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9647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谈书法朱良志卫恒四体书势讲:“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其语义的是强调说明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的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干炼秋风的线条、用笔,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燥与润、迟与速、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

2、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间,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样的东西不是在形式的节奏上把握就能达到的,而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的培植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

3、,有人讲书法是一种纯形式艺术,德国音乐学家汉斯力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背后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虽然书法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书法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

4、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例如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黄庭坚若没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书法当观“韵”, 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还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还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有删改)18请简要概述第二段的论述层次。19第三段中作者写弘一法师有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20请结合文章,阐述画线句的内涵。参考答案:18首先提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不能只从表象和形式人手的观点;其次分析原因,指出书法是一种生命的反应,艺术家应有

5、良好的内在;最后指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和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19(1)以弘一法师的例子说明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变化和他内在的思想、情感等有关;(2)意在说明书法理论中的取意、本心等不是玄虚的;(3)驳斥了某些人所认为的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的观点,说明书法是写意的。 20(1)书法的形式指的是表象的用笔、线条、形态等,但书法的本质不是这些形式上的追求,追求的不是不带感情的“技”。(2)书法强调的是内在的“势”,用形式表现的是一种意,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是人内在情性的表现。19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以弘一法师的例子说明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变化和他内在的思想、情

6、感等有关;意在说明书法理论中的取意、本心等不是玄虚的;驳斥了某些人所认为的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的观点,说明书法是写意的。20试题分析:答出“形式之艺术“的含义,然后分析书法的特征,进而分析其而是“表现”之艺术。2. 文学作品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24分)黑棉花.白棉花谷禾满眼的棉株枝繁叶茂,绿得逼人,手掌般的叶片层层重叠,密密地反射着白花花的日光。棉垄间,只穿着短袖汗衫或光了脊背的棉农,身背手压式喷雾器,向远近的棉株上喷洒着五花八门的杀虫药剂。空气中飘弥着呛人的有机磷味道。我的目光不由扫过最近的棉株,看见棉株根部的叶子正在往地上滴着药水,地上落满了各种颜色的虫子尸体,有

7、几只虫子肯定是刚刚中毒,身子抽搐作一团,还在翻滚着挣扎。十二年后,我也曾再次经过那片棉花地,看到挤挤挨挨的双层别墅式小楼已经把盛大的棉田变成了新的居民区,我走过的田间便道也消失了痕迹,萦绕在我脑际的记忆除了呛人的农药味,已是一片空白。甚至我无论如何,也再记不起自己是如何到达医院的。小镇医院院子里摆满了木床,床周围无一例外都围着数量不等的人群,空气中的有机磷味道比棉田里更为浓烈。医生说,差不多都是给棉花喷药不小心中的毒,病房太少,只能露天就简。母亲的身体已十分虚弱,颧骨异常突出,面颊也塌了下去,散乱的头发仿佛刚用水洗过,一缕一缕地紧贴着额头,头发没有遮着的部位汗津津的,嘴唇惨白,面皮下青色的血管

8、隐约可见。我伸手替她抹去额上的汗珠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凉意。我突然变得不知所措到第二年,我提出不再种棉花。父亲和母亲却异口同声地回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知道家里日子的艰难,顿时失去了争辩下去的底气。后来我曾半开玩笑地问母亲那次中毒有没有看见阎王爷的样子。母亲认真地摇头说没有。她接着又说,我只是在一片没有边际的棉花地里坐着,我的周围和身下铺展开来的却是拾好的雪白的棉花,堆得比棉花厂的棉垛还高,村里许多中毒和服毒死的老老少少都坐在上边哭,被泪水打湿的白棉花慢慢就变成了黑棉花,最后变成了漫天飞舞的漆黑的纸灰。母亲说着,眼睛不再看我,而是望向了村外的棉田,仿佛一地的黑棉花正在迎风怒绽。母亲的自顾自说也

9、把我带入了对棉花的再一次审视和打量。黄淮腹地种植的主要作物里,棉花的经济和实用价值都比较高,种植和管理当然也少不得花费功夫。各种虫害、病害的侵袭却最闹心。棉农从镇上买来了各种国产和进口农药,一遍遍地喷洒上去。虫子们似乎跟棉农较上了劲,不断增强着抗药性,抵抗着棉农们的虐杀。这是怎样的血腥场面啊。烈日炎似火,棉农精心选择虫子们一天中抵抗力最薄弱的中午,开始了猝不及防的大规模绞杀。他们身穿短裤和半袖汗衫,有的干脆光着脊背,身背灌满满各种剧毒农药的手压式喷雾器,冲击棉田,仿佛大海中搏击风浪的勇士,喷枪掠过,被触杀和胃杀的虫子噼里啪啦落在地上,痛苦地抽作一团。沾在花叶上的药液和弥漫在灼热的空气中的气雾同

10、时也透过毛孔,悄悄渗进了他们的衣缝和肌体。他们开始头重脚轻,四肢绵软,恶心呕吐,蹲在地上大口喘气,或者支撑不住倒在地上,来不及听见虫子闷得冷笑,就被家人和邻居手忙脚乱地送去医院,像我母亲一样,去死神身边走一遭,倒霉遭殃的此一去就没再回来。挨门挨户探访过村子里多年植棉的乡邻,竟无一例外都品尝过中毒的滋味。十多年前,我所供职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校的围墙之外,夏季是一望无际的麦海,树木环抱的村庄,仿佛无数漂浮在海面上的不沉的岛屿。秋季则是一波波棉田,秋风吹拂,枝叶由盛而衰,棉桃渐渐露出峥嵘,一瓣瓣的棉花灿然吐绽,雪白的棉絮晃得人心旌摇荡。我站在学校的五层教学楼顶上,极目远眺,心生豪迈,却突然看见

11、了棉田深处的一座座旧坟新坟,心情顿时黯淡了下来,满眼的雪白也渐次熄灭,变成一片苍茫和漆黑。母亲不幸被父亲喷洒在花叶上的甲胺磷和甲基1605混合液击倒在棉花地里。父亲找到课堂上喊我时,我刚给给学生讲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文中道:“永州之野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选自散文2012年第三期,有删节)1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枝繁叶茂的棉株,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12、理解“后来我曾半开玩笑地问母亲那次中毒有没有看见阎王爷的样子”的含意。(4分)13、结合全文,试分析 “黑棉花”在文中的含意。(6分)14、试探究作者写本文的目的,至少答出两种。(8分)参考答案:11、

12、照应标题中的“白棉花”;引起下文;从侧面写出棉农的艰难,正是因为他们艰辛的付出,棉花才长势喜人。(答出一点2分)12、母亲那次中毒很严重;用调侃的话希望母亲认识棉药危害之大,希望父母从此放弃种棉花,远离农药之害。(答出一点2分)13、棉花本不可能是黑色的,但因为:喷在棉花上的农药在农民心中造成的恐怖是黑色的。棉农的生活很艰难;为获取棉花丰收,他们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所以作者说棉花是“黑棉花”。(答对一点2分)14、棉农生活艰辛,希望有关部门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棉农负担过重,希望有关部门能切实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希望人们能对中国棉农受到的农药之害予以关注。(答出两点即可,一点4分。)略3.

13、 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黑色的桑塔纳开出医院大门,我立刻摇下车窗,探出头,心飞翔了,像是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乌鲁木齐路、华山路、常熟路、延安路,这些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和路边的大店小铺,仿佛都焕然一新,我目不转睛,欣喜不迭,像个好奇的孩子一头扎进偌大的玩具世界,看什么都新鲜、都兴奋。一个月“禁闭”,我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个总在埋头赶路、急匆匆的我不见了,每天清早下楼去散步,扶着楼梯冰凉的铁杆一步一步往下挪,脚步踩不稳,摇摇晃晃的,又同刚会走路的孩子。而最像孩子的,是眼光的变化,一些在过去很少会引起我注意的东西,一一地进人我视线:首先是楼外靠围墙的那排冬青,由于低矮,以前根本不在我眼

14、里,但在出院第二天,我试着下楼,刚迈出门,迎面所见的就是那排齐腰的冬青已笼着一层参差不齐的鲜润的新叶,争先恐后地往上冒,油嫩油嫩的,嫩得像婴儿的脸,嫩得让人不忍走开。我停在树丛前,像碰摸炫目的肥皂泡一样小心地捏了捏那逼眼的嫩叶,我的指尖如过电似的被那饱含新生的“嫩”触动了,有一股热热的、流动的东西从手指一直通到心底,我感觉,那是一种生命的东西。弯过冬青,有一大簇细密的枝条,没吐叶子,却已爆出层层叠叠的小花,一片片小巧细润的花瓣。金黄的,灿烂的,不声不响但蓬蓬勃勃、耀眼夺目。走过花丛,我驻足不前,好像有一股引力悄悄地包围我,吸住我的脚步,我知道这吸引力是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晨风的吹拂中,新吐的嫩叶

15、和初放的小花,隐隐地飘散着清纯的气息,这不含丝毫尘滓的清纯,是生命最新鲜的时刻,一年只有一次,就像婴儿的满月在人生中只有一次,是难得的瞬间。我又回身,再缓缓地扫视那些新叶,并用力呼吸。这些难得的“新鲜”和“清纯”,哪怕多看一眼、多吸一口,对我受损、虚弱的身体都是最好不过的养料,我需要新生,需要成长,需要冥冥的神力助我一臂、推我一把啊。而当我走过这些在早春、在晨曦里饱含希望的小树和小花时,我的心顿时被启迪,豁然开朗:“冥冥的神力”犹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的赐予,也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是否能发现、是否能感受。这时,有几只小鸟从半空抖着飞下,雀跃地掠过冬青和小花,并“叽叽啾啾”地啼啭,轻快,清脆,

16、单纯。这是天籁之声,如同深山里“丁冬”的泉吟。我屏息凝神,仔细静听,“叽啾一一叽啾”,这是一种生命的声音。在这嘈杂喧闹的世界里,无论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小鸟们却始终如一地雀跃、欢叫,用那么纯粹单一的声音应对一切、过滤一切。我的心也立刻被过滤了,沉淀下所有的杂念。在鸟语花鲜的清晨,我的心空了,净了。但在过去终日忙碌的时候,虽然天天与这排冬青擦肩而过,也常见小鸟在窗外的树木间飞来飞去,我却无暇留意花花草草,与听而不闻的鸟叫,更不会产生共鸣。心,没有一刻是“空”的“净”的,还自以为很充实、很强大,无所不能。而病了一场,我好像才有“空”与“净”的体验,我才理解了“清静以养神”的涵义,因为只有清虚静定,

17、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表现出更大的智慧战胜疾病、重建生命、尤其需要智慧与潜能。大自然真的对我无比恩爱,帮我推开了心灵的又一扇窗户,让我在发现“新叶”“小花”和婉转的“鸟叫”的过程中,灵魂时时地被感动、被净化,升华到一个“空”与“净”的境界。从那以后,我似乎懂得了感恩,对每一片阳光,对每一阵清风,对每一朵白云,对每一排绿前,对草丛里被我看到的每一茎野花,我都会欣然地表示感谢,是它们带给我好心情,是它们让我体会自然与生命的美妙,领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爱与大爱。其实,只要活着,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东西存在;其实,只要真心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能好好地活着

18、了。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吧。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我每天早早醒来,在晨光乍明时便振作精神地出门去听鸟叫、去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风爽爽的,仿佛被水洗了一夜,而临风迎霞,怡然地走到大树下,我会仰起头向大树问好,然后,再对小鸟们说一声:“小鸟,你早啊!”“叽欧一一叽啾”,小鸟们好像听懂了我的问候。在冥冥之中,生命与生命本来就是互通的、关联的,而且是能对话的。6.第段“禁闭”在文中的含义是_。(2分)7.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2分)8.第段中“冥冥的神力”是指_。(2分)9.第段说“初春果然给了我复活的灵性”,是因为(3分)(1)_(2)_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结

19、构严谨,以“新叶”、“小花”、“鸟叫”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 B.文中多以孩子、婴儿作比,体现了作者对大白然的新奇视角和独特认识。 C.小鸟用纯粹单一的叫声应对嘈杂喧闹,给了我新生、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D.第段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空”、“净”心灵体验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初春景物,是为了强调要珍惜时光,永葆青春生命。 F.文章将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清新白然,情感真挚动人。11.综观全文,第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_。(2分)12.文末说“生命与生命本来就是互通的、关联的,而且是能对话的”,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想法。(80字左右)(5分)_参考答案:6.住院接受

20、治疗(或生病住院)(2分)7.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叶的生机和鲜嫩(2分)8.自然万物饱含的新鲜、清纯的生命气息与活力(2分)9. (1)初春景象让我的灵魂升华到“空”与“净”的境界。(2)从此使我懂得感恩自然, 并领悟“天人合一”的神爱与大爱。(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10. DF (6分)1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初春鸟语花鲜的具体描述和感受,转换到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阐发(2分)12.角度:(1)自然生命的美妙就在我们身边,发现和感受它们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2)真心对待自然万物并能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活得更好更有意义。(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语言表述2分)

21、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23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

22、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

23、何若? 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

24、距可数百步 可:大约B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盍:为什么C微子言,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D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组是( )A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蟹六跪而二螯B日之夕矣,舟泊前渚句读之不知C呼舟子劳以酒 皆以美于徐公D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B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C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

25、/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D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8作者没有走出船中一步,为什么说“快矣哉,是游乎”?(4分)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3分)译文:(2)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3分)译文:(3)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4分)译文:参考答案:5-7 BDC8作者虽然没有亲自登山,但对“钓台”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只要你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因此

26、作者有如舍船登上山巅,“神游”非常痛快。(每点2分)9(1)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计分点在“第”“所及”“颔”三字) (2)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计分点在“强”“ 致礼”“ 焉”三字)(3)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计分点在“窃愧”“逮”“为之”以及倒装句式)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

27、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

28、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来源:学科网Z大注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

29、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来源:Z+xx+k.Com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C以遗相人 遗:赠送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富贵而归故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买臣见弃于其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此人情之所荣 多于南亩之农夫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B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

30、的意气之盛,为下文作铺垫。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惟 德 被 生 民 而 功 施 社 稷 勒 之 金 石 播 之 声 诗 以 耀 后 世 而 垂 无 穷 此 公 之 志而 士 亦 以 此 望 于 公 也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4分)_来源:学科网ZXXK(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3分)_参考答案:16D 17B

31、18C 19(3分)惟德被生民/ 而功施社稷/ 勒之金石/ 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 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20(7分)(1)大概读书人在处境困厄的时候,在乡里受苦,那些平庸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4分) (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3分)16. 铭:铭刻17. A 连词,表顺承/递进;B均作介词,表被动;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才18. 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19.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

32、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惟德被生民,是主谓结构,需断开。而功施社稷,而垂无穷,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而是断句的标志。 勒之金石与 播之声诗,是并列结构, 以耀后世,是介宾结构。 此公之志,是主谓结构。20.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

33、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要注意对一词多义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关键词:(1)穷:出境困厄。闾:乡里。易:轻视。(2)何如:怎么样。易:轻易。【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难度系数】4 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啊。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

34、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

35、,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

36、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

37、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

38、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陂陁(p tu):不平的样子。褰(qin):卷起裤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39、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思路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B. 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C. 本文表达有韵味。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D. 本文

40、情感有变化。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5分)译文:(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分)译文:参考答案:4D(易:交换,替代)5C(说的是“二三子”,不是苏轼;是游人看到的景色,不能表达苏轼的“乐”;说的是苏辙和苏轼同游的情形)6A(B项,文中没有表现“战胜自然”。C项,文章语言不是华美,而是素雅;而且,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文中没有“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41、7(1)(他们)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休息,扫去落叶以草地为席坐下,喝酒相互慰劳,心意舒适得忘记了返回。(补充主语“他们”1分,“席”名词意动用法1分,“劳”译为“慰劳/问候”1分,反”通“返”,译为“返回”1分,句意1分)(2)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获得快乐的原因吧。(“无责于外”中“于”表被动1分,“寓”寓居1分,“焉”译为兼词“于此(在这)”1分,“所以”译为“的原因”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

42、靠着大山对着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他们)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休息,扫去落叶以草地为席坐下,喝酒相互慰劳,心意舒适得忘记了返回。(他们)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知道有那么长时间了。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

43、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获得快乐的原因吧。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