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口碑的力量——从传说看屈原形象的多样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27240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碑的力量——从传说看屈原形象的多样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口碑的力量——从传说看屈原形象的多样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口碑的力量——从传说看屈原形象的多样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1口碑的力量民间文学研究口碑的力量 从传说看屈原形象的多样性安德明 摘要 在书写传统十分发达的中国,尽管历代传世文献中有着大量同屈原相关的资料,但民间鲜活流传的口头传说,其地位却始终无法被取代。它们不仅可以通过被书面传统所忽略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细节,塑造有血有肉、丰富立体、生动鲜活、可亲可敬的屈原形象,尤其重要的是,还能够以富于情感和个人色彩的重复讲述,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强化人们历史认同与群体认同,以活着的历史,为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提供持续前行的动力。这是屈原传说的魅力,也是所有能够被以“口碑”这个沉甸甸的名词来指代的表达形式特有的力量。关键词 屈原;民间传说;口头艺术;口碑 中图分类号

2、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23)05-0031-08在准备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大概是在开始记事的年龄,过端午节的时候,听祖母有意无意地讲起:端午节之所以要吃粽子,是因为从前有一位忠臣投江死了,人们怕鱼鳖海怪来吃他的身体,就包了粽子撒到江里投喂它们,以免他的遗体受伤害。后来,又从周围其他人那里得知,奶奶所说的那位忠臣,就是屈原。这件仿佛不经意间发生的小事,让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朦朦胧胧地感觉到,我们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某种物事,原来还可能会那样地不同寻常!今天,再从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角度,结合祖母不识字的情况,回想把端午习俗起源同屈原相关联

3、的传说在自己家乡甘肃天水流传之广,就尤其会为口头艺术在形塑社会观念与社会行为方面的强大力量而感慨。在本文中,我将围绕相关传说对屈原形象的多维度塑造,来揭示口头艺术在维系和传承社会历史认同方面的重要功能。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由湖北省秭归县编纂出版的 屈原传说 a,该书按人物、风物、习俗和景观四个类别,收录了 59 则有关屈原的传说。这些传说于 2008 年经秭归县申报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端午节与传说人物的交相辉映屈原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其影响早已深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经典文献记录中的屈原,始终是以一种志存高远、忠君忧民、冷峻严肃的形象出现。例如,一些

4、研究者认为有 作者简介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基金项目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项目编号:2022YZD001)阶段性成果。a 屈原传说编纂委员会编:屈原传说,宜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 年。32民间文化论坛2023 年第 5 期关屈原的最早记录是贾谊吊屈原赋,尽管缺乏对其具体事迹的描写,但屈原仍是“一个被高度道德化而又极为笼统的人物形象”。a在屈原贾生列传这一倾注了司马迁真挚心血的千古名篇中,屈原形象得到了相对完整清晰的刻画:他在遭逢流放之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

5、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被流放之后,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虽因再遭陷害,以至“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却一直保持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洁品格,直至投汨罗江。b这种形象,令人敬仰也值得怀念。但是,如果只是依靠文献中这种相对抽象而又扁平的形象,而缺乏丰满生动的相关传说,屈原就不可能同民众的生活与情感发生联系,也不可能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持续的影响。恰恰是由于存在诸如本文开始时提到的把屈原事迹与端午习俗来历相粘连的各种传说,屈原这个重要的民族精神符号,才获得了鲜活持久的生命力。研究者一般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同古人感应气候变化来调整安排作

6、息的具体实践有关。端午节处于夏至前后,古人认为这是阴阳之气、死生之气激烈交锋的时节,各种邪毒最易发生。c而五月初五,毒气尤甚,民间向来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有鉴于此,人们会采取各种相应手段,来祛除邪毒,祈求健康平安。至今流传的饮雄黄酒、插菖蒲之类的习俗,便都属于这一类的行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由于生产力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这类有关节日起源的物理性、自然性的解释,尽管相对客观,却显然已经难以支撑起节日的意义并维系它的持续传承。实际上,任何一个节日,作为文化化的特定时间节点,必须要融合符合历史和现实需要的各种人文要素,才能获得丰富的意义,也才能获得使之持续

7、存在的基础。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及其特定事迹,可以说是为节日赋予意义的重要资源。而这些人物,所以能够同某个特定的节日形成密切联系,又往往需要通过广泛流传的相关传说。就端午节而言,由于有关其标志性要素吃粽子和划龙舟来历的普遍说法,都同屈原(或伍子胥、曹娥等)的投江殉节粘合在一起,因此,对于这一节日的起源,民间大都说成是为了纪念屈原。d这一说法,在屈原传说中被演绎成了一段情节复杂的叙事:屈原投江后不久,一场暴风雨骤然而至乡亲们闻讯赶来,驾船冲入江中,竞相打捞屈原的遗体。可风雨之中,茫茫渺渺,湖大船小,莫可奈何。父老乡亲们只得泊船靠岸,一时间,啕哭声、懊恼声、叹息声响成一片。正伤心间,一个跛

8、足和尚走来说道:“现下浪高雨急,打捞之事只能延后了。可屈原大夫沉于水中,大家要赶紧想个法子,防止鱼虾吞噬大夫遗体照阴阳五行,屈原大夫的遗体应已东移,而饥鱼饿虾却仍在西方。大家可将饭食撒入罗渊以西四五里的江中,定使鱼虾不向东徙。待风停雨住后再打捞大夫遗体不迟。”a 刘明:汉初屈原形象书写与离骚早期流传,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 7 月 19 日。b 司马迁:史记第 8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4812504 页。c 刘晓峰:端午节与东亚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节获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d 在不同地区,与端午节起源相关的

9、传说人物会有所不同,例如,江浙地区更常见的说法是同伍子胥有关。但由于相比之下,屈原的影响更为广泛,加之本文讨论重点所限,因此这里不再旁及其他人物。谨此说明。33跛和尚道:“这风狂雨暴,波立涛翻,原是洞庭、汨罗的水妖作怪,只要想法慑服他们,这汨罗江水立马变得风平浪静大家可以将渔船妆扮成龙的样子,架上锣鼓边敲打吆喝,边同时向江上竞发。水妖会以为是海龙王驾到,自然就远远躲避,再不敢兴风作浪了。到时,屈原大夫的遗体也就能打捞上来了。”照着跛和尚的吩咐,乡亲们先投了饭食,然后划着龙船去找捞尸首,果然灵验。后来,端阳节这天便形成了在江河湖泊中投粽子、划龙船的风俗。a类似的内容还有彩丝缠粽、雄黄泡酒的传说。

10、其中讲道:屈原死难之后,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向江中投撒饭食和果品来祭奠他。但后来,屈原先后两次显灵,先是告诉人们由于鱼虾争食,自己无法得到那些食物,并教会了大家把祭品包成粽子以防止争抢的方法。后来则告诉世人,江中又出现一条恶龙,专门窃取供品,只有用五色丝线缠住粽子并在祭祀时向江中泼洒雄黄酒,才能阻止恶龙。于是便有了彩丝缠粽、雄黄泡酒的习俗。需要指出的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来构筑其宏大的历史图景,这在有关舜、张良、项羽、刘邦等诸多人物的传记中都有突出的体现。b但是,如前所述,在屈原列传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屈原殉国后人民争相救助的描写,更没有关于端午习俗因此而来的记载。可见

11、,至少在太史公的时代,还没有把屈原殉节与端午节相联系的说法,否则,以司马迁对民间口头资料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注,这种说法必然会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留下痕迹。显然,这则最早见于南北朝人著作中的传说,是后世逐渐附会叠加的结果。c然而,从“被发明的传统”d的角度来看,包括口头艺术在内的所有传统,其意义往往都是根据人们的现实需要陆续建构起来的。在某种传统得到认可和持续流传的过程中,有关其起源的解释是否真实客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愿意相信这种解释的真实性,并愿意通过这样的解释来加强自己与该传统之间的关系。把端午节的来历附着于屈原的传说,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由于这类传说的大量存在与广泛流传,一种特定食物(粽子

12、),一种传统竞技活动(龙舟竞渡),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食物或单纯的社会行为,而变成了与遥远的历史、与民族的伟大先祖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要素,具有了厚重的意义。与之相关,端午节因此被赋予了更充实的灵魂,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此同时,屈原及其代表的伟大精神,也在年复一年的端午节庆活动与相关传说中,获得了生动而永恒的生命力。二、屈原形象的多样性除了表达上述与端午起源相关的这个广为流传主题的内容,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还大量传承着其他方面的屈原传说。这些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丰富多元的屈原形象。a 投粽子、划龙船的传说,见屈原传说编纂委员会编:屈原传说,第 848

13、5 页。b 参见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年,第 3、126132、175180 页。c 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当中,出现了诸如“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一类的记载。d 参见 英 E.霍布斯鲍姆、T.兰格主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年,第 13 页。口碑的力量34民间文化论坛2023 年第 5 期从主题来看,这些传说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1)神奇成长。传说 伏虎哺屈原 讲道:屈原刚出生的时候,因为食欲不佳,好几个月一直面黄肌瘦,让母亲十分担忧。但过了一阵,他却突然像新发的竹笋猛

14、长起来,不到一个月就变成了一个大胖小子。家里人后来惊讶地发现,原来是一只老虎在偷偷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小屈原。在老虎的哺养下,屈原茁壮成长,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伟人。神奇诞生及神奇成长,是有关英雄人物的口头艺术作品中的常见主题,它通过对主人公与生俱来的神异特征或神奇经历的强调,寄托了对英雄无限美好的想象和期待。这则传说中的屈原,显然也是被赋予了这样的属性。(2)少年经历。这一类的传说内容较多,大都围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既展示屈原与众不同的才智和能力,又结合各种具体的生活实践,把屈原同人们的真实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例如,照面井金镐掘井玉米三丘玉米田九畹溪的传说等,讲述的都是少年屈原借助

15、自己的聪明才智或神奇能力,或者帮助乡民顺利掘井解决饮水问题,或者为人们发现玉米、兰花等重要作物并教导他们种植等等之类的故事。在这些传说中,由于帮助人们发现或得到了属于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重要事项,屈原因此也具备了文化英雄的属性。这类传说中,还有一篇 眼皮子岩,讲的是屈原小时候在诞生地习文练武、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又时刻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能够躲过大人和山神的监护去山外游历。故事中屈原的聪明机智、神异能力,以及顽皮伶俐又从善如流的特点显露无遗,生动展现了其性格的多面性。(3)姊妹亲情。这一类的传说,主要讲的是屈原和姐姐女媭、妹妹幺姑的故事。例如,夜明珠三星照半月珍珠岩等,都讲到屈原在

16、读书、劳动等活动中和姐姐、妹妹的交往,表现了相互之间既亲密无间又各有顽皮的特点。通过这些富于亲情的描述,传说塑造了一个有人情味、食人间烟火的屈原。相比于那种峨冠博带、长剑陆离的冷峻形象,他更有着可亲可敬的特征。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被神化的人物,而是充分体现出与普通人相同的面貌,因而也就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亲近。(4)死节之后的故事。这一类的内容所占比重更大,前述端午节来历的传说,即属于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主要有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屈原死后显灵佑护民众的传说。与端午来历传说中所讲屈原显灵主要是为了自己、为了让民众更加有效地为他提供祭品的情形不同,这一类传说中所讲的显灵,主要是为了福

17、佑乡民。例如,传说砚窝台讲,屈原通过托梦给芝兰颜氏的老太公,指引他“靠山根,打眼井;苗肥壮,人精灵”。结果老太公按其所示,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屈原生前遗留下来的砚台并顺此开掘水井,解决了困扰族人多年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在这样的传说中,屈原又具备了地方保护神的属性。二是同当地多种习俗之间关联的内容。例如,红漆棺材讲,秭归一带特有的丧葬习俗红漆棺材的形成,就与屈原之死有关。传说屈原死后,当地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准备用红漆棺材来安葬他。当时的地方官得知之后,出于嫉恨,就想破坏这一仪式。乡民为了应对他的破坏,采取计谋,把村中所有老人的寿材都漆上红漆,并且告诉前来查看的官员说,当地历来是以红漆棺木葬人

18、。于是人们顺利安葬了屈原,也在秭归当地形成了红漆棺木的习俗。(5)景观的遗留。这类传说,把当地各种著名的自然景观或风物,都同屈原联系在一起。例如,伏虎降钟的传说,讲当地著名的景观伏虎山,是屈原当年借助天神帮助降伏饿虎而形成;擂鼓台讲当地一处被称作擂鼓台的石台,是当年屈原返回故乡时擂鼓指挥乡人练兵的遗址;聚鱼坊 乌龟石幺姑鸟等讲的则都是屈原各种身后之事导致的遗留,其中的幺姑鸟,更是把当地特有的一种35飞鸟同屈原联系在了一起。它讲道:屈原的妹妹幺姑在屈原死后,在山顶大声哭喊着“我哥回哟”跃下悬崖,化身为一只美丽的小鸟。这种鸟被当地人称作幺姑鸟,只在三峡归州一带才有,每逢端午时节,它便会显露身形,张

19、开红嘴发出类似“我哥回哟”的鸣叫。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到,在传说当中,除了端午节这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符号之外,当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各种重要事项,几乎都被打上了屈原的烙印,从而使屈原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以此为基础,这些传说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鲜活的屈原形象。他不再是经典文献记录中那个形容槁枯、长发披拂的踽踽独行者,而具备了民间有关圣人、英雄的所有想象,既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富于神异力量,有诸多丰功伟绩,又不乏顽皮和淘气的童年。这些综合的特征,非但丝毫没有削弱屈原的伟大,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可亲,也更加可敬了。通过对屈原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密切关联的强调,以及对有

20、血有肉的屈原形象的塑造,传说充分发挥了维系屈原及其精神的作用。前文已经提到,这些传说中的许多内容,可能都是后世的产物,有的产生的时间或许十分晚近,一些内容甚至可能还是地方文人模仿口头传说进行的个人创作。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这些文本的真伪,而是要强调,无论这些传说来自多年的民间传承,还是由于某些文人模拟和借鉴口头艺术风格所作的加工乃至创作,相关叙事持续的流传,或相关主题内容的不断产生,都是屈原这个文化符号强大生命力的彰显,它们也都在发挥着塑造、完善和巩固屈原形象的作用。鲍曼在对 13 世纪冰岛的萨迦表演及其中所体现的荣誉观的研究中发现,当时或更早时期的英雄,十分重视自己的事迹能否达到“值得

21、被萨迦记录”的程度,这是判断一个主要人物能否获得被时人认为比生命还重要的“声望”“荣誉”的标准。他由此对口头传统的表演与社会行动之间密切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分析,并展示了向来被视为静态书面文献的萨迦文本中包含的丰富的动态交流属性。a从这一视角及相关结论可以进一步看到,口头艺术的表演(传承和讲述),实际上是保障英雄人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重要路径。因为,如果不被“传说”,就不可能被记住。三、口碑的力量人们之所以要不断传说某个人物、某种事项,就是因为其有价值,值得说;而正是由于被反复不断地传讲,相关人物、事件,才能在一个民族或社区的历史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经典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谈

22、及神话的功能时曾指出:“神话乃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项重要的成分;不是闲话,而是吃苦的力量;不是理智的解说或艺术的想象,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的特许证书。”b同神话一样,口头艺术的其他各种文体,如故事、传说、史诗、歌谣,等等,往往也都能够充当具体社会行动的重要依据,为相关的特定文化符号赋予新的生命力。“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经历过听长辈絮絮叨叨的时光。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针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情,反a 参见 美 理查德 鲍曼:13 世纪冰岛的表演与荣誉,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23、 157196 页。b 英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86 页。口碑的力量36民间文化论坛2023 年第 5 期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对我们说个不停。而对这种反复絮叨的意义,只有当我们自己也经历了许多人世沧桑之后,才可能会有所感悟:在这里,重要的并非絮叨的内容,而是絮叨、是说话本身!说话是人的本能。围绕着这种本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它们构成了人类表达与交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字的发明,极大提升了人类交流的水平,也促成了一种更具权威性的交流媒介与交流形式。相比于口头表达的相对随意性,书写的形式以其相对稳定的特征确立了自己一度近

24、乎神圣的地位。所谓仓颉造字导致“天雨粟,鬼神泣”的传说,以及“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白纸黑字”之类的谚语俗语,都是在强调文字和书写的神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口头或说话的传统的强势挤压。的确,一个人、或一个人的事迹,如果能够被以书写方式记录,能够进入文献历史,必然是莫大的殊荣,尤其是在惜墨如金的时代。但是,即使是在交流手段得到极大丰富,书写方式广泛普及的情形下,口头艺术作为一种“说话的艺术”,作为最基础、最便捷也最普及的一种交流方式,其地位也始终无法被取代。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来看,任何人,任何事,只有同时被文字和口头记住,甚至首先要被口头记住,才能够真正彰显其重要的价值。这也正是之所以

25、在中国这个书写传统十分深厚而发达的国度,又同时存在着“口碑”这样一个备受重视的概念及相应复杂观念的原因。按照民俗学表演理论的观点,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其属性和价值必然要通过“说听”这个基本的交流框架来得以呈现和达成。a例如,讲故事活动必然要有讲述人和听众两个方面的角色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所讲述的具体内容,也才能够因此得到展现和传播。b而口语表达的相对灵活性,又使得每一次的讲述,即使讲述的是同样的内容,也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表演”,即一次独特的交流事件,并形成不同的文本(异文)。相比于书写文献的固定性,口语的这种相对灵活性会使口头艺术所涉具体信息的真实可信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可信

26、度。我们在这里提及口语的灵活性时始终以“相对”来修饰,就是为了强调,口头艺术乃至一切口头表达,在因其媒介自身属性而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确定性之外,又会在另外一些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例如,有关屈原与秭归当地景观之间关联的传说 擂鼓台照面井等,都有多个异文,每个异文所讲的具体事件,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如作为主人公的屈原,及所关涉的特定景观(擂鼓台或照面井),景观因主人公的特定行为或事迹而形成的基本线索,却始终不变。这正是民间文学理论在论及口头艺术基本特征时所提炼的变异性和传承性特点。它既保证着口头艺术的活力,也维护着它在最根本层面的真实性。与此相关,口语的相对灵活性也进一步

27、保证了口头艺术的活态特征。这种活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它时刻与当下、与现在密切相关,是把当下和现在同过去连接起来的一种表达。二是它始终能够根据现在、根据当下的需要来随时调整具体的细节,以便更加准确、恰当地表达和满足当前的需要。在此前提下来看口头传说,就会看到它相对于书面文献的多方面价值。首先,它能够为特定的历史对象提供不同于书面记载的丰富细节,满足人们有关历史的整体想象。这一点,在屈原传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诸多内容各异的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书面文献在屈原形象与性格描述方面的欠缺,a 参见 美 理查德 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第 616 页。b 参见安德明:讲故

28、事: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民间文化论坛,2021 年第 6 期。37拉近了传说的讲述聆听者同历史人物的距离。与书面记载相比,口头讲述有着更加明显的主观性,而民间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恰恰是要在承认这种主观性的前提下,力图发现讲述者与听众通过互动交流而达成的对相关事件、观念或情感的共识,揭示交流各方在每一次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围绕交流内容而形成的有关个人与群体、当下与过去之密切联系的特定理解。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口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提供不同于书面内容的具体资料比如说屈原当年到底是怎样去读书洞读书,或者是如何为当地民众发现一处特殊的水井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根植于其中的“言说”行为本身,维护和强化参

29、与相关交流的多元行动主体的社会关系与历史认同。以上述屈原传说为例,其中大多数内容所涉及的实际上都是当地民众所熟知的事象,但这些内容却还是会被一遍遍地讲述和传承。这样的讲述和传承,不只是为了强调所说内容的重要,更是为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重复,来表达讲述者对其重要性的鲜活认识和理解,以及传递相关经验的迫切心态,并由此把参与交流的每一个个体同其所在群体连接了起来,把当下和过去连接了起来。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提到吃粽子习俗的起源传说时,通常并不一定会详细地去讲述当年人们是如何为抢救屈原或为保护屈原的遗体而具体行动,而往往只是用一句话来传递最核心的信息:今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样的讲述,会在诸如父母教

30、育孩子、有朋往来之类的日常交往当中,很不经意又时时刻刻地发生。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既表达着叙述者和聆听者对这些信息的情感、态度及其相互关联,又起到了强化人们历史与群体认同感的作用,可以看作是过去的历史因其强大生命力而同当下密不可分的一种体现,也是当下对这种历史鲜活、生动而顽强的记忆和传承。在这里,以口头艺术为代表的各种口头表达形式,又显示出与书面文献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写在书面的内容,无论它在时尚的眼光中显得多么高贵,无论它是用多么精美的材质来书写和保存,假如不再被人们传诵,也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过去。相反,那些在口头交流中被不断重复的内容,无论其是否被文字所记录,却始终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能

31、够彰显相关人物或事件本身的光辉,而且还能以这种光辉连接过去和现在,并有力塑造当下和未来。有同行曾在大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岳飞和袁崇焕,作为著名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有着高度相似的功绩和经历,但相比之下,岳飞的名声远胜袁崇焕,可以说知道后者的人寥寥无几。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围绕岳飞形成了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而袁崇焕在这方面却远远不及。a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量既富于生活化特征又充满神奇想象的屈原传说,而只有离骚和天问等伟大作品以及历代文人撰写的屈原传记,屈原是不是还会同端午节发生联系,是不是还能够在民间获得如此广泛、持久的尊敬!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些传说的存在或不断

32、产生,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的传播和传承,屈原及其代表的伟大精神才获得了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而我们,也由此获得了年复一年过端午、日复一日忆先贤的动力。这是屈原传说的魅力,也是包括屈原传说在内的口头艺术所以能够被用“口碑”这个沉甸甸的名词来指代的原因!在有着发达书写传统的中国,尽管历代传世文献中存在大量同屈原有关的资料,但民间鲜活流传的口头传说,其地位却始终无法被取代。通过充分发挥口头艺术的活态性特征,借助大量被书面传统a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为笔者提供了这方面的调查资料。口碑的力量38民间文化论坛2023 年第 5 期所忽略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细节,它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

33、丰富立体、生动鲜活的屈原形象,迥异于文献记录中那个形容槁枯、长发披拂的踽踽独行者,或者峨冠博带、长剑陆离的抽象符号,而具备了可亲可敬的特征。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传说,还能够以富于情感和个人色彩的重复讲述,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强化人们历史认同与群体认同,以活着的历史,为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提供持续前行的动力。这一点,是至少在作史记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太史公充分认可并全面借鉴的一种力量a,也是我们理解中国文脉赓续规律和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回到本文开头提及的话题,当我把祖母当年讲述屈原传说的相关故事转述给读者诸君的时候,我既是在借助回忆体验口头艺术的魅力,也是在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传递着口碑的力量!责任编辑:毛巧晖 a 参见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第 1091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