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刘爱敏徐芳摘要: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 系年 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 左传 最为相似,而与 公羊传 穀梁传 和 史记 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 左传 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 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 左传 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关键词:鞌之战 爆发原因 地名 清华简 系年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4X(
2、2023)04-0044-11鞌之战是鲁成公二年(前589)齐国与晋、鲁、卫、曹四国组成的联军在今山东济南一带展开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是齐国在霸业衰落之后的一次图谋复霸,结果大败,被迫向晋国献出宝器和土地,返还鲁、卫侵地,晋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齐国并未服气,齐灵公时,齐晋又爆发了平阴大战,齐国同样大败。鞌之战,是齐国挑战晋国霸主地位的第一次试探,对齐国至关重要,传世文献左传 国语 史记 公羊传 穀梁传 对此皆有记载,但彼此之间在时间、人物、地名上多有差异。清华简 系年 第十四章亦记有此事,学者对 系年 已有释读,对 系年 中的郤克聘齐和鞌之战问题亦进行过论述,本文则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
3、读,着重对鞌之战爆发的原因和所涉地名进行考证。一、鞌之战爆发原因鞌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齐国在霸权衰落之后,不甘心服从于霸主晋国的统治,一直图谋恢作者简介:刘爱敏,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史文献;山东,济南,250014。徐芳,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史文献;山东,济南,250014。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0CWTJ17)。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67页。如陈民镇:清华简 系年 研究,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代生:从郤克使齐看史事的书写与传承清华简 系年
4、与古书对比研究之二,海岱学刊 2016年第2辑;马建伟:清华简 系年 所涉齐鲁地区古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申超:清华简与先秦史事探研,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等等。地名学研究 044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复中原霸主地位。齐桓公死后,齐国经过了五子争位的乱局以及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陆续执政后,到了齐顷公时期,国力逐渐恢复,齐国便伺机挑起事端。战争的导火索,据 左传 所载,主要包括四件事:郤克聘齐受辱、晋执齐大夫、晋伐齐,以及齐与鲁、卫战,鲁、卫请师于晋。其中郤克聘齐受辱是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开端,因为郤克在聘齐中受辱,才有断道会盟中晋执齐大夫,以及第二年的晋
5、伐齐;因为晋伐齐,结果又招致了齐侵鲁,卫救鲁,最后鲁、卫、曹与晋联合伐齐,导致鞌之战爆发。清华简 系年 第十四章对鞌之战前后事件的记载是:晋景公立八年,随会率师会诸侯于断道。公命邭(驹)之克聘于齐,且召高之固曰:“今春其会诸侯,子其与临之。”齐顷公使其女子自房中观邭(驹)之克,(驹之克)将受齐侯币,女子笑于房中,邭(驹)之克降堂而誓曰:“所不复訽于齐,毋能涉白水!”乃先归,须诸侯于断道。高之固至莆池,乃逃归。齐三辟(嬖)夫南郭子、蔡子、晏子率师以会于断道。既会诸侯,邭(驹)之克乃执南郭子、蔡子、晏子以归。齐顷公围鲁,鲁臧孙许适晋求援。邭(驹)之克率师救鲁,败齐师于靡笄。齐人为成,以鶾骼、玉筲与
6、淳于之田。邭(驹)之克,即郤克。本段引文主要内容包括约盟、郤克聘齐受辱、齐大夫盟会、靡笄之战及战后赔偿五部分。记载鞌之战的传世文献有7种:春秋 三传、国语,以及 史记 之 齐太公世家 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为便于论述,摘录各文献的记载如下:左传 宣公十七年: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复命矣。”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齐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会。及敛孟,高固逃归。夏,会于断道,讨贰也。盟于卷楚,辞齐人。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执蔡朝于原,执南郭偃
7、于温。左传 宣公十八年:十八年春,晋侯、卫大子臧伐齐,至于阳谷。齐侯会晋侯盟于缯,以公子强为质于晋。晋师还。蔡朝、南郭偃逃归。左传 成公二年: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与齐师遇。国语 晋语:郤献子聘于齐,齐顷公使妇人观而笑之。郤献子怒,归,请伐齐。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顷公)六年春,晋使郤克于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报,不复涉河!”归,请伐齐,晋侯弗许。齐使至晋,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八年,晋伐齐,齐以公子强质晋,晋兵去。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 文本依据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上海:中
8、西书局,2011年,第167页。引用时采用了宽式文字,古字直接写成了释读后的今字。以上三段引文分别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71-773页、第777页、第786页。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00页。045202304因郤克。史记 晋世家:(晋景公)八年,使郤克于齐。齐顷公母从楼上观而笑之。所以然者,郤克偻,而鲁使蹇,卫使眇,故齐亦令人如之以导客。郤克怒,归至河上,曰:“不报齐者,河伯视之!”至国,请君,欲伐齐。景公问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烦国!”弗听九年晋伐齐,齐使太子强为质于晋,晋兵罢。十一年春,齐伐鲁,取隆。鲁
9、告急卫,卫与鲁皆因郤克告急于晋。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晋使郤克来齐,夫人笑之,克怒,归去”一句,在鲁宣公十七年、齐顷公七年、晋景公八年;“(晋)伐齐,质子强,兵罢”一句,在鲁宣公十八年、齐顷公八年、晋景公九年;“齐取我隆”在鲁成公元年。公羊传 宣公十八年: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公羊传 成公二年: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则客或跛或眇,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穀梁传 成公元年:冬,十月,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侄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把清
10、华简与以上7种传世文献相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聘齐的时间、人数以及被讥笑的原因记载不一。对聘齐时间,左传 晋世家 十二诸侯年表 所载都是鲁宣公十七年、齐顷公七年、晋景公八年,即公元前592年;穀梁传 为成公元年,即公元前590年;齐世家 为齐顷公六年,即公元前593年。对聘齐人数,左传 齐世家 记载只有郤克1人;公羊传 为晋使、鲁使2人;晋世家 为晋使、鲁使、卫使3人;穀梁传 为晋使、鲁使、卫使、曹使4人。对使者被讥笑的原因,系年 说“郤之克将受齐侯币,女子笑于房中”,左传 说“郤克登,妇人笑于房”,齐世家 说“郤克上,夫人笑之”,三者皆未说郤克有生理缺陷;晋世家 则
11、说“郤克偻”;穀梁传 为“郤克眇”,公羊传 则笼统地记述为“客或跛或眇”。第二,讥笑使者的女子其身份、所处地点亦互有抵牾。关于女子的身份,清华简 系年 记载为“女子”,左传 国语 为“妇人”,齐世家 为“夫人”,晋世家 为“齐顷公母”,公羊传 穀梁传 则皆为“萧同侄子”。“萧同侄子”之名,当源于 左传 所载郤克在鞌之战后点名要求萧同叔子作为人质。通过比较可见,较早的文献 左传 国语 系年并没有直接说讥笑郤克者就是萧同叔子。因此有学者撰文说讥笑郤克者并不能断言就是萧同叔子,晋人之所以要求萧同叔子作为人质,也许郤克并不知道哪位女子讥笑了他,因为萧同叔子作为国母,其地位最高,所以以她做人质,才能发泄
12、愤恨,以雪前耻。当然,这种论断也只是一种推测。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97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77-1678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20-621页。以上两段引文分别见 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288页、第2290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417页。申超:清华简与商周若干史事考释,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48页。046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女子所处的地点,左传 系年 皆为房中,晋世家 为“楼上”
13、,齐太公世家 为“帏中”,公羊传 为“踊于棓”,穀梁传 为“处台上”。第三,齐大夫被“执”还是被“杀”?左传 的记载是高弱逃归,晏弱、蔡朝、南郭偃三人被执,后来三人皆逃回齐国。齐太公世家 则是“齐使至晋,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四人皆被杀,这与史实不符,因为 左传 襄公二年(前571)还载有晏弱灭莱之事。第四,齐侵鲁时间,以及所围鲁邑之名是“龙”还是“隆”?左传 记载为“(成公)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晋世家 十二诸侯年表 皆作“隆”,且 十二诸侯年表 围隆时间为成公元年(前590),与 左传 所记成公二年(前589)不同。上述各文献之间的差异,可参见表1如下:表1 各传世文献记载
14、差异统计表清华简左传国语齐太公世家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公羊传穀梁传聘齐时间晋景公八年鲁宣公十七年齐顷公六年晋景公八年齐顷公七年、晋景公八年前此者,成公二年追记鲁成公元年人数郤克1人郤克1人郤克1人郤克1人晋鲁卫使3人郤克1人晋鲁2人晋鲁卫曹使4人讥笑点郤克受币郤克登郤克上郤克偻或偻或眇郤克眇女子身份女子妇人妇人夫人齐顷公母妇人萧同侄子萧同侄子女子所处地点自房中房帷中从楼上踊于棓处台上齐大夫命运3人被执,后逃归齐4人被杀齐侵鲁时间鲁成公二年鲁成公元年鲁邑地名龙隆隆总结以上论述,郤克聘齐的时间有齐顷公六年(前593)、鲁宣公十七年(前592)、鲁成公元年(前590)之别,出使齐国的人数有1、2、3、
15、4人不同,使者被讥笑的原因不明,或跛或眇或根本没有点明有生理缺陷;讥笑者从女子、妇人到夫人、齐顷公母、萧同侄子,身份也逐渐变化;女子所处的地点由房中,到帷中,再到楼上、踊于棓、处台上,不断转移;齐大夫由被执到被杀;齐侵鲁的时间和所侵鲁邑地名亦皆有不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抵牾呢?首先,后出文献 史记 公羊传 穀梁传 在试图解释始出文献 春秋 和 左传 中,不断添枝加叶。因为 春秋 成公二年 载有“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一事,所以 穀梁传 就出现了四国使者出使齐国共同受辱之事,解释了四国同打齐国的原因。左传 宣公十七年 有“
16、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的话,所以 史记 公羊传 穀梁传 就杜撰出郤克有生理缺陷。那么,郤克到底有没有生理缺陷呢?早出文献 左传 系年 国语 都没写。试想这些人都是朝中重臣,或出使别国,参与外交,或驰骋战场,奋勇杀敌,怎么可能或跛或眇呢?即使有,也应该不严重。因为 左传 成公二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85页。047202304年 记有“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两句话,所以 晋世家 公羊传 穀梁传 就出现了齐顷公母萧同侄子讥笑郤克之事,为描述得更加具体,更杜撰出了“从楼上”“踊于棓”“处台上”等不同地点。其次,史学家自身未细审史料而出现错误。出使
17、齐国的时间、鲁邑地名“龙”与“隆”的不同、四使者被杀这些错误的出现,皆属此类。尽管中国古代史官一直自觉地秉持着“实录”精神,但在撰述史书中如何践行这种精神却是对史官能力的最大考验。始出文本往往过于简略,史家又不能一一调查核实,因此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另外,史官个人风格对文本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司马迁对先秦材料作了通俗化、形象性的处理,他将 左传 艰深难解的语句转化成了通俗白话,增加了对话,使文章可读性增强,但也开始失真,时间、地点、人物皆有错误,但基本上并未有主观杜撰。而到了 公羊传 和 穀梁传,作者便开始虚拟情节,不顾史实。公羊传 作者就把逢丑父写死了,且还模拟出他临死前的一段对话:逢丑父者,
18、顷公之车右也,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代顷公当左。使顷公取饮,顷公操饮而至,曰:“革取清者。”顷公用是佚而不反。逢丑父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君已免矣。”郤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曰:“法斩。”于是斩逢丑父。这段对话解释了逢丑父与齐顷公交换位置后没被认出的可能,以及齐顷公能逃脱的原因,有点东野人之语的味道。如果晋国司马韩厥本就不认识逢丑父与齐顷公,还有必要交代两人面目与衣服相似吗?齐顷公被逢丑父第一次指使取水后,没有借机逃跑又返回来了,被再一次指使取水时才“佚而不反”,令人哭笑不得。公羊传 和 穀梁传 还杜撰出了晋、鲁使者倚门交谈、移日乃去的情景,以及齐人对此事的议论:二大夫出,相
19、与踦闾而语,移日然后相去。齐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公羊传)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齐人有知之者,曰:“齐之患必自此始矣!”(穀梁传)从 左传 国语 系年,到 史记,再到 公羊传 和 穀梁传,我们发现史书的文本有一个“层累”生成的过程,就像滚雪球,越往后,细节越丰富,但离真相也越来越远,可信度也越来越低。所以最初的文本才是认识的基础,我们要了解事实真相,应从最早的文本入手。二、鞌之战所涉地名鞌之战见于 左传 成公二年,原文如下:(晋)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癸酉,师陈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
20、免遂自徐关入。齐侯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齐侯以为有礼。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290页。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290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417页。048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秋七月,晋师及齐国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
21、阳之田。上述一段文字提及的地名有11个:莘、靡笄、鞌、华不注、华泉、徐关、石窌、丘舆、马陉、爰楼、汶阳之田。其中“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一句中的“地”,未指出具体地名,清华简 系年 第十四章正好记载了此地名,曰:“齐人为成,以鶾骼、玉筲与淳于之田。”则此地为“淳于之田”,弥补了 左传 的不足。这样,加上“淳于之田”,鞌之战共涉及具体地名12个。下面我们对这12个地名逐一考证,落实其地理位置。1.莘莘有五地:(1)古莘国,又叫有莘、有莘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有“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墨子 尚贤中 篇“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吕氏春秋 孝行览 本味 篇作“有侁氏”;汉书 之 古今人表
22、和 外戚传上 作“有氏”或“有”,莘、侁、字相通。夏、商、周皆有古莘国,如 大戴礼记 帝系“鲧娶于有莘氏之子”;左传 昭公元年“商有姺、邳”;诗经 大雅 大明“缵女维莘”。有莘之虚在今山东省曹县北18里莘冢集。(2)蔡地。春秋 庄公十年:“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杜预注:“莘,蔡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境。(3)虢地。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峡石镇西15里有莘原,即此莘地。(4)卫地。左传 桓公十六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杜预
23、注:“莘,卫地,阳平县西北有莘亭。”?I1史记 卫康叔世家:“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I2则莘在齐、卫两国边界上,即今山东省莘县城北12里辛庄村。(5)齐地。鞌之战爆发前夕,晋国出兵,在莘地追上了齐军。杜预注:“莘,齐地。”?I3此莘当与卫国之莘为同一地,在齐、卫边境,盖此时被齐所占领。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0-800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60页。孙诒让著,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8页。许维遹撰,
24、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0页。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84页、第3933页。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06-1207页。毛诗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508页。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766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2页。?I1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758页。?I2 司马迁
25、: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93页。?I3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894页。0492023042.靡笄齐地山名,鞌之战开始前,晋师驻扎在此山之下,齐侯派使者到此向晋军请战。左传 成公二年 载:“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杜预注:“靡笄,山名。”关于靡笄山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解释:(1)历山,即今济南市南的千佛山,因 史记 晋世家 记载有“晋平公元年伐齐
26、,战于靡下”,持此论者认为“靡下”即是“靡笄之下”,靡,当作“歴”(历),靡笄山就是古之历山、今之千佛山。(2)今济南东北部的华不注山。元代于钦 齐乘 解释“华不注山”曰:“左传 成公二年 鲁季孙行父帅师会晋郤克,及齐顷公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又云从齐师至于靡笄之下,逢丑父与公易位,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则此山亦名靡笄。”(3)今济南西部槐荫区的峨嵋山。金史 地理志 载:“长清。有劘笄山、隔马山、黄河、清水。”劘笄山,即峨嵋山,形似眉黛,状如曲笄。今山上犹存康熙二年(1663)石碑,上刻有 重修靡笄山碧霞宫碑 碑文。(4)今济南西南长清区境内的开山。持此论者认为靡笄之“笄”应是“开”
27、,形近而误,靡笄山,简称为开山。根据 左传 所记“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癸酉,师陈于鞌”,则晋师从西来,壬申、癸酉一日之差,靡笄与鞌两地当相距一舍三十里左右的距离,而峨嵋山,正在鞌山(今千佛山西南3公里)西约三十里处。峨嵋山,原属长清,后归槐荫,西周时属祝国,距离西南方向的祝国古城(今尚存遗迹,即济南槐荫区之古城村)1公里左右,是齐国通向晋、卫、鲁等国的西南门户。而另外三种说法,千佛山、华不注山或在鞌之东,或在鞌之北,皆与晋军自西或南来的方向不合,而开山离鞌地有60多公里,与一天的行军距离相差较大。因此我们推定,靡笄山最有可能为今济南市槐荫区的峨嵋山。3.鞌鞌之战的主战场,齐军与晋、鲁、卫
28、、曹四国联军在此展开大战,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马鞍山一带。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鞌,同鞍。鞌即历下,在今济南市西偏。”鞌,即济南马鞍山,古今学者对此多无疑义。济南千佛山西偏南约3公里有马鞍山,正是从西南方面进入济南的通道。4.华不注又名华山、金舆山,地处济南市东北角,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在鞌之战中,晋国司马韩厥追逐齐顷公,三周华不注。水经注 济水 曰:“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894页。(元)于钦撰,刘敦愿、宋百川、刘伯勤校释:齐乘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86页。(元)脱脱等:金史,
2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0页。黄铭:春秋列国地理图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63-64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1页。050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因为此山“孤峰特拔”,故可绕行三圈。“华不注”之义,历代文人多认为“华”即“花”,“不”即“跗”,“华不”即花蒂,“华不注”意思是“花蒂注于水”,而当地老人却通常认为“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花蒂不是液体,何以要用“注”字?再说,山的得名,一般是因为山的形状像某种东西,如老虎山、峨嵋山、马鞍山等,简单直接,通俗易懂,“花蒂注于水”不符合这种命名方式。从
30、音韵学的角度说,“华不注”是春秋时期的发音,上古声母有两个规律: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中,只有双唇音b、p、m,而没有唇齿音f;古无舌上音,就是说上古时期的舌音声母系统中,没有舌上音声母zh、ch、sh,而只有舌头音声母d、t、n。“华不注”三字,在上古时期应该读作“花不朵”或“花不嘟”,就是山东方言中的“花骨朵”。而华不注山的形状的确像花骨朵。所以老济南人的解释是合理的。5.华泉华不注山下的泉水,又名华水。齐顷公的车“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韩厥追上了齐顷公,车右逢丑父让齐顷公下车取水,才使得齐顷公趁机逃脱,危急关头,避免了国君被俘。水经注 济水曰:“山
31、下有华泉。故京相璠 春秋土地名 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华泉北流注入济水,古济水河道即今黄河河道。6.徐关齐地关隘。鞌之战失败后,齐顷公自此关口逃回国都临淄,见保者,勉励其守住城门,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孝妇河西岸。此地东侧有孝妇河自西南流向东北,其东西两面分别为昆仑山与蒲笠顶山,地势扼要,齐国于此设关,为齐都的南面屏障。徐关应是齐长城最早建立的关隘之一。长城是在各关隘的基础上联结而成。7.石窌春秋时期齐顷公赏赐给锐司徒之妻的封地。齐顷公在鞌之战后逃回国都临淄,路上碰到锐司徒之女,此女子一问国君,二问其父,齐顷公以为有礼,遂把石窌赏赐给了她。杜预注
32、:“石窌,邑名,济北卢县东有地名石窌。窌,力救反,一音力到反。”窌,音lu。济北卢县,在今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二十五里归德镇卢城洼,靠近黄河东岸。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也认为石窌在长清县,曰:“石窌,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区)东南。”齐顷公遇到锐司徒之女,是在从徐关(今淄博市临淄区昆仑镇)到国都临淄的途中,那么此女子也应住在附近,为什么齐顷公赏赐给此女子的封地远在长清呢?因此,石窌不应在济北卢县(济南长清)。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南多有以蹓命名的地方,而长清境内却无。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有白石磂村,在淄河流域太河水库西,在徐关(今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东南22公里,与徐关夹孝妇河东西对望,此地盖即石窌。
3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00页。(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00页。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895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6页。0512023048.丘舆其地有三:(1)郑邑。左传 成公三年 载“三年春,诸侯伐郑败诸丘舆”,在郑国东部。(2)鲁地。左传 哀公十四年 载宋司马向牛“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在今山东费县西。(3)齐邑。此次战争“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即此。杜预和杨伯峻等历代注家皆指出丘舆为齐地,但
34、其地不详。笔者把它定位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西南,具体位置当在博山区东、淄川区南、淄水西岸。之所以如此定位,基于两个坐标:首先,其与马陉同在淄河西岸的西南东北一线上,晋师是沿淄河河谷的西侧进入临淄的;其次,丘舆与徐关都是自南部博山区进入临淄的出入口,在东西方向上,应与徐关大体一致。这样纵横两个坐标便大致确定了丘舆的位置。9.马陉春秋齐邑名,一名弇中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和镇马陵村,在太河水库东、徐关东南,距徐关(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30公里。左传 成公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即此。史记 齐太公世家 讹作“马陵”,作“于是晋军追齐至马陵”。今尚有城址可证,其东村为东马陵,其西一
35、村为西马陵,城址居其中。10.淳于之田最初是春秋姜姓小国州国的都城,春秋初年州国被杞国所灭,杞人迁都淳于,淳于又成为杞人之都,在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三十里。春秋 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句,杜预注:“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推寻事迹,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左传 桓公五年 曰:“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杜预注:“淳于,州国所都,城阳淳于县也。”括地志 认为:“淳于国城在密州安丘市东北三十里,古之斟灌国也。春秋州公如曹,传 云 冬,淳于公如曹。注水经云:淳于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也。”杨伯峻也认为淳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三十里。鲁成公二年(前589
36、),齐国在鞌之战中失败,把淳于之地送给了晋国。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又载晋人率领诸侯城杞之淳于,说明此时淳于又回归杞人。淳于城的归属变迁是:州国杞人齐人晋国杞人。淳于何时由杞人转移到齐人手中,史料阙如,暂且不论。11.爰娄春秋 经作“袁娄”,左传 与 穀梁传 并作“爰娄”。齐地,春秋鞌之战后,晋、齐在此盟会,商讨战后事宜。穀梁传 曰:“爰娄去国五十里。”其地当在齐都之西,今临淄区齐都镇西。12.汶阳之田汶阳,因在泰山之南、汶水之北而得名。汶阳之田非专指一邑,是对郓、讙、棘、阐、龟阴等众多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12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7、第1688页。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97页。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724页。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749页。(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8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418页。052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城邑的合称。郓有三地:一为西郓,今山东郓城县,左传 成公十六年 载晋人执季文子,成公待于郓,此为西郓;二为东
38、郓,今山东沂水县。春秋 文公十二年 载“城诸及郓”,此为东郓,是莒、鲁所争者,此时入于鲁;三为北郓,即汶阳之郓,在汶水北,今山东东平县。讙,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北而稍西三十余里,春秋 桓公三年:“齐侯送姜氏于讙”,杜预注:“讙,鲁地,济北蛇丘西有下讙亭。”棘,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约七十里。阐,在今宁阳县东北三十里。龟阴,因位于龟山北面,故称,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南。此众邑皆在今泰安、肥城、东平一带。图一 鞌鞌之战行军路线图汶阳之田本是鲁地,鲁僖公把它赐给了季氏,左传 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后被齐侵占,鞌之战(前589)后,齐国把它归还给了鲁国。左传 成公二年 载:“秋七月,晋师及齐国
39、佐盟于爰娄。使齐人归我汶阳之田。”第二年(前588),棘地人反抗鲁人,春秋 成公三年:“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 解释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故围之”,杜预注:“棘,汶阳之邑,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86页。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746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9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9-800页。053202304在济北蛇丘县。”到了成公八年(前583),汶阳之田重归于齐,春秋 成公八年 载:“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定公
40、十年(前500),由于鲁国在夹谷之会上赢得了胜利,齐国又把汶阳之田中的郓、讙、龟阴三邑归还给了鲁国,春秋 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杜注:“三邑皆汶阳田也。”纵观整个春秋时期,汶阳之田一直是齐鲁两国的争夺之地。根据以上所考定地名的地理位置,可绘制出齐、晋双方的行军路线图(图一)。从图一可看出,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齐国军队是沿着孝妇河西岸逃跑,而晋国军队是沿着淄河西岸追赶。这里又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齐顷公为什么不走济南至临淄的平坦大道,而是绕到山峦间的徐关进入临淄?是齐顷公慌不择路,还是因为山区更利于摆脱掉追兵,以防止晋师长驱直入
41、国都呢?齐国境内无险可守,一旦进入齐国境内,国都就面临着被屠城的危险,齐灵公时期的平阴战役、战国时期燕国率领五国进入齐都皆是证明,所以齐顷公绕道徐关,借山区之险阻挡晋师追赶的可能性较大。第二,晋师追兵为什么从丘舆进入齐地,而没有跟着齐顷公从徐关进入?考虑到齐顷公对保者说:“勉之,齐师败矣。”晋师很可能在徐关遭到了守城人的阻挡,所以才在徐关东边的另一个山口“丘舆”进入了齐地。第三,晋军进入齐国的都城了吗?左传 国语 齐太公世家 晋世家 和 公羊传 皆未载,清华简 系年 第十四章也未载,仅 穀梁传 曰:“一战绵地五百里,焚雍门之茨,侵车东至海。”考虑穀梁传 晚出及文本层累形成的情况,这种记载大概不
42、可信,是后人增加的。通过清华简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我们发现 左传 和 系年 是两个不同来源的文本,二者记载各有详略,互相补充。在爆发原因上,系年 与 左传 最为接近,而与 史记 公羊传 穀梁传 相差较远。在地名上,清华简 系年 记有“淳于”一名,为 左传 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责任编辑:刘毅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1900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37页。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147页。春秋穀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418页。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