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丽水市天宁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人总得有一点锋芒陈鲁民(1)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2)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
2、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3)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4)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
3、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5)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
4、: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
5、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当为此浮一大白。15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教入题的作用何在? (6分)答: 16文章第3、4段所举事例,论证的角度有何异同?所要论证的观点又是什么? (6分)答: 17.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6分)答: 参考答案:15答:以“儒、道、释” 三教入题,意在引出削磨锋芒之力量占优势的文化背景。(2分)证明“不露锋芒”有生存的基础、历史的渊源,(2分)为下文论述要露锋芒作铺垫,树立批驳的靶子(2分)。16答:相同的论证角度:主要从正面进行论证。(2分)相异的论证角度:第3段从武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终的角度论证(1分);第4段从文将锋芒太露者难得
6、善果的角度论证(1分)。所要论证的观点是:历史上锋芒毕露、正直耿介之士总是命运多舛,引人嫉恨。(2分)17.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2分),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帆风顺,官运亨通(1分),而锋芒毕露者招惹是非,带来祸患(1分),最后呼吁为人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促进社会进步,显露独特魅力(2分)略2. 课外文段阅读,完成各题。(11分)走向盛唐 (1)我数十年前初上乡间的中学,语文老师教我们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 当时年纪虽小,然而对唐代那位青年才子已是心向往之,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雕刀一样一字一句镂刻在我的心版上。 (2)及至年岁既长,方知南昌滕王阁,巴陵岳阳
7、楼和武汉黄鹤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巴陵是我的旧游之地,岳阳楼的栏杆,我在春日楼头秋鸿声里早已拍遍了。黄鹤楼前的三月烟花和浩荡长江呢?惊喜过李白的双眸,也不止一次照亮过我的眼睛。唯有滕王阁,却始终无缘造访。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华向老,而王勃的背影也越去越远,我终于有幸在一个高秋之日,和友人洪亮一起,在唐代的遗风和王勃诗文的余韵里,飞身直上滕王阁那新建的楼台。 (3)王勃在序中不是说:“地灵人杰”,而是说“人杰地灵”,他是率意而书的吗?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画了,但假如不是王勃登高一赋,怎么能如此地显其灵,名闻遐迩?时间,是绝不循私的公正严明的终审,且不说王序的全篇,即以“落霞”与“秋水”这一
8、联名句而论,“贪官与污吏齐飞,良心共煤炭一色”,旧时代就有人仿作以讽刺当时的现实。新时代的诗人则高歌“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十杯酒,红心和朝日同辉”,也是脱胎自王勃之句。但古已有之于今更为多见的是,自我吹嘘和请人吹嘘的速朽之作不知多少,如同水上的浮沤泡沫,空中的薄雾轻烟。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是不朽的,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如果不是王勃千古不磨的妙序佳诗,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滕王阁的只砖片瓦吗? (4)王勃作为“_”名居榜首的人物,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走到前台,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庄严报幕:中国诗歌正在走向盛唐,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金灿灿的帷幕,已经徐徐开启。 (5)在王勃等人联袂登台之时,以上官
9、仪等人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承袭了齐、梁以来绮媚轻艳的形式主义文风,文坛得到的是绮靡浮华的传染病,许多人身罹绝症还仍然在敷粉涂脂,自我感觉良好,而作为新兴中下层知识分子代表的王勃等人,他们不仅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且崛起于唐初的文坛,高举革新的旗帜,逆风而行。 (6)我和洪亮都与诗缘分不浅,对文学和当前的文坛也都有许多彼此相通的看法。在秋阳朗照的滕王阁最高处,我们自然有一番快论清谈: (7)“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这是位高名著的上官仪的画障诗,除了华丽雕琢的辞藻和空虚冶艳的情思,还有什么呢?”我说。 (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10、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诗题材领域全新,感情昂扬刚健,与上官仪之作简直判若云泥!”洪亮也诵诗作答。 (9)“我初上斯楼,登高送目。你看王勃序文一开篇,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一支笔兼写江山与人文之盛,境界阔大,感情激扬,泱泱然已一派大国之风,这是盛唐之音的先声呵!” “王勃他们的创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闻一多曾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洪亮引经据典,“盛唐时代,诗人的主体精神和艺术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张扬,王勃虽然命途多舛,但他仍然高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11、之志,这不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前奏吗?” “四杰之中,有三位是北方人。唐代文学的繁荣,原因之一是南北文学的合流与融会,南方柔婉清丽,北方质朴刚健,从王勃之序的壮美与神韵兼而有之,也可见此中消息吧?” “现在的文坛,阴柔琐屑平庸世俗之风日炽,格高调远黄钟大吕之作难逢。有资料统计,目前长篇小说年产八百部左右,诗七八万首,散文约两千万字,作品倒是成千累万,但有哪些能进入永恒呢?有的人却热衷于自吹与他吹,甚至年纪轻轻就什么划时代、里程碑呵,什么获国内大奖数十次呵,什么随手拈来,皆成绝唱呵,俨然文坛的一方诸侯。其实,是否有一行文章能流传下去还很值得怀疑。要是王勃读到看到这些,不知会作何
12、感想?” “已小寐千年的他,也许会惊起而扼腕长叹,或者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洪亮说。 王勃当年序惊四座的滕王阁,据他说已是层台耸翠飞阁流丹,而今天新阁的瑰伟壮丽又远胜当时。劈面仰视,它蔽天塞地压弯你的眉睫,登临其上,九重飞檐土。凌空的羽翼,托着你衣袂飘飘地向上界飞升。滕王阁上,秋日楼头,我和洪亮的对话,真可谓高其谈阔其论。等到从忘形尔汝中回过神来,我们忽发痴想:要是能和王勃在高楼之上把袂谈心,把酒论文,那该有多好!但我们在厅堂里回廊上四顾彷徨,逢人便问,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天高地迥呵,宇宙无穷,只有楼下的滔滔江水,把他的故事从千年前说到如今。18.(1)文章第3段写到“王勃在序中不是说:地灵
13、人杰,而是说人杰地灵”,这句话强调的是:_ (1分) 作者触景生情感悟_(限16字内)(2分)(2)联系下文,在文中第4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文学名词“_”(分)19.请写出文中涉及到的主要两处对比,并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20.文章重在写初唐的文学,然而为什么再三提及“滕王阁”? (3分)参考答案: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学界典范冯鹏生启功先生的一生就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现在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仍在深切地怀念他。启功先生逝世于2005年6月30日,寿年96岁。他是名闻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尤其他
14、那种卓荦大气、蔼然待人的风尚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记得在1963年的秋天,聆听过先生关于“董其昌书画作品鉴析”的讲座,那时我12岁。后来,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尚。虽认识先生很早,但一般情况下,不敢前往问学打扰。大概是在1978年左右,先生为出版二十四史事,在中华书局校点“清史”。忘记了是一种什么机缘,先生通知我将一篇关于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送去。当我骑车来到中华书局的传达室时,先生已在那儿等候。我那个时候写的稿子值得请先生斧正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尽管如此,过了几日,先生竟通知我到他的小乘巷寓所见面。几位兄长
15、陪我到了小乘巷先生的一间狭小的卧室兼工作室,室内到处堆放着书籍和纸张,我们只好坐在先生的卧床上。未等寒暄,先生便伏案翻开了我那篇所谓文章,逐字逐句地念,随之以铅笔改谬。当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
16、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诗意含蓄,并有题记数行,经反复咀嚼,方领悟到,其诗是在鞭策我于事业上应图精进。其边题褒责皆有:我曾有出语不当处,应自省,反映了先生对人的真淳之意;所指我的“擅长”,褒奖有过,故而此幅也未曾示人,折叠置书架20多年矣。如今回想起来,我烦劳先生的事
17、情太多了,不知耽误了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即使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没给过一次报酬,我也未有一杯热茶敬给先生,反倒让先生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先生病中,多次拟随他人去医院看望,总是唯恐“添乱”而作罢,只是请人带去祝愿。在先生仙逝4年后的今天,尤感深深的愧疚和忏悔。先生逝世,四方哀吊。我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早早起床,沐浴更衣,怀抱96朵白色康乃馨,奔向了北师大。把花束置放在祭台上,后退几步,便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因为时间尚早,灵堂里只有我和守灵者,便无所顾忌地像孩子似的向先生说:“总想去看望,唯恐添乱,如今后悔,启功先生安息吧,晚生永远怀念您!
18、”先生旅途漫长,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意气骏爽,宏著等身,吐纳自深,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范。揣其成因,我认为恰如宋王安石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我对启功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在得知先生逝世后,我哀恸万分、悲痛欲绝。B. 我将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C. 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
19、。D. 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霭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5.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6.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结尾处的引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感悟。参考答案:4. D 5. 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书画家、鉴定家,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宏著等身;治学严谨。在修改文章时字斟句酌,逐字逐句修改校对;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即使在文革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这种品格;待人真诚周到。去拜访他时送上墨宝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法书中真诚地鞭策我事业上应图精进;关心后辈,不求
20、回报。无论有多忙都会答应后辈的请求,此外,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但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未索取一次报酬。 6. 第一问这句诗用在这里表达的是:人之所以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因为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作者在最后用这一句诗来总结启功先生成为学界典范的原因,一是钻研精神,二是胸襟宽广。正因为先生精通多个领域的学问,有了深厚的积淀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启功先生胸襟宽广,光风霁月,并未受到世俗干扰,依旧保持自我,才能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专家学者,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问: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并在相关领域也拓展延伸,透过
21、现象看到本质,此外,要有远大抱负,目标高远,拓展眼界,博学多思,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不被浮云遮住双眼,阔步走向未来。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读法、俄文,尤其精通吐火罗文,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都有很深的造诣,另外,胸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祖国文化事业不懈奋斗,终成为为后人敬仰的学界泰斗。4. 试题分析:C项,“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说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及;E项,两处错误,文中没有大量议论,主要是记叙和抒情,此外,“哀恸万分、悲痛欲绝”表述错误,作者内心的悲痛是含蓄表达的,只是“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分析写作的原因,可以逐段分析段意,并对内容进行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1段中主要提到了启功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和卓荦大气、蔼然待人人格魅力,第2-5段主要写作者对启功先生的愧疚和忏悔之情,第6-7段写作者的缅怀之情。分析出这些,对内容加以概括即可。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6. 试题分析:首先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句话体现了启功先生的治学严谨和高洁的情操。学生要结合文中具体事例,从治学、为人两方面来进行。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23、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
24、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
25、?”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注】狃:ni,轻侮8.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久欲相准 相:任命为宰相B、同列惧,欲退,准止之 同列:同朝官员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 发:发兵D、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 老:消磨意志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准曰:“机不
26、可失,宜趣驾。”今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出遇高琼于屏间众议皆惧,准力争之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大举入侵的时候,寇准请皇帝亲临澶州,而同僚们却因为害怕,一味想着退兵。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大胆。C、在皇帝不肯过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D、皇帝亲临前线,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而对契丹军队也起到了威慑作用。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3分)是狃我也。请练师
27、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3分)参考答案:8、C9、A10、D11、于是到了南城,契丹的军队正在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御驾暂时停留,观察一下军事形势。“这是轻侮我们啊!要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译文:皇帝很久就打算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怕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景德元年,任命毕士安做副宰相。过了一个月,一起任命他们两人都做了宰相。寇准兼任集贤殿大学士,职位在毕士安之下。这时候,契丹言辞入侵,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要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
28、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紧急的军报一个晚上送了五封,寇准不开封(看紧急军报),馀酒谈笑,和平常一样。第二天,同列的人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皇帝大吃一惊,向寇准问这件事,寇准说:“陛下想结束这件事,不超过五天就能办到。”并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皇帝对这件事很为难,打算回到宫里去。寇准说:“陛下回到宫里,我就见不到您了,国家大事可就完啦!请您不要回宫,还是到澶州去吧!”皇帝这才召集群臣商议亲自出征的事,问有什么计策。不久,契丹围困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贝州和魏州,朝廷内外都震惊恐慌起。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皇
29、帝到金陵去;陈尧叟,是蜀地人,请求皇帝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寇准心里知道这两个人的阴谋,却假装不知道,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就请求皇帝到澶州去。 于是到了南城,契丹的军队正在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御驾暂时停留,观察一下军事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
30、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不安了,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这不是取得威信、决定胜利的行为啊!况且,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李继隆和石保吉分列强大的阵势,扼住了敌人的左右手臂。四方各地军事长官赶增援的每天都有。为什么疑虑而不前进呢?”大家议论起都害怕(敌人),寇准极力争辩,总是偿能决定下。寇准出在屏幕间遇见了高琼,对他说:“太尉您受了国恩,今天有意报答国家吗?”(高琼)回答说:“我是军人,愿意拚命。”寇准又入殿见皇帝,高琼跟着站在庭下,寇准厉声厉色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的对,何不问一下高琼等到人?”高琼立即仰起头进奏道:“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会不可错过,应当赶快驾车出发。
31、”高琼立即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9.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
33、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参考答案:8.选B。身:自己。9.B。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0.选D。应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
34、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日:“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
35、,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日:“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
36、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B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C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D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11下
37、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指父母之丧。“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母的丧事。“遭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B“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C“字”又称“表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有时也会和”名”意义相反。古时男子20岁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笄礼时取字。D“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孝子廉吏,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使诈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蕃鲜明的个性特点。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
38、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C陈蕃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D陈蕃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参考答案:10B 11D 12D 13(1)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其,更,班宣,弭)(2)鹏鸟向南海迁徙之时,在水面上振翼拍
39、水,激起的浪涛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水,上,去,以,)选自:后汉书 作者:范晔 年代:南朝11试题分析:D“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孝子廉吏,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应该改为“自下而上”。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12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
40、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D “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错误,原文为“曹节等矫诏诛武等”。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其”“侵暴”“劳”“徙”“抟”“以”。三、
41、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恰然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A. B. C. D. 参考答案:B【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
42、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五个句子中,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句中的“便”承句的色调变化,“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中的描写;承句,由“我”到“物我”。故选B。8. 下面是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指出该会徽的构成及所
43、蕴含的意义。(会徽分红、绿、蓝三色)(4分)_参考答案:会徽以“津”字的拼音字头“J”为基本元素展开设计,构成象征海河浪花和运动跑道的创意图形,与祥云图案同构,反衬出飞腾向上的“吉祥鸟”形象,形成具有动感、充满韵味、体现运动会主旨精神的标志图形,会徽的红、绿、蓝色,代表着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及他们的寄托和愿望。(会徽构成2分,蕴含意义2分)9. 下面是江城某夜晚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的概况表,请阅读后根据要求写几条建议语。日期2013年12月15日天气暴雪气温4.1/0风力北风5级(1)对放假的学生: (2)对广大司机朋友: (3)对外出购物的市民: (4)对老弱病残者: 参考答案:答案
44、示例:(1)减少户外活动,防止意外伤害。(2)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无防滑设备请勿上路。(3)防冻防滑,带好伞具。(4)防寒防病,户内保暖。解析 根据表格,确实为恶劣天气。建议则根据不同对象的身份特殊点给出。1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B. 春阳和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有机茶基地,头茶终于开摘了。一年尝鲜就在这几天,当我赶到时,相约的老茶友们已经恭候我多时了。C. 公司经理给开发部门开会时说:“我们要借重自己在市场上关于投资的专业知识,来发现不同领域的投资方向,以达到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目的。”D. 热浪翻滚的酷暑天气,朋友特意做了
45、拿手菜“凤鹅烧冬瓜汤”招待我们,并不断嘱咐:“你家小女最爱吃这道菜了,一定要带孩子来呀!”参考答案:A点睛: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既要考虑说话者自己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作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比如本题中,D项,说对方的女儿是“小女”,不当;C项,说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当;B项,说对方等候自己,不当。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一个议论文片段。(20分)要求:1、以“我的荣辱观”为题,必须写上题目; 2、必须有明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