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福建省龙岩市新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231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新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龙岩市新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新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置“市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国商人。不少胡商不仅在中原有宅子、田地;而且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到了朝廷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经历了由“民间惯例”到“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地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诚信思想”“飞钱”等对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参考答案: 1.C 2.D 3.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四段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概括的时候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指代有误。原文末段“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中的“这”主要指的应是“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并非D选项中的“很多胡商来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最末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   时候将“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理解为“很多胡商来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指代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无中生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贼 崔立 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32号楼501室,确实是没人居住。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贼终于撬开了房门。贼进屋后,关上门,摁亮了灯。 贼惊喜地发现,屋内居然应有尽有。贼想舒服地仰躺在沙发上,却没躺。看来真的是好久没人住了,房间里已经覆盖了厚厚一层灰,沙发上自然也不例外。 贼去翻房间,翻了好久。贼发现居然没有一分钱,贼忽然想到这屋一定是哪位领导的,是哪个想求领导办事的老板送的。贼想想,忙乎半天,居然啥都没有,不免有些沮丧。贼看了看宽敞的屋,又想到自己狭小潮湿的出租房。 于是,贼就有了另一个想法,决定暂对就在这里安家!贼又忙乎了大半天,终于把几间房都清洗、打扫了一遍。贼伸了伸懒腰,终于可以舒服地躺在席梦思床上了。贼拿着遥控器,摁亮了挂在墙上宽大的液晶电视,电视很大,贼也曾想过买一台。但贼不过就是想想,贼在商场见过,要好几万,见过一次后贼就不想去商场了。贼知道自己买不起。贼不敢去想赚多少年的钱才能去抱一台回家,贼怕想得头痛。 席梦思床软绵绵的让贼想睡觉,太舒坦了,贼伸展手脚把自己摆放得像一只海龟。 门铃竟被摁响了,把贼吓了一大跳,贼直想往床底钻。不过很快贼就镇定下来了。 如果是屋主来了,定是直接开门进的。贼跑到门口,站在猫眼前看,见是一个中年妇女。 贼打开门,说,有事吗?中年妇女说,我是收物业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中年妇女说,120块。 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100.又找了两张10块,递给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把那张100块钞票在走廊的灯光下照了照,然后点点头,收在一个包里,说,正好啊。贼笑笑说,麻烦你了!中年妇女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轻轻地松了口气。贼走进浴室,正准备脱衣服洗澡。 门铃忽然又被摁响了。贼暗自骂道,他妈的,咋这么麻烦!骂归骂,贼还是跑到了门口,透过猫眼,见是一名老伯。 贼开了门,说,有事吗?老伯说,我是收水电费的,咋老不见你人啊? 贼笑笑,说,没办法,忙啊。又说,多少钱? 你上月的电费是3个字,水费是2个字,一共4块钱。字数这么少,你不常回家啊? 贼笑笑,说,前段时间出差,刚回来。这个月字数肯定会多的。贼掏了掏裤兜,掏出一张5块,说,就给你5块吧,别找了。 老伯说,别,我可是共产党员,党员是绝不贪污的,老伯硬是摸出枚硬币递给贼。 贼笑笑,说,麻烦你了!老伯说,不客气。 贼关了门,关了门口房间的灯。贼终于可以美美地去洗澡了。 洗完,贼又舒坦地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贼在软软的床上第一次睡到了大天亮,贼难得睡得这么舒服。贼睡醒后,还是觉得晚上来安全些,领导要来至多也是白天来,贼白天就去外面走走逛逛。 贼下楼时,碰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中年妇女笑笑,说,对,去上班。贼在小区门口又遇到了老伯,老伯也向贼打招呼,出去啊?贼朝老伯也笑笑,说,对,去上班。 贼似乎就在501室安了家,早出晚归。贼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终于出现了意外。意外就是领导在一个晚上过来了。 领导打开门时,贼还正躺在床上美美地看着电影。贼听到了门被打开的声音,但已来不及逃跑。因为领导已站在贼面前,领导一脸威严地问贼,你是谁?为什么跑到我家来? 贼一激灵说,你是谁啊?怎么闯到我家来了? 领导眉头皱了皱,还真没人敢和自己这么说过话,领导面色已经变得很难看了,领导说,你再不说为什么跑到我家来,我就喊人啦! 贼不是领导的下属,所以贼不吃领导这一套,贼说,这些话好像是该我问你的吧? 领导终于忍无可忍,大步跑到门口,打开了房门,喊,来人啊,抓贼啊! 贼也跑到了门口,喊,来人啊,抓贼啊! 很快就有人听到喊声跑来了,其中就有中年妇女和老伯。 领导看见人来了,就指着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却不动。贼也指着领导说,大家快帮我抓贼啊! 来抓贼的人一下就扑向领导,最积极的是中年妇女和老伯。中年妇女和几个小伙使劲把肥胖的领导摁倒在地上,中年妇女喊,看你不老实,还诬陷人。中年妇女抬起头,朝贼笑笑,怎么样?物业费没白交吧! 贼笑笑,点了点头,表示感谢。领导被捆绑了起来,押送去派出所,领导看着贼说,有本事你别跑!站在一旁的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说,看你不老实,还敢威胁人! 有个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老实点!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贼悄悄观察了这家已经好久”开头,不仅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更是为了突出贼的睿智,为后文贼安然撬开房门入室居住做了充分铺垫。 B.贼为了安心居住,把房间都清洗、打扫了一遍,也心安理得地交了物业费与水电费并下楼逛逛,这种形神兼备的表演使人物特别符合生活真实。 C.小说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老伯甩了领导一巴掌”“小伙踢领导肥硕的屁股”都表现了人们对领导诬陷并威胁好人的义愤填膺。 D.本文截取一个个片段,情节层层铺垫,结尾意外突转,意料之外的结尾能感染读者,引发深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5.小说中的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崔立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较注重情节的一波三折;而且故事有丰富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D   5.(1)胆大妄为。他不仅偷主人东西,还“鸠占雀巢”,摇身一变为主人;(2)狡黠镇定。由偷窃前精心观察、从容应对收费者等情节可知。(3)作者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小说主体部分即是对话。    6.情节的一波三折:(1)小偷偷完东西后不仅不走,反而在此安家。这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2)小偷居然代替主人交120元物业管理费和5块钱水费,同样让人不可思议;(3)主人进门,小偷倒打一耙,称主人为小偷,导致二人发生冲突;在小偷与主人发生冲突过程中,众人一边倒支持小偷,痛打主人,并将主人扭送派出所,主人变成了贼。丰富的意蕴;贼的角度:(1)得意不可忘形。黑白不可颠倒,恶行终将暴露。(2)“众人”的角度:要有清明的双眼,不能被假象蒙蔽。其它合理理解亦可酌情赋分。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已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已,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已,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4. 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 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它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 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5. 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6. 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4. C    5. 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的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6. ①巧引诗句说唐诗。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的灵活引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比妙喻。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那种惊喜之后的失落。③“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④对比。首段中,不想留在中国的理由和想留在中国的理由对比,末段将中国和世界有些民族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对比。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产生失落的主要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去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能力。通读文章,可根据文章中“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唐诗对中国人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等信息,从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分析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先指出运用了那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读文章,可知文章在说唐诗时巧妙引用了诗句,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先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文中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比如作者在说唐诗时巧妙引了“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把唐诗说的既有画面感,而又不显得堆砌,同时还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文章巧妙设喻,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那种惊喜之后的失落。文章十到十二段的段首运用“这个自己”构成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点睛: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文章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例句分析文章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节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B.损益的含义是增减、兴革。        C.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他认为周礼也一样可以改变。      D.本章中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孔子说可以知道。 (2)本章中孔子对历史文化的具体看法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5.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①段“其说”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②段“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  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习民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官员“习民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平民情怀(1分)。     略 6.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22.文中的“京师”是指唐代都城        。(地名)(1分) 23.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         ”二字。(2分) 24.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 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 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 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 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 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26. 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22.(1分)长安 23.(2分)王事 24.(2分)B 25.(3分)D 26.(4分)送别之时,不说彼此相思、互相珍重一类的俗套语,而是反笔以出,笔姿摇曳不尽(2分);将作者的一种豪放不羁之气贯注在山水之间,颇具李白诗文之神韵。(2分)(意思对即可)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张飞见其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 “老将军”指得是谁?张飞为什么要低头便拜并说“言语冒渎”?请简述这件事。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谁的判词?其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她的什么命运?请简述。      参考答案: (1)答:严颜。(1分)张飞奉命攻取巴郡,碰上老将严颜坚守不出,任他用尽激将之计,严颜就是不为所动,百般攻打未果,后张飞设计生擒严颜。(2分)然张飞并未“泄恨”杀掉严颜,而是“亲解其缚,请于上座”,严颜为张飞大义所感,投降了刘备。(2分) (2)答:这段判词写的是王熙凤。(1分)其中的“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2分)  王熙风的娘家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被休后的她只有哭着回去,下场更悲哀。(2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2018年6月5日21时07分,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H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计划经4个月在轨测试后轨道向西调整,定点于东经79度的赤道上空,有助于提高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监测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监测服务。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取得了________的成就。(         ),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7颗气象卫星,有8颗卫星在轨送行,形成了风云一号、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系列,并实现了升级换代。风云气象卫星己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目前形成了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与欧、美气象卫星__________的局面。 总体来讲,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些是距,但是风云二号卫星有我们的特色,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服务。在许多地方令世界同行 _______,所以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 __________的。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助于提高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监测能力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监测服务。 B. 有助于完善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监测技术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天气报、防灾减灾等监测水平。 C. 有助于提高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监测能力,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监测服务。 D. 有助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监测服务,并提高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监测能力。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曾几何时,算上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 B. 算上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曾几何时 C. 到目前为止,算上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 D. 算上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到目前为止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引人注目   三足鼎立   自惭形秽    实至名归 B. 令人瞩目   三足鼎立   刮目相看    当之无愧 C. 引人注目   旗鼓相当   自惭形秽    实至名归 D. 令人瞩目   旗鼓相当   刮目相看    当之无愧 参考答案: 17. C    18. D    19. 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有助于提高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监测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等监测服务”,句子有两处搭配不当,第一处,“提高”与“监测”搭配不当,第二处,“提高”和“监测服务”搭配不当。再来看选项,A项,搭配不当。“提高”与“服务”搭配不当。B项,搭配不当,“提供”与“水平”搭配不当;D项,不合逻辑。应先陈述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再陈述对“沿线国家”的影响。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A项,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强调过去。根据文意,在时间上强调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对象上强调的是“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强调对象应该前置。故错误。B项,“曾几何时”强调过去。故错误。C项,强调对象置后,故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令人瞩目:引起众人的关注。引人注目: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令人瞩目”和“引人注目”都有“注视”的意思,但“引人注目”强调吸引人们的注意,“令人瞩目”强调因事物的重要性、特殊性、影响力等特征引起关注,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根据语境,此处是说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取得的成就引起人们关注。应填“令人瞩目”。第二处,三足鼎立: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站立着,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根据语境,此处是说形成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与欧、美气象卫星三方面势力对峙局面。应填“三足鼎立”。第三处,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根据“总体来讲,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些差距”的语境,此处应填“刮目相看”。第四处,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根据语境,根据前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处应填“当之无愧”。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9. 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