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朔州市云东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朗 树 蔡勋建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朗树就属此类。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
2、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朗树多枝条,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捉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洗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
3、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得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生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
4、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厕身其中。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个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
5、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救命树。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某年某月某日立。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
6、,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进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涵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我不清楚。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一期,有删节)14.文章的第三段在中有什么作用?(6分)15.“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6分
7、)16.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17.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6分)参考答案:14. 交代了朗树极为普通的外形,着意突出其丑陋的外表;(2分)为了反衬(或对比)出朗树诸多高贵的品格;(3分)承接上文无“学名”、只有俗名,引出下面对朗树内在品格的描述。(1分)15. 原因:人“斧劈刀砍,生碗活剥”; (1分)树种不名贵,外形丑陋,;(1分)木质不适合做家具(或没有大用途)。(1分)目的:为了反衬出朗树舍身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突出它普通的外表之内蕴含着高贵品质。(2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1分)16. 赵家盆景着意于朗树的丑陋
8、之美,表达主人公对朗树“邈丑德懿”的敬仰。(2分)牛家视朗树为“救命树”,表达了主人公对朗树治病救命的感恩之情。(2分)17. 作者通过对家乡朗树“邈丑德懿”的敬仰和赞美,表达了对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默默奉献的感恩;(3分)也同时表达了对像朗树一样普普通通、顽强生存、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小巷幽幽王本道碧水泱泱的辽河从城中穿过,河的两岸是城市的南北两区。南区是新城区,大道通衢,楼宇林立。北区是老城区,变化不大。紧邻辽河右岸大堤不远,有一处不成格局的平房区。那里的房屋高矮不等,样式各异,有尖顶、“北京平”,还有用红砖、油毡搭建的简易房,
9、看上去足有百余户人家。巷路很窄,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用手搂着车闸。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裸露着砂砾。每天,小巷两旁的人家都起得很早,打开院门忙着各自的事情,日复一日。巷口偏南处有一幢东西狭长的院落,入夏后小叶杨树探出墙头,在晨风中低声细语。院子里是几间低矮老旧的平房,木框玻璃窗擦拭得光洁可鉴。房前屋后虽很狭窄,却栽种着菠菜、白菜、小葱等应季菜蔬,窗台上摆满了不知名的草花,温馨恬静。再往深处看,里院堆满废旧物品,一捆捆旧纸板、报纸、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摆放得井然有序。一对年轻夫妻正忙活着分类包装旧物。早上五点多,男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晚上抹黑才回;女的在家里分拣整理
10、废品。清晨丈夫外出,妻子总要倚着院门目送他骑上三轮车。暮色降临,巷子里一片漆黑,小院门楣上总有一只奶黄色的门灯亮着,给丈夫照着归家的路。春夏之交的一天,外面狂风暴雨,小巷里忽然断电。妻子将整理好的废品苫上防雨布,开始担心丈夫归家途中是否会淋着雨,道路是否湿滑。忽然想起去年丈夫收废品时收到一只从前乡下人用的“马灯”,既防风又防雨,赶忙找了出来,又到邻家要了点柴油,麻利地做好灯捻,点亮后挂在了院门上。疾风暴雨之中,那晃动摇曳的灯光,温情脉脉,给雨中归来的丈夫带去了无尽的力量。据说这个平房区曾是十分光鲜的地段,四十多年过去,逐渐成了外来务工者聚居的地方。木匠、瓦匠、油漆匠、水暖工、房屋维修工等无所不
11、有,做各种小食品、小生意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大家亲密无间,见难相帮,每家的小院和陋室都整修得有条不紊,窗明几净,门前即便有一寸土地,也要栽上几棵葱,种上几棵倭瓜、葫芦。晚饭后的光景和美闲适,有的漫步小巷,有的聚众下棋、打扑克,有的扎堆侃大山,也有小情侣专拣犄角旮旯说些亲热话。巷中央有位老大嫂常把一架老式缝纫机搬出家门,支起太阳伞做些缝缝补补的活,扦个裤脚、换个拉链只收一两块钱。有人忘记带零钱,露出尴尬的笑脸,大嫂也只是一挥手:“远亲不如近邻,这点小事算个啥呀!”高考的第一天,清晨我照例沿小巷走向辽河右岸大堤。路过一家门前,见一对中年夫妇正忙着往外搬东西。门前停放着一个用三轮车改装成的工作间,装有
12、各种炊具和餐饮作料。这两位是做家乡特色小吃“六合饼”的,天不亮就将六种杂粮磨成的面和好,赶着去早市边烙边卖,生意很是红火。此时,一个姑娘也在一旁帮着装车。姑娘看起来十八九岁的样子,齐颈短发,眉目清秀,穿着高中校服。女主人搭着话:“姑娘今天就要去考大学了,我俩又不能耽误生意去陪她,大家都特意早起了一会。”一会儿工夫,夫妇俩装好车准备出发,小姑娘道:“爸妈慢走啊,晚上听我的好消息。”车上的女人拉着女孩的手连声说:“闺女放宽心,不管考出啥样的结果,爸妈都满意!”太阳渐渐升高,微风送来阵阵野花、青草、河水混杂的馨香。这十里长堤旁的小巷虽简陋狭窄,每天演绎着的却是俗世间最美的画卷。小巷里的人,日子过得不
13、算富裕,各有许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心中都充溢着温暖和爱,于是,眼前便总有一分明媚与妖娆。(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描绘了老城区一幅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小巷简陋狭窄却幽静整洁,居民生活艰苦却勤奋热情,洋溢着类似边城里的人情美。B. 作者在叙事上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浅表直露的煽情,而代之以布衣平民多见的“娓娓道来”,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C. 本文开头将辽河两岸新老城区加以对比,然后引出对小巷“明媚与妖娆”的细致描写,表现美好人情不会因城市化建设而淡化的主题。D. 从选材上看,作品能够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真实典型,点面结
14、合,形散而神聚,因而较好地凸显了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5.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本文原题为“陋巷”,后改为“小巷幽幽”。你认为这样改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参考答案:4. C 5. 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渲染灯光的温情与力量;借物抒情,通过灯光表现妻子的期盼,寄托作者对亲情的赞美;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呼应,结构严谨。 6. 小巷虽然简陋,却有着很多的幽趣,改后意蕴更显丰厚;作品展现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改后更能映衬温婉馨香的人情美;“幽幽”是富有韵律感的叠词,改后与作品抒情诗意的风格更相吻合。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
15、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然后引出对小巷“明媚与妖娆”的细致描写”理解有误。引出的对于小巷人家日常生活的描写,“打开院门忙着各自的事情,日复一日”。“明媚与妖娆”是说这寻常的生活中人们心中总有温暖和爱,于是生活总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是美丽的。5.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赏析画线的句子,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
16、果作用是什么。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画线句“之中,那晃动摇曳的灯光,给雨中归来的丈夫带去了无尽的力量”,以“温情脉脉”写灯光,运用拟人手法。疾风暴雨的环境又和灯光的温暖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灯光的温情与力量。通过灯光表现妻子盼丈夫归来,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亲情的赞美,属于借物抒情。结构上,这句话又和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呼应。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探究题的基本思路:从内容、结构、人物、主旨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恰当性,考生答题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作用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能够统领全文,或点明主旨;从
17、文本内容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考虑其与内容的融合性,情节发展是否围绕标题而展开等。“陋巷”只能表现小巷子的简陋。而“小巷幽幽”则能表现小巷虽然简陋,却有着很多的幽趣,改后意蕴更显丰厚;“幽幽”运用了叠词,读起来富有韵律感,与文章的抒情诗意的风格吻合。另外题目也更有利于表现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更能映衬温婉馨香的人情美,有利于表现散文的主旨。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乡老屋故人方能此刻的我仿佛就坐在老屋屋檐下一木椅上,望向对面的山。山风吹来,使山上树叶的阴面翻作阳面。绿波一波波推涌,传递飒飒声,并于绿波间耸出一线线金纹,那是阳光、叶片与风协作出的美景。我九岁那年父母建了这栋木屋。父亲是铁匠,
18、能打铁,却打不出木屋,所以木屋还得请木匠师傅来建。约一个多月后正式起屋了,百多人来帮忙。高潮是最后把堂屋顶上的主梁架上去,架梁之前有个仪式,称“赞梁”。木梁横卧在堂屋地上,系着红布,爬在两边已立起的木柱横方上的人,手牵着系着它的棕绳索,先不忙着往上拉,而是对着它大声念:赞梁,赞梁,贺喜主家修个好华堂。红漆桌椅摆中央,高头大马走四方父亲系一个围裙,围裙里兜着预先准备好的包封(红包),谁赞了梁,就抛给谁一个包封。那天大雨,他还把自己披的蓑衣也给了别人,自己淋雨,后来因此大病一场。这地方叫方家坳,却无一户人家姓方,听说方家后代早迁走了。我家却来补空似的,买了栋旧屋开起石家铁匠铺来。但开着开着,传到远
19、方竟传为“方师傅铁匠铺”了。原来老辈人讲,几百年前这里出过一个会武的方师傅,大名方世友,打遍天下无敌手,路见不平就是一拳,比你爹铁匠师傅的一锤还重一百倍,强盗恶人铜头铁身也被打成烂纸,所以一听方师傅来了,都望风而逃或跪地求饶这故事很令我神往,想;长大了要做方世友,不学打铁学打坏人。屋的木架子立起了,父亲却病了。昏厥中,本地郎中开的中药汤喂进去马上呕出来。祖母颤着小脚赶到公社总机房给县城打电话:“邓坤山哪,你三哥病得危险了哇,快想办法来啊。”邓坤山是祖母的几个女婿中的一个,最豪爽热情。邓坤山上一月工资要了救护车,但那时全县只有一两辆护车,这车还在路上救送其他病人,要两个小时后才能到我们公社所在地
20、杨林那时杨林才有公路,从公路步行八里山路才到我家。邓坤山要赶上这个时间,得先步行二十多里赶在车到杨林时把病人搬到公路边。他哪里只是步行,他是跑,长跑二十多里。邓坤山那时约三十岁,县城东坪人,长得如欧洲美男子,娶了也长得美丽的我大姑,我们叫他“大姑爷”,他因此多了几十个乡下亲戚。但他愿意总热心相待、相帮。他在跑,手中提着给病人带的四个梨子,解开他的白衬衫的扣子散热,衬衣一路鼓荡得像披风。山风把他满头汗吹掉又溢出新的汗,所以当他跑进我家喘着气喊“三嫂,快喊人抬三哥到杨林上救护车”时,我母亲最深的印象母亲常常回忆这印象是他跑得满头满身大汗,额头亮晶晶的。“海老倌哪,冬文哥啊,快来抬人到杨林上救护车啊
21、!”我母亲朝对面山凄声急喊。乡邻都在对面山捡茶籽,闻声立马救火一样奔下来,抬起简易担架上的我父亲就随邓坤山跑。邓坤山帮我母亲提着换洗衣衫等全部物品,母亲空手也追不上。这一次,父亲被救回来了。出院后重新做铁匠挣钱养家,我得以继续读小学及中学。不然,九岁丧父,身为长子,是不能读书以至于走向山外的。如今是快五十年之后记这一节,父亲和大姑父均已作古,但大姑父奔向老屋的身影我永远记得。病愈后两年,父亲不打算再带外人做徒弟了,想带我,把他的铁匠技术传给我。我刚满十一岁,系上围裙还裙边扫地,父亲就在徒弟站的位置垫一块厚木板,使我增高几寸,又给我换一个小一号的大锤,让我勉强抡得起。反正是一定要我抡大锤做铁匠徒
22、弟,不准上学了。我刚读完小学五年级,接下来是读初中那时是“文革”期间,学制缩短,而且是春学年制。过完年,立春了,小学五年级时的同班同学挑着被褥箱子经过铁匠铺,经过了一个,“石万能,一起上学呵。”,又过了一个“农农,还不去?”关系近些的直呼我小名。同学过完了,开学一个星期了,看来从此学打铁成定局了。我不反感打铁,但很想到很大很远的世界里去,所以想继续读书央告母亲,母亲劝父亲,父亲不改主意。父亲病后力气弱,需要一个人帮打大锤才行,而我是长子。一星期后,正在打铁,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康安邦走进了铁匠铺,避开打铁溅出的火星,站到打铁炉后笑眯眯地看父子二人打铁。母亲赶快给老师装碟子煮荷包蛋,“康老师
23、,你来干嘛子?”康老师笑答;“我来接你屋里崽去读书啊。”父亲客气地说:“劳烦康老师教过他,他今后学打铁”康老师见说不通,就不多说了,仍笑着看打铁,看上半点一点钟,走了。第二天,康老师又来了,“我来接你的儿子去上学。”说不通,仍笑眯眯看打铁,然后走了。第三天,他又来了,不再说什么,只笑。我父亲历来是顽固的,当康老师面还是不认输。但记不清是到第四次还是第五次,康老师走了以后,他不看儿子只看铁,口里说:“你去,跟你的老师去。”我欣喜地解下围裙,一蹦老高。迟到两星期的我也上中学了,把被褥箱子挑到学校,才知康老师不再教我们,他仍教小学。从杨林学校到我家,是八里路,那时门前刚挖出的土公路还没有通车,他就沿
24、这条土公路来来回回走。春天多雨,走得两脚泥,他进门前把鞋上的烂泥刮掉,然后撩起一脚在打铁炉后烤干,那样子好像是专为烤干鞋子才进我家的。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到了父亲经历过的半老年龄,而我的女儿长到了我当年似的年纪。弟弟的新屋建好了,新崭崭,得老屋更老更暗了,但老母留恋老屋,到今天还没有搬。未来的事情,也就暂不写。只有老屋里的人、事,在脑里久久回旋(本文有删节,节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9期)10. 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鉴赏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11. 说说划横线的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2. 除“父亲”外,本文围绕“老屋”主要写了哪两位“故人”请结合原文,赏析其人物特征。13. 一间老屋几
25、多人事,“老母留恋老屋”,“我”又何尝不是?请分析作者留恋老屋的深层意蕴。参考答案:10. (1)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风吹来阳光下树叶的变化,勾画出一幅优美的乡间山景图。(2)调动视觉和听觉,不仅写了视觉上的美景,“绿波”“金线色彩鲜明,还描写了听觉上的飘飘声,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3)运用拟人手法,阳光、叶片与风“协作”出美景,写出了自然风光的和谐美丽,犹如优美的背景音乐,奠定了全文平和的叙事基调。 11. (1)开一笔,丰富文章内容,给故乡的老屋增添传奇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2)为后文“我不反感打铁,但根想到很大很远的世界里去”做铺垫,因为传说,“我”有了更加远大的理想。 12
26、. (1)主要写了大姑父邓坤山、“我”的小学班主任康安邦两位故人。(2)大站父邓坤山豪爽热心、办事周到他是城里人,却热心帮助乡下亲戚,押上一个月工资叫救护车,长跑二十多里赶来接病人:他办事周到,来接病人不忘带水果,还帮“我”母亲提换洗衣衫等全部物品,康老师是一个温和有恒心、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为了让“我”不辍学,尽管已经不教“我”,仍多次来“我”家,每回走八里土公路,下雨天更是两脚烂泥。他每回来都笑咪的,看父亲说不通就接着下回再来,最终让父亲同意“我”继续读书。 13. (1)留恋故乡老屋留给“我”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的“赞梁”,父亲重病时的旧事差点辍学的往事,都是作者人生经历中不可磨天的印记(2)
27、留恋故乡的邻里乡情老屋正式起屋时,百多人来帮忙:父亲给赞梁的人发红包,还把自己的就衣给了别人父亲病重要上救护车,乡邻立刻过来帮忙,这种邻里乡情是多么可贵,多么令人留恋(3)对人事更选、生命流转的慨叹,老屋即将被新屋替代:父亲、大站父都已过世母亲年事已高,“我”到了半老年龄,“我”女儿长到了“我”当年的年纪,人事更选,是自然规律,但对有感情的人来说,不免有欣喜有怅。【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文段特征,这是一段写景文字,需鉴赏景物。一般方法是先抓角度,思考特征,再分析语境,概括特征。在写法上,“那是阳光、叶片与风协作出的美景”,“协作”采用了拟人手法
28、;一些修饰语和动词的运用,如“翻作”“一波波推涌”“耸出一线线金纹”,增强了表意的形象生动性;写景角度上,还涉及了“视觉”和“听觉”以及色彩的描绘,增强艺术效果。这些都是作者对乡间山景的描绘,表现出了和谐美好的特征,在开头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具体作答时,分条概括即可。【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和技巧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是文章的段落结构的作用,分析时要注意段与篇、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以及手法技巧的运用。阅读中,要特别关注段落的起始句、结束句,要找出中心句、关键句,归纳段意,理清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并考虑到内容安排和技巧表达上的作用。本段开头介绍“这个地方叫方家坳”,结尾讲“这故事很令我”,
29、可见本段内容是插叙的与方家坳有关的故事,故事有传奇色彩,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联系后文看,这里的“不学打铁学打坏人”,与下文的“我不反感打铁,但很想到很大很远的世界里去”相照应,结构上,为后文的选择做了铺垫。最后,将以上分析归纳总结作答。【12题详解】本文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做题时,要首先找出除“父亲”外的两位主要人物,再概括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从全文看,本文主要写了大姑父邓坤山、“我”的小学班主任康安邦两位故人,先明确出来,再概括特征。概括时,要注意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一一概括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最后依据人物的自身言行来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探究能力。
30、答题时要研读题干,明确探究方向,通读全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阅读体验和感悟。做本题时,要结合“一间老屋几多人事”来找“我”留恋老屋的原因,进而分析其中的深层意蕴。从内容上看,关于老屋的事,主要有四。一是回忆中的九岁那年父母建这栋木屋时的“赞梁”,当时父亲大病一场;二是父亲病了后,邻里乡亲帮忙,尤其是邓坤山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父亲病愈后两年,要把他的铁匠技术传给我,想让我辍学,康老师几次来我家接我去读书;四是我到了半老年龄,弟弟有了崭新的房子,老屋要更了,母亲留恋老屋还没有搬。具体作答时,注意对以上人事,从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主旨意蕴上进行解读,分条概括即可。
31、【点睛】探究题在作答时,要注意审题,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即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探究。探究题的答案特别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一般不能单角度、单层次地答题。然后,要进入文本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最后,结合文本分析,即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或语句,提炼作品思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
32、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
33、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
34、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注】匏里:地名。县:通“悬”。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
35、的县尉。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
36、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5分)译文:(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5分)译文:参考答案:4C5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6B(“有远谋”“以备为国家效力”有误)7(1)孙坚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兵士们就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或:“像蚂蚁一样聚集攀上城
37、墙),于是攻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2)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参考译文: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武的后代。年少就当上了县吏。十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同乘船到钱唐,遇上海贼胡玉等人从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赃,来往之人都停下来,船只不敢前进。孙坚对父亲说:“这些贼人可以攻击,请允许我讨伐他们。”父亲说:“这不是你要谋划的事情啊。” 孙坚手持大刀登上岸去,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分派部署人马来拦截贼人的样子。贼人远远看见,以为是官兵围捕他们来了,立即放弃
38、财物散开逃走了。孙坚追上去,砍掉一个贼人的首级回来,他的父亲大吃一惊。因此孙坚名声大显,府上召见任命为假尉。孙坚前后辅佐过三个郡县,所在之县都有称道他的,官吏百姓亲近依附于他。乡里的旧友,好事的少年,来来往往的经常有数百人,孙坚接待抚养他们有如自己的子弟一样。中平元年,黄巾军贼首张角在魏郡起事,天下纷纷响应,烧毁郡县,杀害郡县长官。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率兵讨伐攻打他们。朱儁上表请求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跟随他的那些下邳乡里少年都愿意跟从他。孙坚又招募那些商旅之人和淮水、泗水精锐兵丁,合计有一千左右,跟随朱儁一同奋力出击,部队所向无以阻挡。汝、颖二州的叛贼困窘急迫,逃跑去保护宛城。
39、孙坚用自己的身体独当一面,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众兵士于是像蚂蚁一样跟了进来,于是大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中郎将董卓抵御讨伐没有成效。中平三年,朝廷派遣司空张温兼任车骑将军,向西讨伐边章等。张温上表请求孙坚跟着参与军事,屯兵长安。边章、韩遂听闻大兵行动方向,党羽逃离分散,都乞求投降。军队归还,孙坚被授予议郎职务。当时长沙逆贼区星自称为将军,拥有一万余人,围攻城池,于是朝廷把孙坚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那里亲自率领将士们,谋划方法策略,一个月之间,打败了区星等。周朝、郭石也率领随众在零、桂两郡起事。于是孙坚越过长沙之地搜寻征讨,三郡之内
40、对他都非常恭敬。东汉朝廷记录孙坚前后之功劳,封孙坚为乌程侯。灵帝驾崩,董卓擅权掌控朝政,在京城之内任意妄为。各州郡全兴起义兵,想要来讨伐董卓。孙坚也起兵。袁术上表请任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于是在鲁阳城治理军队。董卓的军队看到孙坚军队很是严整,不敢攻打鲁阳城,于是撤兵而回。董卓害怕孙坚勇猛壮大,于是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请求和亲。孙坚说:“董卓违反天理,毫无道义,颠覆汉朝,如果不除掉你家族三代,昭示天下,那么我也死不瞑目,怎会要与你和亲呢?”于是进军大谷,距离雒阳城九十里。董卓不久迁徙都城向西入关(长安城),焚烧雒阳城。初平三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两地之间
41、拒敌。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乘胜)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5. 参考答案:5 C (信:准确) 6 传曰 / 行前定则不困 / 平居而讲之 / 他日处之裕如也 /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 而又与吾徒游 / 岂苟然哉7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
42、,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
43、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吗?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
44、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浔阳王(萧)大心,字仁恕。幼而聪朗,善
45、属文。中大通四年,以皇孙封当阳公,邑一千五百户。大同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时年十三太宗以其幼恐未达民情,戒之曰“事无大小,悉委行事,纤毫不须措怀。”大心虽不亲州务,发言每合于理,众皆惊服。七年,征为侍中、兼石头戍军事。太清元年,出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二年,侯景寇京邑。大心招集士卒,远近归之,众至数万,与上流诸军赴援宫阙。三年,城陷,上甲侯萧部南奔,宣密诏,加散骑常侍,进号平南将军。大宝元年,封寻阳王,邑二千户。初,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侯景,既而又奉其母来奔,大心以铁旧将,厚为其礼,军旅之事,悉以委之,仍以为豫章内史。侯景数遣军西上寇抄,大心辄
46、令铁击破之,贼不能进。时鄱阳王(萧)范率众弃合肥,屯于栅口,待援兵总集,欲俱进。大心闻之,遣要范西上,以湓城处之,廪馈甚厚,与戮力共除祸难。会庄铁据豫章反,大心令中兵参军韦约等将军击之,铁败绩,又乞降。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范从之,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往救铁,夜袭破韦约等营。大心闻之大惧,于是二籓衅起,人心离贰。景将任约略地至于湓城,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败绩。时帐下犹有勇士千余人,咸说曰:“既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者也。”大心未决,其母陈淑容曰:“即日圣御年尊,储宫万福,汝久奉违颜色,不念拜谒阙庭,且吾
47、已老,而欲远涉险路,粮储不给,岂谓孝子?吾终不行。”因抚胸恸哭,大心乃止。遂与约和。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九。(选自梁书浔阳王大心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B.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C.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D. 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
48、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大通”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令和”。B. “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的封地,因以邑为食禄,故又称为食邑。C. “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D. “内史”,东晋时职责相当于郡太守,如会稽内史;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大心天资聪颖,深得宠爱。他贵皇孙,又擅长作文,朝廷宠遇优渥,授爵封地,不及弱冠,就让他出任五州都督。B. 萧大心很有才华,众人信服。出任五州都督期间,发表意见,符合道理,众人佩服;侯景之乱时,远近的人都来归附。C. 萧大心宅心仁厚,待人真诚。历阳太守庄铁先降侯景,后来投奔,萧大心委以重任,给予厚禄,因此庄铁愿意忠心不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