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210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庆七塘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杜预注:“经者,道之常。”“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西方哲学重理性。

2、英文“purereason”,即康德所讲的“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西方人的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樊迟两

3、次问仁,孔子先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即孟子所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Tradition代表一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Tra

4、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即我们所说的传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如此。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有流有变。“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仁者,人也。”人类命运

5、共同体的思想实际建立在“仁”上。“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须要依靠“礼”来实现。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这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文章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 刘家和,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何为“经”?“经”乃常道。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道之常。”B. 论语中多次讲“仁”,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义性表达。C. 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

6、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D. 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定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B. 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C. 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论证了主旨。D.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7、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文化。B. 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C. 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边主义”。D.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参考答案:1. D 2. A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8、,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断章取义。原文:“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B项,曲解文意,“定义性表达”有误。原文: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C项,张冠李戴,“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错误。原文是“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等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故本题选D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

9、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有误。原文是“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故本题选A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中国经学的“礼”思想,不包括“仁”,原文是:“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

10、,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故本题选C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秋天的心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

11、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殖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

12、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中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

13、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个秋

14、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

15、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啊!20本文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引用了一些诗句,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_21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3分)_22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_ 参考答案:20开篇引用诗句表明通过观察自然,可知秋天是否已到来,从而引出话题;(1分)结尾引用韦应物的诗,为后文作者抒发在现代社会人们很难找到自己的足迹这一感慨作铺垫。(1分)同时引用诗句又可增加文化底蕴。21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16、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感受清朗圆满的心。(任选3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22这句话十分有道理。随着文化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情。(2分)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脱离了自然,而在忙碌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人们正在逐渐失去自我。(1分)3.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9-22题。(共19分)父子之间的怯意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

17、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

18、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几十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

19、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 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 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

20、得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侯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19、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显在读者的面前。C作品通过“看庙”时

21、“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长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20、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回答。(6分)_ _ 21、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3分)_ _ 22、对于父子之间的“怯意”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感情存有隔膜;有人认为是文化教养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是年龄地位的

22、不同所导致的。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认识。(6分)_ _ 参考答案:19、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 )( E )(4分)CE。C表现了“怯意”不当,应为对父亲指点的领悟。E“清幽宁静”不当,应为“凄清”;“对家乡的热爱”也不当,应为离愁。20、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回答。(6分)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热爱民间艺术;煞费苦心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每点2分,答出三条满分)21、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3分)写“我怕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

23、铺垫;与题目照应。22、对于父子之间的“怯意”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感情存有隔膜;有人认为是文化教养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是年龄地位的不同所导致的。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认识。(6分)真实、客观,言之成理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

24、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

25、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注】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 (选自三国志魏书)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

26、至,以刃临芝。 临:逼迫B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 创:伤害C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留:滞留,误期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给回信,答复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卒于官,家无余财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7、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5分)(2) 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5分)参考答案:4B(创:开创,首创)5C(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放弃。是说明他为官正直的结果。是为官清廉。)6B(B错

28、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这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7(1) 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参与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这个句子中“为”、 “与”、“怨望”、“闻”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 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这个句子中 “可”、“面”、“折”、“异”各1分,大意1分,共5分。)【参考译文】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

29、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主管菅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

30、的。”司马芝不听,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参与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们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

31、军。刘勋宾客和弟子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情而被人们称道。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司马芝对众位属下教导说:“君王能设定法令,不能使官吏一定不违犯。官吏能违犯法令,而不能使君王一定听不到。设定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王的无能;违犯法令却让君王听到了,这就是官吏的灾祸

32、。君王在上无能,官吏在下遭受灾祸,这就是政事不能治理的原因呀。各位难道能不严格要求自己吗?”于是下属都自我勉励。后来担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君王治理国家,以农业为本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致力于农业发展。如今两方敌虏没有消灭,战争没有停止,国家的机要,在于谷帛。专门把农桑作为重要的事务,在国家的策略方面是很有利的。”明帝听从他。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33、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

34、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苏 辙武昌九曲亭记)【注】 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陁(tu)

35、山冈。 褰(qin)裳:提起衣服。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B始适还家门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D寄蜉蝣于天地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9. 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 B C D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

36、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参考答案:8. B(A胜:美景。 B前“适”,到;后“适”,舒适。 C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D均为介词,在。)9. C ( 句不属于。)【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

37、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

38、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

39、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

40、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10.(9分,每句3分)(1)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以”、 “谬”及 反问句式各1分。)(2)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穷”“席”“劳”各1分,大意通顺1分)(3)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状语后置1分,“寓”1分。大意通顺2分)略6.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41、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身亦

42、被十余创 被:遭受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D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3分)力拔山兮气盖世。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所杀汉军数百人。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B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

43、,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参考答案: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请将下列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6分)传统的现代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谙熟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参考答案:传统的现代派绘画是抽象艺术。它是由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它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谙熟程度为先决条件的。(每对一句得2分)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能力强大的火箭家族,不仅能满足部分国外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