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周口市醒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碗羊肉汤金光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
2、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
3、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
4、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
5、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
6、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B.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C.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D.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5. 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6. 文章的主人公刘乡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有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4.
7、 C 5. 文章围绕“一碗羊肉汤”行文,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标题“一碗羊肉汤”塑造人物形象,在市领导、刘乡长、张书记、县里不同层次的领导和“一碗羊肉汤”的关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一碗羊肉汤”揭示文章的主旨,“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农场消失,发人深思,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揭示文章的主旨。 6. 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
8、往的官场作风。【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对文本进行全盘分析,准确理解选项所涵盖的内容,看它是否依据文章内容进行了准确地分析、概括。A项,是对小说结构的分析,B项,是对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分析,C项,是对表现人物感情的手法的分析,D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A项,“脱贫致富典型”错误,从文中来看,只是脱贫项目,
9、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前面市里老领导问话时的“皱眉”以及问完话后“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的表现让最后“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这一结尾在情理之中。B项,“肖像描写”错误,文中没有肖像描写。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错误,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故选C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考生可以先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看标题与文本内容情节、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以及小说主题等的关联。小说的
10、题目是“一碗羊肉汤”,这是物象,作为物象,一般在情节上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从文中来看,文章从养羊、参观羊、宰羊、熬羊到一碗羊肉汤,处处与标题有关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其次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全文围绕“一碗羊肉汤”塑造了刘乡长、县委张书记、市扶贫办领导的形象,从这碗汤里,读者看到了刘乡长的头脑灵活、缺乏原则和远见,看到了张书记的重形式,不务实等,可见标题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文章的主题看本文反映的是农村干部脱贫致富的问题,然而“一碗羊肉汤”使长岭乡的脱贫致富化为泡影,由此可以看出“一碗羊肉汤”揭示小说的主旨,最后,使牧场消失的正是这碗羊肉汤,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
11、中的若干问题,斥责了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根据分析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的主人公刘乡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有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要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
12、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从文中来看,该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作为乡长,刘乡长他在长岭建起大牧场,希望带领乡亲脱贫致富,“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这说明他能因地制宜,真抓实干。而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说明他头脑灵活,积极争取。但他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说明他没有原则,缺乏远见。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
13、概括即可。【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借助要核对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
14、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腈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因此,标题是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之一。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此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探究标题作用(妙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
15、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强化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解答人物形象这类题目首先要审准题,一要分清题干要求分析概括的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二要明确题干是要求考生概括还是分析人物形象,还是两者兼而有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6、24分)回想铁生陈村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一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
17、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明净的文字,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
18、。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
19、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己,欣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
20、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
21、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B、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D、
22、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E、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16、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17、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18、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
23、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2.(1)B(3分)E(2分)C(1分)其它选项不得分。(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史铁生作为人的真实,选项对原因的理解有误。D项:作者对照了自己和史铁生,但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选项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有误。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选项的逻
24、辑关系比较牵强。E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的超越了生命的苦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史铁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选项的表述不够严谨。B项完全符合文意。)(2)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站不起来但是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知道生命意义的人。(2分)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2分)(3)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2分)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2分)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唐地步。(2分)(4) “残疾”: 史铁生是一
25、个罹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2分)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没有麻痹麻醉自己。(2分)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心灵的伟大。(4分)“生命”: 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2分)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自己的思索给生命找到了意义。(2分)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依然可以在生存的夹缝中让自己快乐。(4分)“有无”: 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2分)史铁生罹患残疾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26、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2分)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考。(4分)3. 实用类文本阅读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
27、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
28、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
29、、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
30、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
31、,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
32、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19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20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21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19【答案】柳袁照的身上有追求本真、唯美、超热的诗性情怀,(2分)诗性被他有意识地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所以作者将他称为“诗性
33、的校长”( 2分。)20 【答案】这段话显示作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拉近相互的距离;问题设计深入巧妙,以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肯定的语气,探询“空白期”未泯的“诗心”“诗情”,诱导对方敞开心扉,解开“诗性的爆发”的谜团。(5分。第一条2分,第二条3分。意思对即可。)21 【答案】第一问:诗性教育是“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倡导诗性教育,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实现教育应有的价值。(2分)诗性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倡导诗性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诗性教育是以和谐为宗旨的教育,当前的教育
34、已经窄化为知识教育,倡导诗性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人”。(2分)第二问: 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不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摧残”。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避免教师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2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 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 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
35、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 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 尝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 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
36、 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 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 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 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 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 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 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 人仁孝恭敬
37、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 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 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略地下邳西 略:攻占B.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 劫:威逼、胁迫C. 顾上有不能致者 致:到达D.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 爱:吝惜8.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38、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B.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 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C.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D.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 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曾与门客一起刺杀秦始皇,却失误打中副车,于 是逃到下邳,结交游侠之士。B. 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
39、里外”,高帝让他选择留地的三万户,封张良为留侯。C. 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 争功的情况下,他自为“不敢当三万户”,对刘邦的封赏,他极为知足。D. 本文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张良作为刘邦的智囊之一,在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10. 翻译下列句子。(1)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 百余人何益? (2)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参考答案:7. C 8. B 9. B 10. (1)当初皇上多
40、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用处。(2)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3)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4)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顾上有不能致者”,意思是皇上不能招
41、致而来的。致,意思是招致,使到来。8.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臣等”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是“所以”的意思,一般放在句前,引出结果,前面要断开。“窃闻”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我们”,指说话的四个人,前面为断开。“恭敬爱士”是对太子的评价,省略的主语是太子,前面也要断开。“天下
42、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和前面的“故”意思用法一样,引出结果,前面要断开。因此选B项。9.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封张良为留侯”理解有误,原文中,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拒绝说“不敢当三万户,愿封留足矣”。张良拒绝了,他自愿分封到留地。10.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
43、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始,当初;上,皇上;以,因为;爱,偏爱;易,更换;虽,即使。第二句中,自,自愿;从游,跟随交流。第三句中,辞,顾及;让,谦让。第四句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见,表被动。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门客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
44、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他。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
45、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来争辩的。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
46、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们按照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四个人来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为客。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
47、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 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泪,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