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8075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浙江省杭州市青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224题。(共15分)来源: / /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

2、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

3、。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

4、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

5、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22、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23、结合作品,请简要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24、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22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支持者(2分),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2分

6、),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23. 母亲是一个善良(关心丈夫)勤劳(或能干或坚强)、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5分,每点一分)善良体现在: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勤劳(或能干或坚强)体现在: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想过幸福生活体现在: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守旧体现在: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

7、,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24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不理解、害怕。(3分)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1分)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1分)当父亲接受我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1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瓷 葫 芦 王雪涛 刘家湾小学在一座大山里。山很大,只有一个村;村很小

8、,只有一所小学;学校更小,只有一位老师。 老师姓尚,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因为村里请不来老师,村长就又把他请了回来。尚老师不忍看着孩子没人管,二话没说,背上铺盖,提了一口掉了耳朵的铁锅就住到学校里了。尚老师对学生极严格,完不成作业的要用荆条抽手心。那荆条是山里特有的,柔软坚韧,能;盘成圈握在手里,山里的孩子都知道它的厉害,一条抽下去,手心像烙铁烙了一样火辣辣地疼。这天,二年级的赵铁锁没有交昨天布置的作业,尚老师问:“铁锁,你昨儿个放学干啥去了? “放牛。” “谁让你放牛的?” “俺爹。” “听我的还是听你爹的?” “听俺爹的。” “为啥?” “俺爹是村长。” “村长也是我的学生!”尚老师一听,拍着

9、桌子说,“伸出手!” “偏不!”说完,铁锁猛地冲出教室,头也不回地往外跑。 “你给我回来!”尚老师一边喊一边站起身追。但还没有走出教室的门就一头栽倒在地上。学生一看不好,惊呼着涌过来,几个胆小的女生吓得哭了起来,有学生飞快地跑去找人。一会儿工夫,村长领着一大群人来了,大家七手八脚把尚老师抬上板车送往医院。经诊断,尚老师患的是心脏病,已有几年的病史了,这次幸亏抢救及时。 几天后,尚老师又走上了讲台。他像往常一样环视了一圈教室,然后打开书本开始讲课。忽然像想起来什么似的说:“我的药在右边的衣袋里,如果老毛病又犯了,请大家帮我服药。”说着掏出药瓶让大家看了看,是一个小小的瓷葫芦,“我可不想死这么早。

10、”教室里一片沉寂。大家知道,这句话随时可能成为尚老师的遗嘱。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最认真。尚老师那天换了一身衣服,上课前就会特别提醒说:“今天我的救命葫芦在左上衣口袋里,大家一定要记准,千万别找错了地方。”学生就死盯着尚老师的左上衣口袋,好像那里真有能救尚老师的宝葫芦一样。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尚老师最忙。五年级的学生要升学,其他的学生又不能撇下不管,于是尚老师的小油灯常常亮到半夜。第二天起床,窗台上总是时不时放着一只熟鸡蛋,一把红枣,偶尔还有几朵野菊花尚老师爱喝菊花茶。而每当问起时,同学们却说不知道。 最近一段,尚老师发现班里老是有人迟到,好几次都是快到上课时间了,几个学生才气喘吁吁地赶来,身上

11、脏得像泥猴似的,脸上有时还挂有几道血痕。尚老师很生气,在这关键时候,居然有人敢贪玩。一天,已上课十几分钟了,赵铁锁脖子上挂着书包才出现在校门口。尚老师停下课,问他干什么去了。铁锁低着头,背着手倚着门框一声不吭。“铁锁,伸出手,”尚老师抓起荆条,要抽铁锁手心,“你老子我都打过!”同学们望着尚老师气得铁青的脸不知如何是好,一时间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尚老师,别打他了。”春妞站起来,“我们看你整天操心,又没钱给你买药,就趁放学到山上挖药材晒干卖给收购站,因为怕你知道了生气,所以没敢给你说。铁锁为了多挖些药材,还摔伤了腿。”春妞走到铁锁身边,挽起铁锁的裤腿,露出膝盖上的伤疤。 铁锁松开紧攥的手,手心

12、里是一只小小的瓷葫芦,他小心地捧着,像捧着一件稀世珍宝,眼里满是泪花。“尚老师,是我不对,不该惹你生气,你打我吧”铁锁哽咽着。 “尚老师,您别生气,是我让大家挖药材的。”班长壮子站起来,“我们怕你犯病,每人都买了药随身带着。”说着伸开手,手心里捧着一只一模一样的瓷葫芦。 一个,两个,三个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像一片小树林,每人手里都捧着一只瓷葫芦,教室里传来低低的啜泣声。 尚老师望着学生手里的一只只瓷葫芦,嘴唇动了动,两行热泪沿着饱经风霜的脸庞无声地滑落 (有删改)1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12、请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的作用。(6分)13、简要赏析赵铁锁这一人物形象。(6分)14、

13、尚老师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用荆条抽手心”,有人说,这是体罚学生,这一情节有损尚老师的人物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1、本文的线索是瓷葫芦。(1分)尚老师要用荆条抽学生手心,遭到铁锁的反抗,引发心脏病,为瓷葫芦的出现作了铺垫;尚老师出院后,提醒学生他衣袋里装有救命葫芦,如果发病,请大家给他服药;学生自发上山挖药,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装药的瓷葫芦,尚老师望着学生手中的瓷葫芦不禁泪流满面。(2分)由瓷葫芦串起来的这些情节,很好的表现了师生互爱的质朴感情。(1分)12、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2分)衬托了尚老师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2分)也从一个侧面反

14、映了山村教育的艰难现状。(2分)13、赵铁锁在老师行为的感召下由调皮的小孩子转变为关心老师的懂事的学生。(2分)小说开头,他自恃是村长的儿子,不服老师管束,并因此引发了老师的心脏病。这时的铁锁一个调皮的小孩。(2分)尚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行为,感动着铁锁,使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和同学们自发到山上挖药,摔伤了腿也继续坚持。第二次因迟到,尚老师要打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这时的铁锁已是一个懂事的孩子。(2分)14、尚老师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用荆条抽手心”,这确实是对学生的体罚,这说明尚老师教学手段有点粗暴、专制。(2分)但这体罚又体现出尚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的爱。(2分)同时,尚老师是

15、一个已退休的山区教师,他可能很少接触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2分)这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教育事业的落后,使尚老师这个形象更显得真实可信。(2分)3.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

16、”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环“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

17、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

18、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注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

19、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半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

20、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参考答案:1.D,区间主要在第一段。第一段有“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的结果”的说法,第三段开头又有“大系统内,系统之外”的说法。文章开篇就说“任何艺术”;而A项说“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概念的外延过小,以偏概全。B项对“艺术默契的稳定”归因不全,原文还有“同时,心理定势在起

21、作用”。C项与原文的说法混淆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是说,严重破坏“默契”(即变动),“那么依存关系趋于破裂”。2. C,区间主要在第二段。注意两处,一是“庞大”,一是“背离”。使用“庞大”的交响乐队,才出现“背离”太大的情况;而背离“太大”与“完全”背离又有差别。3. D,区间主要在第三段。原文有“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的说法,A项不正确。原文“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是已然,而B项“训练听力并改变”那是未然的东西,不能混淆现实与设想、或然与必然的关系。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只是探索的一种;并不如C项,绝对排斥传统的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或者它们之间的融合。10. C二、 古代诗文

22、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憙复举恭直言,特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

23、刑罚。许伯等争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24、。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注: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贳,sh,宽赦。4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B.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

25、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C.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D.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C.赙赠:

26、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D.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恭的祖先出自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27、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2)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参考答案:4C5A6D7(1)鲁恭召来亭长,多次告诫责令他归还他人的牛,(亭长)还是不肯听从。(2)鲁恭升任为侍中,皇帝多次在公余时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4本题考

28、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意,了解主要的人物、事件作为断句的依据。主要人物有恭,掾史,亭长,分别在句中做主语,所以在主语前断开,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A项断得过细,影响了句意的表达,故排除,选C项。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正确,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仔细比较原文,找到不同之处。D项,“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时间错位,“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意,再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逐字落实翻译。(1)句关键词有:“敕令

29、”,告诫责令;“再三”,虚指,多次;“从”,听从。(2)“数”,多次;“问以得失”,状语后置句;“异”,非同一般。【备注】(参考译文)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太尉赵憙仰

30、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多次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

31、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

32、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

33、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

34、,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

35、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36、(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37、”。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C. 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

38、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D 13.

39、(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2)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内省嗜欲”“外罢游幸”结构对称,“外罢游幸”前后均断开;“使”的宾语是“海内安静”,不要断开。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

40、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帑”的解释和“廪”的解释弄反,故选B。12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

41、否合理。题中D项, “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故选D。【13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求假于人:向人借贷,状语后置句;则:那么;鬻:卖;逋:逃跑;故:死;复补以少壮: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状语后置句;过:超过;以穆宗为贤:认为穆宗贤明。【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

42、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二十八年(1010),为右通进,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迁天成军节度使,徙为彰愍宫使。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

43、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诏令做四时逸乐赋,皇上夸奖他做的好。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伏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

44、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的利息之高,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者。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以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况且又有渤海、女真、高丽的合纵连横,以至于不时要去征讨。富家从军,贫穷的人当探子。加上又有水灾旱灾,大豆和谷子歉收,百姓因此日益困苦。这大概要算是外部条件造成他们这样的了。”提升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又下诏晓谕之:“文辞之职,乃是国家之荣耀,非才子不得担任。以你的文才学识,堪称一时大

45、儒,所以我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侍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笔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

46、“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5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