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西桥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富民为本 儒家民生思想胡发贵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概要说来,其主旨有这样几项。其一,富民为“政之急”。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
2、民的生计,要让人们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史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也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其二,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首先,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
3、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 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惟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其三,富民是政府的天职。按儒家的理想,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
4、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舜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则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故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因此,对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儒家痛斥之“率兽食人”,根本不配“为民父母”。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选自2011年2月14日光明
5、日报,有删节)6下列有关“儒家民生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关注民生,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B儒家认为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 C儒家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稳定是富民的基础。 D在儒家看来,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民生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所以他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 B“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说明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C“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明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 D儒家以“为民父母”
6、为喻,意在表明统治者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为儒家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讨论。 B孔子肯定温饱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所以强调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让人民吃饱穿暖。 C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 D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根本不配“为民父母”,被儒家痛斥为“率兽食人”。参考答案:6.C(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7.B(这句话说明“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8.B(孔子肯定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
7、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病毒人类的竞争者美 詹姆士崔费尔 病毒,可以说是我们所知无生命的东西中最复杂的,或者说是有生命的东西中最简单的。到底怎么说好,要看你如何定义“生命”一词。病毒的构成,是 dna的分子或是其近亲rna,被包围在由蛋白质构成的壳内。这外壳能骗过细胞,让它以为病毒是有资格进入其内部的。一旦进入细胞内部的作业区域,病毒就脱掉外壳,欺骗细胞的化学固定运作方式,制造更多的病毒。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细胞的资源用尽为止,这时新制的病毒就移动到细胞的外面去侵略其他细胞。因此,虽然病毒本身不能像生物一样复制自己,却能在找到合适的健康细胞时
8、通过复制来繁殖。 病毒的生存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治疗病毒引发的疾病会如此困难。因细胞侵入而引发的疾病。可以用抗生素来治愈。许多抗生素的工作原理,是将抗生素本身附着于制作细胞外壁所必需的分子上,因而可以防止新的细胞壁被复制出来。但是病毒并没有细胞壁,任何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药物,也会杀死附近健康的细胞。要和病毒作战,就必须深入到细胞自身内部的化学运作中,这是我们现在才开始学习的事。事实上,目前我们对抗病毒最有效的防御,是使用能启动人体免疫系统的疫苗。利用这样的疫苗,我们终于在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美国已使小儿麻痹等病毒不再是重大的保健问题。然而,艾滋病病毒的散布是致命的,它提醒我们知道,在没有有效疫
9、苗的时候,病毒疾病是如何肆虐的。 病毒常用的武器有病毒的突变和它们从一个病毒转移核酸到另一个病毒的能力。你身体中的细胞分裂时,就有复杂的“校正”机制运行,以确保所拷贝的dna是和原版完全相同的,其精确度达到了平均十亿次才有一次错误的比率。但病毒却是没有校正机制的。测量结果显示,艾滋病病毒单纯的dna复制所包含的错误,可以达到每两千次就有一个错误的程度。这就是说,病毒突变的比率对细胞形态而言,是高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此外,如果两个以上的病毒同时攻击一个细胞,它们还可以交换dna或rna片段,在过程中制造出一种全新的病毒物种。这些效应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人类要经常面对新类型病毒的侵袭。这就是为什么每年
10、我们都必须接种新疫苗。以预防新型的流行性感冒。 当今社会,特别致命的病毒可能会重创甚至完全消灭一个小区域中的人口请回想1995年在非洲扎伊尔的爱博拉内出血病毒的流行。不过,这些不幸的灾难也提供给人类种族的一种保护,因为最后的病毒也会随着最后一位人类寄主的死亡而同归于尽。然而,今天交通便利,还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来保护人类种族的延续,显然是徒劳的,新的病毒能在我们察知其存在以前,就散播到地球上的各大洲。此外,当人类对荒野的无限制侵犯以后,荒野的界线日益模糊了,我们也就会遭遇越来越多从前没接触过的病毒,给它们获得新寄主的机会,而源自野生动物身上的一些病毒,人类是没有直接防卫能力的。例如,原来的艾滋
11、病病毒,据传是由原本只会感染猿猴的病毒突变而来的;一位猎人在剥制一只感染了突变病毒的猿猴皮毛时,割伤了手指,就把致命的疾病散播到全世界了。想不想知道真实的恶梦是什么样?请你想像一种像是引发艾滋病的病毒,让病主能活下去,而在他们死亡前的多年时间散布这种病毒;然后再想像这病毒经过空气传播,像是流行性感冒和日常感冒,在我们能对付它以前,会先死掉几十亿人。依照诺贝尔奖得主约书亚莱德伯格的说法:“在统御地球上,我们的真正竞争者是病毒。人类的延续存活并不是必定的。”12根据文中信息,当今世界新类型病毒经常产生的根本是(3分):A.随着环境的变异,病毒的寄主增多。B.人类对荒野的无限制的侵犯。C.高频率突变
12、的病毒经常两个以上同时攻击一个细胞。D.病毒借助健康细胞复制自己的能力特强。13文中作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人类特别容易遭受病毒重创的原因有(6分) A.病毒疫苗的研制速度远远低于病毒产生的速度。B.交通便利,致使病毒在被察知之前就传播开来。C.人口膨胀,为缓解全球食物供应紧张的局面,大量使用转基因食品。D.过度开发大自然,致使人类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没有直接防卫能力的病毒。 E.全球气温升高,刺激了病毒的大量繁殖。14依据本文的信息,说说人类最终战胜sars病毒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2分)15你是怎样理解“在统御地球上,我们的真正竞争者是病毒。人类的延续存活并不是必定的”这句话的含义的?(7分)参考
13、答案:12.C【A、D是病毒增多的原因,B病毒寄主有可能转移的原因】 13.B D【ACE都与原文无关】14.研制出能启动人体免疫系统的SARS疫苗,并不断接种新SARS疫苗。15.人类与病毒的生存竞争,最终胜利的不一定是人类(1分)。因为病毒具有传播途径隐蔽、突变比率高、新病毒物种诞生快的特点(3分),而当今人类活动范围广泛、病毒防治疫苗研制滞后等特点又不利于战胜病毒(2分),所以,人类如果不能有效科学地防治病毒,就有可能与病毒同归于尽(1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关羽崇拜李国文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
14、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
15、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
16、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
17、都有文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
18、峰。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B. 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
19、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D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跳出小说了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类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
20、的普遍程度。参考答案:6.B7.D 8.C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
21、,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
22、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B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C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旌:表彰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为变徵之声B并
23、开引河,导之入淮 填然鼓之C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A B C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陶
24、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D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14关于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规律提炼题组(规律提炼题组)导语:针对同学们文言句子翻译题的弱点,完成以下问题: (1)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2)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3)请指出以上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第一句是 ,第二句是 参考答案:10B11C12A13D14(1)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2)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后来全都成为了一代名臣。(3)第一
25、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句为省略句。10【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语境分析推断。1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两
26、个“乃”均是副词,才;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是,第二个动词,发出;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第二个“之”是助词,补足音节;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位置分析法。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语境判定法。要理解一个
27、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标志识别法。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本题题干的“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题干从三个角度和层次进行了限制和要求,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表现陶澍政治操守,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都不符合要求,包含这三个句子中任何一句的选项都要被排除掉。【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
28、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D项,“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对文意理解错误,属于张冠李戴。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
29、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14【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
30、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而是与断句、翻译等考点结合命题。文言句式常见的类型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考生
31、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积累各类典型例句,答题时方可对号入座,避免判断失误。文言文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
32、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
33、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
34、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3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36、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6.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D. 割鸡焉用宰牛刀?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8.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以其无礼于晋 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 夫晋
37、,何厌之有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3分)(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分)参考答案:6.C(A、B、D三句中,“焉”都是疑问代词,C句中“焉”是兼词。)7.D(A、B、C三句中加点字都是使动用法, D句中加点字是形容词用作名词。)8.C(A、B、D三句是状语后置句, C句是宾语前置句。)9.(1)(晋国)已经使郑国成为东部的边疆,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不侵损秦国, 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共4分,“封”“阙”“焉”意思各1分,语句通顺1分)(2)估
38、计元人也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共3分, “意”“以”“口舌”意思各1分)(3)(我这个)目光短浅、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共3分, “鄙贱”“ 宽”“之”意思各1分)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15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3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40、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1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其曲中规 规:规则B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C今之众人 众人:众多的人D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
41、行选择。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8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参考答案:13D 解析: A项,“其曲中规”意思是应为弧度符合圆规画的圆圈,“规”的意思是“圆规”。B项,“君子生非异也”意思是君子的资质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生”通“性”,资质、禀赋”。C项,“今之众人”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众人”的意思应为“一般人”。14.A解析:A项,“强调思考的重要”分析错误,应为“强调学习的重要”。劝学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15(1)君子广泛地学习
42、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参考译文】劝学节选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把它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
43、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因为
44、这个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
45、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感到奇怪啊!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B. 这次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校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认真聆听了我的发言。C. 领导们应该未雨绸缪,正确防范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出现问题以后亡羊补牢。D. 交通网络飞速发展,铁路桥梁鳞次栉比,人们出行方便快捷。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
46、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汗牛充栋:意思是藏书极多,存放时能充满整个屋宇,外运时能累得牛流汗。句中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精神,不正确。B项,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多指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句中指老师听学生发言,对象不正确。C项,未雨绸缪: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后用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句中用来指事先做好准备防范问题的出现,使用正确。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句中用来指铁路和桥梁,对象不正确。故选C项。8. 批注指阅读时对文章的“批评”和注解,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请为下面画线句添加批注。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0个字以内。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缓慢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批注: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将风吹拂下的沙山造型比作水面的波痕,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