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558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又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浓郁的客家习俗、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访途中,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为我们唱了两首山歌。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鼓,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居全国前列。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绵延十余公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天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那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细节。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想,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鸣。让我深感震撼的是,也正是在那段飞扬激荡的岁月里,在铜鼓,先后有七万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八千人。铜鼓,这块名符其实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令我感到凝重。 浏阳与张坊镇交界处的排埠镇月形湾,潭水碧绿,溪流淙淙,山上长满了翠竹、灌木与茅草。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丁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急中生智,成功逃脱。后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昊家祠住了一夜,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史册的秋收起义。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景仰乐道的传奇史话。时光带走了岁月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在铜鼓,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大沩山下永丰村的“精准扶贫”。据镇党委书记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栗、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 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 C. 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 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8. 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7. B    8. ①文中的插叙是对发生在铜鼓的真实历史细节的具体化描写,紧扣了题旨。作者如实记载,表现了对历史的尊重;②毛泽东的化险为夷离不开铜鼓人民的帮助,这段历史表明了铜鼓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③插叙这段历史,有助于揭示“中国革命靠人民”的道理,进一步号召人民在新 时代创造新的历史。    9. (1)凝固的历史是指:①铜鼓历史悠久,传承着客家文化;铜鼓作为新中国革命圣地,有着令人难忘的红色历史。(2)流动的现实是指:①铜鼓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荣耀;②铜鼓在“旅游+扶贫”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好。(3)作者希望我们更加关注铜鼓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将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插叙作用,把握作者意图能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内容上:补充了某某内容,为某某作铺垫,使某一内容更完整,揭示了什么道理。结构上: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紧凑,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扣住文章题旨。人物形象塑造上:补充了某某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真实。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作答时先明确插叙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分析其与文章内容主旨以及标题的关系,进一步把握作者插叙该内容的目的。文章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在文章第五段,这一段详细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被捕——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丁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急中生智,成功逃脱。后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夜,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史册的秋收起义。作者详细如实写这一细节,还原了历史真实,尊重历史,紧扣文章标题“走进铜鼓的细节”中的“细节”。毛泽东在被捕押往处死的地方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找机会成功逃脱,然后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帮助陈九兴的帮助,在吴家祠住了一夜,最终化险为夷。如果没有当地农民的帮助,毛泽东不可能够成功化险为夷,所以说插叙这段历史细节,说明毛泽东能够成功脱险,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帮助,同时也表明了铜鼓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充分说明“中国革命靠人民”的道理,也是在号召人民,积极进取,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主旨,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见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圈画出相关涉题信息,抓住句子中关键信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作品说说自己对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的理解。通读文章,本文以一次铜鼓之行采访为依托,以参观游览的形式,向人们展现现在的铜鼓在“旅游+扶贫”的政策下,“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居全国前列。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绵延十余公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获得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同时介绍了铜鼓县包括铜鼓客家习俗、饮食和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文化以及铜鼓的悠久历史,特别以毛泽东同志一生唯一的一次被捕后,在铜鼓人民的帮助下胜利逃脱的细节为依托介绍了铜鼓以及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贡献。而如今在铜鼓县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之下,“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栗、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铜鼓县之行,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凝固的历史”是指铜鼓的过去,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凝固,不可改变。“流动的现实”是指铜鼓发展的现在,铜鼓的现在还在大步向前发展,铜鼓的现在一系列好政策的指引之下,日新月异,犹如流水奔腾向前发展。“后者”是指铜鼓发展的现在,“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是说铜鼓的现在发展更需要我们关注,是在提醒大家关注铜鼓现在的建设和发展,将革命老区铜鼓的明天建设更美好。具体答题时,首先在文章中找到这个句话,然后抓住句子中关键词“凝固的历史”“流动的现实”以及“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主旨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③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④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⑤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5 题。 背水的日子 桃  花 (1)怀念背水的日子。 (2)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3)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4)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5)父亲总是去得最早。背回一桶一桶的水倒进水缸,家里便有了一天的清凉。 (6)待井边慢慢地静了下来,寨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陆陆续续从家里出来,背着各色小花布书包,唱着歌上学去了,学堂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7)这时,寨子里开始闹起来了。放牛的将牛群赶到水井岩边,用木瓢将井里的水沿着井沿边的一个暗槽泼出去,井水从这水槽里流到岩边路下一个大水塘里,牛群便滋滋地喝着这甜甜的井水。 (8)磨豆腐不用这井水。离寨子更远的一个山崖下有一股细细的泉水,得到那里去背水。沿着细细的山路盘旋而去,那有一个小小的山洞,水就从洞里星星点点地浸出来。把木桶接到下面,一会儿,桶就满了,背回去用来泡黄豆,磨出来的豆花特别甜、特别香。 (9)很多年都过去了,井水总也舀不完。 (10)记不清是从哪一年,我们那里开始修盘山公路,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土炮声,那是在炸山开路。人们都盼望着那长长的、宽宽的路从自己门前经过,终于一条大路绕着我们这个山寨又蜿蜒着向更高的山寨盘去了。通车典礼那天,各寨的人都跑去山顶上的那个寨子。好闹热啊,大人们唱着歌,围着火堆、咂酒跳起欢快的锅庄。那天放了好多部电影,大家坐在晒场上,看到大半夜。天上的星星特别多,我们一大帮孩子,就在那寨子疯跑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站在山顶看下去,一条大路像一条银蛇,盘旋在山腰。过年的时候,更闹热了。队里买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村里的舞狮队舞得更勤了,白天,在晒场上搭几张桌子,那狮子居然跳到桌上去翻滚。然后,由拖拉机开路,笑头和尚牵着狮子在后面随着锣鼓队有节奏的舞摆,孙猴子一会儿跳到车上去抢了敲鼓人的帽子,一会儿跑到后面来抱起一个孩子,长长的队伍沿着盘山公路舞着、闹着、唱着、笑着。 (11)日子,好像就这么热热闹闹地过着,有甜甜的井水润着,有长长的盘山公路绕着,唱不完的山歌,喝不够的咂酒。 (12)当水井岩上的百合越来越多,黄连叶越来越红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不够了。有一天早晨,听父亲在对母亲说:怪了,今天早晨谁比我去得早呢?我去背水的时候,井里的水怎么少了呢? (13)慢慢的,放牛的把牛赶到山梁深处那条小溪里去饮水了。井边那个大水塘也慢慢的干了,长了一片野草起来,倒也茂盛。早晨起来排队背水的人越来越多,轮到最后的,桶也装不满了,只得到那个小小的山洞去接水,可那里的水很少,再走一个来回,一个早上背回两桶水,太阳就出来了。 (14)父亲说,也许是修公路的时候,放石炮惊了水路,水浸往其它地方去了。有一阵子,村里吃水很紧张,早晨,一家人合用一盆水洗脸,姑娘们也不敢三天两头都洗头了,小伙子脸上好象也没那么光彩了。 (15)后来,乡政府从山梁深处引出一股水,在村后修了一个大水塔,为每户村民安上了自来水,日子好像又滋润起来了。 (16)从水笼头里放出来的水总有一股铁味,没了井水的甘甜。但是,不用起那么早去排队舀水、背水了。水井边那林老树终日静悄悄的,只有不时跑过的拖拉机吵吵闹闹,井里慢慢地生出一些蝌蚪和小水虫。 (17)日子也变得静悄悄的了,往日那个大晒场冷清了,舞狮的好像也累了,过年的时候,只能听到一些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18)学堂里,依然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选自《文苑》2010年12期,有删改) 12.文章第(1)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13.第(3)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4)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色?(5分)   14.文章以“背水的日子”为题,第(10)段却以较长的篇幅写“闹热”的场景。请对内容上的这种安排作简要分析。(4分)   15.作者对背水的日子深深地眷念,请探究文章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5分)   参考答案: 12、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4分。每层意思1分) 13、第③段:①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③反映了不同季节景物色彩的丰富多变。(3分。每层意思1分) 第④段: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1分)②把背水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1分) 14、①通过描写“闹热”场景表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生活改善后的喜悦;②与下文出现缺水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突出了对过去宁静和谐生活的怀念以及这种美好生活消逝不再的遗憾失落之情。(4分) 15、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环境;②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③人对自然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也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④生活应该安稳、宁静、和谐、甜美;(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傭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漱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冷冷,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11)“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12)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13)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14)“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15)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16)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B. 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 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D. 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5. 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6. 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A    5. 描写角度: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从虚和实的角度指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 句式角度: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6. ①“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②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③“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④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错误,“徐师傅并不“纠结”。这是他对生活的真正认识。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语言魅力的能力,要求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第④段给人美得感受,从描写的角度主要是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就是主要是整散句的运用。此段文字“滴答,滴答,滴答”“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漱声”等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景;“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漱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等运用排比属于整句;“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属于散句,整个段落从不同的角度写景,从句式看,整散结合,富于韵律美。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标题“水在滴”的意蕴,一般有三个维度。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旨角度等。答题时注意分析表层含义,从主旨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此题“水在滴”从表层看,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从深层看“水在滴”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3—15题(共6分,每小题2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是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议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察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观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遁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①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 注: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1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让:责备 B、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谣言:污蔑别人的话   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坐:因犯……罪,获罪   14、下列各组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 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⑤滂在职,严整疾恶        ⑥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滂弹劾了众多的刺史权贵,尚书怀疑他是公报私仇。范滂不为所屈,据理力争,并由此看出了时政的弊端,于是递上引咎自责的辞呈,离开了官场。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在休息期间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还因此得罪了上司太守宗资。 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16、翻译(6分,每小题3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参考答案: 13 14 15 B D C   16、①现在(你)成全了他辞官的美名,恐怕会给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 ②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略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6. 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17. 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6. 犯上作乱    17.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解读能力,题干要求从文言选段中总结出成语。这要求考生能读懂文言选段,还要有成语功底。初读文言文,抓住关键词句“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可以写出成语“犯上作乱”。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对‘孝’有什么主张”“ 联系实际加以评析”,答案包括两部分:孔子主张、联系实际的评析。对于“对‘孝’有什么主张”筛选关键语句“孝弟”就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色难”就是“始终和颜悦色很难”可见孔子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孝道。 参考译文: (1)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6. 参考答案: 10. C  11、C (①表现他有大志,②任侠,③沉饮,为喝酒,⑦表现他的风度,故A、B、D不选) 12、A(但不被重用,此时难以得出不被重用的结论) 13、(1)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素、“耻”意动、激 各1分)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上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放纵而不自我收敛(不加强自我修养)。(“自知”1分,被动1分,骜放  1分,全句通顺1分) (3)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的思考并谨慎的采取的原因。(所以、学者、慎取各1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岳阳楼记》是我国的古典名篇。②范仲淹应好友之请写了《岳阳楼记》。③国家社稷和芸芸众生价值的至上性和伦理的合理性在《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很好的阐发。 (1)以范仲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岳阳楼记》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范仲淹应好友之请写了阐发国家社稷和芸芸众生价值的至上性和伦理的合理性的我国古典名篇《岳阳楼记》。(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之请而写的阐发国家社稷和芸芸众生价值的至上性和伦理的合理性的我国古典名篇。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短句化长句的能力,解答时可先选定其中一个短句为主干句,然后把剩余短句变为修饰语容入主干句之中,也就是作主干句的主谓宾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不能改变原意。 本题第一问要求“以范仲淹为主语”为主语,可确定“范仲淹应好友之请写了《岳阳楼记》”为长句的主干,再将其他两个句子化为“《岳阳楼记》”的定语即可。第二问要求“以《岳阳楼记》为主语”,解答时先确定“《岳阳楼记》是我国的古典名篇”为长句的主干,然后再把其他两个句子化为定语即可。 8. 将下面几个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句,内容不能省略,词语可调整、增删。(5分) (1)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11年8月12日在深圳隆重开幕。 (2)这次盛会旨在推动大学生体育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普及。 (3)这次盛会是在国际大体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精心筹备。 参考答案: 在国际大体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精心筹备,旨在推动大学生体育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普及的第26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11年8月12日在深圳隆重开幕。 (是单句3分,语言连贯2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为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       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无需     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陋习。(    )。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     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喻户晓   雷厉风行   故步自封   千篇一律 B. 家喻户晓   大张旗鼓   抱残守缺   众口一词 C. 耳熟能详   大张旗鼓   抱残守缺   千篇一律 D. 耳熟能详   雷厉风行   故步自封   众口一词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每—个春节的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B. 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C. 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D. 春节的每—个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征也得到了印证。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同时需要我们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B. 同时,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具体行为。 C. 我们为了传统的文化生生不息,同时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D. 同时,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7. C    18. C    19. 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成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