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056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常德市大湖口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

2、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

3、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札,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

4、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正是文

5、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B. 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C. 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D. 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

6、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分析到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是“以治其国”。B. 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C. 文章以并列的方式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D. 引用论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各种例子,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使论述更具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论是越王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

7、希望通过礼仪定式和礼制规范划分人们的等级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梦想。B. 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C. 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D. 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参考答案:1. D 2. C 3. D【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8、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分析有误原文“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把范围扩大到“百越”。B项,“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分析有误。原文倒数第三段是在假设条件下把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而“最初”的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C项

9、,“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分析有误。原文“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的标识”,所以并不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故选D。【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C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有错,文章没有论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

10、细心和耐心。D项,“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分析有误,因果倒置。原文“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

11、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

12、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

13、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

14、改)6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

15、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C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参考答案:6B 7C 8C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

16、,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故考生应到文中圈出比较“诗”与“歌”的内容,然后再与选项比较。选项A中,“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这一内容在文中不存在;C项涉及的段落较多,主要在倒数后三段;D项在最后一段。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辨析。C 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 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

17、”,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学#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本题,应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别。C项,“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中“重点论述了诗”不对,本文只是论述了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米赵 新和其他主食比起来,米饭,我是天天吃顿顿吃也吃不烦吃不厌,媳妇叫我“米虫子”。可是有一个问题很是让人添堵:米里的沙子太多,吃饭时总是很响亮很清脆地硌牙,碗里像有炸弹似的,吃得小心翼翼,吃得提心吊胆,吃着吃着吃出

18、一肚子火,扔下饭碗了事。下顿饭还是这样。我非常向往买些不带沙子的米,吃个放心,吃个坦然,吃个舒畅,吃个欢喜。有一天单位组织下乡,先到了某个县城,又从这个县城下乡到了某个乡镇。这个镇子很大,恰逢集日,街市上人山人海,叫买叫卖,非常热闹。我在农贸市场挤挤碰碰地转悠时,看见一个老汉蹲在那里卖米:那米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弯下腰细看细瞅细挑,没有一粒沙子。戴上花镜再看再瞅再挑,还是没有沙子请了几个人帮着看帮着挑,仍然没有沙子。我很兴奋,我很激动,忙问这米怎么卖。老汉郑重其事地报了价钱,并且申明这米是自家产的,价钱虽然偏高了些,却配得上米的品质。老汉问我要多少,我说:“豁出去了

19、,要你100斤!”老汉很严肃地说:“同志,我这人光明正大,不遮不瞒,不欺不诈,你要100斤,我只能给你98斤。”我说:“老哥,别呀,2斤米我能做好几顿饭呢!”老汉顺手提过旁边的一条口袋说:“分量保证给够你,另外2斤就是这里边装着的沙子。”我大吃一惊:“沙子?”老汉平静如水:“沙子。”我看一眼,那沙子也是米粒般大小,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如果把这样的沙子和米混在一起,肉眼凡胎,断然看不出来。我说:“老哥,我光要米不要沙子。”老汉很憨厚地笑了:“同志,对不起,那我这米不卖。”我说:“不卖?那你咋不把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他说:“那不是坑人么?”我说:“你这也是坑人呀!”他说

20、:“这坑和那坑可不一样。这坑是明着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问心无愧;那坑是暗里坑,我怕有人骂我坏了良心,掘了我家的祖坟!”想想是这么个理,人家叫明唱响了,你完全可以不买嘛。又往深刻之处一想,就觉得这老汉很真诚很老实很厚道很可爱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他不搞惟妙惟肖的伪装,不作浑水摸鱼的手脚!老汉60岁左右,一张松弛的皱纹纵横的脸,一双结满老茧的手,嘴唇上的胡须丛里还有一粒黄色的饭渣。他的鞋也破了,露出半个脚趾头。我说:“老哥,这米我买。”随即给了他100斤大米的钱,要了他98斤的米。老汉拉住我的手:“同志,你先别走,你还没要我那2斤沙子哩。”我说:“我不要你的沙子!”老汉把钱退给我

21、:“你不要沙子,就把大米还给我,我不占这份便宜!”我愣了。心想,这人真是有脾气,不要他的沙子他还不依!老汉说:“我的沙子也是钱,那是经过加工的;你拿回城里种花养草,喂鸟喂鸡,比大米用处还大哩。”看着他固执认真的样子,我就要了他2斤沙子。午饭以后我又来到了集市上。走到卖米老汉那里,我突然看见有好几个人把他抓住,正推推搡搡地押了他在街面上走。秋风萧瑟,黄叶飘零,那老汉的脚步踉踉跄跄,留下一路汗腥。押着他的人愤怒地斥责:“光天化日之下,你竟敢明目张胆地坑害顾客,让人家买你的沙子!”又一个说:“你把那沙子掺和到米里卖,不就没事了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22、. 小说开头细致描摹“我”吃米饭怕吃到沙子的神态。写“我”对不掺沙子的米饭的渴望,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B. 小说中的“我”弯腰细看、戴上花镜再瞅、请人帮着看,这一系列的做法既体现出对大米质量的不放心,又暗示“我”在以往买米的经历中常吃亏上当。C. 小说在叙述老汉与“我”的对话时,用了“郑重其事”“严肃”“平静”“憨厚”等词对老汉进行神态描写,突出他光明正大、不遮不掩、老实木讷的特点。D. 小说中的“我”既是古诗的讲述者,让读者感受真实可信;又是故事的参与者,由于“我”有爱吃米饭的特点,小说情节得以往下推进。E.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寥寥数笔,但意蕴颇丰,作者用“秋风萧

23、瑟,黄叶飘零”,既为深秋季节的写实,又为突出老汉的惨淡生活。8. 小说在写到大米和沙子时都用到了“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的语句,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老汉卖米不掺沙,却又把沙子明码标价和米一同售价。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参考答案:7. BD 8. 这样描写大米,可以突出“我”对它的满意,同时也表现出老汉的诚实。这样描写沙子,既说明它是老汉为顾客着想细细加工过的,是有用之物,又因其完全可以鱼目混珠,但老汉却不这样做,突出老汉的美好品质。 9. 示例一:老汉的行为值得同情。首先,卖米收入微薄,老汉“鞋破了,露出半个脚趾头”,生活困窘,为了生

24、计而不得已才这么做,其次,“我”吃米饭时常吃到沙子,可见米里掺沙是普遍现象,老汉要生存,又不想违背良知,实在无奈。示例二:老汉的行为可以理解。(如果答成“值得肯定”或“值得称赞”,不得分),首先,老汉为生计虽将沙子与米等价出售,但他不把沙子掺到米里,不影响购买者食用。其次,老汉售卖的沙子经过要选加工,是有用之物,这和其他商贩所掺的沙子不同;再次,老汉明确告诉购买者实情,这已不再是欺骗,只能说是为了谋生变相的涨价。示例三:老汉的行为是错误的,首先,“明着坑”也是坑,坑人总是不对的;其次,强迫消费者按米加买他的沙子,属于强买强卖行为,不可原谅。的情节发展、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点睛:向

25、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建康平,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位扬州刺史,加都督。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

26、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临汝侯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奔溃,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门不可夜开。”宏无辞以对,乃缒食馈之。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

27、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伴于齐东昏潘妃,宝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卷五一)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 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 容止:仪容举止 B.

28、 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 捐:捐助 C. 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 贳:宽容 D. 死家诉,有敕严讨 敕:君王的命令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萧宏“纵恣不悛”的一组是( ) (3分) 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 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 免宏者王者正法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A. B.C. D.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萧宏相貌出众,宣武之难时,兄弟被捕,是一名叫释惠思的道人把他藏匿起来才逃过一劫。B.天监四年,萧宏受命统率大军北伐,尽管装备精良,但他畏敌如虎,梁军营中因暴风雨军心大乱,他率先逃亡,导致梁军溃

29、败。C.京城附近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有人夜晚图谋行刺武帝,也称受萧宏指使,令武帝痛心不已,萧宏害怕得磕头认罪。D.萧宏屡受弹劾,生活放纵无度,却荣华富贵不断。他的所作所为,与梁武帝的纵容偏袒是分不开的。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3分) (2)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3分) (3)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3分) 参考答案:9、B(捐:抛弃)10、D(是表现萧宏胆小怯懦,临阵脱逃。是萧武帝的话,表现他对萧宏的纵容。)11、C(萧宏并没有认罪,而是辩解“不是这样的”)1

30、2、(1)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鲁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恃”1分,“辄”1分,句子大意1分)(2)但是萧宏放纵妄为不思悔改,奢侈过度,仿照皇宫的样式修造府第。( “悛”1分,“拟”1分,句子大意1分)(3)其它山珍海味充足有余,后房姬妾吃不完,都扔到路上。(“盈溢”1分,“诸”译为“之于”1分,句子大意1分)参考译文: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动作举止都很优雅。出仕南朝齐为北中郎将桂阳王功曹史。当他哥哥萧懿被害时,兄弟们都被逮捕。道人释惠思将他掩藏起来。等梁武帝大军沿江而下,萧宏到新林去迎接。建康平定后,他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梁

31、武帝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为扬州刺史,并加都督。 天监四年,梁武帝下诏命令萧宏都督诸军入侵北魏。萧宏作为梁武帝的弟弟,所领诸军都器械精新,军容十分严整,北方人认为是一百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九月,驻在洛口的梁军溃散,萧宏丢弃军众逃走。这一夜下暴风雨,梁军惊乱,萧宏带数名骑兵首先逃走。诸将寻找不到萧宏,就四散而归。丢弃铠甲,扔下矛戈,河流田野,到处都是梁军的兵甲辎重。患病者都被抛弃不管,强壮的将士仅仅得以脱身。萧宏乘小船渡过长江,夜晚来到白石垒,叩城门请求入城。临汝侯萧渊献登城对他说:“百万大军,一下四散奔溃,国家的存亡还尚未可知。恐怕奸人乘机作乱,城门不可在晚上打开。”萧宏无言以对,于是城上吊下

32、食物来让他们吃。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鲁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敕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制书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将吴法寿正法,为死者偿命。御史台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职务。武帝说明道:“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是王者正法,允许所奏。”萧宏自从洛口大败之后,常怀惭愧愤恨之心,京城附近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因此,他屡次被有关部门所弹劾,梁武帝每次都加以宽恕。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要到光宅寺去,有人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梁武帝将要走时突觉心中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被

33、发觉后,这人宣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的人才胜过你一百倍,作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象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是过于愚笨了。”萧宏叩头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于是因罪被免官。而他放纵妄为不改,奢侈过度,仿照皇宫的样式修造府第,后庭有数百千人,都是从天下精选而来。他所宠幸的江无畏的服饰器物与齐东昏侯潘妃的相似,宝贵的鞋子价值千万。他喜好吃鲫鱼头,经常每天要进三百条鱼,其它山珍海味充足有余,后房姬妾吃不完,都扔到路上。普通元年,迁任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从前一样。普通七年四月去世。自从他得病到去世,梁武帝七次前去探视。萧宏死后,梁武帝下诏追

34、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赐给谥号称靖惠。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

35、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二十四年,宗王乃颜

36、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3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B.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C.

37、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D.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3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B.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C. 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

38、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3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接近;在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上器重。B. 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名利。朝廷封他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C. 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

39、罪的才能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从严把关。D. 安童对待宗室,用心良苦。那些因受牵连而入罪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但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有人便在皇上那里说安童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人格低下,不理解安童。参考答案:31. C 32. D 33. D【3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世祖”为“亲讨平之”的主语,其前停顿,排除AD;“自”解作“从”,“自左掖门出”为完整结构,前后停顿,排除B。本句大概意思是:宗王乃颜反叛朝廷

40、,世祖亲自讨伐平叛。(以前)受牵连入罪的宗室,皇帝命令安童查究审问,多数宗室被平反。有一次,安童从朝堂上下来,从左掖门出宫,那些被免除罪责的宗室争着迎上前表示感谢,有的还手执马缰绳扶他上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故选C项。【3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故选D项。【3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41、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D项,“那些被平反”错,原文第四段“多所平反”;对“小人”意思理解错,“汝等小人”中的“小人”指没有见识、气量狭小之人。故选D项。【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

42、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辅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她回答说:“每次退朝时,他

43、一定和老臣们讲话,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以法处置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的话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别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轻视朝廷”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

44、:“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至元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连年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他一两个,不能显示对他们的惩罚皇帝下诏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议,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应该按照旧例上报待批(处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十三年夏,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这样的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就定吧,这是你们的职责”安童上奏说:“最近听说皇帝您希望依靠近臣为您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近臣行为不法,听从人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帝您裁定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自有明确的规定,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

45、执行,(另一种翻译:那些特别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同党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皇帝说:“你说得对今后若再有像近臣那样徇情枉法者,不要任用;有妄自上奏的,就来告诉我”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叛朝廷,世祖亲自讨伐平叛(以前)受牵连入罪的宗室,皇帝命令安童查究审问,多数宗室被平反有一次,安童从朝堂上下来,从左掖门出宫,那些被免除罪责的宗室争着迎上前表示感谢,有的还手执马缰绳扶他上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有人趁机向皇帝说:“诸位王室成员即使有罪,都是皇室的近亲,丞相虽然尊贵,也只是人臣啊,为什么违逆不敬如此啊!”皇帝很久才说:“你们这些没有见识、气量狭小之人,哪

46、里理解安童所作所为的用意呢?安童故意侮辱他们是让他们改过自新啊”三十年春正月,安童因为疾病死在京城乐安里的府第里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卞望之,济阴人也。望之断裁切直,有名誉。成帝即位,行登基大典,司徒王导以疾不至。望之正色于朝曰:“王公岂社稷之臣邪!大典之际,宁是人臣辞疾之时!”【】闻之,乃舆疾而至。时上召乐谟为郡中正,召庾怡为廷尉评,谟、怡各称父命不就。望之奏曰:“若人各私其子,则为王者无人。如此则先圣之言废,君臣之道散。谟父广以平夷称,怡父珉以忠笃显,受宠圣世,身非己有,况及后嗣而可专哉!若顺【】之意,则人皆不为郡中正,人伦废矣。顺【】之意,则人皆不为廷尉评,刑辟息矣。一切不得以私废公。”朝议以为然。望之勤于吏事,以褒贬为己任,欲轨正督世,不肯苟同时好,然性不弘裕,才不副意,故为诸名士所少,而无卓尔优誉。或谓之曰:“卿恒无闲泰,不亦劳乎?”望之曰:“诸君恢弘道德,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望之而谁!”时庾亮将征苏峻,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征之为大司马笼其心释其权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为恶滋蔓不可复制此晁错劝汉景帝早削七国事也。”众臣皆无异。望之固争,谓亮曰:“峻拥强兵,多藏无赖,且逼近京邑,若为司马,危及朝廷。宜深思远虑,恐未可仓卒。”亮不纳。后峻果称兵。诏以望之为领军将军,望之率众与峻大战西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