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9030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宿州市刘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1分)李煜当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本是那个时代的一位艺术天才。他花很多时间去填词弄曲,饮酒赋诗。他的才能和素质及其理想和目标都与帝王身份相去甚远。并且生性率直,敏锐善感。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理说帝位怎么也轮不到他。但人生常常就是如此,渴望安宁与和谐,却往往被急风暴雨所打破;希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驰骋的他,却偏偏被推上了帝王之位。在李后主“23岁时,文献太子卒,他才徒封为吴王,并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于东宫,后因弘冀以下的四位兄长皆相继早亡,25岁时,嗣位于金陵”

2、。 而等到他继承王位以后,本来也想振作一番,可是此时的南唐已经是国微兵弱。南唐在五代十国中本来是一个历史较久,领土较广,实力较厚的国家,无奈李煜之父中主李璟只好学能诗,天性懦弱,素昧威武,因而错过了大好时运。而李煜又生性软弱,没有治国安邦的政治素质、振作之举,终于无济于事。于是在强大宋室的威压之下,他深感不安,对未来充满了忧惧,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宋室纳贡称臣,屈求一份太平安宁的日子,然而这一份安宁最后也随着宋师的南渡而惨遭破灭了。就这样,李煜一直在身为皇子遭人忌恨、身为皇帝被人欺凌的纷乱中生活,他依然没有政治和人身的自由,甚至没有生存的安全感,伤恨、忧愁、无奈的情绪塞满了他的肺腑

3、。而他那纤弱敏感的神经又使他比别人感受更快,体验也更深。内忧外患的打击,国破家亡的痛楚,使他常常悲盛筵不常在,叹人生短暂。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在他那深深的悲愁后面,在那颗骚动不安的灵魂之下,李后主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希望在纷纭陆离、变化万千的短暂人生和冥冥的大自然之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宗教,就是作为人的精神形态和生命依托的宗教。李煜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追怀往事中,不断地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忏悔和反省,以及他对人生的彻底探究,对自身存在的关

4、注与自救,才使得他的词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也使得他在那深层的苦难中不断地拷打着自己的灵魂。尽管李后主的苦难有着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在他的苦难中却体现了人类为寻求灵魂而展开的上下求索,这种苦难是与作为生命形态和精神现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难。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围绕“历史的误会”,揭示了不该做皇帝的李煜的伤恨、忧愁、无奈的人生。B、南唐的败亡,主要原因是李煜延续李璟既定的方针,未能富国强兵、有所振作。C、李煜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使他神经特别脆弱,总是怨天尤人、愁恨满怀。D、李煜身为皇子遭人忌恨,身为皇帝被人欺凌,主要是因为皇族之内有其对立面。13本文

5、作者对作为皇帝的李煜和一位颇有才华词人的李煜分别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14为什么说李煜的“苦难”是与作为生命形态和精神现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难?(4分)参考答案:12.A13.对作为皇帝的李煜持否定态度。因为李煜当皇帝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不具备当一国之君的政治才能,这样的人当皇帝只会把国家推向灭亡。对作为一位颇有才华的词人的李煜是同情的,没有治国安邦之才,却有文学艺术之才,这样的人做皇帝,既是国家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14.李煜在寻找精神家园时将自己寄托于宗教中;他的苦难本来自个人,但他忏悔、反省,对人生进行彻底的追究,体现了人类为寻求灵魂而展开的上下求索,因此他的苦难也带有

6、宗教性的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茅以升 茅青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在镇江。以升自幼就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升生来就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一点很像其祖父茅谦。茅以升有超人的记忆力,谁都知道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他打小就已经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优势,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以升上新学校后,祖父担心他忘记古文,疏懒毛笔字,一有时间就来长子家督促孙子学习。茅谦的教授方法是,自己选一篇古文,一边抄录一边讲解,然后要以升第二天把这篇文章熟背下来。以升回忆说:“有一天,爷爷抄录的是滕王阁序抄写完毕,爷爷放下笔,转

7、过身来看着我说,你好好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背起来了,背得一字不差。爷爷非常吃惊地看着我,问我什么时候读的这篇文章,我说刚才你写的时候我已经记住了。”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他虽然选学工科,但始终喜欢阅览各种人文、历史类书籍,喜欢文学、电影和戏剧。留学期间还写过话剧,晚年更是写了很多文章。ks5u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院毕业,这四年中茅以升总平均分为92分,在唐校为空前绝后。同年夏天,北京的清华学校第一次招考各大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资送美国念研究生,名额只有十人。因清华决定由各学校保送报考,唐校自然保送了茅以升去清华考试。考试完毕,茅以升回到

8、南京,家人都问他考得如何,茅以升摇摇头说,恐怕希望不大,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考题太简单,人人都能考取,家人只好等着结果下来。过了两个星期,茅以升接到唐校的信,不知是喜是忧,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母亲在旁边也替他紧张。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好消息,茅以升被录取了,全家欢呼雀跃。在办入学手续时,康奈尔大学一名负责人对茅以升说,他们学校从未接收过来自唐山路矿学院的学生,不知这些学生的水平如何,因此需要考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他们。考试结果茅以升比其他几校的学生都好,从而顺利进入康奈尔研究院。茅以升为唐校挣足了面子,康奈尔学校从此规定,唐校毕业的学生今后不用考试,可直接入校。以升选了康奈尔大学

9、桥梁专业,当时与他同一专业的还有罗英、郑华,他们三人成为专攻桥梁专业的第一批中国人。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其实,茅以升在造桥前与造桥后还做过教师,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他喜欢讲课,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他的妻子戴传蕙一直认为,其实茅以升最适合的职业是教书。他去了唐校教书,他曾经试行的一个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先点某一个学生的名,问他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请他把问题提出来,老师根据这一问题判分数,如果这个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就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要前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前一个学生回答不

10、上就得零分。这套方式非常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当茅以升教书教得挺顺手的时候,时任交通部长的叶恭绰决定将唐校和上海及北京的交大合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了交通大学。叶恭绰决定任命罗忠忱为校长,茅以升为副校长。但罗忠忱对校务不大过问,全权交给茅以升处理。以升找到大施拳脚的机会,便开始修建校舍,裁减他认为不合格的教员,破除学校的陈规陋习。(节选自我们家的人和事儿,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从成绩的角度来说,茅以升考试的分数在唐山路矿学院是绝无仅有的,他能去清华就读,与这样的好成绩是密切联系的。B.“他拆信的时候手颤抖得几乎拆不开”,既是对茅以升

11、外在动作的细致描绘,又是对他内心无比紧张情绪的透视。C.“儿时打下的坚实的古文底子使以升日后受益匪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引领下文的“受益匪浅”的相关内容。D.茅以升的妻子认为茅以升最合适的职业是教书,因此,他喜欢与学生交流,教书期间他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E.茅以升在任交大副校长期间修建校舍、裁减教员、破除陋习,显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和锐意改革的冲劲。(2)从作品内容看,茅以升日后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6分) (3)“钱塘江大桥与茅以升的名字紧紧相连。”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分) (4)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而作品却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写他在桥梁建筑上的

12、成就,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8分) 参考答案:(1) C、D。 C项除了引领下文,还承接了上文茅以升儿时对古文的学习;D项前后的因果关系不能够成立。 (2)很聪明,记忆力超强,口才也很好,喜欢交际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有坚实的古文底子,喜欢广泛的阅读,知识面广;敢于不断探索,大胆创新。 (3)凸显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巨大成就;照应上文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学习的内容;引出下文他在教书方面的才能的相关内容。 (4)示例:茅以升在桥梁建筑上的成就是大家共知的,如果再花大量笔墨去写则会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出彩;而写文中所选的诸如学习、教书等内容则会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不步他人后尘,能有效地提高读

13、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从多个侧面表现人物也能使茅以升的形象更为丰富、饱满。3.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1)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2)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3)有一个

14、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4)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5)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

15、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6)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

16、,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7)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8)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9)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

17、,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10)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1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12)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13)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15.文章开篇第段写到看过的一幅照片以及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分)16.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的理解。(2分)17.第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18.标题叫做“故乡的沉沦”,联系全文来看,

18、“沉沦”有几重含义?请分条概括。(4分)19.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4分)参考答案:15.照应标题,点明“田园风貌被毁坏”的主题。 “故乡的沉沦”是统领全文的线索,引出下文的回忆与乡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4分)16. 故乡的土承载着童年的记忆、质朴的怀念、与亲人的血脉相连之情,无法用盐分、色素和实验室的化学方法配制出。(2分)17.比喻,把树坑比作枯干的泪眼;拟人,赋予了树坑人的无可奈何的情感。形象生动表现出树木被砍伐后的惨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风貌被破坏的强烈悲愤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4分)18.答案:土地里不再种

19、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 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4分,答出一项得2分,两项得3分,三项得4分)19.答案:“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能文,攻篆,迥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老子经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见知,每损

20、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乃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要。”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余篇,为制序,名曰白云记。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天台。”承祯徐对曰:“以仆所观,乃仕途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承祯隐

21、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初玄宗登封太岳回,问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选自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5. 对

2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迥为一体 迥:远B. 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 雅:平素,向来C. 撮其美者三十余篇 撮:选取D. 国之望者为之 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睿宗向司马承祯询问治国之道,司马承祯认为治理国家的要旨就是易经所说的顺应自然。B. 白云记收录司马承祯离开唐玄宗时公卿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常侍徐彦伯还为诗集作了序。C. 卢藏用劝说司马承祯在终南山隐居,司马承祯说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感到羞惭。D. 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潜藏各种神仙,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修建仙官庙。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

23、成现代汉语。(1)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2)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8.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司马承祯修行道术的成效。参考答案:5. A 6. B 7. (1)睿宗深深赞赏他奇特的见解,把他留在宫中,想加封他做大官,他坚决推辞,不久告别回山。(2)司马承祯隐约细微地阐述,唐玄宗也(把他所讲的内容)记录并秘藏起来,所以世人不能得知。 8. 深得唐睿宗赞赏,助唐玄宗得以延年度世,促成仙官庙列置五岳之顶,指点谢自然超度成仙,自己年过百岁仍身体健壮(童颜健步)。【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

24、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选项“迥:远”错误,应改为“迥:显著,明显”。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错误,根据原文“撮其美者三十余篇”可知,是“选择了三十首最好的诗赋”,故选B。【7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25、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异:奇特的见解。加:加封。固:坚决。无何:不久。(2)隐微: 隐约细微。 传:记录。秘:秘藏。【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由原文“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深得唐睿宗赞赏。由原文“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可

26、知马承祯修行道术助唐玄宗得以延年度世。由原文“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促成仙官庙列置五岳之顶。由原文“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指点谢自然超度成仙。由原文“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可知马承祯修行道术自己年过百岁仍身体健壮(童颜健步)。【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

27、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他钻研篆书,自成一体,叫做“金剪刀书”。他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用丹药的道术。唐睿宗崇尚道教,对他屡次给予特别的尊崇,他才应诏赴京。睿宗问

28、他阴阳术数的事情,他回答说:“老子上说:削弱权力再削弱权力,以达到顺应自然。心中想到眼里看到的事物,常常削弱欲望尚且不能做到不想不看,难道还要再钻研异端而增加心智上的忧虑吗?”睿宗说:“以顺应自然的方法治理自身,就可以做到清高;用顺应自然的方法治理国家,怎样呢?”他回答说:“国家就像自身一样。老子上说:心境要注意恬淡,气息要凝聚于淡漠,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没有私欲了,那么天下也就治理了。易经上说:圣人应当使自己的道德与天地的自然规律相吻合。因此知道天不讲话而守信,顺应自然就能成功。顺应自然的要旨,就是治理国家的要旨。”睿宗很赞赏他的奇特见解,要把他留在宫中给他高官显位,他坚决推辞。不久他告别

29、回山。皇上就赐给他宝琴和花披肩,派人送他。很多公卿都作诗送他。有一个叫徐彦伯的常侍,选择了三十首最好的诗赋,写了序言,命名为白云记。当时有一个叫卢藏用的人,早先隐居在终南山,后来进入朝廷,身居要职,见司马承祯要回天台山,就用手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终南山里就有不少好地方,何必非回天台山。”司马承祯不慌不忙地说:“依我所见,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脸上露出羞惭的神色。唐玄宗当了皇帝以后,也深深爱好道术,多次征召司马承祯到京城,留在宫中,对他十分尊敬,向他请教延寿度世方法。司马承祯讲得很隐晦,没有直说。唐玄宗秘密地记录,又秘密地收藏,所以世人无法得知他们谈话的内容。从此,唐玄宗治理国

30、家四十多年,虽然有安禄山侵犯潼关,皇帝避难去蜀地,但等到做了太上皇,回到京城之后又过了七年才死去。他的死虽然是天数所定,难道不是道力帮他延长的吗?当初,唐玄宗从泰山封禅回来,问司马承祯:“五岳是什么神主宰的?”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能潜藏各种神仙,由国中有声望的人管理它。虽然是山林之神,但是也有仙官主管。”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上修建仙官庙,这就是从司马承祯开始的。一位蜀地的女真人谢自然乘船过海,要到蓬莱去求师,船被风刮,来到一座山前,见到一位道人指点她说:“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他是真正的良师。”蓬莱离弱水三十万里,不是坐船可去的,不是飞天的神仙是无法到达

31、的。谢自然就回去求司马承祯,受到超度,后来得道成仙飞升而去。司马承祯居住在山里,修炼勤奋刻苦,活到一百多岁,面色像儿童那样红润,步履像年轻人那样轻捷,好像三十多岁的人。5. 、古诗文阅读(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

32、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

33、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选自宋史庞安时传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B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 治:学习,研究C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D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 诣:前往10

34、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安时出身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向他传授脉诀,他却认为过于浅显,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辩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

35、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

36、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趣)参考答案:9C(踵:亲到,至,登)10B(是对扁鹊医术难经的推崇,体现他艺术的高明,间接表现仁心,主要体现医术高明。)11C(“在徒弟的帮助下”文中无此信息。)12(1)不久,(庞安时)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别人与他)辩论驳诘都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通”“说”“屈”“未冠”各1分,

37、大意正确1分。)(2)有人曾用与华佗有关的事询问他,(他)说:“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是虚妄(或:没有什么根据)的吧!” (“术”“非也”“妄”各1分,大意正确1分。)附:文言文翻译庞安时,字安常,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完后)说:“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取来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经能够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

38、贯通的。(庞安时)曾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独扁鹊的医论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像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关键,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这都是扁鹊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证研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

39、有的后来增加,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他为此)写了本草补遗一书。庞安时给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庞安时)曾前往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孕妇恰好临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庞安时)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

40、,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一阵微痛,呻吟间生出了一个男孩。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只手误抓着母亲的肠不能解脱,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用针刺他的虎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就立即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扎的痕迹仍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高妙。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

41、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13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附译文: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都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

42、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

43、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金人迫弁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

44、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岂应今日觊幸先归 觊幸:希图侥幸B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致礼:送礼C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 瘗:埋(尸体)D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 吾曹:我辈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久之,复欲易其官 B不可从则囚之、杀之顷之,持一象笏至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要当舍生以全义尔 D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 且硕茂,早实以蕃

4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欤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3分)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 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众皆泣下,莫能仰视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兴二年,朱弁主动要求出使金国,向金国太后太子问安,到了那里,却被软禁到驿馆。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

46、时,朱弁坚决不从,之后还要求和他一起被掠夺的人在他死后为他立碑。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5分)(2)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5分)参考答案:4【B】B项“致礼”在这里是“表达礼遇”的意思。5【A】A项都是音节助词,不译;B项分别是表顺承的连词“就”和表转折的连词“却”;C项分别为目的连词“来”和并列连词“并且”;D项分别为连词“于是”和副词“竟然”。6【B】B 是朱弁不顾安危,勇闯敌穴; 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众人深受感动,非朱弁事;为“民族气节”。7【A】A项时间不对,不是“绍兴二年”,也不是“向金国太后太子问安”,而是探望被金国掠走的徽钦二帝。8(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非常详细的说明(宋金两国)用兵和讲和的利害关系。(5分)(2)朱弁在驿站门口坚决抗拒,忍受饥饿等待死亡,坚决不屈服。(5分)翻译: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