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育群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则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不同B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亦相同C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也不同D与的“
3、惑”不相同,与的“所以”相同1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1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14.(1)翻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4、非我也兵也”?(3分)翻译: 参考答案:11、C 12、A同为判断句。13、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14(1)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
5、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
6、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
7、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
8、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两千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
9、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
10、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
11、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取材
12、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23.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B. “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C. “老子”即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D. “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24.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 第段列
13、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C. 第段将孔子比喻为新月、烛光,形象地表明尽管其思想有价值,然而在先秦时期却影响甚微。D. 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25. 在第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旗 媒 舟 灯B. 媒 旗 舟 灯C. 舟 旗 灯 媒D. 灯 媒 旗 舟26. 解释第15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含义。文过饰非:_ 吹毛求疵:_27. 在作者看来,今天的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孔子?请你结合全文分条概括。参考答案:23. D 24. C 25. B 26. (1). 文过饰非:认为儒学神圣不可侵
14、犯,对其缺点不足视而不见甚至主观掩藏的错误态度。(2). 吹毛求疵:对儒学历史存在的缺点不足无限放大甚至拒绝传承的错误态度。 27. 孔子学说中“和”的思想核心与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谋而合,需要认真地研讨儒学,研究孔子。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指引着民族道德的方向,塑造者中华民族的性格,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客观辨别并摒弃孔子思想中的消极与陈腐观念。孔子思想只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儒家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将孔子思想与新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新的道
15、德标杆,新的精神准则。孔子留下的经典作品论语应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错误。“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附和。故选D。【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
16、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错误。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项,“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错误。结合第节内容分析,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D项,“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一掸陈年的积垢”分析可知。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
17、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选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
18、析正误。结合“接驳”,和其它文明的交流,两种文明的交流分析,“和”是媒介;“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载着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引渡”“夜航”的是灯。故选B。【2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语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词语意思。“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否定。【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
19、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结合“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分析可知,孔子学说中“和”的思想核心与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谋而合,需要认真地研讨儒学,研究孔子。结合“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分析可知,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守住了中华文化的
20、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结合“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两千多年的时间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分析可知,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指引着民族道德的方向,塑造者中华民族的性格,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结合“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
21、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分析可知,必须客观辨别并摒弃孔子思想中的消极与陈腐观念。结合“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分析可知,孔子思想只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儒家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结合“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分析可知,将孔子思想与新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新的道德标杆,新的
22、精神准则。结合“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分析可知,孔子留下的经典作品论语应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9题。奇树 它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绘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蔓没有一条是伸直的,都
23、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那是像一棵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我们关注它的那几年,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是一棵活着的树。可与其他活着的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
24、,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坛口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个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事
25、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到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在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那棵树伐掉,以除后患。当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
26、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树倒了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有人替这棵树抱亏,觉得它活得太委屈:这样一辈子活得值得吗?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6阅读全文后回答(6分)
27、:(1)第三段最后一句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2)第四、五段中作者连续用了几个“如果”句子,用意何在?(3分)17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1)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2)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18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一种分析可(4分)19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你认为这棵树“这样一辈子活得值得吗”?请简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16. (1)第三段最后一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1分)上文写“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 (1分)下文写“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
28、1分)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2)第四、第五段中作者连续运用假设性的句子“如果”,写出了树子“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的生存智慧,(1分)意在引起读者对那棵树命运的思考,(1分)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1分)17、(1)“缩头缩脑”“视而不见”,运用拟人的手法(2分),生动地展现了那棵树独立于世界之外、与世无争的卑微(或昏昏沉沉、与世无争),(1分)表达了作者对其无所作为的惋惜。(1分)写得生动有趣。(2)“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用比喻手法,(2分)用“王国”比喻树根,写出树根的“根系异常浩荡”, (1分)表现作者的惊讶之情。(1分)形象生动
29、。18、(1)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1分)从“废树”到“神木”,从“平庸”到“令人惊异”, (1分)文章欲扬先抑,突出了作者的赞美。(1分)逐层深入,使文章一波三折(1分)(2)托物抒情(以物喻人或象征)。(1分)用树木比喻人(1分),写出树木似平庸卑微(昏昏沉沉、与世无争),但内在却坚韧顽强,赞扬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庸卑微,但内在却坚韧顽强的人。(1分)(3)反衬。(1分)将那棵树的平庸与其它的树的被委以重任进行对比,(1分)突出那棵树独立于世界之外、与世无争的卑微(或昏昏沉沉、与世无争),(1分)表达了作者对其无所作为的惋惜。(1分)19、示例一:值得(2分)。那棵树选择了自己认定的活法
30、,保持平庸与低调,换取了长久的安宁,没有像其他乔木为人所用,体现了高明的生存智慧(2分)。示例二:不值得(2分)。与其他树纷纷为人们所用相比,它只是一棵“像一棵灌木一样生长的废树”,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实际价值(2分)。(言之有理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语段节选,完成下面912题。(15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
3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9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10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荆轲和而歌A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32、,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11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12.翻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参考答案:9、D10、B(B表修饰,A项表承接,C表并列,D表转折)11、A (A定语后置句,BCD均为判断句)1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
33、小题。王猛,字世雄,本名勇。五岁而父清遇害。陈文帝军度浙江,访之,将加夷灭。母韦氏携之遁于会稽,遂免。及长,勤学不倦,博涉经史,兼习孙、吴兵法。以父遇酷,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太建初,释褐郗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迁永阳王府录事参军。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至是诏随大都督吴明彻略地,以军功封应阳县子。累迁太子右卫率,徙晋陵太守。威惠兼举,奸盗屏迹,富商野次,云“以付王府君”。郡人歌之,以比汉之赵广汉。祯明二年,诏授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寻命徙镇广州。未之镇,而隋师济江,猛总督所部赴援。时广州刺史临汝侯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伯信
34、并隶猛督府,各观望不至。猛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季远各以轻兵就斩之而发其兵。及闻台城不守,乃举哀素服,藉稿不食,叹曰:“申包胥独何人哉!”因勒兵缘江拒守,以固诚节。及审后主不死,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即日拜昉开府仪同三司,仍诏猛与行军总管韦洸便留岭表经略,遣玺书劳猛。讨平山越,驰驿奏闻。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以其长子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猛寻卒于广州,文帝闻而痛之,遣使吊祭。(节选自南史二十四卷)注藉稿:坐在草垫上。
35、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吴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B.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C.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D. 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36、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史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两大部类,其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书。B. 释褐指始任官职,“褐”为古代平民所穿粗布衣服,“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担任官职。C. 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将“郡守”更名为“太守”,后代又更名为“知府”。D. 诏,皇帝下命令。诏,也指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朝廷其他官员下达的文告也可以称为诏。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猛经历凶险,好学自律。他五岁时父亲遇害,幸亏母亲韦氏带他出逃才避免了陈文帝的诛杀。他勤奋学习,因父亲遭遇太惨他不肯享乐,吃素食着粗衣。B. 王猛性情慷慨,建
37、功立业。不仅凭借军功被升迁作太子右卫率,而且在任晋陵太守时,恩威并施,使盗贼匿迹,百姓人人歌颂,把他比作汉代赵广汉。C. 王猛忠君爱国,固守节操。被任命镇守广州,听闻台城失守后,穿上孝服,坐在草垫上,不肯进食,率兵据守长江。D. 王猛深受隋文帝信任,屡受嘉奖。文帝因他派部将前来表达忠君的诚意,非常高兴,并且派人带着盖有玉玺的书信慰劳王猛,死后派人吊祭追赠。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2)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参考答案:7. C 8. D 9. B 10. (1)王猛胸怀大志,常常羡慕功名,在这以前曾经上书陈述安定边
38、疆开拓边境的计策,很被君王赞许和采纳。(2)当时文帝视察河前东,恰逢王猛的使者到来,十分高兴。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喜用改县名”应断开,“喜”属上句,“用”为因而之意。排除A、B两营项。“告捷远符前事”应断开,“告捷”属上句,告捷的主体对象是王猛,不用断开。排除D项。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
39、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诏书只是能天子下达臣属的命令或文告。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
40、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凭借军功被升迁作太子右卫率”错误,应是“凭借军功被封为应阳县子”。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慷慨:胸怀大志;慕:羡慕;是:这;见:被;嘉:赞许;幸:到来;会:恰逢;至:视察;(1)句被动句。参考译文:王猛,字世雄,本来的名字叫勇。五岁的时候父亲王清遇害。陈文帝的军队渡过浙江,访察他,准备加以杀灭。他的母亲韦氏带着他逃到了会稽,墩,于是
41、得以免祸。等到他长大,勤奋学习不懈怠,博览经史,同时学习孙子、吴险起兵法。因为父亲的遭遇太惨,他在整个文帝时期始终不听音乐,吃素食穿布衣裳,按照居丧之礼来要求自己。陈宣帝即位,他才开始求官。太建初尊年,初入官场担任鄱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调任永阳王府录事参军。王猛胸怀死大志,常常羡慕功名,在这以前曾经上书陈述安定边疆开拓边境的计策,很他被君王赞许和采纳。到这时君王下诏让他跟随大都督吴明彻去夺取土地,因为军功封为应阳县子。逐步升迁为太子右卫率,调任晋陵太守。威恩兼用,奸人盗贼匿迹,富商敢停宿于野外,人们都说“应该归功于王府君”。郡中的人们歌颂他,把他比作汉代的赵广汉。陈后主祯明二年,下诏任命他为谢镇
42、南大将军、统领二十四州诸军事,不久改为镇守广州。还没到任,而隋朝的军队渡过长江,王猛总督所辖部队赶赴增援。当时广州刺史临汝侯陈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陈伯信都隶属于王猛都督府,各自观望不肯增援。王猛派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季远各带轻兵前去杀死了他们而调发了他们的军队。等听到皇帝所在的禁城失守,便表达哀痛穿上孝服,坐在草垫子上待罪不肯进食,叹息说:“申包胥,只有他是何等人物!”于是率兵沿长江拒守,以固守忠诚的节操。等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于是派他的部将辛昉乘驿站的快马到京城归顺隋朝。隋文帝非常高兴,对辛昉说:“王猛怀念他的旧主,与故主之间情义深厚,就是我的忠臣。保守一方,不用耗费兵力,又是我的
43、功臣。”当天任命辛昉开府仪同三司,仍然诏令王猛与行军总管韦洸就留在岭南筹划治理。并且派人带着盖有玉玺的书信慰劳王猛。他讨伐平定了山越,通过驿站快马上奏朝廷,当时隋文帝视察河东,恰逢王猛的使者到来,十分高兴。杨素庆贺,于是说:“从前汉武帝在这里听到喜讯,因而改了县名,王猛现在禀告捷报,和从前的事远远相合。”于是(隋文帝)又下发玉玺书信奖赏,封他的长子王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王猛不久死在广州,隋文帝听到消息非常痛心,派遣使者前往吊祭。6.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4、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参考答案:DA.通“悦”,喜爱/通“脱”,解脱。B.多次/几。C.依照/出嫁。D.买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
45、期,_,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参考答案: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按照要求,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8.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岁月是无情的,它让红
46、花凋谢,让绿叶枯萎,让青丝变成白发;岁月又是有情的,。参考答案:(示例1)它使树木结出硕果,使幼苗长成大树,使人生收获财富。(示例二)它让花谢再开,让枯木逢春,让泪水变成笑颜。注意:写出的句子中必须有具体的对象,若没有具体对象,太抽象,最多得1分。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首先,改革由问题倒逼 产生,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 又会出现。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欣欣向荣,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机遇, 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发展对于改革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弱, 在增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先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第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节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 ,改革开放必须加大力度、爬坡过坎。A/不久但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