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馨怡(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 地洞 是著名作家弗兰兹 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其风格典型地反映了“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该小说采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地洞主人一个小动物拟人化为具象的人,并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通过对空间的强调,揭示了空间的重要意义,描绘出现代人生存的空间状态及困境。本文着重探讨 地洞 中的困境、困境的隐喻以及困境的叙述方式,以便我们能对卡夫卡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中窥见人类生存的现状及困境,并获得反思。关键词卡夫卡;地洞;困境;隐喻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
2、)20-0007-03卡夫卡 地洞 中的困境及其隐喻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高馨怡(2003-),女,安徽阜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弗兰兹 卡夫卡是 20 世纪德语小说家,与法国作家马赛尔 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幻境与现实交相融合,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采用鲜明的象征、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表现主题。凭借独特的意象和艺术手法,他在西方美学史上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在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中,地洞 被称为“最富人性味”的一篇。从表面上看,卡夫卡的小说 地洞只是写了小
3、动物不可名状的心理活动。我们深研文本时,就会发现作者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进而深入地展现了现代人生存与生活的困境。在对 地洞 隐喻内涵的研究方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山奎提出 地洞 是“无所不包的隐喻”这一观点。从词源上看,“隐喻”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演变到现在,它的词义一般被理解为“通过指代被认为与该人或物体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来描述人或物体”。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隐喻”表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可能,让文本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使文学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震撼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一、地洞 中的困境在 地洞 中,卡夫卡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小动物修建地洞、完善地洞以及
4、与蛐蛐的叫声、外部环境斗智斗勇的过程,但遗憾的是它永远无法修补好地洞。细究来看,导致地洞的小动物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其自身。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在生理、安全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级的需求。许多学者对 地洞 主题的解读倾向于“写作与地洞的联系”“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对于亲密关系的抵触”等,大都属于自尊、自爱、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但笔者认为,地洞 中的小动物的低级需求并未新评论072023 年第 20 期得到满足,它不断地修复自己的巢穴,渴望生存下去,但生活中的生存困境接
5、踵而至。小动物的个体生存困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限制的生存空间,二是不安定的洞内生活。地洞 中的空间分为洞内与洞外,小动物生活在地洞中是为了躲避洞外的危险,“我经常离开地洞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去外面溜达,以便让自己冷静冷静,同时检查一下地洞是否牢固”。对于地洞的小动物来说,地洞内相对安全,地洞外充满了危险,因为地洞外充满了“敌人”和“帮凶”。在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地洞的小动物对于洞外的生活十分向往,“外面的伙食也更好吃,狩猎固然比较困难,很少成功,但其收获从任何方面讲都是价值更高的”。由此可见,地洞的小动物认为洞外的生活更有价值,但洞外也存在着更多的未知,对洞外的探索就是对安全的舍弃。地
6、洞的小动物期待洞外生活而不得,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只能生活在地洞中,他的生存空间也就被困在了地洞之内。除了生存空间备受限制以外,地洞中的小动物的生存困境还体现在洞内生活的不安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艳兵认为:“在地洞里面,一切都是受动物支配的,但野外的一切却都不在动物的掌控之内。”但笔者认为,“计划好、计算好、被规定好”只是地洞的一种理想状态。这个洞并没有防御功能,“这个洞与哪里都不相通,走不了几步便碰到坚硬的岩石”,所以一旦有人踩到苔藓,地洞就暴露了,坚硬的岩石也会对地洞的小动物造成伤害。由此可见,地洞对于小动物来说毫无安全性可言,甚至是冰冷危险。后来,经过地洞中的小动物的一
7、番改造后,地洞的入口和布局得到了改善,但地洞中的小动物还是要“随时准备冒生命的危险”。所以,洞内生活的不安定也使小动物的生存状况如履薄冰,加剧了小动物的生存困境。地洞中的小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对于安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此也引发了地洞中的小动物的生存困境。直到小说结尾,地洞中的小动物始终没有摆脱“蛐蛐声”,它的生存困境也在延续。笔者认为,对于地洞的小动物而言,生活的不安定不仅是由生存困境导致的,也与地洞中的小动物对待自我身份、对待外物的态度有关。二、地洞 中困境的隐喻布丽塔马奇认为:“卡夫卡通过嘶嘶声和令人不安的噪音的意象,处理了他致命的疾病,并试图解释它是如何走到这个不稳定的最后阶段的
8、。”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说:“从隐喻的角度看,肺病是一种灵魂的病。”曾艳兵认为:“疾病的确与卡夫卡的创作关系密切。”笔者认为,地洞 中的生存困境隐喻着卡夫卡自我的疾病,地洞中的小动物对蛐蛐声的态度隐喻着卡夫卡对死亡的态度。地洞 的写作时间是 1923 年或 1924 年,根据卡夫卡的生平来看,当时他的癌细胞已经开始转移,一直被高烧和咳嗽所困扰。这也就不难解释 地洞 中叙述者对和平与宁静的渴望与日俱增,通道里的寂静和创造性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噪音的减少或者它奇迹般地消失,才能恢复地洞的小动物一心一意的追求。尽管如此,嘈杂声不断增加,叙述者面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和无助感也随之增
9、加。作为卡夫卡临终前的作品,外界多认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卡夫卡的艺术化身,认为小动物在地洞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处境,正是卡夫卡在贫病交加之中的生存体验在艺术上的升华。地洞中的小动物在认识到它所面临的生命危险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感受自我生命存在的活动,即试图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与入侵者之间的关系:“今后就朝着响声的方向挖一个正规的大洞,摆脱任何理论,不找到响声的真正根源就不停止挖掘。”这句话与卡夫卡寻找自己疾病根源的渴望和决心相呼应。早在 1917 年第一次诊断出肺结核时,卡夫卡就给朋友布罗德写信说:“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疾病的解释,因为我自己没有 猎杀 过它。”地洞中的小动物对蛐蛐声的自言自语不仅
10、应该从故事层面来解读,还应该被理解为病重的卡夫卡的观照。在思考疾病的同时,卡夫卡希望摆脱令人不安的蛐蛐声。卡夫卡在书写他的病历,同时也在处理他的死亡。因此,我们可以将 地洞 中的生存困境看作是卡夫卡对自己死亡的一种隐喻和书写。三、地洞 中困境的叙述方式曾艳兵曾将卡夫卡称为“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不仅仅是说卡夫卡不单单归属于一个民族,也是指卡夫卡具有多个文学流派的特征。匈牙利文学理论家卢卡契将卡夫卡称为现实主义作家,有人将他归为表现主义作家,也有人将其称为荒诞派写作的先驱。而就描写手法而言,卡夫卡的手法又与自然主义十分接近。作为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思想和主义的世界性作家,卡夫卡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的思想
11、不同,运用的艺术手法也不尽相同。08在 地洞 中,卡夫卡运用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叙述方式营造出地洞中的小动物的困境,“以书写的过程本身,在想象的空间中实现精神的自由,表现困境与救赎的主题”,使读者从 地洞 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当代著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 舒尔茨在其著作 西方建筑的意义 中指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根据所处的空间而发生变化的。换句话来说,人类行为的发生离不开空间,并且,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是其形象展现的基础,而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所处的空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地洞中困境的营造与其中的空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地洞中的空间分为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两个部分。在物
12、理空间方面,卡夫卡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这一空间不仅是小说情节发生的背景,也是作为组织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表现小动物的困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地洞”给人留下了狭小、幽暗、阴森的刻板印象,这离不开卡夫卡对于地洞的营造。地洞的墙壁是一个“非常单薄的草率工事”。为了不被别人发现,入口处用一层苔藓遮盖;为了方便逃跑,地洞有两个入口;地洞里有十几条隐秘的通道,并且储有充足的食物。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地洞中的小动物对于地洞的描述中徐徐展开,地洞中的小动物遭遇的困境也多由地洞而起。这一空间意象的设置对于小说困境的叙述具有补充作用,如果不对空间进行介绍,仅仅描述地洞中的小动物的行
13、为和心理感受,所叙述的困境则会过于单薄。在心理空间方面,小说围绕着地洞中的小动物的危机感和相关心理活动表现其中的困境,对于困境的展开也伴随着小动物心理空间的建构。一次睡觉时,地洞中的小动物被不知名的蛐蛐声唤醒,它努力地寻找那不知源自何处的蛐蛐声,但那声音根本没有发源,也永远无法消失,“在下面生活,我是够小心谨慎的,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少过”。蛐蛐声总是使地洞中的小动物处于恐惧之中,但它却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在这一过程中它也有充满希望的时刻,它觉得为土堡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这激励着我”。但它又将自己的工作称作“慰藉”,将其视为“用来自己欺骗自己的东西”,直到
14、小说的结尾,地洞中的小动物仍在蛐蛐声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地洞,在恐惧与希望的循环中痛苦地摇摆。地洞 中物理空间的幽暗阴森与心理空间的不安焦虑,不仅将地洞中的小动物的生存困境呈现在人们眼前,还将它发自内心的不安全感表现出来,使其困境更真实、立体地呈现出来。四、结语实际上,读者总能从卡夫卡的小说中窥见生活中的不安定。在 变形记 中,本应幸福美满的家庭是畸形分裂的;在 审判 和 城堡 中,本应公正严明的法律体系却是随意荒诞的;在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中,社会本应是和谐包容的,却充斥着被边缘化群体的不安全感。在 地洞 中,卡夫卡的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通过对空间的强调,揭示了空
15、间的重要意义,描绘出现代人生存的空间状态,勾勒出人与人关系的空间分布,叙说着现代人的空间体验、空间焦虑、空间危机和空间矛盾,体现了存在与空间之间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同时,卡夫卡也通过他笔下的小动物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但地洞中的小动物的困境不仅是卡夫卡的自我写照,也是以另一种视角隐喻犹太人的生存状况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存在。卡夫卡将自己放在动物世界中,通过地洞中的小动物真实的困境揭示人类存在的真实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被阅读,而是为了自我心灵的表达。虽然卡夫卡已逝世数年,但“不安全感”“精神焦虑”等困境,仍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灰色地带。卡夫卡的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见人们心中的迷茫,并让人们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参考文献1弗兰兹 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1-3 卷)M.叶廷芳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4.2郝晓艳.论卡夫卡 地洞 的存在之“在”J.鸡西大学学报,2014(08).3韩嫣.文明仿制与自治恐惧卡夫卡两部作品中的认知批判J.外国文学,2021(02).4赵山奎.卡夫卡 地洞 探幽基于学术史的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01).5曾艳兵.别有“洞”天卡夫卡 地洞 解析J.名作欣赏,2009(25).(责任编辑林一曼)新评论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