置关于正念冥想和生命意义的课程,如参观特殊学校、走进社区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关注当下的状态,察觉并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更多内在力量去应对心理困扰。其次,设置团体辅导活动和校园社区活动,帮助学生结交同伴,发展内在的兴趣,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和缓解负面情绪。最后,加强对手机使用的控制: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例如设定合

19、理的使用时间限制、避免将手机放在床边等。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应用程序或工具来帮助监控和管理手机使用时间。(三)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通过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但该研究仍存在一些改进方面。首先,本研究采用横向研究方法,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未来研究结合纵向分析,更加深入地探索中介效应的影响机制。第二,研究数据仅仅来自陕西省部分学校大学生的自我报告,未来研究需收集要多其他地区来源的大学生相关数据进行严格评估。第三,在目前的研究中,量表测量手机使用的一般水平,未来可进一步研究无聊倾向与手机使用具体内容(如短视频观看、线上社交等)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只关注手机成瘾在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

20、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相关的调节因素对他们的潜在调节作用,减少三者的不良影响。参考文献:1 IZAED C E.Differential Emotions TheoryM.Human Emotions,1977:88.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95-205.3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 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5-99.4杨嘉炜,李东玲,刘建榕.感知社会敌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负性情绪体验的作用 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3):382-388.5

21、陈红,李艺,李运端,等.网络受欺负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社会排斥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J.中国特殊教育,2020(1):73-78.6吴应萍,徐莹,朱泓颖.中医院校学生人格特质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301-304.7杜清娜,朱晟恺,曾丽满,等.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新冠疫情期间抑郁情绪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J.心理月刊,2021,16(13):23-25,568黄时华,吴广宁,钟泳如,等.高职新生无聊倾向性、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7):8692.9张亚利,李森,俞国良.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认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2、2024年2月-22失败的关系:手机成瘾倾向的中介作用及其在独生与非独生群体间的差异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344-351.10HUUNTERJA.EASTWOODJD.Understandingthe relation between boredom and academicperformance in postsecondary student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21,113(3):499.11 李越超,刘柏汐,庞楠,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7):1111-1

23、114.12DAHLEN E R,MARTIN R C,Ragan K,et al.Boredompronenessinangerandaggression:Effectsofimpulsivenessandsensationseeking 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7(8):1615-1627.13 童媛添,连帅磊,孙晓军,等.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6):1115-1120.14 刘勤学,杨燕,林悦,等.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

24、7(1):82-87.15 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Cyber psychology&behavior,2009,1(3):234-239.16 张一林,周姿言,刘雨佳,等.无聊倾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3):419-425.17 赵宝宝,金灿灿,邹泓.青少年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3):353-360.18 陈春宇,连帅磊,孙晓军,等.社交网站成

25、瘾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认知负载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2):210-218.19 侯娟,朱英格,方晓义.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J.心理学报,2021(4):362-373.20 李晓敏,辛铁钢,尚文晶,等.简版无聊倾向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试用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6):1029-1033.21 苏双,潘婷婷,刘勤学,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5):392-397.22 邱林,郑雪,王雁飞.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8(3):

26、249-254,268.23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24 王琦,俞国良,董妍.无聊倾向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作用 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1):102-106.25 赵鑫,张雅丽,陈玲,等.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6):1057-1061.26 PARK G,LIMB C.Why being bored mightnot be a bad thing after allJ.AcademyofManagementDiscoverie

27、s,2019,5(1):78-92.27STRUK A A,CARRIERE J S A.CHEYNE J A.etal.Ashortboredompronenessscale: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propertiesJAssessment,2015,24(3):346-359.28 彭海云,盛靓,邱凡硕.青少年心理减负从“无聊”开始无聊倾向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6):895-902.29 张亚利,李森,俞国良.无聊倾向与大学生认知失败的关系:意志控制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4):430-439.30 BAKER T B,PIPER M E,MAJESKIE M R,et al.Addictionmotivationreformulated:Anaffectiveprocessingmodelofnegativereinforcement J.PsychologicalReview,2004.111(1):33-51.31 彭顺,张湘一,张红坡,等.负面评价恐惧与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J.心理科学,2020,(1):81-86.责任编辑:南小英智能手机成瘾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负面情绪中的中介作用第38卷第1期-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