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善亦有道刘 源光绪某年,黄河发火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
2、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迭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
3、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
4、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
5、,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
6、加一批乞丐”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4期,有删节)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D
7、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12.请分析小说中达老爷子的形象。(6分) 1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4.小说的最后两段点明了题旨,尤其是达老爷子临终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1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A中“先干活再磕头”有误。B中改变规矩并非达老爷子迫不得已,而是他有意为之。D中大家的子孙
8、兴旺并不是因为镇子上人们的议论。)(12)形体消瘦,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方,深谋远虑。(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13)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第一次为粥的质量同父亲据理力争,第二次为父亲遣走家里的佣工表示担心,认为父亲心狠。其作用有:衬托主要人物。小儿子是陪衬人物,更好地衬托了达老爷子的形象;在结构方面,推动情节发展,避免情节单一;在内容方面,作者通过“小儿子”的言行传达一种善的理念,丰富了小说内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14示例一:我认为达老爷子的所作所为诠释了为善的真正内涵。乐善好施,有心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
9、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老爷子最后那番话中“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 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真正的帮助灾民。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可有些方式让受助者失却了尊严,有的救助后跟踪调查不力,钱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示例二:我赞同达老爷子勤俭持家。行善有方的做法。中华民族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子承父业、发扬光大等优秀传统文化。老爷子临终前的话有深意,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
10、奢,文中说“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 结尾说“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老爷子的临终遗言。今天,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听不进长辈们的教育,或是教育存在某些缺失,他们挥金如土,甚至败光家业。(共8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4分,联系社会现实2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破亲亲关系。孟子
11、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其次在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一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一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
12、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带有强制性的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一 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有德有才的人则是法的本原。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人按照
13、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的一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因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养民莫于养心。那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一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用公旦等认真地总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
14、,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一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因此,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养民须富民。苟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一“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不至于过度,“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老百姓富裕了,自然也就知礼节了。1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
15、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为政在人”足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和谐促 进,其中的“人”包括治人者和治于人者。 B儒家推重“尚贤使能”,只要德才兼备,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进入政府担任 官职,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被推举。 C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 地总结商朗亡国的教训,告诫子孙要“敬德保民”。 D儒家强调为政要养民,只要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人民厌恶的东西不强加给他们, 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社会就会长治久安。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家认为,不论是治于人的
16、平民百姓,还足治人的人才,都要时时对其进行教育,不要单靠 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管人。 B每一个人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门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因此,为维护 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C荀子以为法不能独立而用,如粜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法,丑恶仍然不能根除;只用德教 而不用刑罚,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 D“为政在人”不是不要“法”,而足在“法”与“人”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所以,儒家主 张人法并重,重在确定对什么人执法。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儒家认为,国君和臣子应该足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子和仆人关系,他们都必须为广 大人民群
17、众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B荀子认为,天生万民,设立君主,都足为了广大人民百姓,设市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 的,而不足为君主、为一个姓氏卖命的。 C荀子认为,要使周家富足,重要措施之一是“节用”,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 政部门的费用,杜绝各种浪费现象 D荀子主张,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 工等,使百姓富裕,社会自然就安定了。参考答案:1.D 2.D 3.B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
18、,称之为炎黄传说。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是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 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
19、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黃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派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比如,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现代人所讲的炎黃传说,不能不流露
20、现代意识。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裁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因此,若要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首先需要研究者“眼光向下”走进田野,进行民间访谈、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整理工作。通过走进田野、走进民间,结合炎黄传说之场景,体悟炎黄记忆的历史进程、空间进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在研究取向上,应当尽量回避历史学的客观性追求,而借鉴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们对过去知道和记得什么,如何
21、记得,又为什么要记得,以及人们如何将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中揭示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与炎黄记忆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摘编自尹全海炎黄学研究对象述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炎黄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它的体裁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与诗歌等。B. 未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原生形态炎黄传说。C. 衍生形态炎黄传说中的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主要是由普通百姓创造的。D. 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对过去与现实的认知,也关注两者的相互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提及“传说时代”,为下文论述炎黄学研究向题提供
22、了基本的前提。B. 第一段分析湖南流传的炎黄传说,旨在论证衍生形态炎黄传说的世俗化特征。C. 第二段论述“眼光向下”,体现作者践行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论证立场。D. 文章先论述炎黄学研究什么,再论述如何研究,按从内容到方法的顺序推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经后人附会、添加、嫁接而成的炎黄传说,也可能是炎黄时代的史实。B. 没有知识精英传播炎黄时代历史知识,“依然活着的历史”就难以存续。C. 走进田野、走进民间越深入,发掘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就越有可能。D. 考古技术的进步与研究取向的调整,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并无意义参考答案:1. D 2. C 3. C【1题详解】此
23、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D项,“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对过去与现实的认知”分析错误,原文中指出,此项研究关注人们对过去的认知,以及人们如何将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论述的方法和表达艺术、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文章论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C项,“眼光向下”,通过走进田野、走进民间,结合炎黄传说之场景,体悟炎黄记忆的历史进程、空间进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回避历史学的客观性追
24、求,这是借鉴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不是“践行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也可能是炎黄时代的史实”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也可能是后人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派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这些都不是炎黄时代的史实,但真正的史实需要靠它们来保存或流传。B项,“依然活着的历史就难以存续”说法错误,依照原
25、文,“依然活着的历史” 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研究取向的调整”,“眼光向下”尽量回避历史学的客观性追求,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考古技术的进步”文中没有涉及。故选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
26、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
27、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
28、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选自晋书王导传)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B窃觇之 觇:察看C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镇定自若D导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B九州,中国的别称。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D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
29、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B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参考答案:10C 11D12A 13(1)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倾心”“推奉”“潜”)(2)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
30、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躬”“造” “风靡”)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C项“帝尝从容谓导曰”的“从容”,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译为暗中。(2)“躬”译为亲自,“造”译为拜访,“风靡”译为纷纷前来拜见。学#参考译文: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
31、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文言文阅读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阅读答案。”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
32、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高守村先生传袁枚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
33、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文,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
34、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想先生之经德秉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忤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夫犯众敌,抗令甲,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
35、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注:令甲:法令。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B. 滇人不文 文:文字C.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D. 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B. 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D. 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
36、考官亦称门生。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9. 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参考答案:6. B 7. A 8. (1)人们看到他们言行偏激,又都感到惊讶,认为他们是穿着奇特服装行为怪异的人,没有谁敢亲近他们。(2)追忆当时,先生和我在远方只是一次偶然相遇罢了,哪里料想他身后事由我为他作传保存它。 9. 清贫廉洁;勤于政事:执法公正;造福百姓。【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
37、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文”,结合文本内容“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分析,译为写文章。【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应是“江南地区”。【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38、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惊”译为惊讶,“莫”译为没有人,“近”译为亲近。(2)“邂逅”译为偶然相遇,“料”译为料想,“存”译为保存,反问语气。点睛:做翻译题学生易犯三个毛病: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要领如下:(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先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
39、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立足文本第三节材料内容分析。“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清贫廉洁,勤于政事;“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执法公正;“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造福百姓。参考译文:圣人的学术体系阔大且广博,求学的人根据自己的学问向圣人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后世中黄河以北地区以郑氏为宗,江南地区以王氏为宗,还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限制
40、和阻隔不通的东西。限制天下学问而以宋代儒学为宗是从元明代开始的。于是才华卓越的人背后进行非议,并且言辞过激。人们看到他们言行偏激,又都感到惊讶,认为他们是穿着奇特服装行为怪异的人,没有谁敢亲近他们。乾隆甲戌年,高守成先生到白下去看望我,当时他七十多岁,形容清瘦让人生畏,言谈举止气概不凡,解读孔孟儒学,专门贬低宋代的儒学。他发表的见解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研究的都明显的是自己的心得。我惊讶的认为他与众不同。阔别六年,陶京山从云南归来,谈论先生担任姚安太守的事情非常详细。又过了十几年太史蒋苕生来访,称赞先生的贤能也是不断(对先生的贤能赞不绝口)。这两个人都不是胡乱赞美人的人,我也相信高先生果真是一位
41、奇男子。苕生送给我两块石刻,说:“这是先生担任平彝和剑川知州的德政碑。滇人不擅长写文章,记述事情不知道体材、格式,又十分的想赞美先生,就像郗鉴见王导,”他很自满,口气很重,可是话说得特别不顺当。你还是选取一点然后写入传记。”其中一块碑上说:先生清廉但不说自己贫困,勤劳但是不说自己劳累。朝廷的军队征讨乌蒙,运六千石粮食,但是老百姓却不知道。审理关于徭役的案件,能和解的就和解,该审判发落的就审判发落,没有审判不当的。另一块碑上写:征收剑川的税粮,减收额外公共税收若干银两。引老君山的水灌溉西庄,让农田每亩增收好多鬴(计量单位,也作釜)。丈鹅雅场(不知什么意思)都被清理出他管辖的区域,外族头领都拜服他
42、说:“从此以后百年不会再有事情了。”哎呀!能从他们嘴里称奇的,是没听说过的事情,用来纪念先生,然而碑上的记载越是非正式的,越能表明老百姓对他的情感越真实。想来先生保持自己的品德,运用自己的智慧,大概是为了无愧于自己的誓言。先生去世已经很久了,但是他的子弟才能不高,没有把先生的事迹发掘公开。他的学生和过去的同事,有担心违逆世俗,不敢扩大他的学说。我听说后为他们感到悲哀。我触犯众怒,违抗法令,来追求得到圣人的思想,他的志向可以和万代的志向同日而语,但是他刚刚去世,名声就淹没了,既然这样那么他和那些庸碌无为的普通人了,又有什么不同呢?上天之所以生出这样的人,让他一个人的与众人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呢?追
43、忆当时,先生和我在远方只是一次偶然相遇罢了,哪里料想他身后事由我为他作传保存它。而我又怎么能够预料十几年后,还有先生的两位知己活着呢?儒学本是一种低调的学问,原来不是为了求取名声的,但是最终能在天地间得以长存,又怎么能舍弃求取名声呢?嘻!这就是古代的人看重我这样的未死的人的原因。先生名字叫阜,铅(yn)山人。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修身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23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的
44、交友观。(2分) 24这样的交友观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3分) 参考答案:23. 墨子和孔子都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学问和品德两方面,各1分)24. 墨子和孔子的交友主张都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有德的人,而远离甜言蜜语的小人。这可以帮我们认识到交友的误区,选择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做朋友,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历史上有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还有割席断义等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择友的重要性。(联系现实谈交友的意义1分,联系史实1分,表述1分)【参考译文】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30字。(5分) 据报道:日前,某著名大学秋季运动会开幕。面对屈指可数的报名者,面对比赛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该大学痛下决心,将长跑项目取消。长跑项目何错之有?报名人数越来越少,只能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怕吃苦,越来越不把体育锻炼当回事。如果因为参加长跑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就宣布取消长跑, 1 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更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