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上饶市望仙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杨家大院周亚鹰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房檐上雨水全部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
2、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抵债。”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廿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
3、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以教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一口气介绍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300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家在
4、廿八都一度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的父母亲。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京
5、中关村开公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没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说到宝贝,老人的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么陶碗、瓷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量之多年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眼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于
6、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节选自非鱼居随笔 (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千万不可失了信用。B. 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C. 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事而感慨不已。D.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的不仅
7、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统。5. 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6. 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参考答案:4. B 5. 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 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突出了作者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6. 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物生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 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廿八
8、都,浔里街”“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4.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B项“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错,原文“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点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最后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
9、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作答时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并找出关键词,结合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思考。本句中“幽幽地立在那里”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像一个遗落的梦”是比喻修辞,尤其是“幽幽地”“遗落的”两个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家大院的幽寂、冷落和孤独,如同被遗弃了一般。与它之前的热闹、繁华形成对比,就像“一个遗落的梦”,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点睛:赏析
10、句子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可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修辞入手。将使用修辞的句子还原成未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3)从特殊位置入手。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如是文眼句,则可联系全文进行分析。(4)从文本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体会关键句可以结合主旨进行。(5)从相邻句子入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6)从结构层次入手抓主干。如是单句,先找主谓
11、宾;如是复句,则先找准第一层关系。如是并列,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偏正,句意应放在“正”的部分,但“偏”部分不可忽视。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作答时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本文“形散神不散”,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构思全文,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中间写了在杨家大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所呈现出了的传统精神、传统文明的欣赏与折服,以及对杨家
12、大院如今落寞的深深感触。分析散文语言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情感、手法等角度去鉴赏,本文语言简洁,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跨过门槛,走进院中”“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使得文章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也体现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之
13、中。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必要条件之一。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离不开教育,教育在促进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有两个基本维度。首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共性要求,是整体性的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其次,是自由发展。自由发展是指每个生命个体由其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影响所决定的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发挥,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所应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培养什么人”主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核心是教育的目标;“怎样培养人”主要涉及教育的方法,核心是培养的模式
14、。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党的教育方针早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这一整体目标往往被分割,个别目标被突出,甚至取代了整体目标。例如,在极“左”思想泛滥的年代,“政治工具论”突出,教育成为极“左”思潮的工具;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教育又受到了“市场工具论”的冲击。在基础教育中,片面强调智育;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以“应试”为目标的知识教育。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界才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把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才真正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人的素质是个人的先天基
15、因、后天环境与个人主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先天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社会、学校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学习、思考与实践)的作用,将外在的影响化为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显然,先天基因是难于甚至无法改变的,而后天环境是可以营造的,个人主观能动作用当然会受到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毕竟掌握在个人手中,而且个人主观能动性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后天环境。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都是对我们的很好的启示。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教育在促进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
16、过教育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B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C教育不管是成为政治的工具,还是受到“市场工具论”的冲击,都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D把握住个人先天基因、后天环境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规律,就能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奠定理论基础。gkstk.Com2下列不属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给我们的启示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应该实施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B先天基因是素质提高的基础,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影响素质的提高,主
17、观努力是素质提高的关键。C后天环境对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将其中的不利因素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学优高考网D同一环境下,既可能出君子,也可能出小人,因为学习、思考和实践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同时发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B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解决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问题,将其解决好了之后,就应该解决教育方法的问题。C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充分尊重了教育规律,确立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D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古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社
18、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
19、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
20、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
21、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
22、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
23、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C. 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D.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 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
24、上呈现。C.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D.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B.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C. 转发
25、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D.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错在“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和“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原文中“恐怕是数一数二”表猜测
26、,“另外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也并不是定论。所以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的差别。C项,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是“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所以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
27、区位,然后对读,寻找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道德绑架,让人不得不转发”错误。原文说“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所以选C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28、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也。逊少学,兄仲常优饶之。逊自责曰:“为人弟,独爱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
29、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
30、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B.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
31、目之曰/岂能就耶/C.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D.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B.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C. “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
32、,“表草”是表文草稿。D. 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B. 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朝廷的赏识,被征召为主簿。C. 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D. 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
33、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天刚亮就上朝,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2)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
34、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崔暹大会的对象是“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官职名+籍贯+姓名,是称谓,做后面“时亦在坐”的主语,“宾客”前面不能断开,排除AD项。观察BC后半部分语句,“学富才高”是并列词组,符合文言文表意常用的结构特征,“佳行参军也”是判断句,“才高”后应断开,B选项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
35、、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B项,“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表述错误。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不是谦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即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
36、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讲樊逊校对“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未在文中体现,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樊逊等人刊定,书籍纰缪者多,樊逊提了建议,然后得到了不同版本的书,涉及不到完成任务。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注意关键词的理解。“昧旦”,天将明未明,天刚亮,破晓;“纠”,督察;“申”,重申;“孩”,以为孩,抚爱。(2)联系
37、上下文语意,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理解:“予”,给;“而”表转折,但是;“曲”,理亏;“之”,代词,这;“负”,使承担。参考译文: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樊逊年少读书,常常受到兄长樊仲照顾。不久他自责地说:“我名义上是弟弟,难道接受安逸,能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想要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母亲冯氏对他说到:“你想要小心地做小事吗?”他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一心钻研典籍,常在墙上书写“见贤思齐”四字,用来勉励自己。恰逢本州沦陷,他寄居邺中,担任临漳小史。县令裴鉴为官清廉勤苦,所以出现了白雀等祥瑞之兆,樊逊写了十首清德颂呈上,裴鉴非常欣赏推重,提拔他做了主簿,并将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
38、成了崔暹的宾客。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襄城人王元旭当时也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学富才高,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王元旭看着樊逊说:“能否屈就?”樊逊答道:“我家不是名门,可不敢担任这样的重任。”天保元年,本州又征召举荐樊逊为秀才。天宝五年正月,皇上下诏书征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对答说:“今天的王公卿相,也许是上天授命,让他们去治理,他们有什么不顺从的。高官显职,只能授给才能出众的人。不要让反对谶术的桓谭,职位只做到郡丞;身负奇才的赵壹,最终仅为计掾。那么天下归心,深明知恩感德,品行端正的人离开又返回,由此说来,皇上可以问心无愧。”皇帝又问刑罚的宽严,他回答
39、道:“陛下,您天刚亮上朝,专注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重申恩德来抚爱百姓。英明君王的政治,一定要以礼乐教化为先,如果还有不顺从的,才用刑法条文,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安治,大道得以施行。”七年,皇帝下令让他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受尚书调遣一同参加校定。当时秘府中的书籍错误很多,樊逊就建议说:“据说,汉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完成每本书的校对,就上表章说:臣刘向的藏书,太史公的书,以及内外的书籍收集起来,将多个版本相互比照校对,这样后再定稿。刘向的这些旧事,现在保存在府阁,假如要刊定群书,就一定得借助更多的版本。邢子才、魏收等都是藏书极多的人,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
40、。”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八年,皇上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官吏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
41、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每题3分,共12分)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
42、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
43、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
44、大司空。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让:责备B. 滂死则祸塞 塞:阻塞,断绝C. 勿增感戚 戚:悲伤D. 死亦何恨 恨:愤怒,痛恨1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B. 岂宜以公礼格之 犹以利刃齿腐朽C.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闭传舍,伏床而泣D. 故先举所急 存亡各得其所15.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乃谢焉理解:陈蕃于是向郭林宗表示感谢。B.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理解: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C.滂以非其人
45、,寝而不召 理解: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D.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理解:要你为善吧,可是我不为恶,(而结果如此!)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刚刚担任清诏使的范滂很有威名,一些贪官知道他到了冀州,就赶紧弃官而逃。B.范滂以下属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制止,范滂因此放弃职位离开。C.范滂以弟弟可以供养、自己死得其所来劝说母亲,母亲因此同意他投案的决定。D.时势艰难,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打击,直到最后投狱而死。参考答案:13.D (“恨”的意思是“遗憾”。)14.B(B项都是介词,用。A前者是介词,表被动“被”;后者是动词,
46、做、担任C前者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却;后者表示修饰关系。D项前者是代词,与“急”构成所字结构;后者是名词,地方。)15.A(“谢焉”是向范滂道歉。)16.C(母亲深明大义,理解儿子的行为,她不是被儿子说服的,反而对儿子进行了安慰和教诲。)【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州里人饮佩,因品行孝顺、正直而被提拔。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离去。 (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
47、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用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成就了他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是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加之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不符合事实的,甘愿受死刑。”范滂看到当时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辞掉官职离开了。 太守宗资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一律清除、驱逐出官府,不与和他们同朝共事。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