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育才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林谷芳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么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依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
2、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联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本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书法被首先联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犹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
3、特殊属性。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
4、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接以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
5、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摘自2010年9月26日的北京晚报,有删改)【注】 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文化节”而写的文章。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
6、地。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B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炼等有直接的影响。C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D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2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B语、文一定程
7、度的分离。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3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答:_参考答案:1D解析 D项因果倒置,“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不是“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的原因,而是具体表现。2B解析 A是书法的特点;C.是中华文明的特征;D.是中国认知思维的特征。3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使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或: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4C解析 A“伦敦骚乱”只是典型素材,和网络自由有逻辑关联,但两者关
8、系并非主要论题。 B文章涉及对互联网的利弊分析,但“利弊”二字表述太空泛,不精准,并不专指网络自由与法律监管的密不可分。D.中西价值存在网络交锋,但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略2.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有
9、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就会有
10、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了,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
11、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么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
12、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又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的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那声
13、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补记:据说,他并不如愿。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他发现,除了拉琴,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包括体力活-多年的校园生活,他已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人,毕竟要生活。(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小说第三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B “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C 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
14、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预先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D 小说的“补记”,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交代了他进入社会后难以实现“不拉琴”的愿望,照应题目,突出主题。E 这篇小说选取人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2) 第4段画线句“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这一句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3) 他为什么会在毕业考试演奏成功的时候说“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句话的含意(6分)(4) 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15、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参考答案:(1)答B 得3分,答D得2分,答E得1分。答A和C不得分(A第三段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C”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是他临场发挥的曲子。E说”选取人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不妥,是以最后一次考试这一生活片段为主中间插入了主人公从6岁开始学琴的漫长过程的概要交代,而这一部分占了小说近一半的篇幅。(2)这一句话与前边“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相照应,是小说前半部分的中心,指出他”有拉琴技术,但缺乏情感,如果能把情感融入进去,一定表现不凡这一句又预示着在音乐学院最后考试拉琴的极为成功,成为最优秀的一位,因为他这次是把自己的情感真的融入到琴里
16、了(一点3分)(3)因为他的毕业考试演奏成功,以后再也没有人强迫他练琴了,因而“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是他自己认为获得了个性解放、选择自由的宣言。同时也是他二十年被迫练琴不满情绪的释放。(4)(观点)作者要表现的是现在社会中被扭曲的人的以及对这种扭曲现象的批判。(理由)主人公在父亲的严格监管控制下练琴,技术好。但技术不同于艺术,没有情感的融入仅靠技术是不可能成就艺术的。而他恰恰对拉琴缺乏感情。作品极力渲染他拉琴技术好的同时又大写他的被迫无奈。这种个性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的积累的“最后释放”, 却也促成了他最后一次考试获得极大成功;但也是这种个性的压抑和不满情绪的积累的“最后释放”,使他在获得全校最优
17、秀的成绩毕业时却出人意料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是多么令人心惊!毕业了,他似乎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获得一直渴望的自由了,可是“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他就是这样被扭曲着:昨天,为了父亲,为了毕业,他必须去拉琴;今天,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去拉琴。他将永远得不到快乐。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艺术做出的选择。作者似乎就是要揭示这种芸芸众生的无奈,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批判的力量。略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秋以为期夏磊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
18、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
19、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
20、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
21、丽的怀念。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
22、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
23、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诗经
24、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18. 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
25、称。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B. 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C. 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D. 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20. 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1. 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22. 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6、?23. 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的一项是A. 边城中,傩送在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B. 平凡的世界中,文革过后,双水村村民闹秧歌。C. 社戏中,迅哥儿与小伙伴去邻村看社戏,偷煮罗汉豆。D. 红楼梦中,元宵佳节,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参考答案:18. (1). 春分 (2). 冬至 19. B 20. 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突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 21. “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
27、然质朴、乐观。氓中的女主人公自由率性、感情热烈。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 22. 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 23. D【1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本题考查了解文化常识。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诗句的内容对二十四节气的判定
28、。“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中国天文年历显示,3月21日零时15分24秒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是昼夜均而寒暑平,昼夜平分、寒暑平衡。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农谚有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该句中的“至日”,是冬至的意思。“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1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
29、术魅力。B项,错在“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考查。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0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本题考查欣赏
30、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划线句子是“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赏析:“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一句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一句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突出月亮触发情感的强烈作用,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2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的内涵的理解。结合本文,首先要理解先民们的“真性情”的内涵:自由率性、感情深挚
31、、自然质朴、乐观。因为文章倒数第四节这样说:“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氓这首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女主人公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由率性,感情热烈。【2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
32、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的深刻内涵和情感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阅读原文,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根据题意概括与秋“约定”的内容。“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最后一节:“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综上,第一
33、小题可以从蓼花、四季桂、自然、纳兰诗词、家乡的田野、诗经等回答“约定”的范围。结合文章对景的描写,对事的记述来回答第二小问的作者的情感,本文记叙了在家乡的许多件事情,有回忆花儿的,有读书的事情,有享受乡村田野夜晚宁静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点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
34、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2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D项,“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只是为了“凑趣”,并没有给他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
35、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
36、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
37、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杨维桢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造门纳履无虚日 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B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叙:撰写。C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D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 胄监:监察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
38、家云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B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C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
39、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5分)(2) 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5分)参考答案:4D(胄监: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A纳履:穿鞋,借指辞别。B纂叙:撰写。D蹈海:跳海)5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6B
40、(少年在楼上读书与性格无因果关系; “不调”指与人合不来。以至于十年不能与有矛盾的人和好。)7.(1) (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2) 因维桢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5分) (“以” “老文学” “币” “诣” 各占1分,句顺1分)略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1题。送胡叔才序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
41、目远去,若将浼己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遂能襃然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以予愚而从之游,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彼贤者道弸于中,而襮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然
42、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予即书其所以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释:襃然:出众之貌。 弸:充满。 襮:显露。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 谚:借口 B、若将浼己然 浼:沾染,影响 C、资而遣之,无所靳 靳:吝惜 D、不以予愚而从之游 游:出游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胡叔才的父母“教之笃”的一组是( ) 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 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资而遣之,无所靳 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 不悔,复资而遣之 不予愚而从之游 A、
43、B、 C、 D、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看似是交代友人胡叔才的家世,重点却是叙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B、胡叔才的父母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他读书,乡人指斥讥笑也不后悔,这的确难能可贵。 C、胡叔才尽管好学,“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但由于资质的原因,两次都名落孙三。 D、最后,作者借劝说胡叔才回去的机会,阐述了求学以“道”“艺”为本不以“禄”“位”为荣的道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显其身以及其亲。(3分) 译文: (2)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4分)译文: (3)因释然寤,治装而归。(
44、3分) 译文: 参考答案:8、D(游,交往)9、C(是“邑之豪子弟”的行为。是胡叔才求学的行为。胡叔才与作者交游。)10、C(“由于资质的原因”与文意不符。“遂能襃然为材进士”说明他学有所成,证明资质不错;“不合而归”“诎于不己知”,说明有才却得不到考官的赏识,这才是落第的根本原因。)11、(1)(胡叔才)一心想让自己显达,让父母也跟着显耀。 (2)俸禄和官位,是一般人追求并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 (3)(胡叔才)于是坦然醒悟,准备行装回去了。译文: 胡叔才,是铜陵的大族(子弟),(胡氏家族)世代以资财闻名。(胡氏家族)中的纨绔子弟把放纵、游荡当作自己主要的事情,规矩谨慎的人则努力多置田地以扩充
45、资产。这以前,乡中富有人家中有让子弟求学的,耗费千金的资财,最终没有成就。乡中那些富有人家以此为借口,再不肯出资让子弟求师学习,遇到读书人都指手画脚,远远避开,好像怕他们沾染了自己似的。即使是胡氏家族也是这样。唯独胡叔才的父母不这样,在胡叔才小的时候,拿出重金,聘请好的老师教他。等到胡叔才长大可以游学后,他的父母又出资财让他外出求学,一点也不吝惜。过了几年,和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没有考中回来了。乡中有一部分人公开非议,有一部分人暗中嘲笑。他父母更加坚定,不后悔,又拿出钱财让他出去求学。 胡叔才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为父母教导自己的诚心而感动,到处寻找有才能的人,向他们学习写文章,一心想让自己显达,让父母也跟着显耀。不几年,就优秀出众,有考中进士的才能,又与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