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8253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常德市毛家滩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

2、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

3、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 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 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

4、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B. 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

5、造成的危害在减小。C. 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 月均达到最高值。D. 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 月至10月呈负相关。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B. 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C. 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D. 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

6、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E. 材料三、四均关注网络安全法,材料四特别提到,网络安全法会对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追究责任。9. 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参考答案:7. B 8. AB 9. 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组建和有效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加强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

7、小”属无中生有。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C项,“完全消除网络乱象”无中生有。D项,对材料三内容的概括有误,材料三侧重阐释实施实名制的好处。E项,“对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追究责任”只是作者的建议,网络安全法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9. 试题分析:题干问“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要求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本题作答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范围,即材料四,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四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如“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

8、施细则。”“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然后将筛选好信息进行整合,并按照题目要求分点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

9、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

10、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

11、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

12、”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

13、有改变。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B. 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C. 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D. 相比于

14、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B. 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C. 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D. 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B. 通知书的变脸,是

15、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C. 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D. 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录取通知书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

16、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由此可知,“做加法”只是大学的行为,并非是“录取通知书”,选项偷换概念。【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的观点”错误,“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不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标题是“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应是“大学的精神气质”。

17、B项,“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错,应该是“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各有各的亮点”。D项,“比起设计漂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错,根据原文,作者意思是:当全社会都在比拼通知书外观设计创新时,坚持本色“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

18、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错,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

19、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

20、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

21、,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

22、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

23、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

24、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

25、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

26、诗。D.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C.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

27、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C.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参考答案:1. A 2. B 3. B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另外,原文

28、中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D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本题后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但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和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个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但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

29、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个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反格律化”是受到今体诗的影响,而非继承汉魏古诗。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在于陈述观点,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

30、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C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三段,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第1517题(共6分)曾子耘瓜 曾子

31、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选自孔子家语)【注】瞽瞍(su):即

32、瞽叟,舜的父亲,双目失明。 殪(y):杀。1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进于曾皙曰 进:前进,上前B参来,勿内 内:通“纳”,使进入C援琴而歌 援:执持,拿D委身以待暴怒 委身:弃身16下列句子中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建大杖以击其背(指曾参) B知其体康也(指曾皙)C欲使之(指舜) D曾参闻之(指孔子的批评教育)17下列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A曾参由于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但他毫无怨言,援琴而歌,以此来告慰父亲。B本文主要记叙曾参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的故事,说明作为父亲不应该对儿子下毒手。C孔子援引舜的事例,意在谴责曾参不如舜机灵,

33、不懂得保护自己。D孔子所提倡的“孝”,就是儿子在遭遇父亲暴打而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参考答案:15A (进:进言)16B (指曾参)17A参考译文:曾子修整瓜地,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许久。良久,才醒过来,高高兴兴地(从地上)爬起来,向曾皙进言:“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我,该不会累病了吧?” (曾子)退下来回到房里,拿起琴就弹琴唱歌,想要让曾皙听到,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无恙。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己认为没有过错,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

34、奉瞽叟时,(瞽叟)想要使唤他,(舜)未尝不在身边,(瞽叟想要)找舜而杀了他,未尝能够找得到(他)。(如果瞽叟用)小棍子(打),(舜)就等着(挨打)过去,(如果瞽叟用)大木棍(打),(舜)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下不像个父亲的过错,而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参侍奉父亲,把身体交给父亲来等着被父亲暴打,朝死里打也不躲一下,打死之后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那不孝哪一个大啊?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又怎么样呢?”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我的罪过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

35、,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宣府)、大(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

36、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嗣昌、起潜:指

37、杨嗣昌、高起潜。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B、尚方剑:俗称“

38、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B、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D、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象昇麾

39、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5分)(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参考答案:4、C 。“顾”的意思是“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这也是天意啊。5、D 。“旦日”有“初一”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6、B。“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7、(1)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震天动地),从早晨(辰时)打到午后(未时),炮弹用尽了,箭也用完了。(5分)(2)至于顺应天地

40、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5分)卢象昇,字建斗,宜兴人。象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武略,有领兵的才干。六年,山西的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临城的西山。象升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接连打败贼兵。贼兵逃回西山,把游击董维坤围困在冷水村。象升在石城南部设下埋伏,大败贼兵,又在青龙冈、武安先后获胜,接连斩杀贼首十一名,歼灭了他们的党羽,收降、遣返男女群众两万人。京郊三府的百姓因此几年中间得以安居乐业。象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格斗时,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

41、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升的额头,又一支箭飞来,象升的仆夫死于马下,象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九月,大清部队进入墙子岭、青口山,杀掉了总督吴阿衡,捣毁了山海关正门,直至在石匣修筑了城墙,把部队驻扎到牛兰来。庄烈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第三次赐予象升尚方宝剑,让他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象升披麻戴孝,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象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说:“我蒙受国家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升上书请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

42、同、山西三位总名的部队归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大清部队南下,分兵三路象升统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升进兵到了巨鹿的贾庄。当时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安扎,离贾庄只五十里这么近,象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接应。象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大清部队。象升带领中路部队,大威率左路,国柱率右路,双方展开了激战。当时是夜半时分,篥声四面吹响,天明时,大清部队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象升指挥部队穷攻猛打,呼声动天,从清晨一直打到午后,炮药完了,箭也没了。象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

43、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倒下去了。掌牧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盖在上边,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象升的仆人顾显自杀,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高平知县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侨居襄阳,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升讨伐贼寇。象升调往宣、太,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茎,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发配戌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升。 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6. 古代诗文阅读(29分)李

44、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属之宗弼。拜参知政事。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石奏曰:“正隆【注】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惟陛下无牵于众惑。”上意遂决,即日启行。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赃滥不法,石即劾奏之。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闻者悚然。石司宪既久,年浸高。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十六年,薨。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

45、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时论得失半之,亦岂以是耶?旧史载其少贫,贞懿后周之,不受,曰:“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后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复何忧。”史又称其未贵,人有慢之者,及为相,其人以事见石,惶恐。石曰:“吾岂念旧恶者。”待之弥厚。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是为长久之术。”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石是之。又议从坐,久不能决。石曰:“

46、罪疑惟轻。”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曰:“不可。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注】正隆:金国海陵王的年号。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惟陛下无牵于众惑 惟:通“唯”,希望B. 石司宪既久,年浸高 司:观察C. 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 假借:宽免D. 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 恃:依仗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

47、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C.“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石见识过人。他是皇亲国戚,但不张扬;中都发生变故,众大臣劝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势,认为世宗去中都对国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B.李石痛恨贪赃枉法的行为。节度使徒单子温贪赃枉法,李石弹劾他,奏事时让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后,宰相询问缘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动。C.李石安于贫穷,有度量。史料记载,李石小时候贫穷,拒绝姐姐帮助,让姐姐感动;李石还没显贵时,有人得罪了他,日后李石却不计前嫌,待他更好。D.李石处事公正。军队和百姓发生矛盾,有人想袒护军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见;有人图谋造反,与之牵连获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并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皇帝。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 (2)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