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施工中常提及的一些等级目 录建筑安全2建筑防火3建筑抗震4建筑防水5建筑保温9建筑安全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统一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大量的一般建筑物列入中间等级,重要的建筑物提高一级,次要的建筑物降低一级。 设计部门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传统习惯选用。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属二级。 同一建筑物内的各种结构构件宜与整个结构采用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对部分结构构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综合经济效果进行适当调整。如提高某一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所需额外费用很少,又能减轻整个结构的破坏,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则可将该结构构
2、件的安全等级比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提高一级;相反,如某一结构构件的破坏并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构件,则可将其安全等级降低一级。 荷载规范在荷载效应组合中新增一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使承受恒载为 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2002)(以后简称混凝土规范)取消了原规范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取用抗压强度fC,使以混凝土受压为主的结构构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所以取消了原规范“对屋架、托架、承受恒载为主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的规定。 工程实践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施工阶段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取消了原规范“对施工阶段预制构件安全等级可降
3、低一级”的规定。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建筑防火建筑材料据燃烧性能(不燃、难燃、可燃、易燃)分为四个等级。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2001年修订版)规定,生产的或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2)(1999年修订版)中,同样以使用、生产或储存的物质的危险性进行火灾危险陛分类。根据火灾危险陛的不同,可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容许层数、安全疏散、消防灭火设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的要求和措施。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里,将建筑物分为4个耐火等级。对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承重墙、梁、柱、楼板等的耐火性能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建筑设计时对那些火灾危险性特别大的,使用大量可燃物质和贵重器材设备的建筑,在容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材料施工。在确定耐火等级时,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应全部达到要求。 装修材料按其燃烧性能应划分为四级A 不燃性B1 难燃性B2 可燃性B3 易燃性 建筑物的分类与等级建筑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为三大类:工业建筑、农业建筑、民用建筑。2、按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为五大类:生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3、按建筑结构的承重方式分为四大类:墙承
5、重式、骨架承重式、内骨架承重式、空间结构承重式。4、民用建筑按层数分五类:a、低层建筑:主要指13层的住宅建筑。b、高层建筑:主要指46层的住宅建筑。c、中高层建筑:主要指79层的住宅建筑。d、高层建筑:主要指10至30层的住宅建筑或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不包括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主体建筑)。e、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建筑物的等级是从重要性、防火、耐久年限等不同角度划分的建筑物级别。民用建筑可按以下方式划分等级:1、按重要性分为五等:a、特等:具有重大纪念性、历史性、国际性和国家级的种类建筑。b、甲等:高级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c、乙等:中级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d
6、、丙等:一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2、按防火性能分四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耐火等级标准是依据房屋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确定的。3、按耐久年限分四级:a、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b、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c、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d、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建筑抗震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 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
7、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建筑防水建筑的防水等级一般由建筑专业确定,地下室防渗等级。由结构专业确定。防水等级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建筑结构特点和防水层耐用年限来确定的。在划分防水等级时综合考虑了以下
8、几种情况: 渗漏后会造成巨大损失,直至人身伤亡;渗漏后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渗漏后会造成一般经济损失;渗漏后会影响美观。设计人员在进行防水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等来确定防水等级,然后根据防水等级、防水层耐用年限来选用防水材料和进行构造设计。我国已根据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7-94)国家标准,提出了按5年、10年、15年、25年四种不同屋面防水等级的防水设计和施工要求;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108-2009)标准规定了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各类建筑物的防水等级防水等级建 筑 名 称 1 级国家级纪念性、标志性建筑物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场所,国家级图书
9、馆、档案馆、展览馆、博物馆、核电站等,以及对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级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型车站、候机楼,重要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医院,宾馆,影剧院,科研大楼大型商场,重要的仓库,机关办公楼,重要的工业厂房 级住宅,厂房,库房,办公楼,商店,旅馆,学校等 级非永久性建筑或临时性建筑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项 目屋面防水等级IIV建筑物类别特别重要的民用建筑和对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高层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非永久性的建筑防水层耐用年限25年15年10年5年防水层选用材料宜选用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咎材、合成岛分子防水涂
10、料、细石防水混凝土等材料宜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细石防水混凝土、平瓦等材料应选用三毡四油沥青防水卷材、岛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沥青基防水涂料、刚性防水层、平瓦、油毡瓦等材料可选用二毡三油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沥青基防水涂料、波形瓦等材料设防要求三道或三道以上防水设防,其中应有一道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且只有一道厚度不小于2mm的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二道防水设防,其中应有一道卷材。也可采用压型钢板进行一道设防一道防水设防,或两种防水材料复合使用一道防水
11、设防本表录自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7 94)。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应根据各类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确定,可参考表14。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按围护结构允许渗漏水量划分为四级。各类建筑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防 水 等 级工 程 名 称一级医院、餐厅、旅馆、影剧院、商场、冷库、粮库、金库、档案库、通讯工程、计算机房、电站控制室、配电室、防水要求较高的生产车间、指挥工程、武器弹药库、防水要求交道的人员掩蔽部铁路旅客站台、行李房、地下铁道车站、城市人行地道二级一般生产车间、空调机房、发电机房、燃料库、一般人员掩蔽工程、电器化铁路隧道、寒冷得去铁路隧道、地铁运行区间隧道。城市公路隧道、水
12、泵房三级电缆隧道、水下隧道、非电器化铁路隧道、一般公路隧道四级取水隧道、污染排水隧道、人防隧道、污水排放隧道、涵洞 注:1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可按工程或组成单元划分。 2对防潮工程要求较高的工程,除应按一级防水等级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3本表摘自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l08 87)。请注意:现在已经有新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地下工程防水等级防 水 等 级标 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允许渗水,围护结构无湿渍不允许漏水,围护结构有少量偶见的湿渍有有少量漏点,不得有线流河漏泥沙,每昼夜漏水量0.5L/m2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河漏泥沙,每昼夜漏水量2L/ m2
13、卫生间和地面的防水等级,根据北京市建委和首规委办关于厕浴间防水推荐做法设计基本要求和基本做法,一些专家认为项桦太教授将卫生间和地面防水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为合适。 卫生间防水等级和要求 项 目卫生问防水等级I 建筑物类别特别重要建筑工程、大型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宾馆等公共建筑、办公楼、科研楼、教育楼、医院、工厂、集体宿舍公共卫生间和地面等住宅独立卫生问 设防要求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设防,其中应有合成高分子涂膜一道,聚合物防水砂浆一道二道防水设防,其中应有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聚合物防水砂浆一道一道防水设防,应由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或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材料厚度限制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1.5mm厚,
14、聚合物防水砂浆2.0mm厚改性沥青防水涂膜3.0ram厚,聚合物防水砂浆1.5mm厚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1.2mm厚,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3.0mm厚 建筑防水划分等级,体现了重要工程和一般工程的区别,耐用年限的不同和防水可靠性保证率的不同,因此设防层次、选用材料的性能和造价都有所区别。防水等级的划分使建筑防水工程设计更趋合理、科学、经济。建筑保温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的措施,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建筑保温主要从建筑外围护结构上采取措施,同时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的措施,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建筑保温主要从建筑外围护结构上采取措施,同时还
15、要从房间朝向、单体建筑的平面和体型设计,以及建筑群的总体布置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节能与环保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象燃木、煤、天然气和石油这些天然能源是取之不尽的。直至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以前,人们对建筑物需要“保温外套”这一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 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发展自60年代开始,那时“保温”、“节能”、“环保对人们还是个陌生的词汇。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和利用,新的经济源泉尚未发现,能源必将越来越贵。这时人们认识到:节能是必须的。当人们考虑到取暖成本占了居室整个能源成本的80%左右时,理所当然的想要节省它。 同时,取暖所造成的废气CO2在空气中不断增多,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气候发生变化甚至恶
16、化。在德国约有30%的能源被用来取暖,如果给建筑物穿上“保温外套”,能源将被大量节省尤其对于老房改造。 国家政策:节能我国法律对新建筑规定了保温节能措施。198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85)。1996年7月1日起,我国又实施在原有基础上再节能50%的新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对采暖居住建筑的能耗、建筑热工设计等作出了新的规定。我国第一个节能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于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节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
17、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石油消费仅次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达50以上。在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建筑用实心粘土砖每年要毁田12万亩。目前,能源的紧张形势在我国已十分严峻,可能会威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在资源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住宅建筑能耗却占了全国能耗的32。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和,但95以上仍是
18、高能耗建筑。预测在未来的15年即到2020年,我国还将建成约200亿平方米建筑。如果再不采取节能措施、不推行建筑节能材料,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 据专家测算,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狠抓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并对已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性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能源紧张状况和污染压力必将大为缓解。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这段大好机遇,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
19、加重国家能源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严峻的现实表明,国家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研究,以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法规,推而广之。 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和种类 最近,有关专家重新定义了绿色材料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材料,亦称之为“环境协调材料”。 在建筑和工业中采用良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保温材料的种类矿物棉及制品矿物棉是一种优质的保温材料,国际上矿物棉制品的产量处于比较平稳的阶段,主要原因是其它保温材料如玻璃棉、泡沫塑
20、料发展加快,加之发达国家发展速度放慢,近年来世界矿物棉制品年产量约800万吨左右,矿物棉在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 硅酸铝纤维硅酸铝纤维也叫耐火纤维,主要用作窑炉保温材料,1971年我国研制成功,目前生产企业200家左右,总生产能力超过4万吨年,年产量近2万吨。品种较多,国内主要有普通硅酸铝纤维、高纯硅酸铝纤维、高铝纤维和含铝纤维及少量制品,均为中、低档产品;多晶莫来石纤维、多晶氧化铝纤维和多晶氧化锆纤维等高档产品。 泡沫塑料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制成的,内部具有无数小孔的塑料制品,它具有导热系数低,加工成型等优点,在建筑上刚开始使用。主要用于包装行业(如冰箱)、地下直埋管道保温、冷库保冷。 主要产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泡沫塑料,但建筑领域应用存在问题。近年来用于钢丝网夹芯板材,彩色钢板复合夹心板材,虽然有一定限制,但发展较快,随着建筑防火对材料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该材料应用提出了新课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