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第三十一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
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
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
②陈忠实语录:“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
B.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
C. 《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
D. 《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
8. 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
B. 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扛鼎之作。
C. 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
D. 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
9. 《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7. B 8. B
9. ①准备充分,水到渠成。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偶然得之。②远离尘世,潜心写作。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不畏煎熬,凭“熬过去挣过 去”的豪狠劲,致力创作。③题材独特,内涵深沉。《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描绘“历史烟云”画卷,展现历史变化,题材别致,意蕴丰厚。④立意高远,风格厚重。《白鹿原》生动地褒扬了 “仁义古风”、千年美德,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古朴、悲壮。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B项,“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没有依据,从文中“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可以具体得出。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①浏览全篇,抓住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②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③品读重要语句,总结手法技巧。④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文中无依据,原文中只是说“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并无选项中的意思。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浏览全文,抓关键词句,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一一分点概括。文章中“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表明陈忠实准备极为充分,有着强烈的动力;“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表明陈忠实扎根写作源地,拒绝喧嚣;“《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表明作品选材立意深远。
2. 现代文阅读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3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选举政治,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 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祖父祖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补充说:“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节选自《奥巴马传》)
11.关于奥巴马的生活经历,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混血儿的身份,使奥巴马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干过不好的事。
B.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印尼、肯尼亚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竞选的有利条件。
C.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后,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D.奥巴马从基层工作做起,使他更深切地接触民众,关注民生。
12.奥巴马决定参加总统竞选时,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用意是什么?(6分)
答:
13.根据文意,概括奥巴马竞选获胜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
11.B 原文没有说明奥巴马曾在肯尼亚生活过,属于无中生有。
12.为了博得黑人的好感,为了博得草根阶层的好感,为了获得一切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三点每点2分,若答成“为了竞选成功”只给1分。)
13.①美国民众渴望改变现实。②奥巴马多元文化背景。③奥巴马在哈佛受精英教育。④奥巴马从底层做起的个人经历。(答1点不给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9分)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②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③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要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并没有卧着个鸡蛋。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我想寿星佬的胃一定都是很坚强的,只有一个坚强的胃才能养活得了一个聪明的脑。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关于读什么书好的问题,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他们是有经验的水手。也许在航道的选择上有趋于保守的看法,但他们对于风暴的预测绝对准确。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④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⑤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而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那是古往今来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啊!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天鹅。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枪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⑦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 、阅读是搏斗,读者既要与另一个心灵单独碰撞,又要在这样的碰撞中超越对方更超越自己;最后读者获胜。
B、本文用朴实的笔调和贴切的比拟,在从容淡定的娓娓道来之中,传达了一种温馨而又睿智的读书境界,表现了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和聪慧。
C、“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之说,比喻生动形象,没有危言耸听的夸张之嫌。
D、作者先说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可接下来却有一大串的比拟,这是为了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E、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深层次精神沟通,是独特的读者与独特的作品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共鸣,所以是一种孤独。
15.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说阅读“有些像睡”?这样说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说“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又说“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这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内容看,读书有什么要旨?请你做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B E
注意:是选择最恰当的两项。A项 “阅读是搏斗”文中为“阅读像搏斗”并且文中没有说最后是读者获胜。C项 有夸张之嫌 D项制造悬念不恰当。
15.【答案】①因为睡眠中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能使人醒来时信心倍增;(1分)②阅读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新的钙质,重又生机盎然。(1分)
表达效果:这句话用比喻(或者类比)的论证方法,形象而生动的阐释了读书的作用和意义。(2分)
16.【答案】不矛盾。(1分)“我们被征服”意指在阅读中我们折服于作者的思想,接受作者的观点,收到作品的感染。(1分)“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意指我们在阅读中,有了新的思考,提高了思辨能力,精神得到了升华。(1分)
17.【答案】①要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才易于接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2分)②要选择好的书读,只有读好的书,才能获得享受,才能有收获;(2分)③要勇于同作者争辩、对话,多思考,多想象,悟出真谛。(2分)
【解析】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11.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B. 恐遂汩没 汩:迅速
C.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 未能通习吏事 通:普遍、全
1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B. 气可以养而致 而后知天下之巨富
C. 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D.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13. 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对韩琦彬彬有礼的态度。
B. 苏辙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C. 苏辙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D. 苏辙在文中颂扬韩琦在内政、领兵方面的卓越才干,是为了表明欲见之意,这也是他写信的的主要目的。
1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2)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句读之不知,或者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参考答案:
11. A 12. B 13. C
14. (1)这两位夫子,难道是曾经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
(2)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3)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4)不知句读,有的人从师学习,不解疑惑,的人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到了,大的方面却丢失了,我没有见到他高明的地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称其气之小大”中“称”如解释为“称赞”,则与语境不合,从句中来看,句中说“气之小大”,如果“称”解释为“称赞”,“称赞气度的小大”就讲不通了;这句话是说“与他本人气度的大小相称”,此处的“称”应解释为“与……相称”。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中“之”放在动词后,是代词,此,即写文章这件事;“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中“之”是结构助词。B项,两个“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C项,“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中“然”,表转折,然而;“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中“然”是代词,这样,“然后”意思是“这样以后”。D项,“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中“以”是介词,凭借;“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中“以”是动词,认为。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关于内心修养……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提出养气有两个途径,即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然后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分别证明。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对于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第二段,作者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故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外在阅历”这一途径。故选C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岂”,难道;“尝”,曾经;“执”,拿;“为”,动词,写作;“如此”,像这样。第二句中,“向”,先前;“非”,不是;“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之”,结构助词,的;“偶然得之”中“之”是代词,代“斗升之禄”;“其”,代词,我;“乐”,喜欢。第三句中,“至”,到,等到;“以……为”,用……作为;“始”,才;“速”,招致。第四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有的;“师”,名词做动词,从师求学;“不”,同“否”;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其”,代词,指前面的情形。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曾经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表现在他的行为、他的相貌、他的谈吐和他的文章中,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 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丰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恤孤 清·唐甄
苏州有育婴之堂,以收弃子。凡穷民之不得有①其子者,则送之堂中。愿育者怀之而去,衣褓医药,无不备焉。月给乳妇之食三百钱,乳妇之记籍者三百余人。岁费千余金,皆士大夫助之。此一乡之善事也。
唐子②贫,岁丰而家人恒饥。妻寄食于女家。仆原有一男一女,以其乳佣于外,鬻③其男于远方,女生一月,送之育婴堂。唐子不忍,常使视之。其所养之家,子死,愿以为已子。故育之专而无疾也。诸乳妇多不良,第贪三百钱。得堂中之衣褓,皆用于已子。所养之子,置于不顾,故多病死。其籍记中,病者十二三,死者十一二矣。堂中虽有察婴之规,使从事者视之,不过月一至焉,岂能相与寝处,故病死者多也。自有此堂以来,所活者多矣,然念所不得全者,恒为戚戚焉。
一郡之中,虽有此善事,不过小补,而况天下之人,生民之多,饥无食,寒无衣,父母不得养,兄弟妻子离散,婴儿之委于草莽者,不知其数矣!当时之时,天地不能容其生,鬼神不能救其死,心为之痛而手不能援,吾其如彼何哉!虽有仁人,尽出府库之财,尽发大念之粟,以大 ④四海,亦犹之乎育婴堂也。
吾尝观于田矣,天久不雨,诸苗将槁。吴中之人,农众而力勤,车汲⑤之声达于四境,然灌东亩而西亩涸,人力虽多,无如之何。迨⑥夫阳极阴起,蒸为云雾,不崇⑦朝而遍于天下,沛然下雨,濛濛不休。旦起视之,苗皆兴矣;沟 蔓生之草,皆苗甲青青矣。人力之勤,不如普天之泽也。以人譬政,若使四海之民,家给人足,衣食饱暖,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男有室以养其父母,女有家以遗其父母,惟恐生男生女之不多也,亦奚待于育婴堂哉!百尔君子,何不以文王治岐⑧之政。陈于今天子之前乎! (选自《潜书》)
【注】①不得有:这里是养不起的意思。②唐子:作者自谓。③鬻:卖④ :赠送。⑤汲:取水。⑥迨:等到。⑦崇;通“终”,终了。⑧文王治岐:周文王迁都岐山后,实施仁政,使得百姓过上好生活。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丰而家人恒饥 丰:收成好
B以其妇佣乳于外 乳:喂奶
C婴儿之委于草莽者 委:尾随
D 然灌东亩西亩涸 涸:水干枯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有仁爱之心的一组是( )
① 岁费千余金② 常使视之 ③与之专而无疾也④恒为戚戚焉⑤心为之痛而手不能援⑥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A 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苏州由士大夫捐助来收养弃婴的行动,赞赏民间建立育婴堂养活不少孩子的善举。
B作者指出,妈妈自私贪财、主板方疏于监管是育婴儿生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C作者认为,要天子施行仁政是不可能的,农民最终还是靠老天开恩,普降甘霖才能过好生活。
D作者指出苏州建立育婴堂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期盼统治者施行仁政,使人民丰衣足食。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育者怀之而去,衣褓医药,无不备焉。
(2)自有此堂以来,所活者多矣。
参考答案:
4、C。5、C。6、C
7、(1)愿意收养孩子的就把孩子抱走,孩子的衣服襁褓、看病吃药,育婴堂全都提供。(或:育婴堂没有不提供完备。
(2)自从有了育婴堂后,所养活的孩子很多。
4、C项委:丢弃)
5、C项①陈述士大夫之善行,③叙述善人收养唐子家仆之女的情况,⑥唐子所述人之常情
6、C项“要天子施行仁政是不可能的”说法有误。作者是借农众抗旱,“以人譬苗,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