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845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江门市源清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

2、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咏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

3、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

4、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1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C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

5、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B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D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B南朝的山水诗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但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C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

6、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D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哲学视野中的艺术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

7、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

8、去寻找是不会错的。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

9、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许多人把眼光投向了艺术。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7对“人类需要艺术”的理由,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

10、通过艺术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B人类具有超越日常劳作规范,寻求意义、价值和美感的需求。C人类具有超越狭隘实用目的,无私享用世界的审美需求。D人类具有贴近生存本质,实现文化双向度功能的审美需求。8根据原文,下列对“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的含义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B往昔的艺术作品和现在的艺术作品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和同样的审美价值。C虽然世易时移,但古希腊伟大画家的艺术作品并没有成为往昔,现在依然富于活力。D艺术与文明进程相关,艺术作品是时代的见证,这一点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一样。9根据原文,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11、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C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D作者认为,讴歌美善的伟大的抒情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10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4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特征是什么?请据文意加以说明。参考答案:7D 8A 9D 10作者说,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3. 阅

1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史学巨擘朱希祖刘宜庆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

13、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将来。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源于历史的。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

14、一极重要之位置。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写照。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朱希祖受其影响,“始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至 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

15、,均为海内孤本。他素有“读书藏书家”之称。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向。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厄运而多方奔走。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在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举凡史乘记载

16、,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朱希祖的丧事“极

17、一时之哀荣”。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7期,有删改)相关链接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功。”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18、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B朱希祖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谦虚之语里体现了他的酷爱读书和藏书。C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D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E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2)朱希祖是“史学巨擘”,传记4、5两段却写他是个大藏书家,这样写有何

19、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4)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在 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E、B(答E 3分,B 2分,D 1分,答A、C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A项原文“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 仅是认为,是否做到,无从知晓。B项概括出其藏

20、书家的特征,2分。C项,“其导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受其影响”。D项,“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北大时期开始有,尚未完全形成,可给1分。E项全面、正确,3分(2)写朱希祖大量藏书,表现出他爱书嗜书的一面;这是他史学观重视原始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具体体现;在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为他南明史研究取得的成果打下很好的基础;通过写他的藏书护书,突出了他为保存中华文化起到的作用;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朱希祖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每点2分,任答对3点则给满分。(3)团队建

21、设方面,朱希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现代史学的开创人。学科建设方面,他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方法方面,他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研究成果方面,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发现了十三处六朝古墓,他对六朝古墓、石刻以及南明史的研究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每点 2分,赋分为:概括1分,简述1分。任答对3点则给满分。(4)不矛盾(1分)。19

22、20年,朱希祖认为编国史没有价值并非否定国史存在的必要,而是想引导史学初学者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作为史学家的现实责任与历史担当(1分)。而且,从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出发,编民史可以直辞记录,能起到信史的作用和价值。(1分)1940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国土沦丧、国难当头,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1 分)此时尤需借助对国史的研究来继承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1分)朱希祖认为,在史学研究中,现在是联接过去与将来的纽带(1分),所以,朱希祖的史学研究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1 分),这也是朱希祖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是不矛盾的。(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

23、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欧阳修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调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甲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

24、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宫,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乙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

25、执事自信犹不果。丙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丁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选自文忠集)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以B. 乃C. 因D. 为22. 下文出自吕氏春秋,请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第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

26、“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23. 对第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本分。B. 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C. 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D. 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文中的()处。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A. 甲B. 乙C. 丙D. 丁25. 分析本文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理由。参考答案:21. A 22. 答案示例:不可替代。虽然二者都可以表现举荐者的公正和

27、识人之明,但赵中令荐官之例,还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了赵中令坚持、不避畏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而吕氏春秋的这个例子则无此功能。 23. D 24. C 25. 答案示例:本文从维护杜中丞的角度提出了挽回石介官职的四条理由:(1)石介勇于谏言,恰恰体现出了御史台人员的必备品质,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不相援则对此有损;(2)如果了解石介才举荐他,就该如赵普一般坚持举荐的立场不动摇;如果对石介还缺乏了解,也应明辨之后再决定是否放弃,这才是贤臣所当为;(3)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杜中丞必须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否则会失去皇帝的信任;(4)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

28、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这四条理由,兼顾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方面,设想周到,说理透辟,在不急不躁的叙议中透出步步紧逼的气势。【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考生应结合语境,揣摩词义,认真分析。在“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中,“中令列二臣姓名”和“进”,是两个不同的动作,中间应该加一个起连接作用,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对应选项中的“以”,相当于连词“而”。故本题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探究思考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弄清两篇文章的观点,分析比较。考生应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观点:不可以。分析:吕氏春秋中祁黄羊荐官之举,体现祁

29、黄羊大公无私,不计前嫌,“外举不避仇”,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赵中令荐官之例,还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了赵中令坚持、不避畏的可贵品质。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欧阳修想表达的就是想让杜中丞向赵中令一样坚持、不避畏。因此不可用吕氏春秋中的例子替代第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2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语意理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这句话分为两层,先论述了中丞的职责,然后结合“其人不肖”和“其人贤”两种情况,具体指出中丞该

30、有的做法,“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则表明,中丞该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因皇帝的好恶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可理解为“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故本题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得体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先弄清句子含义,在结合文本上下文内容分析。本题,“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中“执事”一词与文中第段“是执事自信犹不果”,有共同话题,联系紧密。故本题选C。【25题详解】本题考理解并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考生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分析本文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理由”,考生应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结合“杜中丞”的职责和“石介”

31、才学品行两方面,从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方面概括作答。文中“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足见石介为人坦荡,勇于谏言,有真才实学。然后站在杜中丞的立场上分析:从杜中丞个人角度来说,举荐人才,辅佐皇帝是他的工作职责,举荐石介绍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不相援则对此有损;如果了解石介才举荐他,就该如赵普一般坚持举荐的立场不动摇;如果对石介还缺乏了解,也应明辨之后再决定是否放弃,这才是贤臣所当为。从为官耿直刚正这一角度来看,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杜中丞必须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否则会失去皇帝的信任。从对朝廷负责,对皇帝忠诚的角度来看,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

32、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危害朝廷统治,不利于长治久安。【点睛】翻译:(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

33、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

34、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

35、杜中丞您的举措。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原道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

36、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曰:“斯道也,何

37、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发扬光大 B.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外:抛开 C.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举:举荐

38、 D.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长:流传7. 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C. 其亦庶乎其可也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9. 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高三语文第2页 共6页参考答案:6. C (举:推崇)(3分) 7. A (A项“其”代词,其他三项的“其”是语气词,表

39、示推测)(3分)8. (1)既然这样那么,故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句意1分,“正心而诚意”1分,“将以有为”1分)(2)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做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句意1分,“夷之”1分,“中国之”1分)(3)因此,用先王之道来教育自己或者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祥。(句意1分,“以之为己”1分,“顺而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40、,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五年

41、,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

42、,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勉励 B寻亦诛死 寻:不久C如属文之士 属文:叮嘱写文章 D言语致失次第 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皆失其举措 其若是,孰能御之B愚臣处不讳之朝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言而不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乃使从者衣褐12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

43、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A B C D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译文: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译文: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译文: 参考答案:10.C(写文章)11.D(者:代词,代“的人”;A代词,他们的/假如,如果;

44、B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如果或但是/表因果关系,因而)12A (为太宗劝臣子纳谏为王珪之语)13.(1)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相、匡、直言鲠议,致”各1分)(2)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纵、合、以为,忤”各1分)(3)我经常想到魏征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谏正、中、鉴,见”各1分)参考译文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

45、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46、。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来源:学科网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