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黑分五色》中的南京文化与历史形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50840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黑分五色》中的南京文化与历史形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黑分五色》中的南京文化与历史形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黑分五色》中的南京文化与历史形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154论黑分五色中的南京文化与历史形象论黑分五色中的南京文化与历史形象*姚睿思(南京大学,南京,210023)【摘要】德国作家米夏埃尔勒斯的长篇小说黑分五色以南京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霍尔茨在陷入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危机后来到南京,试图在传统中国寻找救赎的故事。霍尔茨对南京的探索由表及里,从对自然、人文景观的观察、欣赏逐渐演进为对当地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以及对南京市民的深入了解。小说通过对南京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城市空间、厚重的历史形象和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的人文社会的书写逐步构建出南京多维的文化与历史形象。【关键词】黑分五色;南京;文化;历史;城市形象一、引言一、引言南京是中

2、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六朝古都”“天下文枢”之美誉。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并凭借其现代都市魅力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获得了中外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2007年,德国作家米夏埃尔勒斯在“德中同行”友好活动期间来到南京,在异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收集写作素材,撰写出长篇小说黑分五色(Die Fnf Farben Schwarz,2009)。勒斯此前已创作出多部涉及跨文化视角下的空间塑造主题的佳作,也因此被德国读者称赞为“周游世界者”“感知细腻的观察者”。早在 1997年,勒斯就凭借其以鲁卜哈利沙漠为叙事背景的长篇小说空旷的四分之一(Leeres Viertel,1996)获

3、得不莱梅文学奖。作为勒斯对中国城市空间书写的首次尝试,同时也很可能是德语现当代文学历史中第一部以南京为叙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卢盛舟,2019:84),黑分五色从封面起就“邀请读者对中国知识敞开心扉,并将读者引入中欧知识交叠的漩涡之中”(Ostheimer,2016:56)。小说主人公维克多霍尔茨是一位莱比锡修辞学教授,在经历了儿子失踪、与妻子离心的家庭变故后,他将所有精力全部倾注于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并结识了学识渊博、温和知礼的中国学生鲁健,与之志趣相投。然而,在霍尔茨终于获得威廉陶布纳奖这项德国人文科学的最高荣誉后,他陷入了极度的空虚,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恰逢武汉大学向霍尔茨递出访学邀请,

4、霍尔茨借此机会来到中国,却驻足在鲁健的故乡南京,试图在传统中国寻找精神危机的出路。总体来看,整部小说文体杂糅,情节主线并不突出,像是一本“唯心主义者的笔记”(Kittlitz,2010),开放式的结局艰深晦涩,不确定性强烈,具有显著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这部内容驳杂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读和内容梳理,以期弥补过去的研究空白。本文将基于霍尔茨在南京之行中的经历,分析南京在文化他者视角下构建出的多维城市形象。二、南京作为二、南京作为城市空间书写城市空间书写初至上海,霍尔茨便发现眼前的景象与自己想象中的传统中国大相径庭。目之所及皆是由“钢筋混凝土板材和普勒克斯玻璃”(

5、Roes,2009:154)建构而成的新式建筑,人们也已经进入了现代生活的节奏。“机场大厅里更像个公交车站,人们面色疲惫,很少跟别人攀谈,室内却嘈杂不断有人一手提着公文手提箱,一手拿着手机”(Roes,2009:155,156)。霍尔茨内心追寻的古老中国遗迹在此处已经消失殆尽。来到南京,沉重的幻灭感、内心的积郁以及初入异域文化的种种不适使得这座城市在霍尔茨眼中散发出别致的忧郁气息。“牛奶灰,茧灰,余烬灰,沥青灰与蓝灰,这是南京的五种灰色。”(Roes,2009:190)霍尔茨抵达南京时正值梅雨时节,天空常是晦暗的灰白色,欲雨时更是阴云密布。此外,彼时的南京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高速前进的阶段

6、,建筑工地施工、工厂运转昼夜不息,污浊的空气中弥漫着烟尘,灯光里也充斥着“硫磺和煤烟油”(Roes,2009:180)。在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的共同影响下,南京呈现出以灰色为基调的现代都市形象。虽然没有“花朵开满枝头的樱桃树”“微微上翘的飞檐”和“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Roes,2009:180)等西方文化中代表忧郁的典型意象,南京却创造出了一种独属于现代化都市的忧郁气质。*本文系 2023 年度南京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世纪德语小说中的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2310284236Y)的阶段性成果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155在霍尔茨对南京探索不断深入和与鲁健的母亲鲁莲明、

7、在商场前跳霹雳舞的少年哥斯拉以及交警韩越等南京市民结识的过程中,他逐渐走出了初到中国时完全自我封闭的状态。心境的变化使得南京的忧郁形象缓缓褪去,其古典风韵随之浮现。霍尔茨曾漫步于缭绕着清凉的玄武湖畔,目光蔓延至“湖对岸雾霭中苍翠”(Roes,2009:245)的紫金山。随后,他又登上气势恢宏的明城墙,走进“庄严神圣”(Roes,2009:245)的鸡鸣寺。当霍尔茨在此处回望玄武湖,方才所行之处皆映入眼帘。曾经愤懑地斥责南京如同“一本写得仓促又浅显的艺术鉴赏指导,为了一时的畅销写尽老生常谈的内容,最终沦为劣质品”(Roes,2009:158),又怏怏地将灰白天空下的白鹭洲公园喻为“忧郁气息浓厚的

8、世外桃源”(Roes,2009:174)的霍尔茨,如今则怀着激动的心情盛赞道:“我必须承认,此时此刻,南京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Roes,2009:246)。在这座在霍尔茨眼里被现代化建设“剥夺了历史、独特性和美丽”(Roes,2009:158)的都市中,这些蕴含着南京古典气质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景致与霍尔茨想象中的传统中国形象产生了一定的重合,给予了霍尔茨因幻想破灭而痛苦的内心深深的慰藉。然而,游历山水风光带来的精神慰藉只是暂时的,霍尔茨终究须要回归现代城市的日常生活。本雅明认为,城市是“现代性的关键样品”(刘白、蔡熙,2015:141)。在以快节奏著称的现代城市,数不胜数的景象、声音在脚步

9、匆匆的人群周遭如走马灯般不断变幻,稍纵即逝,以至于人们的感官无法消受。而隐去德国大学教授身份的霍尔茨则作为本雅明笔下“游荡者”的角色穿行于南京的大街小巷(卢盛舟,2019:8687)。他充分使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平衡觉等五种感知能力,切身体验了南京百姓平凡而丰富的生活,并将其记录为题为“中国五觉”的笔记穿插于小说中。比如,他看到“打牌时把条纹汗衫卷到腋下的老年人”(Roes,2009:313),听到“车流轧过钢板、竖井和地铁建筑工地发出重金属相撞般的轰鸣”(Roes,2009:181),嗅到市场里“熟好的桃子散发出水果甜香”(Roes,2009:181),感觉到“卖甜瓜的小贩淋在我手上的

10、温水”(Roes,2009:247)。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尔茨的足迹遍布整座城市,他既在派拉蒙影城购物中心(Roes,2009:318)、德尼罗咖啡厅(Roes,2009:319、350)等现代化建筑中见证了都市的繁华,也曾跟随哥斯拉的脚步踏足隐匿在城市深处破败的角落,如在街道后院“湮没在晾衣绳、生锈的自行车和餐馆厨房垃圾之间”(Roes,2009:286)的歌厅、西城区“年久失修的高架桥下,下水道旁”(Roes,2009:299)脏乱的小吃街等,如此种种,共同构成了这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的双面图景。一方面,这种在慢节奏生活中对快节奏城市敏锐且细致入微的观察是霍尔茨对现代都市的无声抵抗和主动脱离;另

11、一方面,“正是基于游荡者与现代都市的这种互动关系以及游荡者自身充满辩证色彩的空间实践,南京作为现代都市的一面得以在小说中铺展开来”(卢盛舟,2019:87)。虽然南京已经踏上了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仍然在这座城市中无孔不入,历久弥新。昆剧、书法、诗词、中医等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涵盖艺术、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为市民生活打下了深刻的传统中国烙印。平日里叛逆不羁的哥斯拉“打上面红,双唇涂成樱桃色”(Roes,2009:304),登台饰演改编版昆剧荆钗记中的书生;鲁莲明的弟弟鲁瑜“像僧人舞剑一般挥舞着地书笔”(336),在公园“红灰色的地砖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字迹”(Roes,2009

12、:335);女大学生红色袖章上印着的英文,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Roes,2009:319)的翻译。无论是何年龄,是何身份,南京市民都在以自己或传统,或新潮的独特方式守护并传承着中华民族赓续千年的文化脉络。对于作为文化他者的霍尔茨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既是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人格秉性的契机,也是帮助他纾解负面情绪的一味良药。在一次中医推拿治疗的过程中,盲人推拿师袁伟纯熟的手法令霍尔茨感到这双手可以“倾听并回应灵魂深处的声音”(Roes,2009:315)。袁伟的双手仿佛与霍尔茨身体上的疼痛展开了一场“既没有魔力,也不使用暴力,但足以触动人心”(Roes,2009:316

13、)的对话,它们无声地告诉霍尔茨:“不是所有疼痛都能被治愈,我们需要和其中的一部分共存”(Roes,2009:316)。来到陌生文化中后,霍尔茨一度深陷于周围不计其数的人“过分地靠近”(Roes,2009:315),并“把他们的生活节奏强加”(Roes,2009:315)在自己身上所激起的愤怒以及无力反抗的挫败之中,而推拿治疗不仅缓解了霍尔茨身体上的疼痛,其背后中国人透过表象洞悉本质的智慧、豁达通透的生活观更是抚平了他恐慌不安的心绪,使他回归内心的宁静,从而能够平和地面对因在陌生文化中无所适从而产生的诸多困扰以及过去遭受的精神创伤。霍尔茨对南京的探索由表及里,从对自然、人文景观浮于表面的观察和欣

14、赏逐步演进成为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体验。南京的传统意蕴与都市景观在霍尔茨的视野中不停流转,相互交织,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城市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题目“黑分五色(Die Fnf Farben Schwarz)”在书中曾作为对夜幕下雪松林的描写出现。在郊外的湖畔,月光笼罩下的雪松林如同“由水墨绘就”(Roes,2009:296)一般,呈现出“浓淡各异的五种墨色(die fnf Farben Schwarz)”(Roes,2009:296)。不难看出,小说题目即是修辞学家霍尔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156茨对中国绘画传统“墨分五色”的转喻,故翻译为黑分五色为宜。三、三、南京的历史社会形象南京的历史社

15、会形象“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在中国历史上既是钟灵毓秀的天下文枢,亦是虎踞龙盘的十朝都会,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乃至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皆建都于此,南京也因此见证了古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与近现代动荡时期的风雨飘摇。在南京,霍尔茨基于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逐步在认知中构建起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形象。虽然南京名胜古迹众多,但唯独宏伟雄壮的明城墙成为了霍尔茨两度寻访之地。这座始建于元朝,历经“数十万夫役昼夜劳作四十载”(Roes,2009:245)方才于明朝竣工的古代城垣,“墙冠如同东德旧日的高速公路一样宽阔”(Roes,2009:245),“规模之宏大更胜于巴黎城墙”

16、(Roes,2009:245)。沿着城墙脚下骑行而过,霍尔茨的思绪透过它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已经远不如往昔那般摄人心魄”(Roes,2009:245)的外观,穿越时空,抵达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座城墙隐藏着一个秘密”(Roes,2009:358):它既可作坚不可摧的屏障抵御外敌,守卫城中百姓使其免受流离失所之苦;也可不设任何防御,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在这里,明城墙始终以威严而宽宏的姿态面对世人,使得“接纳和防御都成为可能”(Roes,2009:358),南京作为都城既不容侵犯,又兼容并包的恢弘气象得以彰显。然而,即便是曾经鼎盛辉煌的金陵城,也没有逃过在屈辱的近代饱受凌虐的命运。清

17、朝末年,腐朽的清王朝江河日下,九州之内兵连祸结,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将目光对准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仅是中国南方的政治中枢,且代表着“天朝上国”曾经的繁华富庶的南京。这一段笼罩在血雨腥风中的战争岁月被镌刻在南京的城市记忆里,不可磨灭。行至扬子江畔,浑黄的江水在眼前奔腾而过,霍尔茨联想到百年之前“欧洲的坚船利炮曾在此逆流而上”(Roes,2009:473),只为强硬地冲破这个闭关锁国的国家。穿梭于城市街巷,霍尔茨也曾思索:那时的“亡魂安葬于何处”(Roes,2009:227)?当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面在脑海中浮现,霍尔茨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中满目疮痍的南京。他看到“被踹开的门,被砸碎

18、的窗户,道路上遍是活埋居民的坑洞”(Roes,2009:228),日军的刺刀砍向手无寸铁的百姓,三十万平民惨遭屠戮;他的双脚“识得雨水;也识得鲜血,它们在屠城之后顺着开阔的江面蜿蜒而下,或是漫入未曾铺设石砖的胡同,直至在烈日的炙烤下结成棕色的血痂”(Roes,2009:228)。如此沉痛的城市记忆为南京渲染了一抹浓重的悲剧色彩。进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南京的城市气象焕然一新。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的生活模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剧变,其所带来的问题也亟待人们解决。例如,生活模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城市中不同年龄群体间的

19、代际割裂感。哥斯拉和他的诸多伙伴代表的年轻一代自身便是后现代亚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以充沛的热情迎接潮流奔放的西方元素,也叛逆地享受着无视规则所带来的刺激和乐趣:他们在百货商场前跳霹雳舞,直到商铺熄灯;他们组建的重金属乐队在郊外的地下室排练,用音乐的形式和语言纵情宣泄自己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他们在夜晚驾驶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前进,“从交警的哨子中传出的冰冷命令”(Roes,2009:443)反而令他们的兴致愈发高涨。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群体也主动地融入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在霍尔茨眼中是“坚定的奋斗者”的形象。霍尔茨初次乘车在南京穿行而过,便看到路上摩肩接踵的行人无论男女皆着正装,“整齐划一的如

20、同是彼此的复制品”(Roes,2009:156),他不由得感叹:“这是一座职员之城”(Roes,2009:156)。工人和职员们的心无旁骛和坚定不移像是一面镜子,让无所事事霍尔茨在其中看到了“笨拙又可笑”(Roes,2009:298)的自己。霍尔茨再次感慨道:“这绝非游荡者的城市”(Roes,2009:298)。反观年纪稍长的中年人,他们力不从心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精疲力竭,神情空洞,或是佯装面无表情以掩藏内心深处的痛苦”(Roes,2009:182)。老年人更是如同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任凭社会的变迁“将他们这些从前的的智者像不思进取的文盲一样抛弃在原地”(Roes,2009:182)。四四

21、、结语结语在主人公霍尔茨的城市游历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体验中,南京的古雅风韵与现代气息相互交织,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城市空间;霍尔茨对南京历史的回望以及对南京现代社会的观察则拓展了小说的时空厚度,构建出南京多维的历史与文化形象,并指出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霍尔茨对南京的认知仍然受其思维模式中西方中心主义的制约,他“借助僵化的二分法,以西方为准绳挑选出东西方的特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157性,为其刻上本质化烙印”(高曦,2023:59)。霍尔茨由于未能脱离“西方对中国的一种典型认知模式:对中国的乌托邦式想象”(刘健,2021:144),将获得精神救赎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想象中的

22、传统中国,却忽略了当代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万雪飞,2013:105),即中国也同其它所有国家一样平等地拥有自主发展的权力,而非西方人构想中发展停滞不前的精神救赎之地。面对作为现代都市的南京,霍尔茨直言不讳地袒露了自己对城市中一切与西方无异的现代化标志的厌恶,而他眼中灰暗忧郁的现代南京正是其幻灭后精神世界的投射。纵观整部小说,勒斯对当时南京的若干社会现象作出了个人风格化的批判,但这也导致南京在小说中呈现出的整体形象与现实有所偏离。但是,总体而言,黑分五色无疑为当代文学中的南京城市形象书写提供了来自德国的有力注脚。注释注释黑分五色的封面除小说标题外还印有“黑、土、水、火、风、鬯”六个汉字,其中“

23、黑”是对中国水墨画美学的借鉴,“土、水、火、风”代表的是古希腊的四元素说,“鬯”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香酒,中国美学、欧洲自然学说和中国宗教三个领域在此交汇。2014 年,作者米夏埃尔勒斯在小说白蛇传奇中重新书写南京,以一位青年昆剧演员“健”的视角,描绘了健的生活与昆剧的羁绊、昆剧在南京的发展现状以及南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抉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传统文明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冲击,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几近崩塌。以德语作家黑塞为代表的众多西方学者选择寄情于东方传统文化,在其中寻求个人的精神救赎与西方世界精神危机的出路。勒斯在黑分五色中继承了这一德语文学的传统书写模式。据考证,南

24、京明城墙始建于公元 1366 年,完工于公元 1393 年,历时 28 年。此处按照小说原文翻译为“四十载”。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Michael Ostheimer.Jahrbuch f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 M.Bern:Peter LangAG,2016.2Alard von Kittlitz.Der Kltetod des Erzhlens:Michael Roes schickt einen deutschen Gelehrten auf die chinesischeGeisterbahnN.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5、,201004083刘白,蔡熙.论本雅明的城市空间批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5(02):141.4卢盛舟.论勒斯黑分五色中的人物空间实践与南京城市意象J.当代外国文学,2019(04):87.5Michael Roes.Die Fnf Farben SchwarzM.Berlin:Matthes&Seitz Berlin,2009.6高曦.双重话语规训:论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J.宁夏社会科学,2023(02):59.7刘健.论新世纪以来德语文学中国叙事的新范式J.当代外国文学,2021(01):144.8万雪飞.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判与中国文化自觉的构建J.求索,2013(06):105.作

26、者简介作者简介姚睿思(2003),女,南京大学德语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E-mail:。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mage of Nanjing Cityin Die fnf Farben SchwarzYao Ruisi(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AbstractGerman writer Michael Roes novel Die fnf Farben Schwarz takes Nanjing as its narrativebackground,telling the story o

27、f the protagonist Holz,who comes to Nanjing after being caught in the dual crisis ofthe real world and the spiritual world,trying to find redemp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Holzs exploration of Nanjinggoes from the superficial to the visceral,evolving from observ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natural and hu

28、manisticlandscapes to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Nanjings citizens.Thenovel gradually builds up a multidimens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age of Nanjing 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ecitys urban space that mixe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its thick historical image,and its humanistic society thatcoexists with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Key wordsDie fnf Farben Schwarz;Nanjing;Culture;History;City image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