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王泗王泗综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相马
韦名
马伯会相马。相传,早年马伯因相中一匹个小、羸弱、貌差的枣红马是千里马而名噪江湖。
会相马的马伯常常游走于产马的大草原,为大公司相好马来参加赛马。淳朴的草原马主很敬重马伯,草原里流传,再差的马只要马伯相中,立即身价暴涨;而再好的马,马伯要是对着它轻轻叹气,顷刻间就金砖变瓦砾,只落得个卖肉卖骨的下场。
一大公司在香港上市,拟高价求购一国产千里马,代表公司参加香港马会比赛,重金委托马伯到北方大草原相千里马。
马伯接了生意,即刻起程,流连于北方各大草原,数月未得一千里马。
一日,马伯到一马场,马主尽遣良驹让马伯挑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各色良驹济济一堂。马伯瞅瞅这匹,拍拍那匹,始终一言未发,甚是失望。
在一身躯粗壮、被毛浓密的枣红马前,马伯的手还没拍下去,枣红马突然甩起尾巴……马伯的脸被重重地扫了一下。
捂着赤痛赤痛的脸,马伯瞪了一眼枣红马,长长叹了一口气,离开马场,消失在茫茫大草原中。
游走草原,马伯偶遇良。目光深邃的良告诉马伯,自己随便到草原逛逛,天马行空,看落日,看马群……
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行。转悠了一圈,一日黄昏,马伯一行又到曾经被枣红马扫过脸的马场。
马伯相不中自家的马,马主只怪自己没福气,挣不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对马伯他们的到来,马主因为愧疚,立刻杀马待客。
“古人常云,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看未尽然!”对着篝火,吃马肉,喝大碗酒,马伯甚是感叹。
马主忙碌着为客人切肉添酒。
“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伯乐相马,把一匹马的全身比作王、相、将、城、令,这是何等的气魄!”马伯大口大口啃马肉,牙缝里塞满了肉丝,“我相马,一摸牙齿,二问血统,三看肌肉,四察性子,五观行走,20多年了,从没走过眼!”
主人敬酒,马伯一饮而尽,无比豪爽。
“蹄爪正,前膀宽,后腿弯,前腿能钻狗,后腿可伸手,这样的马,跑得轻,走得快,赛马准能赢。”马伯停下吃马肉,用手揪牙缝里的肉丝。
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
“要说国产好马,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马各有千秋。”说起国产马,马伯如数家珍,“三河马体大结实,背腰平直,气质威悍,四肢强健,肌肉发达,跑千米用不了一分钟,载重500斤半小时可跑10公里;伊犁马体大强健,俊美秀丽,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跳跃,能负重,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西南马头大个小,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走山路,善爬山岭,驮重200斤可日行30至40公里……”
这时,女主人端出一盘马骨,放到客人面前。马伯抓起一马骨,边啃边继续点评国产好马:“河曲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
“主人家,哪来的马骨?”一直没吭声的良倏地站了起来,打断马伯的话,急切地问主人。
“咱家刚杀的马!”
“可惜!可惜!”良深邃的双眼瞪得大大的,神情痛苦不堪,“可惜了一匹千里马!”
马伯翻弄着马骨,糊涂了:“什么可惜了?”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良拿起马骨,“你们看,这额骨,宽而大,头大额宽,是典型的蒙古马种;这腿骨,短而粗,四肢坚实有力;这筋腱,厚而实,关节肌腱发达,能跑善跑;这胸骨,深而长,身躯粗壮结实,勇猛无比……”良越说越激动,放下骨头,双手紧紧揪住马主的衣领,逼问马主,“为什么?为什么杀了千里马?!”
“它对马伯不敬,尾扫马伯脸,马伯对它长叹息!”马主使劲掰开良的手,喘着粗气,“既然是马伯叹息的马,我就杀它来待客!”
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马伯默不吭声,一直翻弄着马骨,后来也垂下了头。
此时,远处马嘶声响起,良站起来,循着声音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消失在漆黑一片的大草原。
(选自《南方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如“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表现出良对于千里马被杀的惋惜和伤感。
B.马伯被枣红马马尾抽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是因为他不用再上前就已经看出并且认定这匹马不是什么千里马。
C.“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这一细节体现出良早已看出马伯的相马技艺不值一提,所以不屑与之为伍。
D.马伯虽擅相马,却只会相其皮,反衬出良相马相其骨的高明,小说的写作目的就在于说明看事物要看本质,不能被表象迷惑。
E.小说的结局富于悲剧色彩,但尾声又让人隐隐看到一些希望——世间仍有不但识才,而且真正爱才、惜才、容才的“伯乐”。
(2)马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该句作用。(6分)
(4)作者笔下的千里马与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在遭际上有何相似之处?形成的原因又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并谈谈你对此的感悟。(8分)
参考答案:
(1)A E(A项2分,E项3分,B项1分。)
(2)①对马匹有一定研究,有一定辨识马的才能。例如开篇介绍的草原上流传的话和吃马肉时的语言描写;②目光短浅,为人气量狭小。寻良马只为谋生,而非爱才。例如寻马只为赛马能赢,更多关注马的使用价值和被枣红马马尾抽后的表现等;③自以为是,喜欢卖弄,炫耀。例如吃马肉时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相马经”,吹嘘自己“从没走过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①划线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马匹是否被马伯相中而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②从侧面表现出马伯相马技艺出众,突出其在马主心中的地位,增加传奇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马伯受聘相马的情节,也为下文马伯对枣红马的叹气和千里马因马伯的叹息而被杀吃肉做了铺垫。(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言之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①相似之处:无人发现其才能,最后死于槽枥之间;(1分)②原因不同处:《马说》中千里马不被发现是因为没有伯乐,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分)《相马》中千里马之死是因为马伯虽自诩为“伯乐”,但实际上他并非真正的伯乐,而且没有容才之量,以致千里马屈死人手。(2分)③感悟:人才如果没有人发现、欣赏和重用,只会明珠蒙尘。而掌权者要有知人善任之能,也要有爱才惜才之心,更要有容才荐才之量,不要将对人才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其使用价值,更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妄加臧否,这样才不会有更多的人才被埋没。(3分,言之成理即可。)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可根据文本内容来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B项“是因为他不用再上前也已经看出并且认定这匹马不是什么千里马”说法有误,从原文“马伯瞪了一眼枣红马”可以看出马伯是因为被抽而气恼;C项“体现出良早已看出马伯的相马技艺不值一提,所以不屑与之为伍”错误,前文说“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行”;D项说马伯只会“相其皮”,文章未交代,后文说马伯“默不吭声,一直翻弄着马骨,后来也垂下了头”可见其未必不会相骨,对小说写作目的的表述也有误。故选A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寻马只为赛马能赢,更多关注马的使用价值和被枣红马马尾抽后的表现,塑造出了马伯目光短浅、气量狭小的形象。以此类推,再从识马人才、自以为是,喜欢卖弄,炫耀的形象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重要语句表现手法的能力和语句在文中作用的能力。思考时,要抓住关键词,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文本第二段画线句子的内容很容易得出对比的手法。在内容上,可从其侧面表现的马伯的形象角度作答;在结构上,后文所写的内容与该句相关,起着引出下文和为下文铺垫作用;画线语句的对比手法的使用,能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只要能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可根据千里马在文中的结局来答,读后可知,作者笔下的千里马与《马说》中的千里马类似均死于无人发现;第二问是考查形成的原因有何不同,本文中的千里马死因,要结合着马伯的形象来分析作答;《马说》中的千里马的死因自然要从没有伯乐的角度作答。答题时,要根据作者笔下的千里马和《马说》中的千里马的死因,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着自身实际来阐述千里马的命运带给人们的感悟与人生启示。只要符合材料大意,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文学的还原与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却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ks5u
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本文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鲁迅先生曾这样指出:“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西方人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在某一特定本文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不变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生活充实畅顺,富有豪情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读者来说,当阅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词章时,他决不会像作者那样沉入一种苦闷至极、忧郁难遣的情感境界。一个没有亲历过失恋痛苦的人,在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其痛苦的体验也肯定要比歌德本人淡漠得多。在《水浒传》中,作者出于封建的“忠君”意识,对宋江接受招安表现出一种欣悦之情,对方腊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表现了一种痛恨之意,而在我们今天的读者看来,得到的恰恰是一种绝然相反的情感体验。即使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初读《红楼梦》时,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一起游戏玩乐的情景,会更感兴趣;待至青春时代,尤其在经历了男女情场的体验之后,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会更易引起激动;及至老年,在饱经了人生的失意与忧患之后,对其家世兴衰、世态炎凉、人生莫测等描写,会更易引起共鸣。也许正是缘此,英加登曾经这样断言:“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写一只名叫“莫比?迪克”的抹白鲸,曾经咬断过捕鲸船长亚哈的一条腿,亚哈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发誓要复仇。大副达巴克多次予以规劝,亚哈不仅不听,还要枪毙达巴克。结果捕鲸船遭到鲸鱼袭击,亚哈毙命。达巴克前来救援时,他的船也被狂怒的鲸鱼撞破下沉。显然,作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但国外有的批评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却这样认为:作品中渴望复仇的亚哈,是不可遏制的“本我”的象征;力劝亚哈的达巴克是“自我”理性精神的象征,凶猛的鲸鱼则是作家个人所具有的“超我”社会理性精神的象征。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差异,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即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本文”潜在意义的某种因素,而不会是无中生有。节选自《文学理论教程》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B.《红楼梦图咏》中所画的林黛玉是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C.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D.一个读者在少年时期,青春时代和老年时阅读《红楼梦》时关注内容的不同,是缘于其思想观念的改变。
E.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第二本文”与“第一本文”没有共通性。
13.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第一本文”( )(3分)
A.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章中苦闷至极、忧郁难遣的情感境界。
B.《水浒传》中,作者对宋江接受招安表现出一种欣悦之情,对方腊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表现了一种痛恨之意。
C.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一千个各异的哈姆雷特。
D.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
14.与“第一本文”相比,“第二本文”有哪些异变?请作简要概括。(4分)
15.根据文意,如何理解英加登的断言:“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
12.(5分AC【B.是作画时代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D.不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是情感的异变。E.最后一段中提到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本文”潜在意义的某种因素,而不会是无中生有,所以是有共通性。】13.(3分)*C.
14.(4分)【一是作品形象的异变。二是情感的异变。三是思想观念的异变。(如果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去答,不如答案如此精练,但意思对也可以给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5.(4分)【在一特定文本中,虽然作家融进的情感是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的读者那儿,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2分)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也会由于时空的改变,年龄的改变,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2分)】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C.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D. 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 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D.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C. 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参考答案:
1. C.解析: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 C.解析: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融入”不是“趋同”,偷换概念。
3. D.解析: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但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亡
B. 攻韩拔管 拔:攻克,攻取
C. 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D. 而信下为之也 信:的确,确实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毁为罚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B. 此亡之本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C. 比周以相为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 则上尊而不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 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 巧匠目意中绳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11.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 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 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
D. 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3. 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8. D 9. D 10. C 11. B
12. ①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
②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
13. (1)可取之处:
①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理由是:这样能够使官员专注于本职工作,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
②执行法律要客观公正。理由是:这样能够制止恶行,保证社会稳定。
(2)不可取之处:着眼于维护统治者权威,过于强调严刑峻法。理由是:因为法制不仅应该维护公平正义,也需要保障人权和自由。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而信下为之也,意思是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信,听任的意思,不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故选D项。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按照。B项,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相,前一个是副词,相互;后一个是代词,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D项,则,两个都是连词,那么。故选D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C项,故忠臣危死于非罪,无罪,不是“这不是罪过”,而是无罪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故选C项。
【11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词语,分析内容的能力。答题前,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相继兴盛”理解有误,开篇列举的楚齐燕等国由盛而衰的史实。故选 B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务,致力于、追求;所以,用来……的,或使……的。治,形容词,国家安定。第二句中,刑,名词作动词,用刑、惩罚;过,罪过;避,回避、避开;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遗,遗漏、漏掉;匹夫,平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分别列出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所阐述的自己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并简述理由。考生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该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抓住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所阐述的自己的治国理念,然后再加以分析,对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分别分析。整篇文章就是韩非子在阐述自己的汉国理念“有度”。韩非子强调君王要依法治国,遵行法令。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这当然是可取的,因为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能够让官员各司其职,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他认为执法要客观公正,这也是可取的。因为赏罚分明,这样恶行才能得以制止,社会才会安定。他的“以法治国”理念是处于维护统治者的角度提出的,太看重严酷的法律的,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以法治国”虽然客观公正,但同时也让老百性失去了尊严和应有的权利的可贵的自由。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抛下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攻破了齐国,消灭了中山国,得到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重,没有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轻;燕襄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攻占了韩国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胜;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强盛。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朝廷里没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富强国家;大臣们致力于相互推崇,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拿国家的俸禄去培养私交,不把官员职责当回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坏事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所以说: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智慧极高的人虽很快就把事情做得合乎要求,但必须用先王的法制作依据。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而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慑民众,遏止过于懈怠的行为,制止诈伪的发生,没有比刑罚更顶用的了。刑罚严厉,臣下就不敢凭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人;法令严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势而掌握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君主如果放弃法制而用私意办事,那君臣就没有区别了。
5.
参考答案:
10、答案为C,难:责难。
11、B(A凭……身份/因;B不久;C有人/或许;D互相,一起/偏指一方,你)
12、答案为C(仕途有过波折,且也没有做礼部尚书)
13、(1)我的新主人张将军喜欢人才,并能够虚心地对待他们,你可前往见他,不要白白地死在荒郊。(3分)(“所主”“下士”“虚死”。每个1分)
(2)王重荣父子都很器重他,多次赠送他东西,但是他不接受。(3分)(“雅”“数”“馈遗”,每个1分)
(3)当时寇盗所过之处都抢掠烧杀,惟独不进王官谷,读书人都投奔这里来避难。(3分)(“所过”“残暴”“依”,每个1分)
14、(1)不以人的官职高低论交;(2)不因升迁而弃旧主;(3)不因畏死而投敌;
(4)不重财货(5)忠心不二(能够答到3点就记满分3分)
6.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