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501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五八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道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器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数据研究公司IDC 的报告显示,2017 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

2、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数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材料二 近年来很多新出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往往降低安全管控,交易管理的识别、反欺诈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资金把关人的职能,而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 016 年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数据库信息被窃取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有近200 家,其中多家网站泄露的用户信息达数百万条,最多甚至达到上千万条。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支付风险呈现蔓延速度快、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外溢效应明显的特点,支付行业在敏感信息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业务连续性

3、等方面压力较大,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不仅如此,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存在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一旦支付机构违规挪用资金,客户支付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众多支付风险在短时间内同时爆发,可能引发连锁金融风险。 (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l1月27 日移动钱包,创新更要让人放心吴秋余)材料三 在监管部门的力推下,被称为“网联平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建设进展超过市场预期,按照央行的要求,自2018年6 月30 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可以在多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开立

4、账户,资金在内部流转,交易信息留存在支付机构内部,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对资金流向实行监管,而网联平台的创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11年4月底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在过去6年半的时间,央行总计发出了271张支付牌照。而在2015 年8 月,央行注销3 张支付牌照,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央行合计注销了24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有20 张是在2017 年注销的。其中,1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因为严重违规被央行注销牌照,另外10 家则是由于业务合并。(摘自“新浪财经”2017 年10月1日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严:今年已注销20张牌照,多家机构吃罚单)材料四

5、无论是信息公开的无心之失,还是机构内部的有意为之,这都说明,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更需要织密管理的篱笆网。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显然,在这方面,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购物平台知道你每天买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每天说什么,打年应用知道你每天去哪里.网终虽然虚拟,但是留下的印记却真实反映着每个人的隐私,不仅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包括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因此,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

6、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8 日信息安全首先要管理安全盛玉雷)7. 下列有关“移动支付”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移动支付是指手机用户(单位或个人) 对商品消费或服务进行的财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B. 移动支付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近距离传感器向银行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资金转移。C. 2016 年于机等移动设备完成支付96%,明显高于其他支付于段,呈上升趋势,于机支付已全面普及。D. 2017 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同比增长趋高,这意味着2017 年全球移动支

7、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由材料二可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出于扩大市场的考虑,技术投入不足,容易造成用户的支付信息外泄,从而引发金融风险。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报道了我国第一方支付存在的弊端,但是,材料二侧重于信息的泄露问题,而材料三侧重于监管疏漏的问题。C.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力度,其主要就是注销违规支付公司,从而结束了“只发不撤”的历史。D. 2016 年有近200 家的网上商城和支付平台存在安全漏洞导致信息被盗,泄露的用户个人信息累计达上千万条。E. 材料三与材料四在写法上各有特色,材料三侧重于新闻事实的报道

8、,属于消息;而材料四侧重于时事评论,属于新闻评论。9.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移动支付的安全?参考答案:7. D 8. BE 9. (加人技术投入与技术升级。第三方支付机构要加强安全管控,大力进行技术投入;监管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变直连模式为“网联模式;对违规企业进行注销,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明确责任,完善管理。政府门、公共机构、第三方平台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应求担其保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7. 试题分析:D项,强加因果,“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同比增长趋高”与“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没有必然联系。原文“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

9、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的调查图表中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全球移动支付金额突破1万亿美元。8. 试题分析:A项,“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操作、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存在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来看,该项属于强加因果。C项,“其主要就是注销违规支付公司”错,从材料三“按照央行的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将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来看主要是建立“联网平台”来监管。D项,“累计达上千万条”错误,原文是指一家网站最多的数字。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如何才能真正

10、做到移动支付的安全”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由材料二“技术投入上的不足,很容易造成用户支付信息外泄”和材料四“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可概括出加大技术投入与技术升级,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从材料三“直连模式下,监管部门无法有效对资金流向实行监管,而网联平台的创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两年多时问,央行合计注销了24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有20张是在2017年注销的”可概括出监管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变直连模式为“网联模式”;对违规企业进行注销,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从材

11、料四“收集和保管个人信息的相关机构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这些机构,公共的或商业的,线上的或线下的,都应该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可概括出明确责任,完善管理。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人生贵在行胸臆周国平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

12、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郎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

13、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做:“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就是这个意思。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

14、分)17试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18 结合文意,简述你对“人生贵在行胸臆”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6首先,通过读袁中郎全集写出袁中郎就是依照自己真性情生活的人,从而引出论题。接着,阐述原本纯真的孩子失去真性情的原因。再接着,指出只有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才能保持真性情。最后借中郎引惠开的话总结观点:人生贵在行胸臆。(每点1分,答全四点给6分)17纯真的童心脆弱易失。世俗利害和规矩力量强大。人应该懂得“生之必死”的道理。(每点2分)18行胸臆就是活出真性情,活出自己的本色。可以远离俗虑和束缚。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会变得头白面焦,心力交瘁。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

15、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16试题分析:本文论述思路明晰,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思路一路论述下来。首先提出“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的中心论点。其次探究纯真的孩子被改造成俗物的原因,即“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后指出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人才能保持真性情。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试题分析:“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这句话包含这样几种意思,其一,“人的天性是脆弱的”。其二,“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外在的环

16、境必然会影响人脆弱的天性。其三,要保持天性,不失掉童心,就需要成年人的智慧,即“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的智慧。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本文提出的“人生贵在行胸臆”的观点,大意理解就是人要懂得自在生活,不要为外界环境所影响,不要被名利束缚,要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去享受人生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真性情赢得适当的空间。依照真性情生活,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身

17、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一声枪响,让刚刚下课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园顿时陷入恐慌之中。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教授惊魂未定,发现身旁的学生倒在了血泊中。53岁的教授转瞬间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躲进了附近的教室里。事后的调查印证了他的判断:对方暗杀的对象并非学生,而是教授本人。暗杀行动的背后指使人,则是希特勒。时间是1935年,犹太人弗兰克在两年前从柏林逃亡到这里。当时,逃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奥多莱辛教授,在马里安巴德被纳粹暴徒跟踪暗杀。弗兰克没有料到,他们会越洋过海跟踪到这里来。但在纳粹政权看来,暗杀弗兰克值得他们如此下血本。这位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8、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1933年,希特勒当权后开始实行种族政策,很多犹太人失去了工作,被迫逃亡。考虑到弗兰克在德国的名望,希特勒允许他继续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但前提条件是,弗兰克必须辞退身边的非雅利安人。纳粹分子们原本以为身在屋檐下的弗兰克,会低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然而,教授不仅立即辞去教职,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离开时,他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希特勒下令正式逮捕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好在实施逮捕之前,弗兰克已经携家人从丹麦辗转到了美国。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实施暗杀。其实,作为德国著名银行家的儿子,弗兰克在逃亡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9岁那年,弗兰克进入

19、海德堡大学学习化学,由于过度贪玩和自以为是,他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在年轻人看来,老师的斥责,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转学之后,他开始幡然悔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在柏林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在那里,他与赫兹合作,研究电子与原子、分子间的碰撞。他们的碰撞实验,成为能量转变量子化特性的第一个证明,也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假设的量子化能级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但当玻尔在1915年指出这一点时,弗兰克和赫兹则在论文里声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符合玻尔的理论。直到1919年,在仔细研究了玻尔的理论后,弗兰克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同意玻尔的观点。这次低头,最终让弗兰克和

20、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更在6年后,让他们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在丹麦逃亡期间,德军入侵丹麦。为避免奖章被德军掠走,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韦西将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用王水溶解掉,溶液放在玻尔研究所实验室的架子上。此时的弗兰克,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当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后,弗兰克也成为了参与研究制造原子弹工程的一员。不过,这个流亡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关于原子弹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委员会”主席。作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因为寄居在异国的屋檐下而低头沉默。他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用原子弹对付日本。因为“使用原

21、子弹固然可以获得军事上的某种收益,但与因此而激起全世界的恐怖和厌恶相比,还是得不偿失的,并将在战争结束后助长核军备竞赛”。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两个月前,弗兰克所在的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关于原子弹军事应用问题的弗兰克报告。这份报告最终没能阻止军方的决定,但他所预言的战后核武器对峙局面,很快便成为现实。那瓶溶解着弗兰克的诺贝尔奖章的溶液,此时被德海韦西从实验室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端了下来。溶液中的金被沉淀出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将其重新铸造成奖章,佩戴在了弗兰克的胸前。他的祖国,后来也将普朗克奖章挂在他胸前。1964年,这个当年躲过了暗杀的人,重返祖国访问故人,不幸逝世在旅途中。在故人们的记忆里

22、,“他是一个迷恋科学、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只是“温和”并不代表“温驯”。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19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弗兰克“身在屋檐下,还是不低头”这一品质的?请作简要概括。(4分)20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5分)21弗兰克的“低头”最终让他和赫兹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这个温和的人,即便站在屋檐下,也不曾就势低头”。请你就对“低头”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9 面对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弗兰克不但不接受希特勒的命令,还发表声明质疑和反对,而且在离开时还拒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与核能

23、有关的部分交给纳粹的科技人员。(2分)寄居在美国,弗兰克却不低头沉默,牵头组织一批核物理学家联名上书,明确反对美国用原子弹对付日本。(2分)首先要理解这句话蕴含了弗兰克身上的什么品质,然后在全文范围内找到能反映这一品质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描写,适当地进行概括后不难得出答案。20因为在作者看来,弗兰克是一个诚恳善良、态度温和的人,但这种“温和”并不代表“温驯”。弗兰克不畏强权而敢于反抗、不因寄居别国低头沉默,而勇于倡导自己的正确主张。(3分)结尾这样陈述,既表达了作者对弗兰克的高度赞美,也有画龙点睛之妙。(2分)分析语言的用意所在,可以从话语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物形象塑造起到的作用分析。结合全文

24、对弗兰克这个人物的描写,应不难分析出答案。21示例:是否“低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知识和真理面前,因自己的认识和能力所限,就要学会低头,认真领悟,如此才能免于“头碰南墙”,才能开阔视野,成就自己。(3分)而在一时苦难或权势的凌辱面前,不可以低头退让,有志进取者,把此当做磨炼自己、激浊扬清的机会,而绝不能怨天尤人,听天由命。(3分)此题考查了对某种精神品质的探究,应结合文内具体事件,分析“低头”或不低头不同的作用,分析时务必客观,不偏激。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赵康靖公神道碑苏 轼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

25、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

26、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

27、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 显:显扬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 谢:告诫C公即斩以徇 徇:对众宣示D毋面从吾过 从:通“纵”,放过(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 )K七岁而孤,笃学自力 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公笑不答 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请老不已 敦尚契旧,葬死养孤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

28、了很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 ) (2) 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

29、,所活不可胜数。( ) (3)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 参考答案:(1)B (2)D (3)C (4)【参考译文】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天圣五年,提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赵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他家里来(看望他)。皇帝征召他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

30、邓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赵公就辞职离开了。过了几个月,邓馀庆因为受贿被罢官。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三十多人为之写赋。有一年出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任的人。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归顺兵领得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生兵变。”赵公笑笑不回答。恰逢有一个从容

31、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逮捕郑陶送进监狱,查获他收受的赃物,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的人都很害怕。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对人说:“我是山东人。赵公曾经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于是进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人进入滁州。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郭申锡当谏官,争辩说:“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赏赐。”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赵公说:“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现在要罢

32、免他,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皇上才停止。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答应。赵公多次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天下的人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安葬死者

33、抚养孤儿(的事),大概数都数不过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元故楼主簿行状宋 濂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为义乌智者里人。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未几,以母丧免归。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转授保义副尉

34、、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靳色。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人有鬻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府君曰:“是膏梁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

35、。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岑间。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 ,以病卒。(有删节)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渠凶十馀人 渠:大B. 无靳色 靳:吝啬C. 人有鬻田于府君者 鬻:买D. 沉酣回涧曲岑间 岑:小而高的山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楼国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官,而楼国华却多次做官。B. 楼国华解职归乡后,修整祖茔,修建家祠,聚集家族的人一起祭拜。C. 楼

36、国华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他就拿出自己的肥田来赔偿,平息了纠纷。D. 因对现实不满,五十三岁的楼国华毅然离家,游山玩水,乐在其中。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9. 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6. C 7. D 8. (1)不久代理县令,对百姓有功劳,等到将去职时,百姓争着请求留任。(2)楼国华的父亲安葬后,楼国华不停地思念,就在墓旁建了屋舍。 9. 作风严格,体恤百姓,能力出众,谨慎周到,不辞劳苦。【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

37、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人有鬻田于府君者”的意思是“有人将田卖给楼君”,“鬻”应解释为“卖”。【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选项对应的原文为“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意思是“我年纪五十三了,不可以说不老了。你们也己成年了,我不

38、再关心人世间的事了。听说歙州一带多有明山秀水,我将前去游玩”,并没有“对现实不满”。【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寻”,不久;“权”,代理;“有功于民”,状语后置句,对百姓有功劳;“代”,被别人取代,指去职;“乞留”,请求留任。(2)“既”,已经;“存思”,思念;“息”,停止;

39、“乃”,于是、就;“庐”,动词,建房;“于”,在;“庐于墓侧”,状语后置句,在墓旁建了屋舍。【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段。从原文内容可知,泰定年间,县中有个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大肆进行抢劫掠夺,楼国华“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巡检司的房屋坏了,老百姓想要他们改建,楼国华不想麻烦百姓,捐献出自己的俸禄建成了房屋,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他体恤百姓;正丙申年间,县里连续灾荒,邻县的石甲聚集起来抢劫百姓,楼国华平定了叛乱,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他能力出众;服丧期满后重新

40、被起用,楼国华“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做事追求谨慎自饬,不辞办理公文的奏累,深受上司赏识,据此可以概括出他作风严格,谨慎周到,不辞劳苦。【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先生名讳国华,字彦英,姓楼。他是义乌智者里人。他的曾祖父楼慧、祖

41、父楼绍、父亲楼浚,都立志不做官,而他的父亲因为家境殷实成为邑里有名望的人。直到楼君才不再从事农业,只喜欢读书学习,立志于入仕做官。学业有成,到翰林院参加考试,被授予漳州路学正一职。不久,因母亲去世免官回家。泰定年间,县中有个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大肆进行抢劫掠夺,老百姓都惧怕他的危害。楼君率领强壮有力的人,手拿棍棒逮捕他,抓获了十余个大恶人。楼君因此被任命为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楼君到任后,巡察戒备都很严格,盗贼消失。巡检司的房屋坏了,老百姓想要他们改建,楼君不想麻烦百姓,捐献出自己的俸禄建成了房屋。不久代理县令,对百姓有功劳,等到将去职时,百姓争着请求他留任。到正丙申年间,县里连续灾荒,邻县

42、的石甲相互招呼着聚集起来,并抢劫百姓。府里的长官了解楼君的能力,调换他的任地,捕获了二十多人,这场祸患就平息了。上级改任他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任命颁发后,遭逢父亲丧事,没有赴任。守丧期满,浙东宣尉使的司分镇驻守绍兴,用照磨的职位起用楼君。楼君听从他的任命,做事更加追求谨慎自饬,不辞办理公文的奏累,深受上司赏识。 (楼君)遭遇世道多变,弃官回家,因为六世祖坟茔荒废没有整治,就拿一件事和弟弟商量。围绕着墓地建起了围墙,于是始造祠堂置办田产,聚集族人一起祭祀祖先。无论关系亲近疏远距离远近,(他)都用慈爱之心对待他们。有的人因贫穷对他有所求,楼君就给他粮食借钱给他,毫无吝裔的神情。楼国华的父亲

43、安葬后,楼国华不停地思念,就在墓旁建了房舍。他在乡间生活俭省节约,不追求显扬荣耀。待人接物一直是诚实谨慎,从没虚假自欺之心。皇家的姻亲州里的官员,都视他为品行醇厚的君子。然而他为人喜好施舍,不把家庭的贫寒放在心上。他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长时间没有解决,他就拿出自己的肥沃的田地抵偿给他,这场纠纷才平息。有人将田卖给楼君,契约定了以后,到秋天租赋的收入却超过了当初订下的数目。他说:“这个人是个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个不懂得物品价格高低的人。我怎么可以苟且谋利呢?”明确地增加了田地的价值还给他。到了甲午年秋天九月,他忽然对他的儿子说:“我年纪五十三了,不可以说不老了。你们也己成年了,我不再关心人世间的事

44、了。听说歙州一带多有明山秀水,我将前去游玩。”说完,就出门而去,沉浸在曲折环绕的山水间。后又返固金华,探访黄大仙赤松园遗迹,追随云月,无所留恋地回到家。第二年,在乙未年四月十四日,楼君因病去世。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次之矣

45、。”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46、”。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注】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羽括:弓箭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