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咸宁市台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婆的世界李娟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
2、啊,四面张望。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
3、好久没出去了”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已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莱市场找到她。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
4、于此处境地。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 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地开不了门,在门
5、内绝望地号响大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地。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
6、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依赖。B. 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C.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D. 作者是四川籍人,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5. 文章说“她早已迷路”,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迷路”的理解。6. 文中说“我突然意识
7、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参考答案:4. B 5. 指外婆神志不是很清晰,找不到回家的路,无论是城市中外孙女的居所,还是远处的家乡。 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6. 外婆的世界是封闭的孤独的世界: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恋,对家的爱恋,对儿孙的爱恋。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要逃离孤独,摆脱束缚。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
8、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不是心理描写,而是语言描写。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
9、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词语含义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原文的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表层的意思理解是外婆神志不是很清晰,找不到回家的路,无论是城市中外孙女的居所,还是远处的家乡。从深层意思理解是外婆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迷失了生活的方向。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关注整篇文章的内容,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逐个筛选外婆的世界,外婆的世界是封闭的孤独的世界: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恋,对家的爱恋
10、,对儿孙的爱恋。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要逃离孤独,摆脱束缚。实用类文本阅读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一片树叶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
11、。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
12、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
13、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
14、命的要谛。16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5分)17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6分)18通观全文,请说说作者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6分)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4分)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
15、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参考答案:16. 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运用第二人称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17.(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述不求一律,意思对即可)(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 “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对)18. (1)即使是一片小小的树叶,也有它生命的价值。 (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3)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19. B D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桔子【美
16、】威廉萨洛扬他们告诉他:站在拐角,于里拿两个最大的桔子,有小汽车开过,马上就笑,朝他们挥动桔子,他的叔叔杰克说:要拼命笑,你总会笑吧,路克?你偶尔也会笑一下吧,对不对?他听着他叔叔跟他讲话,每句话他都懂,可他心里感觉到的却是:杰克心里也乱得很,杰克的老婆说;“他不行。你要不是这么个窝囊废,你就会自个儿去卖桔子,你和你哥哥都是一路货。入了土的死人。”杰克是路克爸爸的弟弟,长得有点象路克的爸爸,当然她总要说:“路克的爸爸不会做买卖,还不如死了好。”她老是对杰克说:“咱们这儿是美国,你得想办法跟人打交道。”杰克像路克爸爸一样,老带着一种绝望的神色。世上再没有那么伤心的人了,路克希望自己不要因为杰克是
17、那么伤心而哭出来,最要命的是这次杰克的老婆的火气比往常哪次都来得大。她开始哭起来,象是真正动了肝火,不是伤心地哭,而是揪心地哭,让人深深感到一切是多么糟糕;她数落着杰克所有的欠账、她和他一起度过的苦日子、她肚子里快要出生的孩子。她说:“唉,世上再添一个笨蛋,又有什么意思呢?”地上有一箱桔子,她捡起两个来,边哭边说:“寒冬腊月了,炉子里没有火,人都冻僵了。”她就这样哭着,于是她大声嚷起来:“把他带到街上去,叫他冲着人笑,我们得吃饭!”一切都糟透了,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在这情况下活着有什么意思?听杰克跟他老婆没完没了地吵架,中午吃不上面包,光吃桔子,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要是你没爹没娘,也没人疼你
18、,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世界上,那有什么意思?杰克对他说:“路克,笑,不一会儿你准能卖掉一箱秸子,路克说:“我会笑的。”杰克从地上拿起桔子箱,朝后门走去。街上一片凄凉,树上光秃秃的。路克挑出两个最大的桔子,右手拿着,把胳膊举过头顶。这个样儿看来不对劲;像是发疯还是怎么的手里拿着两个大桔子,胳膊举过头顶:准备冲着坐车经过的人笑,这有什么意思呢?仿佛过了好半天,他才看到从城里开来一辆汽车,就在靠他这边马路上。车驶近时,他看见有个男人在开车,后座上有一位太太和两个小孩。他冲着汽车拼命笑,可是看上去他们并不打算停车,于是他就朝他们挥动桔子,往马路再揶近些,他靠得很近,看到了他们的脸,就笑得更欢了,他的笑容
19、大得不能再大,因为这样已使他的两颊累得很了,车没停,里面的人甚至没朝他笑一下,车上那个小女孩还对他扮了个鬼脸,好象觉得他的样子很下贱。像这样站在拐角卖枯子,装出笑脸讨人家喜欢,人家反而对你做鬼脸,这么做有什么意思呢?只是因为有的人富,有的人穷,富人有吃有笑,穷人没有吃,互相打架,叫对方把自己杀死,还得装出满脸笑容,笑得肌肉酸疼,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呢?路克放下胳膊,收起笑容,看着救火龙头,救火龙头后面是水沟,水沟后面是运气来大街,街道两旁都是房子,房子里有人,街尽头是郊区,那儿有葡萄因、果园、溪流、草地,再过去是山,山那边还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房子、街道和人,而你连看看救火龙头都忍不住想哭,这样活
20、在世上有什么意思呢?又有一辆汽车驶来,他举起胳膊,又开始笑,但是汽车开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车上的人连看都没看他一眼。桔子五分钱一个。他们可以吃桔子。吃过面包和肉,他们可以吃个桔子。剥掉皮,闻着香味,吃掉桔子。他们可以停一下车,花一毛钱买三个,又来了辆车,他笑着挥动手臂,但是车上的人只是瞧他一眼,就开过去了。要是他们也朝他看,情况就会好些,但他们就这样把车开过去,也不朝他笑一笑,这就显得好像他是疯了似的。又有不少汽车开过,看来他还不如干脆坐下,也甭笑了。这些人不想吃什么桔子,杰克叔叔说他们准会喜欢看他笑,可是人家才不爱看呢。他们瞧见他了,可一点反应都没有。天越来越黑,可是哪怕整个世界都完蛋,他也不
21、在乎,他只是心里琢磨,他也许要一直站在那儿举着胳膊笑,直到世界末日。他只是心里琢磨,他也许生来就是干这个的:站在拐角,冲着人笑,挥动桔子直到世界末日。街上一片漆黑,冷冷清清,光他一个人站在那儿笑,笑到脸蛋酸疼,心里生气,因为他们连朝他笑一下都不肯,他现在什么都不在乎,哪怕整个世界都掉进黑暗里完蛋,哪怕杰克死去,他老婆也死去,所有这些街道、这些房子、这些人也统统完蛋、哪怕到处都没人,到处连个个人影都没有,连一条空荡荡的街、一个黑洞洞的窗、一扇关得紧紧的门都没有,他全不在乎,因为那些人都不想买桔子,甚至连笑都不肯朝他笑一下。13. 简要概括杰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14.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5.
22、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路克的“笑”在文中的作用。16. 探究标题“桔子”的作用。参考答案:13. 杰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他贫穷,老实(窝囊),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家庭生活不和睦,内心烦乱,对生活绝望。 14. 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路克站在街角卖桔子的感受,反映出路克生活的贫苦,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达出路克内心的绝望与无奈。 15.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了活下去杰克叔叔教路克如何笑,婶婶也大声叫嚷着让他到街上冲着人笑。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杰克教路克笑是因为他自己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不愿意到街上卖桔子;路克学习笑并到街上去卖桔子,表现了路克对家庭困难的理解,他懂事又无奈。在强烈
23、的对比中表现小说主旨。一直在笑的路克其实是一直想哭的,在家里,他又累又饿,在叔叔、婶婶的争吵中不知所措;在街上,眼前的一切更显出生活的艰难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路克表面的笑和内心的痛苦形成强烈对比,有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 16. 暗示小说的主要事件。小说讲的主要事件是“路克卖桔子”。路克没了父母,由叔叔和婶婶养活,但叔叔婶婶家也十分贫穷,需要路克到街上卖“桔子”挣钱维持生活。“桔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紧紧围绕着“桔子”行文,开篇是杰克要求路克到街上卖“桔子”,后来写路克到街上卖“桔子”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桔子”体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杰克叔叔一家在寒冬腊月里,只有“
24、桔子”而没有其他食物来维持生活,如果“桔子”卖不出去就只能吃“桔子”或者挨饿,小说用“桔子”这个特定的事物来表现下层人民的悲凉处境。“桔子”体现了世态炎凉。因为卖“桔子”的事, 婶婶不断责骂路克和杰克,而在街上卖“桔子”时,没有一个人关心路克甚至没有人搭理路克,这些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结合小说情节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小说中杰克教侄子去卖桔子,自己却不去,老婆骂他“窝囊废”,是“入了土的死人”,对他说“得想办法跟人打交道”,可见杰克是一个老实、内
25、向、不善与人打交道;老婆数落杰克的“欠账”,他们夫妻“没完没了地吵架”,“中午吃不上面包”,由此可概括出杰克生活贫穷,家庭生活不和睦;路克觉得杰克“心里也乱得很”,“老带着一种绝望的神色”,可概括出杰克内心烦乱、对生活绝望。【1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本题所给句子从手法上来看,属于对路克的心理描写,所写的是路克“心里琢磨”的内容,而“站在”“挥动”“笑”又是动作描写。内容上来看,句子写的是路克心中的想法,结合上下文可知,他之所以会产生
26、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一直也没有卖出桔子,路过的人很多但没有人注意他,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他也感受到了世人的冷漠,“也许生来就是干这个的”“直到世界末日”表达出他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答案。【1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路克的“笑”在文中的作用,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路克的“笑”并不是自发自愿的,而是在叔叔婶婶教导和命令下不得不“笑”的。路克“笑”是为了卖掉桔子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因此路克的“笑”有推动
27、情节发展作用。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杰克教路克用对路人笑的方式卖掉桔子,可自己却不去卖桔子,这就表明杰克不愿与人打交道;而路克努力地对路人“笑”,希望卖掉桔子,则表明路克知道家中生活艰难,说明他很懂事也很无奈。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路克希望用“笑”来卖掉桔子,可是他的生活中并没有值得“笑”的事,他没有父亲,与整天吵架的叔叔婶婶生活在一起,过着凄苦挨饿的生活,他表面上对路人“笑”,内心却相反的,所以从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路克的这种矛盾心理是有利于主旨表达的。【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
28、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探究标题“桔子”的作用,可从小说内容、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角度思考。从全文来看,小说主要内容写的是路克卖桔子一事,所以标题“桔子”起到了暗示小说主要事件的作用。从情节结构来看,小说先写了杰克教路克卖桔子,然后才有了路克去街角卖桔子,接着写了路克在街角卖桔子的经历,最后写路克因卖不出桔子而产生的感想,全文围绕“桔子”展开,可见“桔子”是行文线索,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桔子”是路克和杰克一家的食物,他们没有面包吃,只能吃桔子;如果卖掉桔子,还可以换来粮食,可是却没有人买他们的桔子,没有人给路克一个笑脸,甚至没有人去注意路克,从这个角度来看,“
29、桔子”既体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又体现了世态炎凉。【点睛】第1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
30、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醉书斋记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
31、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
32、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科头:不戴帽子。瞷(jin):窥视。刺:名帖。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5、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间:机会C、客伺久,辄大怒诟 诟:责骂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
33、取。6、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焉: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竹床一,坐以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C、且: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臣死且不避D、之:余怅然久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 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C. 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
34、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D. 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8、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
35、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分)2 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3分)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参考答案:5、D赚:诳骗 6、A A、1、古今籍在焉,在:存摆放 焉:兼词,于之; 2、风雨兴焉, 兴:兴起 焉:兼词,于之;B、1、介词,用; 2、连词,表目的,来;C、1、副词,将要;2、副词,尚且;D、1、助词,放在时间词后,无实义;2
36、、代词,我7、B B项相关文段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于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 (原文述说中也暗寓自得之意)8、D9、(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采分点:羹炙、俟、数四)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2)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采分点:一故、仓卒、白)(3)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采分点:因、诚、旋、畔)醉书斋记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
37、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
38、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39、。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较举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
40、我也文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仍然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规,字正叔,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四年七月,上章,上览
41、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注】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
42、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节选自金史陈规传)【注】同判大睦亲事:官职名,掌管宗室事务。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B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
43、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C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D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B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等。C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D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44、一项是A陈规多次向朝廷进谏,议论朝政得失。他在弹劾朝廷官员时有理有据,因此效果显著,被弹劾的冯祥、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B陈规上书言事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不仅得罪了朝中一些执政大臣,就连皇上也很怕他,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调到外地任职。C陈规一心报国,刚正不阿,是当时非常突出的正直官员,在朝廷内外具有很高的声望,他溘然离世后,很多有识之士深感惋惜。D陈规学识广博,为官清正廉洁。他调任新职后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了,而家中一贫如洗,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2)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
45、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参考答案:10C 11D 12B 13(1)因为这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气,(我)请求罢黜斥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2)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自称,尤其被人看重。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住地”有误;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曾经降罪于他”有误,文中皇帝的表述是“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
46、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意思是“我当初因为陈规(奏章中)有归隐山林这样的话,所以让人责问他,(他)却用不知道忌讳作为说辞,意思是说我讨厌他的话而发怒。我当初本来无意加罪于他,让御史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47、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文中皇帝说“朕初无意加罪”,可见后面的职位变迁并非是皇帝“降罪”。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由是”,因此;“长”,助长;“励”,劝勉;“乞黜退以励余者”前面省略主语“我”,“黜退”后面省略宾语“之”。第二句中,“称”,称赞;“讦直”,敢言刚直;“自名”,自称;“见”表被动。文言文参考译文: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中词赋科进士,宋室南渡后任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奏章称:“警巡使冯祥由刀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