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劳动素养刍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39175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素养刍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劳动素养刍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劳动素养刍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研究1972023.12_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劳动就没有延续至今的人类本身和人类文明。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可见,劳动是民族国家、人类社会得以生成存在、发展延续的“本体论”依据。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劳动,美好幸福的生活更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劳动不能窄化为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要成为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要途径。一、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本身,

2、就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幸福生活。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3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4可见,古往今来,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团结、平等的地位,这些不仅创造了财富,还造就了美德。因此,爱劳动是一种美德,甚至是第一美德。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我们的先哲早就认识到热爱劳动是立身、治家、兴邦的根本,正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国人爱劳动这个内生力的支撑。纵观古代、近代、现当代的中国,一切成绩的取得、任何困难的解决都离不开辛勤劳动,劳动是铸就辉煌、破解难题的基本点。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爱劳动这一光荣传统,用劳动谱写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有人认为,劳动是传统农业社会小生产者时代的无奈之举,如今我们进入了科技发达的现代化,觉得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热爱劳动。这完全是错误的。任何时代,不管现代化程度有多高,爱劳动这一美德都不能丢。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体力劳动确实在逐渐减少,但并

4、不意味着劳动会消失。一方面,不管科技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无论多么高明的电脑、机器,也离不了人的两只手,两只眼,两只脚,离不开人的身体的参与”5。另一方面,除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且是更为复杂艰巨的劳动。宇宙空间的探索、生命奥秘的揭晓、精密仪器的研发等比起石器、锄头等王国喜(南京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211166)摘 要: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多维的,但其终极旨意在于受教育者劳动素养的培育和养成,且劳动素养越来越成为新时代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因此,我们可通过多种有效路径提升劳动素养,如重视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

5、回归本位,整合多方力量、营造浓厚的“劳动生态”氛围,推进教评互补、制定科学量化的测评体系等,推动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劳动素养美德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刍议教育教学研究198_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过程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只在于劳动形式的不同,劳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这都需要爱劳动的品德才能实现。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科技多么发达,不管社会现代化程度多高,人类的劳动永远不会被完全代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全体中华儿女要厚植爱劳动的美德,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共筑中国梦。二、劳动素养

6、是劳动教育的旨意所在爱劳动是一种美德,是全人类都应推崇的一种德性。如何培育爱劳动这一美德,就需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锤炼劳动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都需要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并将这二者的结合提高到“唯一”的高度加以重视。他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苏联、法国等诸多教育家也强调要进行劳动教育,马卡连柯曾说:“教会创造性劳动,这是教育的一项特殊任务。”7卢梭也认为:

7、“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8这些都体现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提升劳动者劳动素养的重要 方式。劳动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之后逐渐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素养”与“素质”不同,“素质”更侧重于先天或本身就具有的性质,而“素养”更侧重于通过后天培养所形成的品质。素养不是一个单一性的概念,它不等同于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也不等同于品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因此,劳动素养也是个综合性概念,主要指劳动者在长期劳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育、学习、实践等方式逐渐形成的与之相匹配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心态、劳动习惯和

8、品质、伦理责任、社会担当等,是社会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劳动实践活动领域的映射,是衡量个体能否胜任其劳动工作的综合性标尺,同时也是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风向标”和“测量仪”。所以说,劳动素养不仅关乎个人,还关乎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基于此,培育和提升国民劳动素养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与劳动素养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劳动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劳动教育,反过来,劳动教育是劳动素养培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9劳动教育有着多维的目标指向,但劳动素养的提升是其核心的终极旨意。在内容层面,劳动教育既包括与劳动相关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等,我们暂且将其称为“硬”素养;也包括劳

9、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伦理责任等“软”素养。二者对劳动者来说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都是劳动者必备的。但从最终目的来看,“硬素养”为“软素养”服务,劳动者在“硬素养”的学习与获取中,增进了知识与技能、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如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只能是:培育受教育者劳动素养”10。由此,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可以归结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劳动教育是手段,劳动素养是目的,劳动教育的终极旨意与核心指向是且只能是提升劳动素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劳动教育就是提升劳动素养的教育,是以提升劳动素养为目的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三、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的

10、必备素养提升劳动素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旨意所在,也是时代诉求。人工智能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劳动素养越来越成为人才必不可缺的要素。基于此,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无论是从国际视野还是国内视野来看,劳动素养都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绕不开且重要性日益凸显的目标指向。2017 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PISA 全球素养框架,旨在立足全球化背景,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对学生在“审查并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并欣赏他人

11、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并有效的沟通”“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等方面进行素养测试。其中,创新素养、应变能力和责任感等三种素养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教育教学研究1992023.12_目(PISA)的重点内容,“测试的目的与鼓励学生养成创造性的劳动态度、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等紧密关联”11。创新、应变、责任等素养,都可以在劳动培训、学习、实践等教育活动中加以培育,与劳动素养密切相关。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的“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项能力都需要劳动素养的支撑,尤其是“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更

12、是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教育 2030 行动框架”,勾勒了未来 15 年全球教育的七大目标,其中目标四是“到2030 年全面增加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数量”,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为其今后就业打下基础。此外,我国对新时代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其中“实践创新”素养模块就明确指出了要尊重劳动,要具有积极的劳动心态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等,这正是劳动素养的鲜明体现。可见,劳动素养培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无论是国际层面的“全球素养框架”“四个学会”“教育 2030 行动框架

13、”,还是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表明了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素养谱系的重要维度,并且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诉求,我们要立足国际视野、结合本国国情,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时代新人的劳动素养,培养一代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素养支撑与人才保障。四、提升时代新人劳动素养的有效路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养,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素养要求。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新人的素养要求,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升时代新人的劳动素养。(一)重视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回归本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目标指向在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

14、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与其他“四育”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劳动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四育”而言,劳动教育逐渐式微。“五育”之首的“德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重视;“五育”之二的“智育”备受重视自不待言;“五育”之三和之四的“体育”和“美育”被纳入中考,高校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扩招等也使得“体育”与“美育”得到了家校的重视;而“五育”之五的“劳动教育”,却处于似乎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尴尬局面。这是教育的外在机制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教育不重要。恰恰相反,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是其他“四育”不能比拟的,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实现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教育目标,仅

15、从这点看来,劳动教育便无可替代。劳动是教育的始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12列宁也强调:“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13此外,是否爱劳动还与就业率、犯罪率息息相关,美国一项对 456 名少年儿童长达 20年的跟踪调查显示,爱干家务活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活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 115,犯罪率是110。14可见,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劳动教育都至关重要。既然劳动教育如此重要,提升时代新人的劳动素养就要从重视劳动教育开始,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本位,这是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的“第一”路径。具体说来,学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

16、育,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综合测评等环节都要充分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在家庭领域,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劳动素养培育的引导,在平时的交流与假期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用人单位尤其要注重员工的劳动素养培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广大员工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素养纳入年终考核机制与用人选人机制,切实提升广大员工的劳动素养,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新时代人才。(二)整合多方力量,营造浓厚“劳动生态”氛围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15。从该意义上讲,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濡染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一方面说明受教育者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说明“苍”和“黄

17、”作为一种环境,对受教育者具有怡养涵育的功能。从教育学理论来看,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的场域,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作用。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同教育教学研究200_样需要环境的濡染,这个环境就是“劳动生态”。“劳动生态”的塑造,需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构建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新媒体等“五位一体”的复合多维平台,营造浓厚的“劳动生态”氛围,可使时代新人在其中得到熏陶,提升劳动素养。1.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活动能否进行以及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教育者本身的素养和教

18、育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层面的教育者主要指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以及劳动素养培育能力,通过示教并举的教育方式开展劳动素养培育。一方面,“示”是指以身示范,正身垂范。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才能对时代新人形成“垂范”,以“无言”胜“有声”,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另一方面,“教”是指教育引导,是教育者教育能力的体现。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培育能力,通过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管理育人、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培育,引导他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19、需指出的是,“示”与“教”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同步进行、相互交融的过程,“示”本身就是一种“教”,“教”也离不开“示”,示教并举,统一于教育活动。2.发挥家庭的“原初”作用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原初场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原生家庭的印迹或多或少在个体言行中有所映射。所以,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家长不应只关心其学习成绩分数,还要关注其性格养成、习惯品格、劳动素养等全面发展。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参与家务,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教导他们尊重劳动成果,平等对待一切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发挥社会“大熔炉”作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0、,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离不开热爱劳动的社会环境,在商场、公交、地铁等公共场所,张贴宣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标语,使时代新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劳动教育的洗礼,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劳动素养。社区等可抓住劳动节、植树节等契机,组织“爱劳动”系列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时代新人积极参与,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策的出台对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既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如教育局、妇联等部门可以出台时代相关激励措施,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开展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5.发挥新媒体“新手

21、段”作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时代新人的劳动素养培育离不开新媒体这一新手段。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利用如劳动节等节日契机推送劳模、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使他们打开手机、电脑就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魅力。(三)推进教评互补,制定科学量化的测评体系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在注重“教”的同时还要注重“评”,以教促评、以评促教,教评互补,提升培育的实效。所以,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还要注重测评环节,制定科学量化、切实可行的劳动素养测评体系。测评是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遗憾的是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更多注重的是定性研究,而定量

22、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素养培育的实效性如何,需要用切实可行、科学量化的测评体系进行测评,方可知晓。所以,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的“压轴”措施就是制定劳动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与测量模型,使看似相对模糊的素养得以量化,为调整培育方案、完善培育路径提供客观依据。时代新人劳动素养测评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针对性等原则,对劳动素养一级标题进行细化,然后对各个二级标题再细化,并从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维度加以设计。同时,要借助相关数学模型,将劳动素养量化为具体数值,从而得知劳动素养的状况,为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性提供测量标尺。需指出的是,时代新人劳动素养指标体系需彰显针对性,但在其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时代新

23、人包括教育教学研究2012023.12_多个群体,即便是青少年群体,也有学段、专业等的区分,对他们劳动素养的要求有所不同,所以同一个指标体系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基于此,我们要依据群体特征,对时代新人劳动素养指标体系进行针对性调整,在具体认知、认同和践行层面及其所占比重方面有所侧重,真正发挥指标体系的“标尺”功能与作用,助力时代新人劳动素养培育。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4、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5 陈瑛.爱劳动是第一美德 J.新湘评论,2017(10):7-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7 苏 A.C.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 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9.8 法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49 金正连.劳动教育与素质养成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1.10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 J.人民教育,2017(9):45-48.11 龚春燕,魏文锋,程艳霞.劳动素养:新时代人才必备素养J.中小学管理,2020(4):9-11.12 苏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 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27.13 苏 列宁.列宁论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14 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J.教育探索,2013(8):91-93.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研究”(2021SJB02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任编辑:王绍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