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辽宁省铁岭市催阵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
2、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黝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
3、您的烟斗很特别”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
4、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
5、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什么
6、?”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16. 老范对唐先生的态度,认识不恰当的一项 _A. 敬重他有学问 B. 佩服他画技高超C. 接近唐先生的目的是得到烟斗 D. 对唐先生送花出自钦佩17. 结合上下文,分别说说第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中“酸楚”和“感动”的原因。18. 请赏析第段的画线句。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该句运用了哪三种描写手法_ _ _表现了他_的心情19. 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
7、项是_A. 游记 B. 说明文C. 记叙性散文 D. 议论性散文20. 本篇文章最佳题目是 _A. 凤尾菊 B. 唐先生和老范C. 雕刻的烟斗 D. 人情参考答案:16. C 17. 酸楚是因为:红极一时的大画家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感动是因为: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或者答:酸楚是因为“他”“饱尝冷淡、受尽歧视”。“感动”是因为“他”得到了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18. (1). 语言 (2). 神态 (3). 动作 (4). 生动地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理 19. C 20. C点睛: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解答
8、时可在文中找到所给选项中写到的情节,然后分析该情节体现了老范什么样的心态,逐一对照,就可以找出答案。老范知道唐先生是画家,曾经看过唐先生的画,敬重他有学问,A项正确。老范说“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表现出对唐先生高超画技的赞美,B项正确。给唐先生送花,唐先生顾不上理他,他仍然感到满足,临终还不忘叮嘱儿子给唐先生送花,可见老范给唐先生送花是出自对唐先生的钦佩,D项正确。17. 试题分析:读画线句的上下文可知,在画家处于人生低谷时,花农老范还能记住“他”,还记得“他”的画美,让画家不禁想到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的酸楚;同时也因为“他”得到了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而感
9、动,为在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而感动。点睛:本题在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所考查到的句子放置于原文,认真研究前后文,理清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前因后果。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注意分点列举、分条作答。18. 试题分析:“您”“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是对老范的语言描写,“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是对老范的神态描写,“接过”烟斗是对老范的动作描写。画家能送给自己烟斗,大大出乎老范的意料,老范太激动了,所以开始只说了一个“您”,后
10、来也只说“谢谢”并没有太多太华丽的语言,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老范的眼睛一亮、“郑重地接过”烟斗,可见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理。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
11、中原词句。点睛:本题考查文体知识,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应熟知各类文体知识,了解各类文体特点,解答时对号入座,方能找到正确答案。A项,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B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C项,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
12、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20. 试题分析:从全文来看,唐先生雕刻烟斗,老范赞美烟斗,唐先生送烟斗,老范珍爱烟斗,“雕刻的烟斗” 把两个生活在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贯串了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一只雕刻的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使文章主题深刻。唐先生雕烟斗,技艺高超,却只给了老范雕的最不好的一支,最终后悔,形象特征鲜明;老范爱烟斗,生死不离,表
13、现出淳朴善良,热爱美好事物的特征,“雕刻的烟斗”使人物形象鲜明。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确定C项正确。而“凤尾菊”“唐先生和老范”“人情”皆没有以上作用。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鉴赏,解答时注意要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结构全文的角度、使用手法的角度、吸引读者的角度思考。如果一篇文章的题目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使用了某种具有良好表达效果的手法,可以有效吸引读者,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好的题目,反之则是应该否定的题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
14、酒的手段。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15、。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
16、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自由选择,几经发展。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1. 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酒令是中国特有
17、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B. 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C. 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D. 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B. 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C. “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D.
18、 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B.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C. 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D.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参考答案:1. D 2. C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
19、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错误,也有很多无需文化水平就可参与的酒令。“文人雅士”范畴太狭;B项,“最佳手段”错,是重要手段;C项,“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唐代也有长足发展。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
20、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分曹”“射履”是同一种酒令。【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文中未提到酒令在今天的发展,难以得出这一结论。何况“永远消亡”也过于绝对。3. 忆蔡尚思先生施宣圆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享年104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有时去旁听。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
21、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1987年2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
22、: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7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上世纪20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蔡先生听过他的课。蔡先生认
23、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蔡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确是大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的大师,而不是所谓的国学大师。”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我问他敢不敢写文章发表?他说怎么不敢。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我知道的陈寅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
24、稿子已经写好。“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蔡先生这样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蔡先生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
25、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学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总批判为代表的20余部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19.简述三个小标题的作用。(4分)答: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5分)答: 21.从蔡尚思先生敢于争鸣的优秀品质中,从他的事迹中,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有哪些收获或
26、启示?请谈谈。(6分)答: 参考答案:19、参考答案:明确了文章中心,便于组织材料和读者阅读。三个小标题逐步深化中心。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蔡先生优秀的品质和学者风范。(一点1分,两点3,三点4分)20、参考答案:结构上,本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文“与匡亚明的争论”做总结,又引出下文陈先生是否可成为国学大师争论的叙述。(2分)内容上逐层深入,由他与匡亚明的个人争论深入到为陈先生的称号而与整个学术界的争论。突出了蔡先生敢于争论的优秀品质。(3分)21、参考答案:不畏权威,敢于“亮剑”的品质。敢于同不正之风做斗争。坚持真理,排除多种不利因素,一以贯之,终有所获。(具体分析略)(加入具体分析,每
27、点2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28、”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
29、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1】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2】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
30、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取材于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1】尉文:地名。【2】乐乘:燕将乐毅族人,先为燕将,伐赵,为廉颇所擒,遂为赵将,后来赵封他为武襄君。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军固壁不战 壁:驻守B. 妾得无随坐乎 随坐:连坐C. 详败走 详:假装D. 令毁之 毁:诽谤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赵王因以括为将 括母因曰B. 乃得
31、解邯郸之围 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C. 赵以数困于秦兵 廉颇亦思复用于赵D.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10. 将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11. 蔺相如、赵奢、赵括母都认为赵括不适合做统帅,请根据选文内容分别概括他们这样认为的原因。12. 廉颇蔺相如列传结尾处,司马迁高度评价蔺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请你也用一句话来评价廉颇,并结合选文相关内容陈说理由。参考答案:8. A 9. D 10. 如果赵王不任命赵括做统帅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任命赵括为统帅,使赵军被攻破的一定是赵括。 11. 蔺相如认为赵括不知随机应变(原文:括徒能读其父书传
32、,不知合变也)赵奢:赵括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认为打仗很轻易。(原文: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括母从赵括和赵奢从对军吏和对财产的不同态度(即“父子异心”)看出。 12. 廉颇勇猛、爱国,坦率,但容易意气用事,比之蔺相如,性格里有偏狭的一面。【8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错误,“赵军固壁不战”意思是: 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固壁”即加固营垒。壁:指防御工事。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
33、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因:都作副词,于是,就。B项,乃:都作副词,才。C项,于:都作介词,被。D项,以:连词,因为;介词,把。故选D。【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使”如果;“将”以为将,即任命为统帅;“破”使被攻破;“破赵军者必括也”,判断句。1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
34、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细读题目,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概括并筛选出答案。蔺相如认为“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即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可是赵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赵奢认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是:“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赵括母亲认为:“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意思是: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从赵括和赵奢从对军吏和对财产的不同态度),希望大
35、王不要派他领兵。【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用一句话评价廉颇,并说明理由。廉颇勇猛、爱国,坦率,但容易意气用事,比之蔺相如,性格里有偏狭的一面。廉颇是赵国的战神,作战勇猛,有谋略,使敌国闻名丧胆。爱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虽年迈,仍思报国。同时,他鲁莽善妒,心胸狭隘,曾因蔺相如比自己官大而意气用事。为人坦率,勇于改错。在他认清道理后,能知错就故,曾有负荆请罪的佳话流传于世。【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
36、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
37、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38、。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
39、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40、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
41、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以李牧
42、为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5.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913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
43、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
44、炬,可怜焦土。9.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0.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的不同是A.六王毕,四海一 B.蜂房水涡 C.朝歌夜弦 D. 骊山北构而西折1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A.六王毕(灭亡) 蜀山兀(变得光秃秃) 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直走咸阳(趋向)各抱地势(随着)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雷霆乍惊(突然)而望幸焉(宠幸)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缦立远视(长久)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是、成为)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让)12.选
45、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杳不知其所之也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辇来于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13.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第二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后世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14.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参考答案: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 吾以子为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青于蓝C其皆出于此乎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