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786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淄博市遄台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水波卖牛朱雪水波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起来。就在几月前他还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几月后,他觉得呆在我们山里没什么前途。似乎我们的生命都是天给的,人的命怎么可以掌握在天的手中呢。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渴望大世界,而村子是狭隘的,呆板的。他要挣脱。他想离开。因此,第二年,水波不再把种彩色苞谷放在心上了。水波又捡起了“读书梦”。我爹说如果他实在想回学校继续读书,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水波真的赶牛去卖。我记得那个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

2、了。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青的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红的,黄黄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水波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

3、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牛又是一声长哞。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快到秀水街时,水

4、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

5、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觉得不能卖,就决定不卖了。水波拍拍牛头,说,回家啦。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它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禁不住引来了他人的目光。水波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已赶着牛回到了梅花塘。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他不信命,他的一颗渴望驰骋的心是什么也拴不住的。他向往一片广阔

6、的天地。任凭自己只是一只丑陋的山鼠,什么能够阻止他对山外生活的想象?没有。(节选自作者长篇小说梅花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讲述了农村青年水波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的变化历程,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对自身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B从“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睛”到“用牛脸摩擦着他的胳膊”,可以看出牛对人的宽恕,有力地反衬了人对牛的残忍。C牛在屠宰场将要被牵走时,“水波紧紧握着牛绳不放”,这表现出水波对牛的卖价是高是低还没有盘算清楚。D“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着牛的身子”,这句带有暖意的景物描写,烘托出牛在刀下重生一次后的欢快。E小说通过肖像、

7、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心狠手辣、穷凶极恶的屠夫形象。(2)文中画线处描写了秋天田野的情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6分)(3)文中牛的三处“长哞”原因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6分)(4)请结合全文,探究水波开始为什么要卖牛?最终为什么又决定不卖了?(8分) 参考答案:(1) AD选A项3分,D项2分。B、E不给分。解析:B项,写作目的不是反衬,而是牛与人日久生情。C项水波在盘算到底卖不卖牛,而不是价钱的高低。E项这人只是生意人,未必是屠夫。(2)答案:选取秋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绘色绘形,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初秋景物的特点;叠词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语言

8、的韵律美,突出了景物的特征。(3)答案:不同。第一次,看到曾经劳作过的田地,欢快和不舍;第二次,难卜自己的命运,无奈和担忧;第三次,由同伴的遭遇预知到自己的命运,辛酸和悲凉。(4)卖牛的原因:水波想回学校继续读书,需要学费,但家境贫寒,除了卖牛他别无选择;不卖牛的原因:水波对家有深情,把牛卖了,家里的地就无法耕种,生计就无法维持。水波对牛有深情,不忍心看到为一家人辛勤劳作的牛被残忍地屠宰。水波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改变命运不能依靠别人,要自己去闯。(每点2分)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6-17小题。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建成,贾政带众人游览)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

9、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第二十三回(宝玉)一面说,一面回至贾母跟前,回明原委。只见她正在那里,宝玉便问她:“你住那一处好?”她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她,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

10、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第二十六回(宝玉)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注:以“凤尾森森”喻竹林像凤尾一样修美茂盛。龙吟,常用来形容箫笛之类管乐器的声音,这里以“龙吟细细”喻风吹竹林发出的动听的声响。)第三十五回(她)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

11、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第三十七回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她心上人),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她低了头方不言语。第四十五回这里她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节选自红楼梦)16以上选段中多次出现的“她”

12、是谁?第二十三回中的两处笑表现了什么?(5分)17以上选段中都出现竹的形象,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竹的作用。(8分)参考答案:16林黛玉。(2分)表现宝黛二人心有灵犀,彼此相知。(3分)17.“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从外形、色彩、声音三方面展示了竹子的形象,也展现了潇湘馆环境的清幽,使其成为纷繁富丽的大观园中一处清雅所在。连贾政也赞叹“这一处还罢了”。 与黛玉形象契合,竹与她形神合一,物我交融。由黛玉口中说出她爱竹子,竹是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修长,随风摇动,像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非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

13、与黛玉的叛逆性格投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充分展现了黛玉的内心世界。“参差”的竹影, “阴阴翠润”的竹影,令“几簟生凉”的竹影,就像笼罩在黛玉心中的重重阴影,透出一股沁人心肺的悲凉。暗示了黛玉不幸的命运。雨滴竹梢,似黛玉心在哭泣。潇湘馆的环境与湘妃的心境无不透出令人窒息的悲凉气氛,暗示着黛玉生命的秋天已经到来,悲剧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她。(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第点提到象征义即可,不必详细分析。)3.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故乡的孩子 久违了,故乡的孩子们。乍一见到他们,竟然会让我感觉到既熟悉而又点陌生看看他们那不太富裕

14、的衣着和生活,我不禁有些心疼。他们住的地方山高坡陡,红土筑成的房子,在大山的压抑下显得低矮得很,简陋得关不住高山流浪的风。他们一出门,不是引着一窝鸡,就是领着一群山羊太阳落山了,才见他们从崎岖的山路上放学归来,跟随他们那有些蹒跚的步履,只有那奢侈的金色夕阳在他们的书包上不断摇晃。山里的孩子懂事早,他们已经知道为父母分忧了。下学回家后,不是砍猪草就是往牛厩里添料,有的孩子还要熬汤药侍奉因风湿病卧床不起的父亲早春的寒意像切入肌骨的贫苦,有种说不出来的冷。那天,我独自一个人在山旮旯咯蹲了很久很久,不为别的,就为那个跟在牛屁股后头的孩子。读故乡的孩子,就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我细细地品味这人生。故乡的

15、孩子,憨憨的,像他们身后的大山。故乡的孩子,实实在在的,像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矫情打扮过的花朵,你看,那红扑扑的脸蛋上,仍然留有山里的孩子特有的,那未能洗去的垢尘。他们的生,他们的长,随意得很,粗放得很。用不着他们的妈妈每月花2500元的高薪去雇“月嫂”,也不吃牛初乳和多美滋,雅培、雅士利婴儿配方奶粉。说真的,或许他们的妈妈正在地里劳作的时候,那羊水就来了。他们的生长倒有点像一粒随风落地的松子,毅然决然地就从大地上生长出一棵小苗苗来了。他们一旦站起来,就会像高山松一样,站成一种独特的风景,而后去迎接风雨,去经历磨难,去品尝艰辛。山里的人生,大山一样陡峭,生命只有在石缝里长出盘

16、紧生存的根。故乡的攀枝花啊,年年都要烧红他们的希望!城里的孩子,那是在糖水里泡大的。故乡里的孩子却节俭得很,那枚一元钱的硬币(那是妈妈用鸡蛋换来的),在他们的手中都捏得发烫了,还是舍不得用它去换点糖果吃。渴了,就顺手在自家地里拔个萝卜,用手抹抹泥,嘎嘣就是一口,那劲头,真比吃进口的“红富士”还要脆!那些包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地升华成钙质,顽强地塑造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节假日,那是城里的孩子能电子游戏,上网,逛公园游乐场的时候,而故乡的孩子啊,他们却被一根绳子将他们和一头老黄牛栓在一起。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肩膀似乎还多了一分责任。挎在他们手腕上的竹篮里,装着故乡比苦马菜还要苦涩和

17、朴素的春天。深夜,孩子们睡了。只有他们的梦像月光下一闪一闪的被红土磨亮了的铧尖。在大都市的孩子家里,堆满了电玩,堆满了芭比娃娃,堆满了看图识字而我故乡的孩子,只要有一个用铁丝圈成的铁环,那就算是他们玩具的奢侈品了。当然,大自然也会赐给他们喜悦,也会赐给他们欢欣,他们有树丫杈上的鸟窝,有秧田里的泥鳅,有和他们一起进山的牧羊犬,有松林里的蘑菇他们的童真和欢乐啊,大山知道,小河沟知道。他们的书包里装着课本和妈妈煮熟了的洋芋,到学校去,得走十好几里路哩。听一个故乡的孩子说,他们就读的希望小学里也有电脑,也上英语课了。是啊,无论生活环境多么困苦,太阳天天都要从大山上升起来,刷新明天。不管生活环境有多么艰

18、难,孩子们的脸上总有一抹不会消失的,甚至于有点执拗的,憨憨的微笑。像沿袭这土地古老的血脉,故乡的孩子是这土地上新的梦境!回到昆明有好些日子了,故乡的孩子们那黑锃锃的、长得像小牛犊一样的身影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想起他们那活泼聪明而又带有点憨厚的性格,想起他们那艰苦而又坎坷的人生环境,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忧伤。在故乡那棵苦楝树下,似乎总站着一个忧郁的少年!15作者说“读故乡的孩子,就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请你说说作者“读”出了孩子的什么?(6分)16文中说:“那些包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地升华成钙质,顽强地塑造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联系文意,请从表达特色和思想情感方面简析这句话的含意。(4分)1

19、7“故乡的攀枝花啊,年年都要烧红他们的希望”一句在行文中有何作用?请作具体分析。(5分)18作者说:“想起他们那活泼聪明而又带有点憨厚的性格,想起他们那艰苦而又坎坷的人生环境,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忧伤。”根据你对文章的解读进行探究,作者为什么既“兴奋”又“忧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参考答案:15懂事早,能为父母分忧;憨厚,实在,质朴;生长粗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活节俭;富有责 任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要求归纳内容要点和人物形象。每个要点1分)16这句话运用了形象性的议论和抒情。或:比喻(暗喻),用“钙质”比喻人身体里所需要元素;“脊梁”是人挺立所必备的支柱。或:双关,“钙

20、质”既指身体中必要的物质元素,又指人品质中的精神元素;“脊梁”既指身体中的背脊,又指人生挺立的意志、毅力等精神因素。)(2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孩子在艰难的条件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的由衷赞赏。(2分)17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起着过渡的作用,紧承上文, 并领起下文。(1分)故乡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里经历 磨难,品尝艰辛,但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心里 装着“故乡比苦马菜还要苦涩和朴素的春天”,“他们的梦像月光下一闪一闪的被红土磨亮了的铧 尖”,以及“无论生活环境有多么困难,太阳天天都 要从大山上升起,刷新明天”。(4分)18“兴奋”的是尽管生活的艰难,故乡的孩子们都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他们也

21、有可爱的梦想,尤其是山里的希望小学也有了现代的气息,而且相信,山里的太阳将会刷新明天。(2分) “忧伤”是因为故乡的孩子他们那不太富裕的衣着和生活,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从各个方面都存 在很大差距;(2分)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孩子们的爱怜和希冀之情。(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云:“问押衙乞取此女教?”锋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衡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及夜,果失隐娘所向。锋大惊,令人搜寻,曾无影响。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后五年,尼送隐娘归。告锋曰:“教已成矣,

22、子却领取。”尼许忽不见。问其所学,曰:“隐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几里。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已有二女,亦各十岁,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尼与我药一粒,兼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令专逐二女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至五年,曰:“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又携匕首入室,度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至瞑,持得其首而归。尼大怒曰:“何太晚如是!”某云:“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后遇此辈

23、,斩其所爱,然后决之。”某拜谢。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用即抽之。”曰:“汝术已成,可归家。”遂送还。锋闻语甚惧,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父乃给衣食甚丰,外室而居。数年后,父卒。魏帅稍知其异,遂以金帛署为左右吏。至元和间,魏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协,使隐娘贼其首。隐娘辞帅之许,刘能神算,已知其来,隐娘夫妻曰:“刘仆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愿见刘公。”刘劳之。隐娘夫妻拜曰“合负仆射万死。”刘曰:“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魏今与许何异,顾请留此,勿相疑也。

24、”隐娘谢曰:“仆射左右无人,愿舍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帅之不及刘。刘问其所须,曰:“每日只要钱二百文是矣。”乃依所请。自此刘厚礼之。自元和八年,刘自许入觐,隐娘不愿从焉,云:“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但乞一虚给与其夫。”刘如约。后渐不知所之。及刘薨于统军,隐娘亦鞭驴而一至京师,柩前恸哭而去。(节选自旧唐书)10.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B.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C.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D.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

25、益邃。11. 下列词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猱,猿的一种,善攀爬。李白蜀道难中有猿欲度愁攀援”之句。此处写“猿猱”是为了展现聂隐娘身手矫健,武功之高。B. 决,快速的样子。庄子逍遥游中与学鸠“决起而飞”。文章中“然后决之”也是指快速的杀掉。C. 觐,指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或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此处应指刘入朝觐见君主。D. 恸,论语先进中“颜回死,子哭之恸”。“恸”,表明孔子极度悲哀,大哭。此处的“恸哭”,也是为表现聂隐娘极度哀伤之态。12. 下列给聂隐娘题诗中,不合适的一项是A.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B. 幼脱三界外,仙骨云海中。剑气断雷电,飞身鹤前冲。C.

26、 千金五体着戎装,且把战场当猎场。陷却江山君莫笑,倾城何止是平阳。D. 竹笠乌沙裹秀妍,龙泉三尺掌中悬。追风逐影独行客,冷目红唇索命仙。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2)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魏今与许何异,顾请留此,勿相疑也。参考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以后每到夜晚隐娘就不见了,天亮才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因这个也不太怜爱隐娘。(2)不能这样说,各自亲近自己的主人,这是人之常情,魏帅如今和我没什么不一样的,我只是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怀疑我。【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

27、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题“及明”是时间状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排除AB项。“居人”是一个词语,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答案为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

28、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本题C项,“此处应指刘入朝觐见君主”错。“自元和八年,刘自许入觐,隐娘不愿从焉”,此句意思是“元和八年,刘昌裔从陈许调到京师。隐娘不愿跟随去京”此处“入觐”是“调动到京城任职”的意思。故答案为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及对诗句内容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对文中人物的身份、特点等有准确认识;然后抓住各个选项中诗句的关键词,把握诗句中人物的身份、特征等,在与文本进行比对。本题A项,是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写是赵国的侠客,与聂隐娘相符。B项,由“三界外”“仙骨”“剑气”“鹤”等词语可以看出写的也是隐居于世外的侠客,与聂隐娘相符。C项,写的是北齐后主穆

29、后从婢冯小怜,北齐欲收复平阳,冯小怜戎装随行。聂隐娘并未参军,因此C项不符合。D项,出自七绝.侠女,写的也是像聂隐娘一样的侠女,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即,就;诘,追问,责问;兹,这个。(2)然,这样;顾,表转折,只是;相,偏指一方,我;各亲其主,人之常事,判断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30、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聂隐娘是唐德宗贞元年间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才十岁。有一尼姑到聂锋家讨饭,见到了隐娘,特别喜爱。她说:“押衙(指聂锋)能不能将女儿交给我,让我教育她。”聂锋很生气,斥责了尼姑。尼姑说:“押衙就是把女儿锁在铁柜中,我也能偷去呀。”这天晚上,隐娘果然丢失了,聂锋大吃一惊,令人搜寻,没有结果

31、。父母每思念女儿,便相对哭泣。五年后,尼姑把隐娘送回,并告诉聂锋说:“我已经把她教成了,把她送还给你。”尼姑须臾不见,一家人悲喜交加,问女儿学些什么。女儿说:“我初被尼姑带走时,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时,到一大石穴中,穴中没人居住,猿猴很多,树林茂密。这里已有两个女孩,也都是十岁,都很聪明美丽,就是不吃东西。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没有闪失。尼姑给我一粒药,又给了我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我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感觉自己身轻如风。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三年后能飞了,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剑刃渐渐磨减到只剩五寸

32、长,飞禽遇到,有来无回。五年后,尼姑又说:“某个大官有罪,无辜害死很多人,你晚间可到他的房中,把他的头割来。”于是,我就带着匕首到那房中,从门缝中进去,一点障碍没有,我爬到房梁上,直到天亮,这才把那人的头拿回来。尼姑大怒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我说:“我看那个人逗弄一个小孩玩,怪可爱的,我没忍心下手。”尼姑斥责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先杀了孩子,断其所爱,然后再杀他。 ”我拜谢了尼姑,尼姑说:“我把你的后脑开开,把匕首藏在里面,伤不着你,用时很方便。又说,你的武艺已经学成,可以回家了。”于是把我送回来了。聂锋听隐娘说完后,心中很惧怕。以后每到夜晚隐娘就不见了,天亮才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因

33、此,也不太怜爱隐娘。有一天,一个磨镜少年来到聂家门前,隐娘说:“这个人可以做我的丈夫。”她告诉了父亲,父亲也不敢不应承。隐娘便嫁给了那少年,她丈夫只能制镜,不会干别样,父亲供给他们吃穿费用很丰厚,只是在外居住。多年后,父亲去世,魏帅知道隐娘的一些情况,便用钱财雇佣他们为左右吏。就这样又过了数年,到了宪宗元和年间,魏帅和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睦。魏帅派隐娘割刘昌裔的头。刘昌裔能神算,隐娘刚辞别魏帅时,他就知道她能来,隐娘夫妻说:“刘仆射果然是神人,不然的话,怎么知道我们要来呢。我们愿见刘公。”刘昌裔来了,隐娘夫妻拜过后说:“我们很对不起你,真是罪该万死。”刘昌裔说:“不能这样说,各亲尽自己的主人

34、,这是人之常情,我和魏帅没什么不一样的,我只是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怀疑我。”隐娘感谢说:“仆射左右无人,我们愿意到你这里来,我很佩服你的神机妙算,魏帅不如你。”刘昌裔又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说,每天只要二百文钱就足够了。便答复了他们的要求。刘昌裔给隐娘夫妇送了厚礼。唐宪宗元和八年,刘昌裔从陈许调到京师。隐娘不愿跟随去京,她说:“从此我要游山逛水,遍访圣贤。只求你给我丈夫一个差使便可以了。”刘昌裔照办。后来,渐渐不知隐娘的去处,刘昌裔死时,隐娘骑驴到了京师,在刘的灵前大哭而去。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

35、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偏强记,每

36、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

37、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侯:

38、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始归赵氏 归:女子出嫁B冠诸收书家冠:位居第一C衣去重采 重采:深色的衣服D始负担舍舟 负担:担起行李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氏夫妇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项是( )(3分)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竭其俸入以事铅椠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 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来源:高&考%资(源#网A节选

39、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的聚散经过。其中有苦,亦有乐。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C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D.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其中一部分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40、5分) 译文: (2)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5分)译文: 参考答案:4 C(指有多种颜色的华丽衣服)5A(写夫妻的生活情趣;写“收书既成”后阅读时如何小心谨慎。)6C(“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错,不是故意为之。)7(1) 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家。 (“朔望”“质”“市”各1分,全句大意2分。)(2)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本人揩完涂改,不再像先前那样随便很不在意了。(“揩”“ 向”“ 坦夷”各1分,全句大意2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41、。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 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

42、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

43、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

44、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

45、经”。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

46、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参考答案:10. C 11. C 12. A 13. 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分析】1.C“经史”为名词,作“博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