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9624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北京顺义区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只取千灯一盏灯乔忠延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

2、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

3、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4 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

4、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

5、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原载20

6、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B.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略写千灯古镇的自然景观,详写该镇的人文氛围,详略得当,言近旨远,触人深思。C. “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D. “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E. 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目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7、。5. 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请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分析。参考答案:4. BE 5. 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铺垫作用,以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 6. 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顾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责”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

8、神鼓舞。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点比较多,有对内容的概括,有对语言的赏析,有对技巧的分析。首先应浏览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针对考查的点进行分析。B项,“以游踪为线索”错误,所谓“游踪”是指“游历的路线”,而文中从千灯古镇的自然景观到该镇的人文氛围,从实指的“灯”到照耀人们灵魂的人文之灯,这是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来写,应是以“灯”为线索。E项,“此行目的就是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错误,作者此行的目的是借千灯来指出我们需要思想明灯。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

9、请简要分析”,这实质上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不过是从内容方面来写。内容上的理解,都要结合文章中心来看。这篇文章是写顾炎武的,其他所有内容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的。所以要回答这一个问题,第一点要说出本段的内容,即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第二点要说出对描写顾炎武有什么作用,衬托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综合起来看,第三段列举历史名人,这就体现出千灯的文化特色,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又用诸多文化名人烘托出顾炎武思想的独特与重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

10、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请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分析”,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探究能力。题目要求里已经点出了回答的层次,一是文本内容,一是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的答案只要包含了这两点就可以了。文本内容上,可以摘取文段中对顾炎武思想的评价句子来写,如倒数第三段“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倒数第二段“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

11、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最后一段“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至于现实意义,可以从顾炎武思想的关键词来组织,文中提到的就是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说出他对现实的意义就行了,不外乎责任感、爱国等等。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

12、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

13、、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

14、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

15、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

16、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

17、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参考答案:1.

18、A(前后两者之间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会改变人的命运”表述有误,原文说“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命运”)2D(不需要时空概念错误,原文说不受时空的阻隔) 3A(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的应该是好诗,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夸大其词)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

19、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

20、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

21、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

22、去了对西域的控制。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

23、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参考答案:1. C 2. A 3. C【1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关

24、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说法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故选C。【2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A项

25、,“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故选A。【3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C项,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

26、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

27、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十年,拜太常。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以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

28、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常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后复仕为左冯翊,坐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之望。数月,复为太常。清

29、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遇下促急 坐:因为B. 多见纳用 见:谒见C. 以泽行司徒事 行:兼摄(官职) D. 其妻哀泽老病 哀:怜悯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堪去就分明、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 以节介气勇自行 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 清洁循行,尽敬宗庙 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

30、狱谢罪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泽年轻时很有学识,曾隐居招收门徒传授学业,后来出仕为官。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官吏和老百姓的敬重。B周泽果敢直言,曾多次与皇帝据理争论,后来被显宗没收了财产,因而京城安定,官员们都勉励自己。C孙堪公正廉洁,俸禄不花在妻子儿女身上,都供应了宾客。后任长吏,所到的地方都有好的政绩,为官吏百姓所敬重。D孙堪曾任县令,拜谒太守,因为行动稍缓,门亭长谴责他的御吏,于是孙堪便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 堪常力战

31、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参考答案:4.B 见:被。 5.C 是周泽的节操,是周泽的所为。6.B 显宗没收的是北地太守廖信的财产,且“京城安定,官员们都勉励自己”与前半句无因果关系。7(1)中元元年,(周泽)晋升为黾池令。(周泽)承受公命,克制自己,哀怜父母双亡的人,体恤瘦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归附敬重他。(2)孙堪曾经奋力作战攻克敌阵,(作战时)不躲避,多处负伤,宗族的人靠了他(才免于遇难),(于是)郡中人都折服于他的正义勇猛参考译文:周泽字稺都,是北海安丘人。年轻时学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育后生,传授学业,门生经常(有)几百人。建武末年,(周泽)被征召为大司

32、马,被委任为议曹祭酒。几个月后,被征召为试博士。中元元年,(周泽)晋升为黾池令。(周泽)承受公命,克制自己,哀怜父母双亡的人,体恤瘦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归附敬重他。永平五年,(周泽)晋升为右中郎将。(永平)十年,(周泽)被授予太常的官职。 周泽果断敢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多次(与皇帝)据理争论。后来北地太守廖信因犯贪污罪被捕入狱,财产被没收,显宗拿廖信的赃物赏赐给廉洁的官吏,只有周泽和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单独受到赏赐。那个时候京城安定,当官的人都勉励自己。 孙堪字子稺,是河南缑氏人。精通经学,有志向操守,操行纯洁、为人正直,爱惜士大夫,但是没有向别人索取过一丝一毫的东西,凭借气节独

33、特、气概勇决自居。王莽末年,战争四起,(孙堪)全宗族无论老少都被卷入战事,孙堪曾经奋力作战攻克敌阵,(作战时)不躲避,多处负伤,宗族的人靠了他(才免于遇难),(于是)郡中人都折服于他的正义勇猛。 建武中,在郡县做官。(孙堪)为官公正廉洁,俸禄不花在妻子儿女身上,都供应了宾客。后担任长吏,所到的地方都有好的政绩,被官吏百姓敬重。喜好、取舍分明。曾经担任县令,拜谒太守,行动(稍)缓慢,门亭长谴责孙堪的御吏,孙堪就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后又出仕任左冯翊,因对下属严酷,(被)司隶校尉上奏免了官职。过了几个月,(孙堪)被征召为侍御史,又晋升为尚书令。永平十一年,被授予光禄勋的官职。 孙堪(为官)清正廉

34、洁,勇于做官,经常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大多数(意见)都被采纳了。(永平)十八年,(他)因病请求退职,任侍中骑都尉,死于任上。孙堪的品行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城(的人)称(他们)为“二稺”。 (永平)十二年,(朝廷)让周泽兼摄司徒(一职),等于实授。周泽生性(喜欢)简易,不重视庄重的容貌举止,很失宰相的声望。几个月后,又担任太常一职。为政清正廉洁、循规蹈矩,尽力敬奉宗庙。常常卧病于斋宫,他的妻子怜悯他衰老且有病,探视(他并)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周泽非常生气,认为妻子触犯斋戒时的禁忌,就逮捕(她并)送到牢狱请罪。当时的人怀疑他(举止)怪异偏激、异于常情。当时的人为这件事编了一段话说:“生来不幸

35、,做了太常的妻子,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三百五十九天都要斋戒。”永平十八年,(周泽)被授予侍中骑都尉一职。建初中辞官,死在家里。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

36、,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

37、“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

38、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推择:推举选拔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长大:身材高大 C众辱之,曰 众:众人D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闻:使知道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常从人寄食炊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人多厌之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C虽为将,信必不留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D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B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C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上不我用,即亡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

39、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3分)A“布衣”本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B“郎中”本是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职责为护卫、陪从,以备帝王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比如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的“郎中”即指“宫廷顾问”。C我国古代授予官职叫“拜”,调动官职叫“迁”,降职贬官叫“谪”或“左迁”,罢免官职叫“黜”,年老请求辞职叫“乞骸骨”。D“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整齐”,如沐浴、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

40、庄敬。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C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41、5分)译文: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5分)译文: 。参考答案:4C (应为“当众”)5C (C项均为“即使”。A项前者为“跟随”,后者为“带领”,使动用法;B项前者为“厌恶”,后者为“满足”;D项前者为“才”,后者为“仅”“只”。)6C (C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为省略句,B为被动句,D为宾语前置句。)7B 荆轲刺秦王中“诸郎中执兵”的“郎中”应为“宫廷的侍卫”。8D(因果推断不当。)9(1)后来,韩信触犯法令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已经被斩杀了,按次序轮到韩信。(补出主语、坐、当、次、被动句式各1分) (2)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就可以不用

42、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必、王、无所、非、句意各1分)【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

43、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

44、,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

45、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

46、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6.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6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