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常德市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
2、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
3、“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
4、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
5、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1. 下面有关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所以,在古诗中,“落叶”是很常见的一般形象,而“树叶”这一形象从没出现在古代诗
6、歌中。B. 在作者看来,“落叶”与“落木”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C. 作者一方面说吴均的答柳恽中“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其中的“高木”也可以说成“高树”,另一方面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两种说法前后矛盾。“木”与“树”二者所指对象明显不同。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树”比“木”更有韵味。D.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一般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7、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2. 下列关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木”除了作为一般概念树的意义之外,还隐含有“落叶”“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潜藏着树干的意义。B.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C.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与“树”虽然指的是同一对象,但诗人都喜欢借“木”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D. 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8、3. 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能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B.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C. 宋代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游人”,暗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D. 选文中引用“
9、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常常让我们想起树干高大,树叶茂密;“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让我们联想到树大树高易招风摧残。参考答案:1. B 2. A 3. D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A“从没出现”错,C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D“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错。点睛: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10、、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依然属于筛选信息,理解文意题型。回到原文寻找答题区域,一一比对,注意选项表达与原文的出入。B原文“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选项扩大了范围,忽视了“这里”的限定条件;C原文是“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
11、不是偶然的了”,此选项扩大了范围。D“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与原文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是“潜在的形象”。偷换概念。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逐个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就会发现表述上的出入。D原文是“高树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高木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让我们联想到树大树高易招风摧残”无中生有。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价值刘永飞苏国良还没回到村里,却已成为村人的笑柄。起初,村人将信将疑,可是待苏培盛回来之后,一切得
12、到证实,原来苏国良还真是个“二百五”。苏培盛是腊月二十七的下午回到村子的,当晚已有多家备宴来请。席宴间,主人极尽奉承之能事,说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说什么“国有邓小平,村有苏培盛”。苏培盛听了这句话,噗的一声吐出酒菜,差点笑岔了气儿。他说,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我是一小偷,能和邓小平比吗?主人说,“别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不是邓小平说的么,别把自己说得那么难听。你看看这几年村里起了多少高楼,哪一栋不比外村的气派,这都是您的功劳呀,要不然,光凭他们出去打打工能盖起这样的楼?下辈子吧。再说了,这都啥年代了,小偷咋啦,我看比那些贪官污吏高尚多了,还是那句话,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酒肉吃完,
13、好话说尽,主人这才借着酒劲儿说出了自己的小九九。说什么自家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又说考上了大学又能怎样呢,还不如趁早跟你培盛叔出去历练历练。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苏培盛自然无法拒绝,他吐掉牙签说,行,年后跟我走,只要别学苏国良就成。不会的,不会的,酒桌旁一直沉默寡言的后生信誓旦旦地说。酒足饭饱,苏培盛打着嗝,在主人一家的簇拥下,歪歪斜斜地走了。一年前的这一天,苏培盛也是这样从苏国良的家里走出来的,那时候和现在唯一不同的是,苏培盛眼里噙着泪花,他在门口心情复杂地拍了拍苏国良的肩膀说:“放心跟我走,今后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可是,谁都没有料到平日里并不憨傻的苏国良第一单“买卖”就搞砸了。在这之前,苏培盛
14、在技术和心理上亲自培训他。在培训心理时,苏培盛说,干这行最重要的是不能紧张,要装得跟没事儿人似的。他还说,别怕被人抓住,你要谨记,现在已不像早些年,如今管闲事儿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即使碰到个“愣头青”也没关系,咱们人多,稍微一打掩护就能脱身。那是个星期天,一个妇女怀抱着一个哭个不停的婴儿去医院,幸运的是一车人没一个给她让座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做活”的难度。更可喜的是,那妇女从口袋里取纸巾时忘了拉拉链,厚厚的皮夹子裸露在外,这可真是无赐良机!可是,就是这闭上眼睛也能十拿九稳的活儿,愣让苏国良搞砸了。煮熟的鸭子飞了,飞就飞了吧,尽管小组成员对苏国良不满,苏培盛还是替他说好话,他说,谁没个第一次呢
15、。其他成员问苏国良那么容易的事儿为什么不伸手,他说觉得良心上过意不去,还说一看就是乡下来的,没了钱孩子的病怎么办?那不是要人家的命吗?他这么一说大家都不乐意了,他们说敢情就你有良心,有良心你还干这行?这次也就算了,关键是接下来的几单活儿全砸了。做贼不偷东西,在团伙里是大忌,你总不至于让别人养吧。促使苏培盛让他离开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那次,也是在公交车上,偷窃对象是个老人。苏培盛知道苏国良的毛病,只让他打掩护,可是就当自己人逼近老人时,苏培盛却清晰地看到苏国良趁一个刹车,猛地将老人撞了一个趔趄。老人警惕了,生意又砸了。看着小组成员一张张愤怒的脸,苏培盛平静地说,国良,你走吧。可,他是个老人呀
16、,我实在不忍心好啦,苏培盛打断了他的话,他说,我需要的是个能偷东西的贼,而不是个有良心的人!这不,苏国良离开的消息传到村里,村人的嘴巴都快笑歪了,他们说:“良心,良心能值几个钱,他们家祖孙三代倒是都讲良心,结果呢,穷得连个婆娘都找不到”新年到了,归来的人都在庆祝一年的收获,唯有苏国良家冷冷清清。去年的今天父亲还在,甚至老父亲求苏培盛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父亲说自己无能,连给孩子找个媳妇的本事都没有,他希望苏培盛能把苏国良带出去。他知道,父亲说这番话时,内心一定很痛苦。野外,爆竹声四起,许多人家都在拜祖。直到夜幕降临,苏国良才买了纸,默默地去了祖坟,他要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远远的,他见自家的坟地里有
17、火光跳动。这么晚了,谁会来我家坟地呢?走近了,他看到一个身影堆坐在父亲坟前。火光暗淡下来,眼前一片模糊。“二爷,您千万别怨我,不是我不收国良,而是我不忍心看他变成一个跟我一样的人,二爷,我虽不讲良心,可是我知道良心金贵呀。当初要不是您在大灾之年宁可全家饿肚子也要来救济我这个孤儿,怕是我的尸骨早就没了呢。二爷呀,今天这世道坏啦,不是良心不值钱了,是良心太贵重了,一般的人已经拥有不起了”这是苏培盛的声音,苏国良听着听着,再也忍不住地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8期)11. 第一段写“苏国良还没回到村里,却已成为村人的笑柄”的作用是什么?12.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8、的含义。(1)原来苏国良还真是个“二百五”。(2)主人这才借着酒劲儿说出了自己的小九九。13. 文中描写以“主人”为代表的村里人奉承宴请苏培盛,有什么作用?14.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本文标题“价值”的含义。参考答案:11.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塑造苏国良这人物形象做铺垫。 12. (1)在众人眼里,苏国良只是个有利不图,不通世务的大傻瓜。(2)指主人想儿子跟随苏培盛到外面道上去混、去偷的邪恶念头。 13. 这些人心中有小九九,有求于苏培盛。从侧面烘托了苏培盛在“道上”的确混得很不错。反映出村里人普遍是非不明、对歪门邪道认识不清、正义感淡薄的现象。 14. 穷人致富要以良心作为价值
19、底线。世风败坏、歪门邪道没有价值可言。坚守良心、坚持正义才是真正的价值。【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中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把握分析文章中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文章所在文章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本题题目是“第一段写苏国良还没回到村里,却已成为村人的笑柄的作用是什么”,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首段作用能力。文章首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本文首段“苏国良还没回到村里,却已成为村人的笑柄
20、”,人物苏国良还没出场,即先听闻名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苏国良出场做铺垫;“成为村人的笑柄”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让人好奇苏国良究竟怎么成为笑柄的。【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第一句要求理解句子“原来苏国良还真是个二百五”中“二百五”的含义,“二百五”指傻瓜、不懂事的人。根据后文,原来是苏国良屡次不肯偷钱不肯偷带孩子看病妇女的钱,不肯头老人的钱,还趁着刹车推老人,提醒老人注意等,在贪图利益的村民眼里他这种行为简直无法理解,因此认为他是个不通世务的
21、傻瓜;第二句要求理解句子“主人这才借着酒劲儿说出了自己的小九九”中“小九九”的含义,“小九九”指心里打的主意,从下文看,是主人想要让苏培盛带着自己儿子出去干偷窃的念头。【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能力。分析次要人物作用,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本题题目是“文中描写以主人为代表的村里人奉承宴请苏培盛,有什么作用”,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要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旨。本文中“主人”及村里人奉承苏培盛这个小偷,从目的性来说,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小九九”
22、,希望苏培盛也能带自己“混”出名堂;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主旨山过来说,写出他们是非不分,贪图利益,道德观念淡薄;从对主要人物作用来说,是从侧面反应苏培盛在外面确实混的不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标题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要求结合全文主题,谈谈本文标题“价值”的含义。本文的标题“价值”,都是围绕着“良心”来说的;村民们说“良心能值几个钱
23、”,可被他们视为“致富能手”的小偷苏培盛却说“不是良心不值钱了,是良心太贵重”,由此可见,“价值”体现的是良心的价值;村民致富,没有想到靠自己能力去发家致富,而是求作为小偷的苏培盛带自己的孩子出去偷窃,也就是村民们想发家致富,却只想邪门歪道的方法,这是是没有价值的。而苏培盛却说“不是良心不值钱了,是良心太贵重”,社会世风日下,人们道德风俗败坏,求小偷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行窃。而苏国良不愿意头东西,守住了自己的良心。所以“价值”的深层含义是世风日下,人们道德风俗败坏,良心变得更为可贵;只有像苏国良一样守住良心,才能守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
24、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 阅
25、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
26、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二是裁取率由,
27、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28、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一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B. 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C. 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
29、书法作品。D. 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2.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B. 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C. 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
30、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D. 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B. 书家在创作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文,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作热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C. 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在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了。D. 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
31、,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参考答案:1. A 2. A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可知,选项忽略了书法概念中“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内涵。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本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方面考查,答题时阅读各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其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D项对
32、应信息在原文第六段,仔细分析比对,就会发现B项与原文不一致,据此可确定答案为B。【2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不当。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意思是说对文学底本可以有个性的理解,不必强求一致。 【3题详解】试题分析: C 项,“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不当。由原文“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可知,书法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
3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5分)谢杜相公书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
34、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注】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35、( ) A.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B.得以卒致而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C.过越之义如此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不过三十日 D.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3分)(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2分)(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10.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8.(3分)A(距离/离开。B.卒:终于。C.过:超过。D.故:旧交情。)9.(3分)(您的到来)使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专心地留在他的身边,求医
36、问药也有人与我商量了。(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方”亦可译为“当时候”;“一意”亦可译为“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有与谋”亦可译为“有人一起商量”。(2分)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幸”、状语后置各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顺,在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3分)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状语后置,各1分。错一处扣1分,扣满3分为止。若关键词及句式翻译到位,但整句译文不通顺,扣1分)“废”亦可译为“消除”、“消失”。10.(4分)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杜衍有爱育天下人才的情怀。(每点2分,意对即可)5. 阅读下面的
37、文言文,完成小题。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原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 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 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 奉宗庙矣。不如亡秦,
38、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 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
39、国持权。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B.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C.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D.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国:
40、古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宰辅大臣的尊称,秦称丞相,为百官之长。B. 元年:在古代,多指帝王和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考烈王元年就是指考烈王即位的第一年。C. 江东:因长江在今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界确定东西和左。江东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右。D. 春申君:即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邻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12. 下列各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B.
41、太子易服后为使者驾车回国后,黄歇就守在屋中,常常称自己生病不见秦客,估计太子走远且秦兵追赶不上后,他才对秦王道出实情。C. 太子登基时,作为奖赏,赐春申君淮北地十二县,后春申君自请封于江东,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D. “战国四君子”,分别为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及楚国的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削弱对方力量来辅助君王掌握国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2)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参考答案:10. B 11. C 12. D 13.
42、(1)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2)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1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从文意判断,诸侯担心秦国的攻代没有停止时候,他
43、们就采取合纵的策略,“”乃”可译为“于是,就”,其前应断开,排除A. C项。“西伐秦”其前省略主语(诸候),“伐”为谓语,“秦”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所以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错在“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右。”古人以东为左,故江东又称江左。故选C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本题
44、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并没有里应外和,而且也没有一起返回;B项是称太子病了;C项并不是在太子登基的时候。故选D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
45、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亡”:“逃离”;“俱”:“一起”;“臣请止”:“请让我留下来”;“当”:“担当”。第二句关键点:“为”:“作为”;“出身”:“献出自己生命”;“殉”:“为而死”;“无罪”:“免去死罪”;“归”:“让回国”;“亲”:“亲近,亲善”。【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46、”;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楚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好。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
47、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