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黄山头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毁灭的背影沈从文“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唯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注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
2、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的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唯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
3、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
4、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唯有这种平凡做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
5、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
6、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选自不毁灭的背影,有删节)注:佩弦先生:即朱自清,中国现代作家。13. 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具体说明。14. 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作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5. 文末说“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分别指什么?参考答案:13. 文学创作方面:(1)坚守文学的革命原则,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2)求通俗与普及,且能持之以恒地在创作中加以实践和运用。文
7、学教育方面:(1)兼容并包,尊重价值上的多元性;(2)连接新旧,使文化活用,把文学引导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 14. (1)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优点: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2)客观真实地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先抑后扬,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作张本和铺垫。 15. (1)“这点精神”指凡事和而不同,“折衷无我”(或答“牺牲自我”)。(2)“这点认识”指对人对事客观,尊重和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
8、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条概括文章主要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成就,通读文章,可知答案题区域在文章第3段,仔细阅读这个自然段,可以从中选出“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
9、,而得到极佳成果”“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朱自清先生的成就。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
10、炼出来。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如本题中要抓住译著对他的重要性来筛选概括内容。14.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请结合文章谈谈理由。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
11、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只要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常人品性”与“英雄气质”分别是指什么,进而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作者是如何评价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这样写有何好处?”答题时先指出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是什么,然后在文中找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相关答题信息在文章第四段,仔细阅读这一段,找出相关答题信息。第二问:这样写有何好处?也就说作者写
12、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并进行评价有什么作用。人物传记中记述有传主有关方面,可定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这里是写朱自清先生“小小的弱点”,也就是不完美之处,这样写丰满朱自清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同时这是写朱自清在“文学鉴赏”“古典研究”方面的不足,恰恰是引出了朱自清在文学教育上的贡献,突出他的自我牺牲精神。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龙城”还是“卢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
13、、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4、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
15、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1. 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
16、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B.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C.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D.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2. 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A. 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B. 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C. “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D. 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3.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B. 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C. 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D. 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参考答案:1.D 2.C 3.D 【1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对文本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紧抓题干要求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的依据,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D项是张际的观点,题干信息(“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
18、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在原文中的第五段,而唐诗选依据的是王安石和阎若琚的观点。【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的依据”,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依据的一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D项为张际的观点,并非是唐诗选所选取的依据。【2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C项是考证而没有象征意义,“龙城”是指姑藏城,这里是具体
19、所指,不含象征意义。【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解答,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如该题中题干“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回到原文中第二段分析判断即可。【3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乃合用卫青、李广事”,并非加到李广身上;B项“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说明有一个城市叫龙城;C项匈奴叫龙城的原因不是“因其地点并不固定”,强加因果。【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技巧点拨】题干强调的是“表述内容”,所以在理解有关“龙城”的表述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表述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符合原文意思”,正确理解在语境中的内容。如A选项中,张冠李戴,根据文意判断即可。3.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熊召政其实很现代中等身材的湖北中年汉子,一见面,没有什么多余的寒暄,点头示意后便开始了访谈。他就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他说话时顿挫有致,表情沉稳。整个采访期间,他仍然非常繁忙: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看
21、短信,一会儿征询站在边上忙碌的助手的意见,一会儿还得瞄一眼旁边笔记本电脑上的股市行情。干脆利落的忙碌之余,他却总不误正在进行中的谈话。 熊召政写过诗歌,投资过高尔夫球场,后又投入被认为是相当孤寂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他认为:“写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自20岁发表第一首诗作以,熊召政已发表诗作数千首、诗集多部,并以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一诗震动中国诗坛,因此获得了1979-1980年度全国中青年优秀新诗奖。此后,他调到湖北省作家协会,一直到现在。 一次打高尔夫的经历让他决定投资高尔夫。1992-1997年的六年间,他停薪留职,怀揣着3万元“投奔商海”。建造一座球场得3亿元;可他就那么一点钱,
22、就想做球场,朋友们笑他是“蚂蚁吞大象”,但以后的事实证明,熊召政下海的第一个项目是成功的。对于这一段经商经历,熊召政总结说:“下海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使我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后甚至带我性格的改变。以前,我和许多文人一样,总以为世界围着我转。” 生意成功后,熊召政花了5年时间研究明史。慢慢地,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占据了他的全部空间。自1998年动笔起,熊召政动笔写作150万字的张居正,前后写了三稿,这部小说整整耗费了他十年时间,并于2005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熊召政由此完成了独特的“三步走”:从诗歌写作到高尔夫球场的商海弄潮、再到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完成了诗人、商人到文人的多重身份的轻松
23、糅合。他自己很自豪:“我不是个纯粹的文人,我若完全以文人的心态出发,就写不了张居正。”“我是文人的精神状态,商人的生活状态。” 熊召政非常强调做事与做人要分开。道德和利益,文人的精神状态和商人的生活状态,艺术与人生,在熊召政这里全都井水不犯河水,两不相干。 熊召政似乎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个商人。甚至写小说在他看,也有点像商业策划。他认为,历史小说的写作,就像科学试验中的“采样”。而采样的过程,就是商业投资前反复的项目论证,是非常重要的“前期功夫”。他反复斟酌,采了“张居正”作为自己的写作样本。而恰恰就是这些“采样”的前期工作,大概花费了他约100万元人民币。熊召政自嘲地说:“写这个小说不挣钱,我
24、到现在才回收了80多万元,本还没捞回呢。” 但就是这部张居正,成了他又一个事业坐标。对此,他感慨地说:“一个人一生时间有限,想真正做成几件事不容易。要做,就得定个高标,要做第一。”接着,他历数自己的经历,说自己无论是写诗、投资高尔夫球场、还是写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开公司拍摄第一部电视剧张居正,都出于这种起步要高的追求。他觉得,人生就要这样,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我的商业是为我的文学服务的。”熊召政在商业上周密的策划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创作也获益不少:请诸多著名的明史学家推敲史料,请许多人给自己到处找资料,请小说理论家、批评家给自己的作品“会诊”等等。对于这一点,他也承认,这些工作都是小说“全票
25、通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尽管他直到现在还对此有点“感到意外”。 熊召政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在写小说时,当他一不想写了,就自然“会把全部的情节人物都忘得一干二净”;而一旦在书桌前坐下,“一下子,全部都想起了”。这正如他一再强调将“商人之交”和“文人之交”分开,将“做事”和“做人”撇清一样。写小说时,“保证自己每天写3000字”,他说,这和他作为“大商人”的日常生活一样,“都是很有规律的”。 熊召政把写小说看作一件乐事,不过此“乐”却代价不菲。不像其它的历史小说家那样,熊召政享受的是一种“贵族式的写作”:“170多平方米、装修一流”的豪华工作间是熊召政写作的硬件。在这个“独立王国”里,还摆
26、放着好些古玩、字画,同时布置得十分别致优雅。 熊夫人无疑是熊召政事业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他的150万字的张居正文稿,夫人读了三遍,改正许多错误,他戏称夫人是自己的“大内总管”、“贴身护法”。而在看不见的背后,在熊召政豪华的工作间里,还有他的五个“写作助手”。当然,可能还有他更多默默无闻的生意伙伴和文人朋友。 熊召政的趣味古今杂糅,家庭观念也是如此。他一边大写明史里的张居正,反思中国的政治文明的深邃和历史情怀的古雅;一边又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加拿大就读,去“接受异域文明的熏陶”。说到儿子,熊召政一脸的骄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从诗人,到商人,再到文人,同
27、样的成功,不同的经历,成就了特别的熊召政,也证明了熊召政非凡的才能。B.长篇小说张居正能够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正是于他商人的生活状态和他成功的商人经历。C.熊召政送儿子到加拿大读书,接受异域文明的熏陶,正是因为他善于反思中国的政治文明的深邃和历史情怀的古雅。D. “我不是个纯粹的文人,我若完全以文人的心态出发,就写不了张居正。”作者用熊召政的自豪隐晦的批评了当下文人不能融入社会的现实。E. 本文多次直接引用熊召政的话语,一方面体现了采访的现场感,一方面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2)熊召政是如何达到文人的精神状态与商人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3)从诗歌写作到商
28、海弄潮,再到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完成了诗人、商人到文人的多重身份的轻松糅合。熊召政为何能够成功完成独特的“三步走”?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6分)(4)熊召政写诗、经商、写小说步步成功,可谓一帆风顺;但杜甫却说“文章憎命达”。请结合原文和现实实例,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问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
29、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
30、“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道,导,引导。15.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造焉 造:到去B. 却行为道 却:退C. 所善荆轲可使也 善:交好,友善D. 愿足下急过
31、太子 过:超过1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17.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B. 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
32、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C. 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D. 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18.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参考答案:15. D 16. D 17. A 18. 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燕太子丹眼看秦国将要消灭六国,军队已经临近易水,担心灾祸就要到来,为这件事很是忧虑。【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33、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愿足下急过太子”中“过”如解释为“超过”,既不合语意,也不合常情。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田光对荆轲所言,让荆轲马上去见太子,句中的“过”应是“拜访”。故选D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
34、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这段话是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臣”“骐骥”“一日”“其”“驽马”“之”,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闻”意思是“听说”,听说的内容是后面骐骥的表现,如断成“臣闻骐骥”,意思就变成“我听说骐骥”,故排除AC两项,且“盛壮之时”是指“骐骥”;“其衰”的主语是“其”,其“骐骥”,而“驽马”的主语是“驽马”,这是两个句子,故应断开,且“也”是句末语气词,故排除B项,故选D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
35、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太子只亲自拜访了鞠武,文中说“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田光又对荆轲说“愿足下急过太子”,由此可知,田光和荆轲应是去拜访太子。故选A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
36、一句中,“闻”,听说;“壮盛”,指壮年;“形”,精力,身体;“逮”,动词,及,达到,比得上,“不逮”,比不上,可意译为“消失”。第二句中,“且”,将要;“兵”,军队;“以”,同“已”,已经;“临”,靠近,接近,临近;“至”,到来;“患”,担心,忧虑;“之”,代词,这件事。【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
37、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38、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
39、、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
40、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鞠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鞠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先生,他的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
41、请教说:“燕、赵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
42、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希望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5.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
43、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
44、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B.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
45、一臂自讼乃得释。C.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D.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B. 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C. 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D. 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唐、宋时设翰林
46、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B. 孙沔不乘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C. 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D. 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13.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参考答案:10. B 11. A 12
47、. A 13. (1)把姑息纵容当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评当作明智(的举动)。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2)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10. 试题分析:“沔即捕按明僭称王”,不能拆分;“断一臂自讼”,不宜拆分。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沔即捕按明僭称王”,不能拆分;“断一臂自讼”,不宜拆分。11. 试题分析:“古代的女子有名无字”错,古代女子许嫁,及笄而字。12. 试题分析:“孙沔也因此被贬谪”错,皇上并没有治孙沔的罪。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谤”“智”“尽”“书”“徙”“坐”“绌”的翻译。参考译文: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正式担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当宰相,废黜罢免说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镇守许昌时,就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担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