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599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童庆炳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

2、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

3、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

4、,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有的表现。(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

5、节)1下列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地追求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2下列对作家的“移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B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

6、的境界。C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赤子之心”,作家就能使物我融合、物我同一。D被“移情”的对象不是与作家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而是受到作家主观感情浸染,被作家自我情感化了的形象。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B儿童的“我向思维”,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C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D真正的作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天真,但这种天真和童心的天

7、真是有区别的,他们是自觉地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参考答案:1B2C3A1(B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我向思维”不是一种境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犯了种属概念不一致的错误。二是“我向思维”是儿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因此,“着意地追求”的说法错误)2(C“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失“赤子之心”,只是作家能使“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条件之一)3(根据原文第1段中“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这句话,可知A的说法因果倒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

8、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

9、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羨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

10、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材料二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

11、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材料三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

12、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6.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13、(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B.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D.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14、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B.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课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C.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有可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D.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8.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6. D 7. A 8. 加强传

15、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 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

16、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有误,材料二并没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而是说传统表演艺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备受欢迎。B项,材料三中说“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可见田青委员反对的是为迎合观众“将所有的戏剧改成流行音乐”。C项“网络直播优于传统表演形式”的说法文中无据,过于绝对。故选D。【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并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不能像德国的梵

17、文那样阳春白雪”说法错误。季羡林的故事是以梵文绝学的凄凉景象,引出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需要亲近普通民众的观点。C项,“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有误,原文是“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才有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文中说的是“可能”,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D项,“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有误,从文中来看,迎合听众不一定就是指“网络直播”这种形式。故选A。【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

18、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干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如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

19、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在解答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同时特别注意,答题要点有可能分散在多则材料,也可能集中在某一段材料中,这就要求考生做到: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筛选信息并分条概括。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20、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

21、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

22、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

23、所难以割舍。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

24、可谓异曲同工。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参考答案:1. D 2. C 3. B1. 试题分析:有效信息在第段:“当时写诗的人太

25、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明确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项逆推错误。2. 试题分析:A项,原文在第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估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项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息源在第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26、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3. 试题分析:信息源在第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强拉因果。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

27、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

28、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注】贳(sh):赊买。 貣(t):向人求物。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惟平独吊 吊:慰问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C君自谢民 谢:谢别D吾故系相国 故

29、:故意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吕后用何计诛信 贳貣以自污 悉以家私财佐军 今相国乃利民 后何为民请 跣入谢A B C D8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黥布叛乱时,坐镇关中,高祖解了后顾之忧。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诸臣接连谋反,而萧何身居高位,功高震主。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9翻译下列句子(10分)(1)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3分) (2)民所上书皆以与何。(3分) (3)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4分)

30、参考答案:6C (谢:谢罪)7A (是献计;是讲为民请求,这些与“为人恭谨”无关。)8D (“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与原文不符。)9(1)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得分点:“使”,派,1分;“益”,增加,1分;句意,1分。) (2)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得分点:补充主语,1分;“以”,把,1分;与,给,1分。) (3)以父母赐予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得分点:“遗”,赐予,1分;“殆”,危险,1分;余责,罪责1分。,句意,1分。)文言文翻译: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

31、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

32、灭陈豨时一样。”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

33、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

34、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

35、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4.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

36、待将军。D.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5. 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B. 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C. 籍吏民,籍:官吏、百姓的户籍。D. 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B. 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C. 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

37、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D.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参考答案:4. D 5. C 6. C 7. (1)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4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

38、,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秋毫不敢有所近”意思是一点东西也不敢据为己有,意思相对独立完整,前后都要断开。可以排除AC两项。“籍吏民”“封府库”是结构相同,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B项。因此选D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

39、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籍吏民”,籍应该是动词,登记的意思。故选C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曲解文意,文中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他极有主张,早已想出了对策。因为他对项伯有救命之恩,他希望通过项伯来向项羽示好道歉,来缓和下刘项

40、二人之间的剑拔弩张的关系,并非不知如何是好。故选C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乃,于是、就;之,动词,到、往;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中,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字,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解答文言实词的推断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

41、行推断:()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

42、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

43、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注】陬(zu):角。 甓(p):砖。 锸(ch):铁锹。 禨(j):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 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15.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 (2)其人鬼且禨( )(3)而亡其说( ) (4)其言不经见( )16.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 “鬼”和“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17.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A.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B. 昔之异书C.鲧窃帝之息壤 D.而唯异书之信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

44、语。(4分)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译文: 19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译文: (2)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译文: 参考答案:15(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16B.( “鬼”、“禨”都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都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 A中的“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B中的“胫”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腿;C中的“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D中的“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17.AC(AC结构助词,的;B项为时间助词;D中的“之”,结构助词,

45、起提前宾语作用。)18.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 (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各1分)19. (1)译文:当他沉思搜索诗句的时候,面前站着王公贵人都没有看见 。(冥搜之际、觉各1分,省略1分,大意1分)(2)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蜂、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素心、者、惟、耳各1分)(译文)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长篇小说秦腔中各色人物众多,大小事件纵横捭阖,许多看似无关的小事,又彼此渗透,环环相扣。B. 经过抢救,李荣终于苏醒了过来,可饭店老板对她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反而更加

46、变本加厉地予以摧残。C. 会说话只是情商高的表征,而高情商的核心是真诚和善良,离开了这两点,再会说话也只是巧言令色,惹人反感。D. 苏联解体之后,中俄关系曾一度恶化。近年来,随着双边关系的全面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项,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用于此处对象有误,应用“纵横交错”。B项,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和前面“更加”重复。C项,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多用贬义,符合语境。D项,秦晋之好:两姓联姻,对象错误。故本题选C项。8. 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