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洛阳市五头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
2、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
3、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
4、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
5、.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参考答案:1. A 2. A 3.
6、B【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比如伊斯兰风格,文中第二段说“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错,原文第三段说“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从文中来看,“推动”应为“昭示”。【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
7、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意在说明青花瓷的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结果。【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文本最后一段只是提
8、到“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没有提到“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清刘建超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
9、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基德老汉每年地里
10、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
11、送你回来。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
12、,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
13、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摘自小说月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
14、决平价的化肥问题。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6分)(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答A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D概括不够全面,除
15、了证明自己没有吹牛外,还有虚荣的原因;B原因解释有误,是因为村委主任怪基德及其儿子没有帮助他解决化肥问题;E“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的话”说法错误,村委主任就信过一回)(2)临危授命,办事利落:在花费紧缺的情况下,接受村主任让他弄化肥的任务,他立即搭车进城,三五天拉回一车尿素;在遭遇干旱时接受村主任让他找人帮村里打井的任务,他立即进城不到两天就带回儿子的五万块钱。热情大方,关心村里: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井水:有虚荣心,胸无城府:经常说自己儿子当大官,要坐儿子坐的小车回家;在回答村里人及媳妇们的问话等情节中显示出他的坦率真诚,没有心计。
16、(每点两分,答到其他特点,概括分析合理也可得分)(3)采用插叙。小说插叙了清风娃给乡亲们买化肥,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捐钱给乡里打井抗旱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使主题更鲜明、深刻。侧面烘托。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儿子的五万元钱给村里打井抗旱,即烘托出清风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更折射出他对民生关切的人文情怀。运用对比。将“狗毛”每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答出三点即可。答出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7、4)示例:从人名上看,“清”即“清风娃”他虽然出场不多,但他是小说主要讴歌的对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从构思上看,以“清”为题,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与“清风娃”这个人物有关。从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的品格特点。“清”含清廉、清正等意,小说通过基德老汉烘托出“清风娃”的清廉公正等高尚品质。从主题思想上看,以“清”为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旨在表达对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颂扬和期盼。(每点两分,言之成理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好大一棵树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
18、,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黑乎乎的山道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父亲扛着
19、铁锹,打着手电筒萤火虫般地在前面引路,我怀里捧着母亲的骨灰盒跟在他身后,再后面是紧紧拽着我衣角的弟弟。我们三人做贼一样,蹑手蹑脚,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
20、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父亲指着遥远的南方,说,这样也好,以后你妈每天都可以看见我们了。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忧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也就是说,我们全家搬离了这座县城,从此故乡变异乡。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返回时,又深情凝望着曾经生他养他的小县城,良久,良久。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望着魂不守舍的父亲,我装着没心没肺的样子,把锁匙交还给单位上来接管的人,对父亲说,走吧,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下之大,何愁没有家! 母亲的离去,
2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就像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夜夜隐隐作痛,却被我们不约而同地捂了个严严实实,谁也不愿意去揭开它。是的,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
22、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
23、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0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
24、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是为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坟”的有关回忆作铺垫。 B“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一句,反映出“父亲”的复杂心理:既不想因老伴的去世影响到即将高考的“我”,又不得不告诉“我”实情。 C小说写“黑乎乎的山道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与“山脚下的一城灯火”形成鲜明对照,渲染凄凉气氛,表明“父亲”向往光明。 D“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是因为不愿意触及“母亲”去世这一巨大的灾难和悲恸。 E小说写“我”急中生智,用谎言告诉父亲说母亲的坟是在岔路口的右边,反映出“我”对父亲的担心,而事实上父亲却早已知道了真相。(2)小说用大量篇幅写到了
25、“母亲的坟”,请简要梳理与“母亲的坟”有关的情节。(6分)(3)小说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4)小说为什么要以“好大一棵树”为题?请简要探究其用意。(8分)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
26、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
27、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 忧:父母的丧事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C、汉中直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11、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
28、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士有自京师来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 尽以告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D、 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 B、 C、 D、(28分)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是岁
29、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4分)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4分)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4分)参考答案:10、C(“酬”是“实现”的意思)11、C(而,皆为连词,表转折。A、者:定语后置的标志;表停顿,引出下文关于原因的陈述。B、以:介词,把、拿、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D、之:指示代词,这些;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D(题目有两个关键要求:一是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二是要直接表现。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13、这一年(我)考中进士,开始被欧阳公所赏识(了
30、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登第”“见于”“知”“因”为关键词。)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待”“显”“传”为关键词。)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就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之”“王霸”“素”为关键词)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千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
31、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
32、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33、项是( )(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
34、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参考
35、答案:4D5C6B7(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百姓的产业,因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2)韩文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震惊哭泣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著:登记、记载。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
36、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B“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错,原文并没说对他的非议,于
37、属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111.Com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
38、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
39、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后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玄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 弘治十六年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预先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我亲自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
40、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被征召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粹,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无人能阻挠。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两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国库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数目,附上名册,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个仓库就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员淘汰。淳安公主被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
41、抗争才停止。韩文掌管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这些人非常憎恨他。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纵使对事情没有帮助,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拜伏于宫阙下向皇帝上书奏事,奏疏进入皇宫后,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过了一个月,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就把它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一级退休
42、。但刘瑾的恨意没有停止,以遗失户籍档案作为罪名,逮捕韩文,下诏入了狱。好几个月才释放出来,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家产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才给韩文恢复官职,退休。嘉靖五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答洪驹父书黄庭坚(1)驹父外甥教授;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专人来,得手书,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2)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
43、里,要自发源注海耳。(3)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懒惰,不能下笔也。(4)骂犬文虽雄奇,然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古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5)所寄释权一篇,词笔从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得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
44、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注】洪驹父:黄庭坚的外甥。教授:官职。审:知道。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不难达到的。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安:妥帖。22请概述“慰喜无量”的原因_。23作者嘱咐外甥跟古人学习章法,推荐读谁的作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_、_2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慎勿袭其轨也。 更须治经,深其渊源。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A B C D25第(2)段“但少古人绳墨耳”和第(6)段“又不可守绳墨”是否矛盾
45、?请说明理由。26对此文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历史上有不同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点加以阐释。参考答案:22做官不误讲学;生活安好;孩子茁壮成长。 23司马迁、韩愈 24A 25前边说“守绳墨”是指在学习写作的入门阶段要把学习古人的法度作为学习写作的前提。而后边说“不可守绳墨”是指当写作逐渐成熟以后,便可不受成法的约束,随心所欲,这样才能探索创新,达到高的境界。因此,“守绳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不守绳墨”。 26(赞同者可有多项选择,如“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等;不赞同如“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可写观点补充:文中两句划线句;“虽取古人陈言入于翰
46、墨”;对于绳墨的辩证认识;不能有好骂的习惯,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属于课本内容中的人物传记阅读,难度不大,其中几个试题考查到了对文段的理解与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只要立足文本,根据文章内容作答即可。22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根据文中的“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等内容作答,可以先翻译,然后总结概括,意思对即可。学#科以根据“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等内容分析;不赞同,则可以根据“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等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点睛:文言文阅读,前提是将原文内容读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作答。解答时,也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要求,不脱离原文,同时对文意也要进行一定的概括。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的任务,那就是作者自己。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