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真题解析班3-2019年上半年真题解析(三).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156092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真题解析班3-2019年上半年真题解析(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真题解析班3-2019年上半年真题解析(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上半年真题解析(三) 二、材料分析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李老师的教学笔记中的一篇。 上学期,在我任教的初三(2)班上,有一位男生特别聪明,但对我所教的物理不感兴趣,成绩较差,他特别喜欢操作计算机。有时装载一些新软件,有时诊断一下计算机运行中的问题,还时不时编写一些小程序……如果我能对这位学生加以引导,应该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恰好我也正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于是我利用课间特意跑到班级,向他请教计算机方面的问题。 一次又一次,时间长了,他被我这样努力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我借机开导他:“计算机方面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在问你之前我对计算机方面的这些问题一窍不通,觉得很难,无从入手,但我觉得只要我多问多学,就一定能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样的,如果你能把学习计算机的那股劲放在学习物理上,你的成绩会像我的计算机水平一样突飞猛进。”经过多次谈心,他终于有所触动,不仅学习积极主动,而且经常与我探讨物理知识,期末时他的物理竟考了95分。 30.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网校解析: 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要求。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中提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材料中的李老师在对男生进行教育时,一方面肯定了男生在学习计算机方面的成绩,同时借机将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迁移到学习物理上来,促进了男生在学习物理上的热情,男生物理成绩最终取得了进步。这表明,李老师扮演好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 (2)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等。从材料中李老师与男生的多次谈心中可以看出,李老师做到了对男生的尊重与赞赏。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材料中,李老师对男生的教育过程蕴含着对男生的关心与热爱,引导和帮助他提升了物理成绩。 (4)此外,李老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是其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的体现,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他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同时也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考生可结合实际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因此,李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正确的教师观。 材料二: 初一新生刚离开小学,进入陌生的新环境,往往摸不着头绪。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我在接新班时,反复琢磨。采取了下列措施: 1.建立家长微信群。一拿到学生信息,我马上建立了班级家长微信群,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所在班级和班主任的情况,我也提前了解了学生和家长的情况。 2.招募学生志愿者提前布置教室。为了让孩子和家长第一次进教室就能有种温馨的感觉,我在班级里招募“志愿者”,请住得较近的孩子提前一天来校打扫布置教室,还特别招幕几名有特长的学生为班级出第一期黑板报,呈现我的带班理念及经家长和学生讨论通过的班训和班名,劳动过程中,我一一拍照,并将照片发到微信群里。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对一个新班而言,让孩子们树立集体观念是首要任务。开学前,我在微信群里发起讨论和交流,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开学第一天,我不急于向孩子们宣布班规,而是先讲解我们的班训和班名。同时,我还设立了各种为班级服务的“志愿者”岗位,如领取 教材“志愿者”、领取校服“志愿者”……孩子们积极报名认领岗位,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志愿者”,班级每一项工作都有“志愿者”在服务。这样,我班学生的几十颗心很快就凝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有灵魂的集体。 31.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网校解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1)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该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在新生入学之初就注意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说明他做到了爱岗敬业。 (2)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该教师为了让进入陌生的新环境的初一新生尽快适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同时该教师还确立了班规,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说明该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这些都是关爱学生的体现。 (3)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并设立了各种为班级服务的“志愿者”岗位,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班级“志愿者”,班级每一项工作有“志愿者”在服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符合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 (4)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材料中该教师在微信群里发起讨论和交流,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等,做到了尊重家长,体现了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 总之,材料中老师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材料三: 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簇拥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过重要的思想,那些在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 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中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有些译品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 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尔文, 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是浅浅的理解,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 思想和知识与艺术理解紧密相连,比如谈到西方文学,有人读得很熟,开口即可历数其中的情节人物,但听起来总有点“隔”,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因为读者对基督教、 天主教知识并没有入门,而西方文学大都兹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一切都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检点下来,我们会发现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无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狭隘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 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神水准之下。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32.问题: (1)文章第一段所言“见解”指什么?依据这些“见解”形成的“思想”来为人处世,有什么“后果”?请根据文意,分别做出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理想的“思想环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10分) 网校解析: (1)“见解”指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思想”。 后果:影响所谓的“思想”的行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2) ①需要最起码的阅读,这样可以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 ②掌握知识与艺术理解,能真正理解提高认识能力。 ③要学会反省,反省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能够发现一些见解、主意、方法的真正内容,提高自己的精神水准。 三、写作题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共50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丹麦队与伊朗队的一场足球赛进行到第45分时,场上响起了清和响亮的结束哨声,伊朗队后卫队员在球门区内捧起足球,准备交给裁判,裁判却立刻判他手球犯规,并示意丹麦队罚点球。原来,此前的哨音是球速造假的杰作。 伊朗队队员追着裁判理论,企图说服裁判改变初衷,丹麦队主教练奥尔森悄悄把队长韦格斯特叫到场边,告诉他这个点球的来龙去脉和怎样处理这个球。韦格斯特重新回到罚球点, 飞起一脚,将球故意踢飞,全场顿时一片哑然,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裁判吹响了上半场结束的哨音。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网校解析: 【立意】规则与变通,尊重对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本题的最佳立意观点要从丹麦队员的身上找,可以从公平竞争、体育精神、输与赢、尊重等方面立意。此外,从伊朗队员身上也可以找到正确的立意观点,即做事要一心一意。 1.可以从裁判角度,尊重规则,哪怕有误会,也没有情面可讲。 2.可以从丹麦队的角度,和对手公平竞争。 3.可以从伊朗队的角度,听清哨声,对后果负责。 ——eg,赢了对手,更该赢得对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