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遂宁市桂花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参考答案:A2. 据史书记载,直到西汉末年,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相比,存在
2、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统一后,北方政局相对稳定B南方自然条件差,水灾频繁C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首先在北方得到推广 D南方商品经济发达,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参考答案:C3.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l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l的情况出现于 ( )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D解放战争期间参考答案:D4.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外历史上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提倡中庸之道,以下历史人物的思想蕴含中庸思想的是孔子亚里士多德梭伦西塞罗A.B.C.D.参考答案:C【详解】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以实
3、现“仁”和“礼”,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符合中庸思想,正确;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正确;西塞罗提出自然法思想,认为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与中庸思想无关,排除;故选C。5.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A
4、.“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参考答案:B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船只减税,对运米船只免税,说明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B项正确;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A、C两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6.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
5、一的参考答案:D7.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因此答案选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名师点睛】这是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5题
6、。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8. 马克思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作品与这一时代有关的是A.人间喜剧 B.老人与海 C.悲惨世界 D.等待戈多参考答案:C9.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旧益获得解放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参考答案:
7、B10. “克伦斯基的行政机构已经不起作用,在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前它已经丧失了政权。”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在此记载的是A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 B二月革命C十月革命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前它已经丧失了政权”说明该材料记述的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即俄国十月革命,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无产阶级革命不同,B项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发动,D项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11.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
8、,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A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 B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C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D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宣布禁止高利贷&“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这些变化说明了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排除。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过于绝对,故D
9、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12. 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 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参考答案:D13.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参考答案:D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
10、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14.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经济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的出现 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A B C D参考答案:B15.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
11、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参考答案:D解析:按照题干的理论:“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B、C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16. 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城邦长期独立
12、自治参考答案:A17.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C18.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从图片可知:中国近现代
13、思想发展历程前半段分成两条线:下面一条是从儒学道统到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器物)再到西化论(学习制度)再到全盘西化(学习文化心理),因此A项只能反映部分信息,排除;近代思想的历程可以看出来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不是东学西渐的过程,排除B;从封建儒学道统到现代化论,说明不是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排除C;在这一过程中前半段侧重于强调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出现排斥西学的“国粹轮”“中国本位论”,这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碰撞分化;最终合流为中国式现代化论体现了,国人的思想日益理性化,由分歧到融合的趋势。所以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中国近代化19. 右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
14、粮票。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A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 B浙江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C“文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参考答案:A20. 近代有人在一场战投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到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战投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投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C.该战投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
15、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关键词“上海” “由北而南”可推断出该战役是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史实,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B 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C项错误,日军侵华列强并未武装干预,D项错误,淞沪会战最终战败,上海失守。因此ACD 三项均与史实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淞沪会战【名师点睛】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的攻势,同年8月13日,发动了八一三事变,侵犯上海,淞沪会战由此打开帷幕。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是我军的以空间换
16、时间的战略初步的实现,加快了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步伐。2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 要区别是A. 社会制度不同 B. 拥有的自治权不同C. 经济政策不同 D. 外交权利不同参考答案:A22. 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僧尼形象几经流变。自宋以降,僧尼形象的崇高意味日渐淡去,在明代中后期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尼姑登堂人室、讲经说法的场景。材料折射出A社会思想逐渐融合 B主流价值观日益扭曲C佛教伦理日渐加强 D僧尼的政治地位凸显参考答案:23. “中州沃壤,半植棉花,乃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
17、朝参考答案:C24. 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理解、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史识”“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
18、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可知,A、B、C三项表述都只是史实,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史实基础上的结论和认识,是“史识”,符合题意,正确。25. 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鼔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B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参考答案:B材料意思是:唐代规定,不是州县的地方不准设置市场,中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始贸易,太阳落山前击钲三百下离去
19、。由此可看出,唐代对市的管理严格,严格控制了市的聚散时间,到了宋代,逐渐废除,推出宋代逐渐放松了对市的时间限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26.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参考答案:A【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密折制度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
20、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27.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参考答案:D28.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21、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9.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I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
22、是A英国、法国原生型 B日本、英国感应型C美国、德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次生型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世界现代化进程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打击、推翻封建势力,建立属于资产阶级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故A项正确;英国是原生型而不是感应型,故B项错误;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从英国照样带过来的,属于次生型,德国属于开明专制型现代化类型,故C项错误;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感应型,故D项错误。30.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
23、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参考答案:D略二、 非选择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勃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 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
24、大臣的工具。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史材料二: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雍正帝时期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关此规定的诏令被废除。 整理自清代的监察制度和维新变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
25、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发展趋势及维新变法时期的新举措。参考答案:(1)唐代之前,谏官隶属于丞相,功能主要是监督皇帝。宋朝以后,谏官被皇帝控制,功能主要是监督大臣。(2)特点:皇帝赋予更多官员监察权力;地方官取代专职的台谏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最多的全国政治信息;皇帝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趋势:监察系统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小;皇帝通过监察系统对政府百官的控制越来越严密。新举措:维新变法时期,改革派允许民众上书言事,评论时政;试图扩大民众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第(1)问结合材料回答。依据材料“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
26、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可归纳出其变化。第(2)问,紧扣材料回答。从材料“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地方各省”可归纳出其特点“皇帝赋予更多官员监察权力;地方官取代专职的台谏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最多的全国政治信息;皇帝能更严密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依据“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可归纳出新举措“改革派允许民众上书言事,评论时政”;归纳以上信息得出其趋势“监察
27、系统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小;皇帝通过监察系统对政府百官的控制越来越严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8、不可分离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美国人口统计局2012年9月12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32229美元,不到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的60%;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率为27.6%,约为非西班牙裔白人贫困率的3倍。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纽约市在2011年68.5万次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美国穆斯林人口不到美国总人口的1%,但是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在职场宗教歧视案件中,25%涉及
29、穆斯林。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参考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一种强制的民族同化政策。评价:一方面在当时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朱元璋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歧视政策,本质上体现了专制主义精神。不利于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评价:它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少数民族平等自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
30、了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2)歧视:一是对有色人种的就业歧视,是导致收入差距和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执法和司法领域种族歧视严重;三是宗教歧视明显上升,侮辱和攻击穆斯林的事件增多。教训:美国的种族歧视导致近年来美国白人和有色族群之间矛盾冲突频发,只有实现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平等才能促进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1)本题据材料一“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材料二“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强制的民族同化政策、民族平等的
31、民族政策等方面回答材料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再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分别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2)本题根据材料三“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有色人种的就业歧视、执法和司法领域种族歧视严重、宗教歧视明显上升等方面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再从种族歧导致族群之间矛盾冲突频发、实现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平等的重要性等方
32、面回答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些。(2)结
33、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作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详解】(1)结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发起的救亡运动和主张,可以直接写出其指导思想,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从材料“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可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34、“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可见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可见促进了思想的解放。3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
35、)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材料一 “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法国革命演讲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其理论原则是什么?(7分)(2)根据材料一、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两国宪政进程有何不同特点?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争执: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选择: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联邦制、总统制原则:制约与平衡。(2)特点:美国:在革命后通过一系列协商(妥协)完成的;法国:经历了长期的一次次革命(激烈的斗争)完成的。本质: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