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请简要分析老汪这一形象的性情气质及其精神困境的根源。(8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
(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
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
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
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3)(6分)
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
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
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4)(8分)
①温和善良,诚挚率真;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条件。
E.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联系文本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乔布斯?请结合文本概括出乔布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怀念。(6分)
(4)要想下一个乔布斯出现在中国,除了追求创新外,中国的创业者还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子就对生死问题理性对待,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的生死观,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将个人价值消融在社会历史的价值之中,对死亡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人的生命存在。这种将个体的人湮没在“道”的纲常伦理系统中的观念,最终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不同于孔子,道家的庄子则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塑造了“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来消弭这种人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而到了西汉,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等级森严的集体性社会中,他们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真理,以实现济苍生扶社稷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儒家圣人的“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在此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因此,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是重生轻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汉之前,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时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动荡不安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充满了奸诈、虚伪,很多知识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汉末魏晋六朝却是史上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而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动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催动互生下,迎来了魏晋士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首先的表现则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思索,也即对死亡的观照和冥思——死亡意识的觉醒。对魏晋士人来说,一方面,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士人极度珍惜生命,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另一方面,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乱、瘟疫的流行及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政坛飞来的横祸,其结果是死亡枕藉、朝生暮死、人命如蚁,又使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人生的短促、时光的飘忽、飞来的横祸,使人们不得不面对人类的必然归宿——死亡,不得不对死亡表现出了莫大的关注。
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焦虑时时煎熬着他们,他们厌世不厌生,求生而不得,在这个生命情绪空前浓厚的时代里,面临的却是太多太多的死亡。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何在?晋人提出了近乎颓废的人生观,人生只能追求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正所谓“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这种人生观使人们看到的只是空虚和黑暗,这种感伤主义的生命意识更加加深了魏晋士人对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生存悲剧感。
魏晋士人在对死亡的观照与冥思中,痛苦地抒写着自己的人生答卷,他们炼丹服药、狂饮烂醉的同时又写诗作文、绘画书法、弹琴长啸,这里有近乎放荡的任诞、有近乎典雅的美丽,这是魏晋士人在观照和冥思死亡之后所建构的诗意生存空间,其中蕴含着魏晋士人对生的留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不同于传统伦理价值的生死观、是悲怆而又凄美的人格美——是一种流传千古的魏晋风流。
(选自《试述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有删改)
1. 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
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B.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对死亡视而不见,忽视个人的生命存在,
所以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C.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使道家想通过理想人格的塑造,来消弭这种人
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
D.西汉的文人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性社会中,他们重生轻死。死亡对
他们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东汉以前,虽然道家提出了“死生亦大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但这并不
是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B.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但这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
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C.魏晋士人既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又感受到生命的极度卑微,这使他们对死
亡表现出了莫大的关注。
D.魏晋士人悲生又悲死,所以提出了近乎颓废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表现出他们内
心的煎熬和对生命的淡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家塑造的“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并未能消弭魏晋士人人生的苦难
和对死亡的焦虑。
B.魏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这使魏晋
士人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
C.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而正是这种时代的动乱迎来了魏晋士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使得魏晋士人具有了精神的自由。
D.魏晋士人对生的留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有时外化为近乎放荡任诞的行
为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参考答案:
1、B “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将个体的人湮没在“道”的纲常伦理系统中。
2、D 解析:原文说魏晋士人“厌世不厌生,求生而不得”,所以不能表现对生命的淡漠。
3、C“而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动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催动互生下,迎来了魏晋士人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选择题各3分,翻译6分,共18分)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辱之曰 当众
B、项梁败,又属项羽 跟随
C、为连敖,坐法当斩 因为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授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何为斩壮士 ②为秦宫人
B、①不及以闻,自追之 ②纫秋兰以为佩
C、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①汉王之入蜀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12、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重的一组是( )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参考答案:
10、C(坐:犯罪)
11、B(A为:介词“因为”/动词“成为” B以:介词,“把” C 者:“……的人”/判断句中,表示提顿 D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往”)
12、D
13、D(滕公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曾祖琇之,齐左民尚书、吴兴太守。祖臶,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父稚孙,梁宁远枝江公主簿、无锡令。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坟》《索》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晋陵自宋、齐以来,旧为大郡,虽经寇扰,犹为全实,前后二千石多行侵暴,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监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迁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中书舍人,掌诏诰,扬、东扬二州大中正。天嘉四年,重除御史中丞,寻为五兵尚书,常侍、中正如故。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及世祖疾笃,奂与高宗及仲举并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等入侍医药。世祖尝谓奂等曰:“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乂,四海事重,宜须长君。朕欲近则晋成,远隆殷法,卿等须遵此意。”奂乃流涕欺欷而对曰:“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为周旦,阿衡宰辅,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世祖曰:“古之遗直,复见于卿。”天康元年,乃用奂为太子詹事,二州中正如故。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陈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B.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C.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D.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也用作古代帝王的自称,先秦时一般为诸侯王自称。
B. 受禅:中国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新皇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 二千石:汉代官秩,又为县令的通称。汉制,县令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
D. 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也指帝王即位,登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奂才几岁时就成了孤儿,但他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涉猎通晓经书史籍诸子百家的著作,当时号称学问渊博的刘显也佩服他。
B. 叛贼统帅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亲信,朝廷官员见到他都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傲然自若,不愿取媚于凶暴丑恶之人,保持自己的气节。
C. 永定二年,孔奂担任晋陵太守,以清白自守,妻子和儿女都不到他任官的地方,所得的官俸,也分送救济孤儿寡妇,郡中称他为“神君”。
D. 孔奂性情刚直,世祖病重时,认为天下的事务重大,有废除皇太子另立继承人的想法,孔奂积极支持,世祖称他有直道而行的遗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2)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
参考答案:
10. A 11. C 12. D
13. (1)当时贼徒剥削掠夺男人和女子,拘禁逼迫士人和庶民,孔奂总是保护他们,得以保全面度过危难的人非常多。
(2)(孔奂能)深入地通晓治理国事的根本,每次陈述奏进,皇上没有不说好的,各个部门积滞的事务,都交给孔奂决定。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拘絷”,押系、束缚,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拘絷”主语应该是“朝士”,排除B项、C项;“脱”是解除的意思,宾语是“桎梏”,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D项。句意:京城失陷,朝延官员都被拘禁。有人推荐孔奂给叛贼统帅侯子鉴,侯子鉴下令解除拘禁,优厚地对待他,命令他掌管书记职务。故选A。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又为县令的通称”“县令俸禄为二千石”错误。为郡守的统称。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孔奂积极支持”错。原文“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如果陛下有废除皇太子另立继承人的想法,臣等竭尽忠诚,不敢听从诏令。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时”,当时;“剥掠”,剥削掠夺;“子女”,男人和女子(古今异义词);“拘逼”,拘禁逼迫;“保持”,此处意译为保护(古今异义词);“之”,代词,他们;“全”,全面;“济”,救助、帮助;“众”,多。(2)补充句首主语“孔奂能”;“达”,通晓、明白;“治”,治理国事;“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滞事”,积滞的事务;“付”,交给、给;“决”,决定;“之”,代词,它。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曾祖父孔琇之,在齐朝任左民尚书、吴兴太守。祖父孔珔,任(齐朝)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父亲孔稚孙,在梁朝任宁远枝江公主簿、无锡县令。孔奂几岁时就成了孤儿,被叔父孔虔孙抚养。他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经书史籍诸子百家的著作,没有不通晓涉猎的。沛国人刘昱当时号称学问渊博,每次和孔奂一起讨论,对他深为赞叹佩服,便拉着孔奂的手说:“从前蔡伯喈的古代典籍都给了王仲宣。我会希望成为那个蔡伯喈,您可以做王仲宣而不必有愧。”所保藏的书籍,不久就赠给孔奂。
京城失陷,朝延官员都被拘禁。有人推荐孔奂给叛贼统帅侯子鉴,侯子鉴下令解除拘禁,优厚地对待他,命令他掌管书记职务。当时侯景的军士都肆意逗其凶威,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亲信,委任又重,朝延官员见到他,没有不卑躬屈膝的,唯独孔奂傲然自若,不曾显得卑下。有人劝谏孔奂说:“现在是乱世,人们都想苟且(以求)免除(祸害),德羯没有知识,难道可以用道义对抗他们?”孔奂说:“我的性命还存在,虽来能去死,难道可以取媚于凶暴、丑恶的人,以求得保全性命吗?”当时贼徒剥削掠夺男人和女子,拘禁逼迫士人和庶民,孔奂总是保护他们,得以保全而度过危难的人非常多。
高祖接受禅让后,(孔奂)升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任命(孔奂)为晋陵太守。晋陵自从宋,齐以来,一直就是大郡,虽经过敌寇的侵扰,还是保全了富庶,前后担任郡中太守的大多进行凶恶的掠夺,孔奂以清白自守,妻子和儿女都不到他任官的地方,(孔奂)只用一只船来到郡中,所得的官俸,随即分送救济孤几寡妇,郡中的人非常高兴,称(孔奂)为“神君”。曲阿的富人殷绮,见孔奂的生活俭节补素,便馈贈一件衣服、一具毡被。孔奂说:“太守身有优厚的体禄,怎么会不能备办这些,但百姓生活有不足,不容(我)独自享受温饱呀。有劳您深厚的情意,希望不要烦劳。”
起初,世祖在吴中,听说孔奂擅长政务,到登上帝位,征召(他)任御史中丞,兼任扬州大中正。孔奂性情刚直,善于掌握道理,多次举发弹劾(官员的过失),朝廷上(人们)非常敬畏他。(孔奂能)深入地通晓治理国事的根本,每次陈述奏进,皇上没有不说好的,各个部门积滞的事务,都交给孔奂决定。(孔奂)升任散骑常待。兼任步兵校尉,任中书舍人,掌管诏诰的撰写,任扬、东扬两个州的大中正。天嘉四年,重新任命为御史中丞,接着任五兵尚书,常侍、中正的职务依旧担任。当时世祖生病,尚书省各种事情,都命令仆射到仲举和孔奂共同决定。到世祖兵种,孔奂和高宗以及到仲举加上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等入宫侍候医药。世祖曾经对孔奂等人说:“现在三方鼎足对峙,生民不能得到治理,天下的事务重大,应当要一个成年的君主。朕要近则效法晋成,远则尊崇殷法,你们必须遵守这个意旨。”孔奂便流泪哀叹抽泣着对答:“陛下饮食失调而致病,不要太久就会痊愈康复,皇太子年纪正当兴盛之时,圣人的品德日益提高,安成王以陛下弟弟的尊贵地位,完全可成为周旦,辅导帝王主持国政,如果陛下有废除皇太子另立继承人的想法,臣等竭尽忠诚,不敢听从诏令。”世祖说:“古代直道而行的遗风,又在你身上看到了。”天康元年,便任用孔奂为太子詹事,两个州中正的职务依旧担任。
至德元年去世,当时年纪七十岁。
6.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三)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7.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距关,毋内诸侯
C. 失其所与,不知 D.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8. 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加倍 B. 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破旧 D.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与“浅”相对
9. 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0.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B.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 樊於期乃前曰 D.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12.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参考答案:
7. D 8. B 9. C 10. C 11. C
12. (1)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2)我入关后,财务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将军来(处理)。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共”通“供”;B项,“距”通“拒”,“内”通“纳”;C项,“知”通“智”;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要理解的词语所在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划线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