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041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衡阳市市铁路第一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

2、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闽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

3、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

4、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

5、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1. 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B. 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的果核。C. 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D. 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玩核

6、,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B. 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C. 核雕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他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使核雕在市场上行情始终看好。D. 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美丽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借助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记述甚详,而使其广为人知的是核舟记选入了新中国的中学课本。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清朝中期以后,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在手中把玩一些橄榄核和胡桃核的核雕,核雕玩品除了具有欣赏价值还兼具了健身的功

7、用。B. 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升值取利。C. 核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装饰物和点缀品,到把玩品、欣赏物再到可升值的收藏品这样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D. 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加上核雕艺人们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核雕技艺应有很好地发展空间。参考答案:1. A 2. D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A项,扩大范围。由原文“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8、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可知,核雕中的桃核、杏核和橄榄核雕在明清时期才因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境界被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故选A。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不正确,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动

9、手雕刻,文中只提到“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B项,“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扩大范围,核雕是在明清时期成为人们搜罗的艺术品的;C项,因果颠倒。由原文可知,因核雕艺术品“行情始终看好”,才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功用转化的过程”不正确。核雕的功用最初是单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功用越来越多,不是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故选C。2.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0、2-15小题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竟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

11、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

12、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门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得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

13、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些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门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

14、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上古时候,没有文字,也没有写的诗,只有歌谣。B、转说中葛天氏的乐八章,就是用于节日时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的。C、重叠可以说原是诗歌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D、乐器在中国应该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或许就是我们的民族乐器的鼻祖。E、有了文字之后,才有人因为欣赏或研究的缘故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太师们搜得歌谣后,往往为了合乐而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所以我们看到的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最初创作时的原貌。 B、太师门是伺

15、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比如像氓这样的诗歌。 C、战国时代,贵族的衰落,平民势力的抬头,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最终导致乐谱亡失,新乐代替古乐。 D、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称“风”。14. 第一自然段“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的意思,在文中体现在哪里(4分)15.根据文意,说说诗经是怎么来的。(4分)参考答案:12、AD(B、原文为“似乎就是”;C、原文为“歌谣的生命”;E、原文有“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语)(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

16、3、A(B、原文无“比如像氓这样的诗歌”意;C、原文中只是表述战国音乐文化变迁的诸多情况,其间并无必然、严密的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D、原文并未明指这些典礼的诗为“风”。从今本诗经看来,诸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题材内容的歌辞,风、雅、颂中皆或有之。(3分)14、(1)歌谣越唱越多,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就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2)有的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每一点2分)ks5u15、下面是根据文意对诗经的由来作点归纳,(每一点1分)(1)最初是散在各地的随口唱的徒歌以及部分经过整理、配器演唱的乐歌。(2)后

17、由音乐官署、太师、乐工及其他专职人员从各地、各国搜集、记录、加工、整理、分类保存并在各种礼乐场合应用。(3)这些乐歌在春秋时代已经成熟、定本并常在各种礼乐场合使用的共有三百多篇,时称“诗三百”。(4)战国时代,随着“古乐”“新声”的代变,作为古乐经典的“诗三百”的乐谱逐渐亡失,剩下了三百来篇词,后来便称为诗经。】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萨满教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

18、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

19、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暴的原始祭祀场面。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

20、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1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D萨满教承载了神圣的传统。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分 割的。 B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

21、礼仪比较普遍,因此,它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 习惯。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 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D通过萨满教的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北方民族宗 教信仰的一些情况。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 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B正因为萨满教信仰者共同认可自己所有的崇拜对象,萨满教才得以最终 超越了其他宗教信仰而流传到今天。 C虽然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 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D只要我们研究

22、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 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的未来。参考答案:1D。 偷换概念。从第1自然段中“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可知,“承载了神圣传统”的是萨满教“信仰群体”的“崇拜对象”,而非“萨满教”本身。2B。 信息遗漏和强加因果。注意第3自然段中“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的说法。3A。 B无中生有。C“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的说法主客颠倒。D说法片面和绝对。二、

23、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徒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

24、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

25、”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B.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C.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D.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

26、/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B. 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C. 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D. 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

27、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B. 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C. 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捉到边防的事。D. 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2)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参考答案:10. B 11. D 12.

28、 D 13. (1)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2)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道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沈介归”一个事件结束,后面断开;“已”是“然后”的意思,表示时间的推移,后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

29、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1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

30、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1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遽:突然;以:把,介词;俟:等待;白:报告;既:已经;晏然:平静;比:等到。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

31、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

32、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后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

33、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羔。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

34、,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

35、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以事力相龃龉者龃龉:意见不合B善长

36、明习故事故事:旧的典章制度C又闲于辞命闲:通“娴”,擅长D即按其罪奏黜之按:按照5对原文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字,以示谦虚与礼貌;称呼他人一般称名,以示尊重和祝愿。B太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一般人去世之后都可以有这种封号。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朱

37、元璋投诚的人,因为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他们和好。B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了他的兵权,由此可知朱元璋当时还是郭子兴的部将。C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2)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3)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参考答案:4D 5C 6A 7(1)太祖朱元璋知道他是乡里德高望重的人,就以礼对

38、待他,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为”,是;“长者”,德高望重的人;“礼”,名词作动词,礼遇。)(2)他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是被朱元璋亲近、信任。(句前省略主语“他”;“下”,攻占;“为”,给;“见”,表被动。)(3)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朱元璋很倚重他。(“自辅”属于宾语前置句,应为“辅自”;“固”,坚决;“谢”,拒绝、辞谢;“倚”,倚重。)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年代:清代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平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积累。B项,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以其生

39、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选项把庙号和谥号搞混了。A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字,以示谦虚与礼貌;称呼他人一般称名,以示尊重和祝愿。“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称呼他人一般称字,以示尊重和祝愿。”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 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

40、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A项,应为“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文章第一段说“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选项曲解了“委曲”的意思,这是古今异义词,文中的意思是“事情的原委”。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第一句中,“为”,是;“长者”,德高望重的人;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第二句中,句前省略主语“他”;“下”,攻占;“为”,给;“见”,表被动。第三句中,“自辅”属于宾语前置句,应为“辅自”;“固”,坚决;“谢”,拒绝、辞谢;“倚”,倚重。参考译文: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读书不多,但有智慧和谋略,通

41、晓法家(学说)言论。谋划事情大多符合实情。太祖攻打到滁阳,李善长出面迎接。太祖朱元璋知道他是乡里德高望重的人,就以礼对待他,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的战争什么时候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时候,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了解人并善于用人,不胡乱杀人,五年就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如果您)效法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天下不是很容易平定吗!”太祖称赞他的主意好。他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是被朱元璋亲近、信任。朱元璋的威名一天天大起来,起事的将领来归附的,李善长察他的才能,(再)报

42、告给朱元璋(任用)。又替朱元璋表达(对投诚者的)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 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朱元璋很倚重他。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攻打鸡笼山寨。留下很少一部分兵力给李善长留守和阳。元军将领刺探得知消息来偷袭和阳,李善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本事。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李善长熟悉先例(或:旧日的典章制度),能很快地做出决断,又擅长交际辞令,朱元璋招引人才时,总是让李善长写信(或译“起草文告”)。朱元

43、璋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订立茶叶(专营)的法律,他都仔细考虑元朝(相关)的制度,剔除那些不好的规定。恢复制钱后,又依法开放冶铁业,订立了渔税,国家资财更加丰饶,百姓也不觉得困苦。吴王元年九月,评论平定吴地的功劳,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了官职制度后,以左为尊,朱元璋任命他为左相国。朱元璋刚过长江,很用重刑(治理),有一天,朱元璋对李善长说:“法律上有三条关于连坐的规定,不是太严厉了吗?”李善长趁机请求除谋反要连坐之外,其他都废除掉,于是朱元璋就命令 他和刘基确定法令制度,颁行朝廷内外各处。洪武三年,朝廷大肆封赏功臣。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侍奉我的时间很长,(别的)功劳很大,

44、应该进封大 的封国。”封爵韩国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封爵。赐予铁券,免他两死,儿子可免一死。当时封公的大臣,李善长位居第一,朝廷在他的封赏文书所写的堪比刘邦对萧何的赞词,(可说是)称赞到了顶点。李善长外表宽厚平和,内里却多刚愎自用,待人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他就追究(查究)他们的罪责上奏朝廷,把他们贬职了。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暗暗生厌,洪武四年,因为生病退职还家(或退休)。后来因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伙而被处死。6. 阅读文言文,完成4-7题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

45、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青阳县,告其守史弥远曰:“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人以为名言。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时金逼于兵,计其必南徙,日夜为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金樊快明谋归宋,追兵至襄阳,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金人遁去。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方申饬诸将,当遏于境上,不可使之入而后拒之于城下。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再疏力陈不可和者

46、七,战议遂定。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当先发以制之。命宗政出师向唐,再兴向邓,戒之曰:“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宗政进破湖阳县,擒其千户赵兴儿;再兴破高头城,大败金兵,遂薄邓州。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已而金兵至樊城,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金人三日不敢动,遂遁。俄得疾,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病革注,曰:“未死一日,当立一日纪纲。”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贻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寻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忠肃。(节选自宋史?赵方传)注革:通“亟”,指病重。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7、( ) A.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 诱:教导B.增戍兵以遏其冲 遏:扼守C.扈再兴以百骑邀之 邀:邀请D.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 视:检阅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方指挥作战有方的一组是( )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 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 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 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 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方在做蒲圻县尉期间,解决了许多有疑问的案件,并在此期间针对大宁风俗鄙陋的情况,重视教化,挑选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了感励,从此才有进士。B.在金人南侵时,赵方一方面派兵在荆门东西两山险要处修筑堡垒,增兵把守,另一方面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骑兵截击,杀敌千余人,金兵败走。C.在宋与金的交战中,除了赵方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检阅军队,亲临指挥外,其部下孟宗政、扈再兴等人的通力合作、英勇善战也功不可没。D.赵方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他曾上疏极力陈述不能和金人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