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云南省大理市双廊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9072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市双廊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省大理市双廊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市双廊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1.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12. 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参考答案: 11. B    12. C    13. A 试题分析: 11. 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C项“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与原文不符。D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B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B项“盛极一时”错,C项“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错,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小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 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 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 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 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 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 B. 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C. “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馄饨”是生活,“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 D. 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2. 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3. 文章第⑵—⑾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梳理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1. B    2. ①勤劳、平凡——“30年”,“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卖馄饨,“一袭布衣”。 ②手艺好——“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人尽皆知”,“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③真诚、朴实——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 ④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用木鱼做讯号,“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    3. ①凌晨听到木鱼声及产生的神秘玄想,对此感到迷惑。 ②夜读《金刚经》偶闻木鱼声后,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对老人的回答感到失望。 ③熟识后,了解到老人以木鱼声作讯号的真正原因,心生感动; ④迁居后对卖木鱼馄饨老人的怀念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根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可以看出“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是错误的。故本题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归纳,有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从以上内容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勤劳平凡,手艺好,真诚朴实,有尊严、为他人着想。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⑵—⑾段是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请梳理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首先要阅读⑵—⑾段,分析概括作者回忆四年前与老人的交往经历,两人之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引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绪波动。第(2)节说“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第(3)节,“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继而引发了作者的玄想,对凌晨听到木鱼声他感到很茫然。第(5)节“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于是作者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冲动。第(7)节,“……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第(8)至(9)节,寻常卖馄饨的摊主,原来木鱼在他,……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第(10)节,“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第(11)(12)节,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了解到老人以木鱼声作讯号的真正原因,如他所说的“……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听了老人的一番话,“我”心生感动。回答本题时,要能够从文中提取感情词语,比如“茫然”“失望”等,再根据老人的言行给“我”的感触,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波动大致为:迷惑——失望——感动——怀念。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3. 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英   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ks5u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6.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 17.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5分) 18.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6分)   参考答案: 16.(4分)一是“她”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每点2分) 17.(5分)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2分),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1分);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衬托出英雄的伟大(1分)。(每点2分) 18.(6分)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联系实际略)(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英雄的认识4分,联系实际2分。)   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李疑尚义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失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①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选自《续藏书孝义名臣》) 注释:①姁姁(xǔ xǔ):和悦貌。   ②愿士:谨慎老实之人。 2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假:借     B.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入册     C.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        脱:倘若,如果     D.疑姁姁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  壮烈:勇敢而有气节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我不幸被疾矣       ②妆成每被秋娘妒    B.①面发囊     ②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C.①籍其数而封识之 ②籍吏民,封府库 D.①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B.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C.人用是多疑     D.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23.选出最切合本文写作主旨的一项是( ) A.希望社会上的人崇尚道义,患难相恤,不图回报     B.希望社会上的人以诚相待,助人为乐,继承古风     C.痛感世俗以貌取人,埋没清士,毒化社会风气     D.痛感世俗嗜利忘义,以李疑之事劝谕世人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和课文原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5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4分)   参考答案: 20.D21.A22.B 23.D24(1)患难中互相帮助,按人情事理应该这样,要什么报答呢?②略 略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稼说送张琥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敛之常及其熟            敛:收获 B.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闵闵:忧虑 C.而发于持满之末            发:打开 D.其亦以是语之              语:告诉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用来印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一组是(3分) ①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              ②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 ③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            ④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⑤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⑥而众且妄推之矣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内容来看,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是一篇赠序。作者苏轼与张琥同科考中进士,张琥回乡,行前苏轼写此文相送。 B.苏轼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勉励张琥要像精耕细作的农夫一样刻苦学习,要像勉力“自养”的古人一样提升自我,从而发挥自己的才干。 C.本文与《师说》一样,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两种耕作方法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对比等。此外,本文还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通俗易懂。 D.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因为作者认为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 14.翻译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和《赤壁赋》中的一个句子。(10分) (1)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3分)                                                                      (2)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3分)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4分)                                                                      参考答案: 11.C(放箭) 12.D(排除②⑥) 13.B(“要像精耕细作的农夫一样刻苦学习”误,作者赞成的是充分保护“地力”的耕作。另外,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勉励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充分地丰富自己的才学、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干。) 14.(1)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得到伸展,在准备十分充足之后再发挥才干。(“信”<同“伸”,伸展>“至足”<十分充足>及状语后置的句式各1分,句意不当酌情扣分) (2)您一定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其”<祈使语气>“去此”“务学”各1分。句意不当酌情扣分) (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着酒杯互相劝酒。 【参考译文】 您曾经观察过富人种的庄稼吗?他的田又多又好,他的粮食充足而有余。田多而且好,就可以轮换着耕种,田地得以保持地力。粮食充足而有余,就能够不错过播种时节,等到成熟了才收割。所以富人的粮食就好,颗粒饱满,秕谷很少,能够长时间存放而不腐烂。现在我一家十几口,却总共只有一百多亩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一茬接一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庄稼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跟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庄稼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什么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忧虑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得到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拉满弓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幸能早早地及第,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及第,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推举我了。唉,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广博地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攀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B. 羝乳乃得归                 乳:吃奶 C.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祭祀 D. 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恨:遗憾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B. 为武置酒设乐 C. 信义安所见乎 D. 劾大不敬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前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后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B. 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以摧残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先将其关在大窖中,后又将其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 C.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这突出了苏武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D. 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故交李陵,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参考答案: 7. B    8. D    9. D    10. (1)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2)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为了谁呢?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B项,“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其中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考生要熟悉每种句式的类型以及标志性的词。本题考查被动句。被动句注意“见、于、为、所、被、见……于、为……所”这些标志词以及语义被动句。 A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单于”; B项,是陈述句; C项,是疑问句; D项,是语义被动句,句意为“被定为大不敬罪”。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一个是校尉虞常”说法错误,虞常不是叛徒,应改为“一个是副使张胜”。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派遣使者;“会论”会同判定;“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中亡,通“无”,“大臣亡罪夷灭者”,定语后置句,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夷灭”,语义被动句,被杀。 参考译文: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