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丽水市湖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1-3题。共 9分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
2、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桢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
3、。”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
4、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大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
5、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D吴桢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参考答案:1、D(不对,“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五段说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
6、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2、C(A太绝对化,“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错,文中是“可以说”和“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B张冠李戴,寒松漱石图不是董源的画作。D无中生有,黄庭坚评价的不是吴桢的竹画。)3、B(B描写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ACD描写秋或春的萧瑟凄凉,均显寒意,吻合本文信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烦恼结1922年前后,对于日后在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徐志摩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年代。其时,他正被“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处于种不可解脱的感情缠绕中。他是于1918年8月离开北京大学,转而到国外留学的。想当初,
7、在他颇有实业家气度和才干的父亲徐申如先生教诲影响下,聪慧有余而深沉不足的少年徐志摩也曾雄心勃勃,立志振兴实业,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他少年豪兴正浓,喜欢发议论,十四岁作论,纵谈唐朝时哥舒翰潼关之败的原因;十五岁后入杭州府中学,“聪明冠全班”,和他同学的郁达夫说,每次作文,他“总是分数得最多的一个”。想那时的生活,真是寸寸生光辉,少年陶醉在虹彩四射的梦里。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后,徐志摩选择的专业是社会学。行前,他曾作徐志摩启行赴美文分送亲友,以表示自己此去要学古人万里觅封侯的雄心壮志。文章漂亮夸饰,是地地道道的“徐志摩风格”:“耻德业之不立,遑恤斯须之辛苦,悼邦国之殄瘁
8、,敢恋晨昏之小节,刘子舞剑,良有以也。祖生击楫,岂徒然哉!”“摩少鄙,不知世界之大,感社会之恶流,几何不丧其所操,而入醉生梦死之途,此其自为悲怜不暇,故益自奋勉,将悃悃幅幅,致其忠诚”文情跌宕,一波三折,就文章说,确属上品,无怪乎当时就脍炙人口,到处传咏。但太夸太露,就有失坚实。太热烈了往往是不能持久的。不见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生命,瞬间便消灭,而永远沉默的东西才能保持永恒。初到美国时,徐志摩非常努力。他给自己规定了日程:“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曰问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完全是一个规矩学子剔励自重的样子。修完社会学课程,装满了一脑子的相对论、民约论,他又在美国按照规定的步
9、骤学习银行学、经济学、政治学。徐申如先生舍得花大钱,把独子送出国外,是准备要儿子将来在金融界、政治界讨出身的。这期间的儿子也的确没有辜负期望,努力上进,学业优良,还如一切青年志士一样,关心政治,喜欢讨论各种政治学说,后来出了名,被人称作“鲍雪微克”(即布尔什维克)。两年后,雄心勃勃的徐志摩放弃博士学衔的诱惑,转而到了英国。直到此时,他的志趣仍很专一。到英国来,他是想入剑桥大学跟哲学家罗素学习。那时的留学界有一种风气,作兴各自抱一个外国名人做牌号。如胡适之于杜威,梁实秋之于白壁德。好像是一种荣耀。老师出名,学生也跟着叨光。可以相信,徐志摩并不全是出于这种念头。他对罗素,崇拜的成分更多,称之为“二
10、十世纪的福禄泰尔”(即伏尔泰),他只想跟罗素“认真念一点书”。没有料想到,徐志摩被迎头浇了一瓢冷水。到英国后,罗素刚刚因为政治主张及私生活方面的原因,被剑桥大学除了名。这样,徐志摩想择师而学的计划也就落了空。要说,这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徐志摩像是遭到天大的打击似的。自怨自艾,颓伤、消沉、无聊,犹如一只渴望飞翔的鸟,猛地被折断了翅膀,匍匐在地上,望着无边无垠的长空,再也鼓不起劲头。生活失去了追求,精神也就失去了平衡。经过一番周折,他在剑桥大学挂了一个学籍,但往日那种精进不懈的劲头再也没有了。他苦闷、寂寞,孤苦伶仃地漫步在康河(今译为剑河)两岸。美丽的夕阳、田畴,益增他惆怅、迷惘之情。太孤
11、单了!孤单得心里发冷。他渴望慰藉、渴望温情,渴望心和肉体的贴近。19作者引用徐志摩那篇“启行赴美”的文章,这对塑造传主形象有何帮助?(4分)20在外国留学有着很好的环境,徐志摩却遇到了哪些“苦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陈述。(4分)21徐志摩后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画线句子所描述的那种心境?请简要分析。(4分)22像徐志摩那样,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烦恼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遭遇”此情此景时该怎么办。(6分)参考答案:19这能表现徐志摩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传主想消防古代(南北朝)祖逖他们闻鸡起舞,收拾当时动乱的局面。同时也表现了他锋芒毕露的个性,这也与后文其烦恼形 成映衬
12、。(2分)引用这些内容,能直接增加传记作品的真实感并展示传主的才华。(2分)20有雄心壮志,想振兴实业,却没有如愿。才华横溢,雄论迭出,却没有得以施展。有很好的口才,有雄厚的家庭资本,却没有在金融界或政治界成功。想跟哲学大师罗素学习,大师却被除名。(每要点1分)21留学美国时,思想进步,雄心勃勃;转而留学剑桥,本来想要有所作为的,导师罗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让他很不理解。(2分)这样的描述,既解释了专注内心的烦恼,又照应了标题。(2分)22徐志摩成长时定位较准,“只想念一点书”,如果我们也能如此,烦恼就会少一些;(2分)既要关心“窗外事”,又不能过多地将心事付诸“窗外”,老师罗素被除名是与徐志
13、摩无关的,如果他能及时调整心情,就不会触景生情,导致烦恼之“结”解脱不了了;(2分)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不能看到打击这么重,就感觉到“遭到天大打击”那般沉重,而是想到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以疏解“烦恼结”。(2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立正许行“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你算反动到底啦!”“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14、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
15、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一九四八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嗬!好家伙,政委把
16、问题提得这么高。“那么?”我问。“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立正题材虽小,但写出了作者高远的思想立意,寄托着他对历史的审视、反思与判断,写出了主人公令人忍俊不禁,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笑料,是一篇充满笑料的幽默喜剧小小说。B主人公与“立正”结下的不解之缘浸透了深刻的历史内涵人并非为“立正”而生,更不会专门喜欢“
17、立正”,然而如果生存之境迫使你不得不“立正”,那么“立正”也便成为你本能的生存选择。C主人公身上因为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或信仰问题,才造成他悲惨的命运,对平民百姓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应生存环境。D一个“立正”的动作,贯穿三十个春秋,大跨度地反映了大历史,大世界。从艺术构思和布局上看,立正确实给人云天独步,出神入化的感受。E小说的叙述客观、从容、平和,将理性与情感深藏于从容淡定中。给读者的感受是,一位惯看秋月春风,参透世道人生的老者捋须含笑,叙说一件久远的往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3)联系全文,概括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18、6分)(4)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待历史、对待人生的观点态度,试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8分)参考答案:(1)AC【A作者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看到了一个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之下的可怜的牺牲品,不是幽默喜剧类型的。C主人公并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或信仰问题,造成他悲惨命运的是疯狂的病态的年代。】(5分)(2)线索是“立正”。全篇贯穿以连环式情节链:不立正立正不想立正却立正因立正被打断腿轮椅上依旧立正。(或者说“文章应是插叙,开头是:不想立正却立正”也对。)(4)如果生存之境迫使你不得不“立正”,那么“立正”也便成为你本能的生存选择。在同情的背后,读者
19、不禁反思,反思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及命运。作为时代悲剧的缩影,故事主人公的不幸际遇只是千万个不幸命运者之一,摊开这千万个不幸命运者的悲剧画卷,在悲恸惋惜中我们不禁要问:是谁主导了这一切,根源何在?根源就在于社会,在疯狂的病态的年代,人的生存只能以条件反射式的形式存在。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是非曲直已不重要。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类现象,只不过不同的民族、时代各有其特色。在特定环境下,一切都会扭曲变形。其实,有史以来无论士人,还是官人、平民,既可杀,也可辱,更多的情况下只能随波逐流,通过改造自己,甚至扭曲自己,摧残自己,以自污的行为来适应环境。(8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20、分,共3题)4. 阅读项脊轩志选段,完成5-6题。(4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吾妻来归 嫁过来B吾妻归宁 回娘家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修葺D其制稍异于前 制度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其后六年 其制稍异于前 B余既为此志 为赋以吊屈原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乃不知
21、有汉D然自后余多在外 何为其然也参考答案: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简析 D。规模,形制。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简析B。作,写。(A代词,这;代词,它的。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D连词,但是;代词,这样)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22、,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
23、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节选自左传)(2)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
24、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25、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 执事,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C. 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D. 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26、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 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 烛之武能言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定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从而保全了秦国。D. 正如选文(2)中所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以“利”攻心,以“史”离间,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27、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参考答案:1. A 2. A 3. B 4. (1)现在他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要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若不是利益深深切合秦穆公的内心,怎能会像这样呢?【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远”指远方的国家,是“袭”的宾语,排除B项、C项。“郑”为“必知之”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句意:让军队辛勤劳苦
28、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故选A。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
29、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应是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结合文本内容“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分析可知,“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错误,原文中的烛之武的话有点责怨郑伯的意
30、思,而不是他真的才能低下。故选C。【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既”,已经;“封”,使动,使成为疆界;“肆”,扩张;“其”,代词,它的;“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指贪求的土地。(2)“非”,不是;“利害”,利益(偏指一方);“中”,切中、切合;“之”,的,助词;“若”,像;“是”,这样;“讵能若是乎”(反问句)。【点睛】参考译文:(一)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
31、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九月初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您也不好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动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
32、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撤退了。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
33、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
34、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
35、,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
36、,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彦回援
37、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8、)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B. 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C. 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相比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可密藏之,勿使人见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
39、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C. 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很器重。 D. 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2)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参考答案:参考译文褚彦回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
40、逃跑)。当时他父亲褚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褚彦回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褚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褚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褚彦回放下帘子不观看。又有一个门生偷了褚彦回的衣服,褚彦回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褚彦回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褚彦回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褚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
41、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褚彦回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褚彦回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
42、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褚彦回谋划诛杀他,褚彦回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褚彦回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褚彦回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褚彦回。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褚彦回未能禁止。褚彦回性格
43、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脾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对此,路标设计者和城市交通的管理者,还需再多用点心。归结
44、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_。划分责任错误,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定性不符合事实,应当修改为:_ 。参考答案: (1). 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2). 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8. 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农业知识的表达十分复杂,行业内的“缄默知识”、经验方法等要转化为数字表达十分困难。_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这些都导致智慧农业的业务门槛相对较高。智慧农业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_;但是科技巨头、上市公司更注重长期效益,他们将努力
45、克服困难,布局智慧农业。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_参考答案: (1). 农业数据个性化程度比较高 (2). 不易看到短期效益(或: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 (3). 智慧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或:智慧农业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属于衔接题型。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找到需要衔接部分的话题,注意话题一致性。然后分析上下文,抓住上下文的提示词语进行衔接。注意句式、语言风格、意境等的协调一致。本题第一空,句下文“在这个区域、这个品种适合的农业数据,在另一个区域、另一个品种未必适合”可知主语应是“农业数据”,谓语部分应是“
46、个性化程度比较高”;第二空,据上文“早期投入大,回收期长”以及后文的“长期效益”可知应填“不易看到短期效益”;第三空,这是一个总结句,全文围绕“智慧农业”这个话题在说,因此主语应是“智慧农业”,据“中国农业未来市场规模巨大,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可知谓语部分应是“发展前景良好”。【点睛】语句衔接题:第一,注意观察关联词。关联词后有时是对前文的总结,有时是文段意思的转折。第二,要记住前后呼应。一定要注意保持前后主语一致。9. (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有人说,现代人是知道范冰冰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范仲淹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陶喆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陶渊明的越来越少了; , 。 也有人说,现代人是知道两只蝴蝶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蝶恋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江南style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忆江南的越来越少了; , 。(1)全面理解材料意蕴,在横线处仿照前文补写两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