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064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

2、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

3、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4、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

5、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

6、述人格尊严问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B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

7、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2. B解析;A项应为论述的是伦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项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3. A解析:B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伦理道德为首要的价值取向。D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长者季羡林人们所见到的季老,总是笑眯眯的。他是那种初见之下

8、给人感觉特别慈祥的人。先生的学问确实很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长者。90年代,应该说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生活最为悲苦的日子。在这段岁月里,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离世,尤其是伴随了他大半个人生的伴侣,还有他最爱的女儿。1993年,他把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老祖和宛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但就是在这几年里,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他有许多的朋友,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大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样对待。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

9、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所有认识及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对他的品德和人格无不交口称赞,称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他的仁爱和善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1995年的一天,85岁高龄的他同往常一样,照例清晨4点起来读书、写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晨读和写作到6点多钟。忽然,他发现自己已将房门锁上,而钥匙却在门外的另一个房间。其实,他只需要给他的哪一位学生或助手打个电话,从外面打开门就行。但季先生认为时间太早,不便将别人从梦中唤醒。他竟做出了一个壮举:打开窗户,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这一件小事,足以显出季

10、老遇事替他人着想的精神。类似的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衣着简朴,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走上前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11、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季羡林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有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对家乡却舍得花大笔的钱。他曾经捐款给村里的学校和卫生室,让学生少交一点学费,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乡亲们治病时少花一点钱。几十年来,他一直给村里的小学寄书。非常奇怪的是,季羡林寄的图书都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季爷爷怎么知道他们爱看什

12、么书呢?原来,季老总是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孙子孙女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让孩子们当参谋。进入老年的季羡林,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年人看待,他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他尤其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几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期间,他都愿意找年轻人一起吃饭。工作人员对季羡林也没有生疏感,大家常常在吃饭时互开玩笑,笑语连天。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他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他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静水流深。季老并不是善谈的人,它更多地是用他的笔来书写他的人生感悟。他是在喧嚣的人生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他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愈发能够在学术与生活中

13、游刃有余。(摘自于清季羡林画传)1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季老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虽然朋友很多,但无论地位高下也都一样看待,足见他博大的胸怀。B. 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尽职尽责地看管行李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待。C. 为了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家乡的学校和卫生室,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水平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D. 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助自己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季羡林先生可谓用心良苦,这个细节展现了季老的慈爱之心、善义之举。E. 本文通过记述季羡林先生一些生活事迹,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品和客

14、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形象。16. 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17. 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18. 文中用“静水流深”来评价季老,对这样的评价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5. DE 16. 几位亲属去世,季老尽管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但内心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对待朋友,无论长幼贵贱,季老都一视同仁。在一些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对他人的仁爱和善意,如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看管行李。 17. 季老的朴厚,表现在他生活的简朴上。季老的朴厚,表现在他对家

15、乡人民的真诚的关心上。季老的朴厚,表现在他谦和待人,始终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 18. 理解“静水流深”:人生态度客观平静,学术和生活游刃有余;职位高,姿态低;底蕴丰厚,不肆张扬;感情深沉,从容淡定;排除喧嚣,潜心钻研;学问精深,为人低调等。文本内容分析提示:在几件生活小事中显出慈祥而有人情味的一面;学问、地位高,但慈让无私;在平淡的待人接物、日常小事中显示出人性的高贵;他历尽磨难,亲人离世,尽管悲痛,却能保持平静的心态;自己生活俭朴,却一直捐款寄书,显出仁爱与博大;学术泰斗,却心态年轻、平易近人,与年轻人、工作人员和谐相处等。认识:略。能针对这种品质进行评价、谈启发或阐述意义即可。15. 试题

16、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笑眯眯”不足以表现“他博大的胸怀”;B项,“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待”的说法错误;C项,“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捐钱”,强加因果关系。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查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

17、有人情味的长者”,如文本第2段“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离世,”“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第3段“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第4段“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等。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目问: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作答时围绕“朴厚”进行信息筛选。从他的生活与品行上考虑,如他在生活上简朴,他对家乡人民真诚的关心,谦和待人等。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题目要求理解季老的“静水流深”

18、,作答时要扣住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他的平常的生活小事中,从他的工作、做学问中,从他的平淡的待人接物、人生经历中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针对这种品质进行评价、谈启发或阐述意义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归来女真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

19、。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

20、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

21、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

22、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

23、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

24、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E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2) 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3)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AE(2)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第二处是对

25、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回归原文,从内容主旨

26、、思想情感、重要句子含义作用、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多方面考虑。A项,说冯秋萍“愚昧无知”错误,从全文来看,这反映的是冯秋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E项,“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把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点睛:解答环境作用题,从

27、两个方面做起:首先,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可以这样组织语言: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人物(烘托,映衬)。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其次,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不能只答专业术语,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3)试题分析:解析题目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效果角度。二、 古代诗文阅读(3

28、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

29、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

30、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者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白居易三游洞序【注】无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知退:白行简的字。“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

31、经由的渡口。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仄径曲以上。 仄:狭窄B扣之,其声如钟 扣:敲击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到,往D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备:详尽5. 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B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D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中一石,乳而下垂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櫆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B前文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

32、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觉,有“如钟”“如磬”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的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C由于白居易的序和他们的诗题为“三游洞”,这个洞便以此为名。后来,欧阳修和黄庭坚曾一起游历三游洞,并且都留下了与三游洞有关的诗文,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等三人称为“后三游”。D两段文字都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7.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3分)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

33、人亦无以亲炙其光。(3分)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3分) 8.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参考答案:4.C (适:恰好)5.A (“出则豁然平旷”不能表现“道路难行”。)6.C(欧阳修和黄庭坚不是一起游历三游洞的。)7.(1) (我们) 一直爬到山顶,又用绳子拴住从上面高处滑下去。(得分点:“穷” “缒”“ 危”)(2)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领略到美好的风光了。(得分点:“顾”译为“然而

34、、不过”均可。“见”“炙”)(3)“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深深叹息的(事情),难道只有这件吗?(得分点:“喻”译为“说明、明白”均可。“太息”“独”)8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从汉代以来,治国的方法不是从儒学那里来的,因而扰乱天下的人很多。晋因为崇尚老聃、庄周的学说而亡国,梁也因为信佛而亡国。没有谁去匡正他们。五百年以后出现了韩愈,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参考译文:【甲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二十里陆路,靠近江的南岸,就是人们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

35、,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从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走曲折的山路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山顶用绳子拴住从高处往下滑。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了,有一块大石头遮蔽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列房子一样。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别馆。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出,敲它就会发出像钟磬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与土间杂着,撞它就会发出鼓音般“逄逄”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

36、与诸位朋友在洞内放声高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苍翠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调任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微之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留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录这件事。我想到自己,感到好笑,是谁排斥我吗?是谁让我流落离散到这里的呢?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学使陈

37、公的儿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缘由,他因为守着官位不能一起来。即使这样那么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大的人物,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会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偶尔来偶尔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即使是这样,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摩肩接踵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直接受到美好风光的熏陶了。唉,这难道是一个人的不幸吗?【乙文】不久,(我们)一夜没有睡觉,等到天明

38、即将离开,怜惜这里风景奇异不忍离别,(于是)一面叹息着一面谈话。白行简说:“这里的环境美到了极点,世界上还能有几处呢?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深深叹息的(事情),难道只有这件吗?难道只有这件吗?”元微之说:“这句话的确说得对啊!况且我们三人极难相逢,而此美景也极难遇见。现在这两件事都在这里实现了,怎么能没有文章记载此事呢?请每人赋古体诗二十韵,写在石壁上。”于是命我作序记叙这件事情,又因为此地是我们三人初次游览的,因此题目就叫做“三游洞”。洞在距离峡州二十里的北峰下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想让后来有

39、寻幽览胜爱好的人知道这个游览胜地,故而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情。略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40、:“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

41、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0.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 赐,而志不远矣 某所,而母立于兹D. 人之不我信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11.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A. 予一以贯之B.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

42、叔齐C. 吾何为于此D. 人之不我信也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 颜回认为正确的

43、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13.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3)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D 13.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早上起来,暗中

44、跟踪到丈夫所去的地方,全城没有人停步跟他说话。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文言虚词的方法。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表顺承连词“那么”;后表转折连词“却”。B项,前表顺承连词“就”;后副词,表条件“才”。D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为近指代词,可译为“这”。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调整后句式应该是“予以一贯之”; C项,调整后句式应该是“吾为何于此”;D项

45、,调整后句式应该是“人之不信我也”。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识别特殊句式第一要把握句意,第二平时要熟记各种特殊句式的标志,这样以利于辨别。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

46、“使”是“假使”的意思。故选D。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得分点为:(1)“道”:学说;“纲”“纪”:本义是法度,这里是动词,用法度来规范;“统而理”:用道统来治理;“为”:表示被动,译为“被”。(2)“修”:美好;“不用”:不被采用;“丑”:耻辱。(3)“蚤”:通“早”,早上;“施”: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第一个“之”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第二个“之”到,所之,到的地方;“国”:国都、京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