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8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2023年第6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9 No.6 Nov.2023地方涉农高校“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陈 祯,郭凯飞,娄灯吉,叶长兵,李红梅a(玉溪师范学院 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三农情怀;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摘 要培养“一懂两爱”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新农科背景下国家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地方涉农高校应紧紧围绕“一懂两爱”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
2、三个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两爱”情怀融贯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强化三导师制的“一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实践,构建和完善地方涉农高校农学专业新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506(2023)06-0118-06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即“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懂两爱”是对“三农”工作队伍的高标准要求:其中“懂”要求人才在追溯农业本质、了解农业现状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把握农业的周期性、公共性、生命空间等规律和掌握
3、农业相关技能;“爱”作为一种高级情感,要求培养人才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注重以仁爱的情感素养从事乡村振兴的各类实践,实现城乡有机联结、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2,从而再次强调了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22 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3,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
4、,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新方向4.因此,培养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素养的“三农”人才队伍,既是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的应有之义,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同时也是涉作者简介陈祯,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昆虫学的教学和科研.通讯作者李红梅,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学教学和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农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编号:2020254);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产学
5、研创新基金资助课题“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无土栽培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编号:2022BL094);玉溪师范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应用型大学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编号:202009)119 陈 祯,郭凯飞,娄灯吉,等:地方涉农高校“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农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1.为此,围绕“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玉溪师范学院农学专业主动对接地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多学科支撑、多平台保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为多民族边疆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知农
6、爱农、知滇爱滇”的新型人才.同时,围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并实施了围绕一个目标:“一懂两爱”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三个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两爱”情怀融贯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三导师制的“一三三”人才培养模式.1“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1 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动力受传统“轻农”思想观念等的影响,许多学生及家长仍存在明显的“轻农、厌农、弃农”思想观念和现象,导致其对农学类专业存在很大偏见,认为学农苦、没前途因此,很少有学生及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会主动选择报考农学类的专业,绝大多数涉农专业生源依靠调剂
7、,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以上问题在云南省的高校中较为突出,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其生源大多来自云南农村,受农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和信息较为闭塞等因素影响,本校农学专业近 3 年的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绝大多数生源来自调剂.这也是地方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不足,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归属感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1.2 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5,突显产业、生态、文化、政治与生活五位一体;从功能取向分析,由经济功能为主转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功能协调统一发展,如智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及乡村治理结构
8、优化进一步凸显了农业的多种价值和功能;从经营方式分析,从农民单一化生产模式向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形成较为完整的价值链与产业链6.反观传统的农学专业教学,由于其教学口径狭窄,造成知识“阻隔”,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差,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7.因此,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打通专业类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8.1.3“学农”而不“事农”的现象普遍从近年的择业情况来看,农
9、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大多都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就业,“考研升学”“考公考编”依然作为就业首选,“学农”而不“事农”的现象极为普遍,“爱农”更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每年约有 30 万左右的农学类专业毕业生,2022 年 1 月 25 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的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到,到 2025 年,涉农人才需求 1500 万人,目前人才缺口 500 万人,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型农业企业一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窘境,即使招到也很难长期留住人才.2“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围绕“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玉溪师范学院农学专业构建并实施了支撑人才培养的 3
10、大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两爱”情怀融贯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动力、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交叉融合不够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校企深度融合不够的问题;在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人才培养需求,结合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20 地方涉农本科院校的优势和特点基础上,构建符合地方涉农高校办学特色的面向新农科的新型实践教育体系,解决“重课堂轻田间、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的突出问题.(1)强化专业认知教育,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从学生大一入学伊始便接受多元化专业认知教育,包括:邀请校内专家、行业导师、产业导师开
11、展专业认知讲座,专业负责人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解读等培训,组织开展入学教育、劳动教育、暑期“三下乡”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挖掘和宣讲本土优秀新农人先进事迹,组织大一新生到企业开展基于专业和行业认知的参观交流等.此外,建立学业导师制,从大一开始每 35 名学生配备 1 名学业导师,定期谈心谈话,指导学生学业规划和发展.通过开展以上多元化的专业认知教育,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稳定学生专业思想.(2)围绕爱农村爱农民,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一是以爱农村、爱农民的“两爱”情怀为主线,构建实施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学生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注重以仁爱的情感素养从事乡村振兴的各类实践.二是将课程思政常态化、制度化、
12、责任化,学院制定“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课程思政实施细则”,以文件的形式印发,由学院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带头实施.三是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每门专业课程至少建立课程思政案例 2 个,学院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比赛,并将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汇编成册.四是将课程思政要素纳入到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中,作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重要评价依据.(3)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紧扣新农科建设要求,以“一懂两爱”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以及云南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一是邀请行业专家和产业导师共同参与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需
13、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二是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如“农业信息技术”“物联网+智慧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法律法规”等);三是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结合云南多民族、地域气候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特点,联合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民族生物学”“民族农业社会学”“云南作物害虫生物防治”“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系列讲座”等).图 1 新农科背景下的云南多民族地区农学专业学科交叉关系示意图图 2 玉溪师范学院农学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1
14、21 陈 祯,郭凯飞,娄灯吉,等:地方涉农高校“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4)围绕“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循序性、多维性等特点,按照“一年级的认知实践”+“二年级的认知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三年级的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综合实践”+“四年级的综合实践”培养路径,以培养“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过程为主体框架构建“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图 3).通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
15、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玉溪师范学院涉农专业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认知实践侧重与企业、行业的联动,如邀请行业导师、产业导师开展专业认知讲座,组织大一新生到企业开展基于专业和行业认知的参观交流等,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感触和认知.二是专业实践侧重与地方相关特色优势产业的结合以及与企业“产学研用”的融合,将实践操作性强且与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扩展到企业里,如无土栽培学、食用菌栽培、资源昆虫学等课程的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基地由行业导师授课,建构具有职业情境与氛围的教学过程,使课程教学“更接地气”.三是创新实践侧重科学创新性与行业需求性的有效结合
16、,建立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双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校内博士团队和校外企业骨干共同指导完成,校内指导教师侧重把握项目选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校外行业导师侧重把握项目选题与行业需求的结合度和应用性.四是综合实践侧重通过毕业论文、轮训顶岗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如毕业论文选题加大生产一线和行业需求领域占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行业(产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实习期基于实习单位需求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施,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将论文写到
17、大地上,达到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质量双保障的目的;与本土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践基地和运行机制,为实习学生创造充足的顶岗实习机会,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图 3 涉农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递进式”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22 3“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1)“两爱”情怀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培养了大批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近年来,玉溪师范学院涉农专业(烟草经营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应用生物科学)培养出了一批“下得去、用的好、留得住”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如有的学生在玉溪市烟草公司、玉溪烟草产业服务中心
18、等国营和民营企业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有的则成为了主要的技术骨干;2021 届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生产类)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 42%,其中 74%报考农学类专业,初次就业率 92%,其中 80%就业于农业行业.近 5 年,植物生产类专业(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 6 项、省级立项 32 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5 项、优胜奖 1 项,获云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省级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农学和生物学领域学术论文 25 篇,8 名学生论文作品获玉溪市科协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两爱
19、”情怀引领学科专业高质量建设,使学科专业成为师生发展的坚实基础.近 5 年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成效:2022 年获批云南省新学科培育计划建设学科 1 个(“高原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2021 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等级为 C+,并获云南省本科高校新兴专业;现有“滇中高原特色农业生物资源有效转化利用”“珍稀特色植物资源无土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高原湿地有机污染物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等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4 个,“滇中道地药材研究”“滇中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玉溪特色农业资源发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4 个,云南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
20、服务中心 1 个,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农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1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无土栽培配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1 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就业实习基地项目”“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各 1 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于新农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1 项,与玉溪市农业农村局、云南绿叶生防科技有限公司、玉溪阳瑞新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校企(地)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 10 个.(3)“两爱”情怀内化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驱动力,加快地方高校一流
21、师资队伍建设.玉溪师范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应用生物科学、农学)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 92%、双师双能型教师 15 人,占专任教师 54%,聘请校外行业(产业)导师 15 人,1 人入选云南省产业导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培养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3 人、兴玉教学名师 2 人、兴玉产业领军人才 1人、玉溪市优秀教师 1 人,入选玉溪市第五类高层次引进人才 7 人,玉溪市委联系专家 2 人,硕士生导师 5 人;教师团队建设成云南省高校高原湿地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 1 个;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3 人分获省“高教社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22、三等奖和优胜奖,3人分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教师近5年主持课题69项(其中,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项、省级科研项目 30 余项);发明专利 11 项;发表学术论文 68 篇(其中,SCI 论文 21 篇,中文核心 32 篇;出版著作 9 部.4 结 语“一懂两爱”是新农科背景下国家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地方涉农高校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优势和专业特色不断创新,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玉溪师范学院涉农专 123 陈 祯,郭凯飞,娄灯吉,等:地方涉农高校“一懂两爱”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玉溪师范学院
23、为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后续将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及专业群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争取使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高素质专业人才与社会岗位实现更为有效接轨.参考文献:1 苏志豪,何慧丽.导入现实和情感:“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以“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课堂教学改革为例 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158):90.2 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李克强主持 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 EB/OL.(2022-12-25
24、)2023-07-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http:/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 EB/OL.(2022-12-25)2023-07-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 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 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5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 傅晨.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前沿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9.7 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33.
25、8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4.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Cross-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Talents Who“Understand Agriculture,Devote to Rural Community and Be Sincere to Farmers”in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Yuxi Normal Univ
26、ersityCHEN Zhen,GUO Kaifei,LOU Dengji,YE Changbing,LI Hongmei(School of Chemistry,Biology and Environment,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653100,China)Key Words: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new agriscience”;“feelings for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talent cultiv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Abst
27、ract:The requirement to cultivate talents who“understand agriculture,devote to rural communities and be sincere to farmers”proposed by the country is new to agricultural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agriscience”.To cultivate cross-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talents conforming to th
28、e require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exploring better cultivation modes with the requirement as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through design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inte
29、grating the feelings for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establishing an“ability progressive”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and improving the present cultivation mode of“133”which focuses on one goal,three integration and three tutorial systems in agronomy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