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1页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这么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说明事理,非常 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第2页u步骤一知识梳理 实基础1作者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人物,郑国人。第3页溉汲()中伤()躇()跐蹈()舍然()gijzhngchcdosh2.生难字词(1)字音第4页3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同“释”
2、,解除、消除)(2)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第5页(3)一词多义之宋之丁氏国人道之(结构助词“”)(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向)(在)若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像)(你)第6页(4)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使动使用方法,使知道)第7页u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内容。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总担心天会崩塌,被人开导后才放下心来。第8页宋
3、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打水浇田待,等到挖井宋国有一户姓丁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他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翻译注解第9页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听到讲述知道、听说有些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 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第10页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派向应答,回答劳力在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询,丁家回答:“(家里
4、打了井,无须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第11页u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1)丁家为何要挖井?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以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3)传话人把丁氏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第12页(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丁氏告诉他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以后有些人听到这话,传 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终都城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5、5)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劳力能 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6)从丁氏角度来谈谈你得到启示。在交际中,语言表示很 要,必须做到表示准确、清,以 无须要误会和歧义。第13页(7)宋君是一个怎样人?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重 调查之人。(8)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9)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审慎态度、去伪存真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第14页2读杞人忧天后做题。(1)“杞人忧天”现在
6、成为一个成语,请解释其意义,并写出一个近义词。比喻无须要或缺乏 据忧虑和担心。庸人自扰。第15页(2)杞人为何会有忧天地崩坠想法?谈谈你了解。当 人们对宇宙认识有限。当 因为缺乏科学认识 成人们普遍敬畏自然。当 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3)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人?嘲讽对一些无须要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事担心人。第16页(4)如果从主动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怎样评价?忧地忧天,匹夫有责。20世纪末期,灾难深重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历史机遇,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也为了拯救严重全球生态危机,二十一世纪该忧地忧天了,人类该忧地忧天了。第17页u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穿井得一人:对于道听途说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查,不然很轻易把事情搞错。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 据地忧虑和担心。2拓展延伸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18页板书设计:第19页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