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061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孝感市邹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东夷文化是聚居在今山东及其周围地区的古土著民族-东夷族创造的文化。东夷族创造的史前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华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此应当说明,“华夏文化”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华夏文化是指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虞、夏、商、周为主体形成的族群)所创造的文化,亦即先秦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的文化。广义的华夏文化指我国古代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为中心,包括周边各族所创造的文化在内的文化综合体。从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依据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大量发掘和有关文献记载,证明东夷人所

2、创造的史前文化,在起步时间上,并不比中原地区晚;在发展水平上,也并不比同期的中原地区落后,有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的地位,有些方面则至少是与中原地区文化同步发展的;在影响方面,当然是相互的,但是在前期其主流则是东夷文化积极主动地影响着中原地区的古文化。也就是说,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的文化是自东向西发展的。到了商周以后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他古老文化发达以后,开始发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一直到后来,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了齐鲁文化中去。同时,我们也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华民族古文明的起源问题上,东夷文化是源而不是流,是本而不是末。东夷文化涉及区

3、域较广,其部族支系多而复杂,到孔子时还有“九夷”的说法。在已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中,还很难确定哪个地方是东夷的文化中心或者称之为“东夷文化之都”。如果据现有资料作比较,要确立一个最可能的地方的话,可能是青州。周建立之后,封其功臣姜尚到海岱间(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建立齐国。姜太公对东夷人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政策,齐国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1992年春,在青州何官镇凤凰台遗址东南的臧台遗址附近,出土了一件翘角如飞燕翅膀的房屋建筑构件,其上镶嵌有多条荧光闪亮的贝壳,被称为“嵌贝砖”。它被建造在宫殿的最高处,当太阳光照射时,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房顶建造得如此考究、壮丽

4、辉煌,可见齐国经济的发达程度。随着国力的提升,各种娱乐活动在齐国流行起来。滥竽充数的故事虽被贻笑大方,但竽这种乐器在海岱间流行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至于斗鸡、走犬,在考古发掘中也经常发现。2004年,在青州一处遗址还出土了一枚象牙质的骰子,同墓还出土了方形博具、投壶、琴。齐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极为发达。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半岛齐属之地就与朝鲜半岛有着繁多的贸易往来,齐桓公时相国管仲就提出了向东经营开拓的战略,欲使经常有商业往来的朝鲜臣服:“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轻重)。齐国的货物堪比“武器”。随着20世纪以来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东夷文化的研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5、之一。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受国内外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斯年和徐旭生两位学者就对东夷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让他们声名鹊起的两部名作。他们二人都把东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形成尤其是汉民族形成的支柱之一来看待,这种观点在当时就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其后的东夷文化研究中,他们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认证和肯定。(选自东夷之都,有删改)6.关于“东夷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广义的华夏文化角度而言,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子文化,并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融合到齐鲁文化。B从狭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文化

6、先进的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C依据考古发掘和有关文献记载,许多学者认为,东夷人所创造的史前文化在起步时间上比中原地区早得多。 D在中华民族古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前期都是东夷文化影响中原文化,商周后则是中原文化反转过来影响东夷文化。7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东夷部族支系多而复杂,到孔子时还有“九夷”的说法,所以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最有可能的“东夷文化之都”是青州。B嵌贝砖、骰子、方形博具、投壶、琴等文物在青州出土,滥竽充数的故事发生在齐,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齐国经济发达、娱乐活动流行。C20世纪考古事业的发展,推动了

7、对东夷文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东夷文化的研究,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D傅斯年、徐旭生两位学者都将东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形成,尤其是汉民族形成的支柱之一来看待,这种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的蛋壳黑陶杯,“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显示了东夷人纯熟的烧窑技术,证明东夷文化在发展水平上领先于中原地区古文化。B.春秋时期,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此文中管仲给齐桓公提出的“朝鲜可得而朝也”的策略却不属于武力征伐。C.公元前517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齐国,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

8、得益于当时东夷发达的音乐文化。D.在研究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中,考古发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东夷文化研究中某些不确定的推测,还需要更多考古发现的支撑。参考答案:6.(依据原文,至少是在“商周”后东夷文化才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并不是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原文说的是“并不比中原地区晚”,不代表是“早得多”。原文“在前期其主流则是东夷文化积极主动地影响着中原地区的古文化”,“主流”影响,而不是“都是”东夷文化影响中原文化。)7.(强加因果)8.(“有些方面领先于中原地区古文化”)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

9、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

10、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

11、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

12、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

13、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14、的丙项是A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文章

15、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参考答案:答案:(1)A C(2)

16、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3)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4)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

17、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考点】散文阅读【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2)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3)考查对作品技巧的分析能力(4)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探究能力【解答】(1)A选项

18、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的美C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2)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原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九段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3)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

19、作用,第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4)此题是探究题,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中注意:“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20、”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6题“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

21、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

22、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23、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

24、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注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

25、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7.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

26、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参考答案:6.【答案】C7.【答案】D【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8.【答案】D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

27、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

28、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兼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

29、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日知录集释,有删节)注:小宛:见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诗中有“我心忧伤”、“毋忝尔所生”、“教诲尔子”等句。 吴子:战国时

30、期吴起所著的兵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隅,角落B弃礼义,捐廉耻 捐:舍弃C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获得D由佖之黩货也 黩:滥用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行己有耻”思想的一组是善乎,管生之能言也!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A B C D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传统道德伦理的文化中,“礼义廉耻”是一个集中成果和体现。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

31、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根。B顾炎武以松柏精神自况,大节不亏,正气凛然,永远拒绝不良风气。他认为,在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而最无耻的就是背叛民族立场、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他把士大夫之变节行为,称为“国耻”。C在顾炎武看来,人有羞恶心,就可以不做有悖于人性的事情,偶尔做了也会感到痛心疾首迅速加以纠正;如果一个人没有羞恶之心,寡廉鲜耻,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羞恶之心,那他也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

32、D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把这些东西最后都退了回去。而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被羌人怨恨,羌人看到张奂正直廉洁,都被他的威严、正直的品格感化。11为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断句 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12将原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2)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 参考答案:8D 9B 10D11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

33、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4分,断错和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12(1)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些昏暗的日子中,确实不曾没有特别清醒啊!(“己”“固”译对2分,大意对2分) (2)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使”、最后一句意对2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太史公日: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

34、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谴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生:或隐而不一见。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嫠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暖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苟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互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

35、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懦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玢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36、) 注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陵迟:衰颓。刑名:刑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是修起礼乐 修起:整理 B.小者友教士大夫 友:结交 C及至秦之季世 季世:末世,末年 D夫齐鲁之间于文学 文学:文学作品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世以混浊莫能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学者独不废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未有进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西汉王朝建立后,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虽然当时天下战乱

37、尚未止息,但是儒生们也能够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B.司马迁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总是禁不住发出慨 叹,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对几百年儒学兴衰的回顾。C.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受排斥,最终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不过此前齐鲁一带,孟子、苟予等人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D.到高祖皇帝刘邦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而当时鲁国中的儒生们f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体理了古代圣人的风范和鲁地的社会风尚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6分) 译文: (2)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4分) 译文:参考

38、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

39、,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

40、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注】 尪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B.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C.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D.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1、A. 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B. 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C. 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D.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是国别体史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B.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

42、,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C. 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D. 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参考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返归(家乡),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2)每次审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

43、种事而违反本意呢?【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臣揆宁前后辞让意”中“前后辞让意”是“揆”的宾语,“揆”意思是“揣测”,中间不需要停顿,排除AC两项。“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中的“志行”即“志向与行事”,“志行”

44、是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分为魏书、蜀书、吴书”解说错误,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才合为一书。故选D。【12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C项,“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唯

45、宁晏然若将终焉”,管宁不知此事,当然就不存在“坚决辞让没有接受”。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中国”,指中原地区;“客人”,指客居的人;“晏然”,安闲自在的样子。(2)“省”,审读;“嘉”,赞许;“岂哉”,哪里呢。【点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

46、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 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 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