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118171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历史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为了反思在莱茵报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所产生的“苦恼的

2、疑问”,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20多部历史著作,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在这里,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了进一步揭开在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

3、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然而,这种研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方式。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这期间,马克思共做了9本摘录札记,即通常所说的巴

4、黎笔记,手稿则集中体现了这时期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手稿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每个手稿中又包括几个片断。第一手稿包括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四个片断;第二手稿包括私有财产的关系一个片断;第三手稿包括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五个片断,其中只有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是马克思的原标题,其它标题包括书名、序言和三个手稿的区分,都是在出版时由编者加的。书中的段落也有某些调整。因此,现在的手稿可以说是经过编辑的。中心思想手稿虽篇幅不长且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内容十分丰富。书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5、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为创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使正在酝酿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初步汇合在一起。基本内容(一)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确立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是从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批判开始的。在分析批判中,马克思虽然吸收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合理思想,但是远远地超过了他们。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对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1.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重要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对立的经济根源。(1)通过对收入来源和工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对立的根源,提出

6、了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马克思肯定了亚当斯密从收入来源的不同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不绝对一致。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并指出这种分离“对工人说来是致命的”。(全集第49页)这不仅表明世界观和政治观彻底转变后的马克思对工人处境的无限同清,而且表明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改善工人的状况不能单纯着眼干分配,只是争取提高工资,而是要消灭这种分离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另外,马克思还分析了工资的实质,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与资本对立根源的认识。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资不过是“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清油”,

7、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必要费用之一,并且不得超出这个必要的界限。”(第105页)工人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活的,因而是贫困的资本,他之所以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自己的利息,从而失去自己的生存,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此外,亚当斯密还研究了社会衰落、繁荣、繁荣达到顶点这三种状况下的工资变化,认为只有在社会衰落时,工人才会失业沦为乞丐和罪犯在社会经济停滞时,工资下降但还能维持生活;而当社会繁荣、财富持续增长时,工资会不断提高,工人的状况会继续改善。由此引出的政治结论是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整个

8、工人阶级、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过渡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11增加的状况着眼,得出了与亚当斯密相反的结论:“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众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第53页)这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的最早论述。(2)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利润、资本的动机和资本积累与竞争的关系。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不是一般劳动的积累,而是积累起来的别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的积累。说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并没有揭露资本的本质。萨伊认为资本的占有是由于继承,而拥

9、有资本的人之所以能够占有别人的产品是由于法律(成文法)。马克思则指出,资本的继承只能是在资本形成以后由谁来继承的问题,法律、成文法只能解决资本家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是否合法的问题,而它们都不能够创造资本。所以,资本并不是继承或法律的规定而“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第62页)这表明马克思不是把资本简单地看作物,看作对物的占有,而是接近于把资本看作一种生产关系。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的利润,通过分析利润和资本的比例,探讨了最低利润率和最高利润率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和资本家

10、的分析,指出其唯一的动机就是追逐利润,因此这些人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马克思还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竞争,既指出了竞争的破坏消极作用,如在竞争中商品质量普遍低劣、伪造、假臂、普遍有毒和导致破产的一部分人贫困等,又指出了竞争也是反抗资本家有利消费者的唯一手段。通过对竞争的分析,马克思还揭示了竞争和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看到了资本积累是必然规律。积累通过竞争开辟道路,积累的加强反过来又加强了竞争。在竞争中,大资本对小资本具有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已经预见到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即资本竞争可能导致集中的趋向。(3)通过对地租的分析,揭示了地租的本质、农业竞争及资本主

11、义农业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派特别是亚当斯密认为土地所有者收取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如果土地肥沃程度相同,则取决于土地的位置的观点,指出其错误在于国民经济学把土地肥力变成上地所有者的属性的概念的颠倒。(第76页)土地肥沃程度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不是土地所有者的社会属性,而地租问题则是社会关系问题。地租同工资一样,其数量取决于租地农场主与十地所有者的斗争,而土地所有者与租地农场主又都想联合起来压低农场下人的工资,以提高地租和利润,所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和农场工人之间的斗争关系。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在农业竞争中,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相矛盾;大地产的积累,大地产对小地

12、产的兼并及部分土地所有者成为工业家、资本家成为土地所有者的结果,最终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差别的消灭,分致阶级关系简单化,简化为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再有,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观点从现实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本与地产的对立中,考察r资本主义约发展史,揭示了由于大小地产的竞争即地产的集中化,必然导致封建十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同时,马克思通过分析地产分割预见到了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达到联合,即土地“通过自由的劳动和白由的享受,重新成为人的真正的自身的财产。”(第86页)就是土地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4)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体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在从个别观点上批判国民经济

13、学之后,义在整体上分析了它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真正说明这个事实。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立场是“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第89页)是资产阶级的一门发财致富的科学。国民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又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它把私有时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汇第89页)正因为此,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同上)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体批判,马克思

14、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首先,针对国民经济学把竞争仅当作偶然的外部情况而没有看到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的错误,指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第90页)其次,针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唯心主义铃误,指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是社会的现实关系,而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因为经济范畴不是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关系的反映(这时马克思尚未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总之,马克思在对工

15、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中,不是囿于分配形式,而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强调三者的一致,而是揭露了各个阶级对立的基础和随者对立的发展必然走向联合的趋势其中的横心问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2异化劳动理论的确立(l)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而忽视了其消极方面的局限,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巨大成果,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在手稿中除了题为“异化劳动”的片断外,从第一手稿的工资、利润和地租开始,到最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改造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这问题。在“异化劳动”的片断

16、中马克思是从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两个大的方面来考察异化劳动的。在劳动者方面,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第一,从生产的结果方面,即从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问题,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占有,无产阶级处于贫困地位这一现实出发,揭示出在资本主义杜会,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子生产者的力t,同劳动相对立。”(第91页)在论述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时,马

17、克思特别强调要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分开来。对象化是指劳动都要物化为一定的对象即劳动产品,通过劳动产品体现出来:因此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状态下对象化同时也就是异化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第91页)所以对象化不等于异化,而异化则包含着对象化。马克思作这种区分的目的在于说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第二,从生产活动本身进行考察。劳动者之所以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其根源又左于劳动者在生产中同白己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本

18、质。但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工人要听从资本家的支配,因此,生产活动便成了不依赖于工人、不属于工人的,并反过来反对工人自身的活动。尽管资本主义的劳动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实际上并不自愿,而是强迫的。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在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感到身体和精神受到摧残;劳动者在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在劳动时则如坐针毡;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赚取工资的手段。只要这种强制一消失,工人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因此,人在实现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繁殖时,才觉得自己是幸福和自由的,而在实现人所特有的机能一劳动时,反而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这表明,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

19、人。在这里马克思又区分了物的异化与自找异化。物的异化指的是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而自我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同自己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马克思作这种区分的目的在于,说明异化劳动的本质主要的不在于工人的劳动产品为资本家占有,而在于生产过程同劳动者相异化。因此,要解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必须首先解决劳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即消灭雇佣劳动,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方面进行考察。马克思从前两个异化中又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是费尔巴哈的用语,用以表示人的意识同动物意识的区别。马克思在此处沿用了费尔巴哈的概念,但是赋于了其不同的内涵。马克思肯定人是类存在物,但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类本质在于人

20、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有些动物如蜜蜂、海狸、蚂蚁也能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即也能进行生产,但它与人不同。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可以摆脱肉体的需要,并且只有在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能够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按它本身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则按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是被迫的,因而这种劳动就丧失了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特性,而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把人

21、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第97页)第四,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劳动活动本身、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在社会中,“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第98页)异化劳动的任何表现,不可能离开人与人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对象、劳动本身和类本质之所以同劳动者相异化,之所以不属于他自己,正因为它们属于别人“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第99页)而这个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别人就是不劳动的资本家阶级。就象马克思所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

22、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第100页)这样,马克思透过物的关系看到了人的、阶级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从非劳动者方面,马克思主要是从非劳动者同劳动者、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来进一步揭示异化劳动本质的。对此,马克思没有作详细的论述,只是提纲式地指出了三点:首先凡是在劳动者那里表现为异化活动的,在非劳动者那里也都表现为一种异化状态其次,凡是在劳动者那里表现为一种现实的、实践的关系,在非劳动者那里表现为一种理论的关系。再次,在异化中,凡是劳动者所做的不利于自己本身的事,非劳

23、动者对劳动者都做了,但他对自己却不做。(2)阐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私有制的根源。在剖析异化劳动之后,马克思又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马克思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静态即既成形态看,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发生异化的条件。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非常明显的,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剥削工人,又通过异化劳动的积累不断扩大私有财产。从动态即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而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异化劳动的产生,都应从生产力的状态来解释。在揭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之后,

24、马克思又提出了劳动在最初是怎样发生异化的问题。他说:“浅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间,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第102页)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具体回答这一问题但为解决问题指出了道路,“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同上)(二)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上义的论证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某些论证,如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这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最初萌芽。但当时的论证是建立

25、在哲学的基础上。手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批判粗陋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以经济学为基础来论证共产主义的,从而将共产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的基础上,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六科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当然,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记中,还交织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表现了还没有完全成熟时期的特点。1批判粗陋的即平均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的要害是对私有制问题,即是彻底消灭私有财产还是平分私有财产问题没有作出正确回答。粗陋的共产主义虽然也要求否定私有财产,但他们并没有认识私有财产的本质,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消灭私有制而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即均分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

26、的私有财产,企图使人人都成为私有者。所以马克思批判说,“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化的顶点。”(第118页)这种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倒退”。这种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同上)2对共产主义初步的科学论证(l)关于共产主义实现的现实根据问题。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运动的特点是使阶级矛盾简单化,即简化为无产者与有产者的对立,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即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

27、本性矛盾。而“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第106页)这表明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既看作是无产者和资产者对立的基础,又看作是这种矛盾得以解决即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根据。另外,马克思在讲到人的“复归”的性质时说,这种复归是完全的,是在迄今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自觉形成的。(参见第120页)这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建立要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基础。(2)关于共产主义实现的途径问题。马克思在分析农村的阶级斗争状况时指出,由于竞争,一部分上地所有者破产了沦为无产阶级而农业工人的工资又会降低到最低点。“这就必然导致革命。”(第87页)也

28、就是说,私有制运动的结果、阶级斗争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由此,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问题不仅是宣传的问题,而且是革命行动的问题,因为“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第140页)(3)关于共产主义实现的步骤问题。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第131页)在这里马克思主要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闭的矛盾得到解决,使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白我确立、

29、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真正解决。其二是马克思当时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理解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以私有财产的初步扬弃作为中介,即粗陋的共产主义,第二步是扬弃这个中介,在自身基础上达到人的解放和人的复归,即真正的共产主义引文中的“共产主义”是指马克思设想的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4)关于共产主义特征和内容的设想。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白身、向杜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

30、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问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谜的解答”。(第120页)这里虽然明显地反映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道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它实质上表明了共产主义是私有制的彻底铲除,是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达到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能够充分地拥有和支配产品,而且人本身也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达到真正实现或占有人的本质。(第123页)同时,马克思还预见到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第140页)(三)新世界观基本观

31、点的初步阐发手稿中,马克思阐发了新世界观的一些荃本观点,这集中体现在对科学实践观的初步探索和把这一探索运用于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之中,为创立科学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1对科学的实践概念的探索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较之他以前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如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把实践还只是理解为实际的革命活动。而在手稿中则将实践理解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一物质生产活动,理解为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他说:“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努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第127页)2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阐述平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集中地阅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l)马克思指

32、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化的自然界”。在手稿中,由于马克思开始用实践的观点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而没有停留在一般反映论的水平上,即肯定感觉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相应对象上,而是从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改造的角度来说明认识的来源。认为感觉的对象不是直接存在的自然界而是受过主体改造的、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第128页)由于马克思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工业发展对认识发展的意义,他甚至把工业发展史和工业产品看成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第127页)即认识论,这样,马克思就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

33、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认识论区别开来。(2)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的社会制约性。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的感觉,不仅受“人化的自然界”的制约,而且受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举例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连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而且从味觉来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并不把烹调当作艺术、饮食当作品味,而是塞饱肚子。这种饮食和动物的饮食没有不同。马克思待别强调私有制关系对人的感觉的制均,提出了“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第124页)的重要论断,并指出其原因在于

34、,在私有制统治下,“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同上)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同上)这一论述实际上是把认识论问题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结合在一起,从而显示了马克思关于认识学说的革命性质。(3)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感觉能力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五种感觉“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第126页)因此,“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晴得到的享

35、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第125页)马克思还认为,感觉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他说:“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沦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第126页)(4)马克思指出理论依赖于实践。在(共产主义)片断中,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西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第127页)在(需要、

36、生产和分工)片断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理论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第139页)3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发对科学实践观的探索,使马克思找到了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锁钥”,从而接近了“历史之谜”的正确解答。(1)阐发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基础和最根本动力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整个所谓世界肠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第131页)“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

37、的支配。”(第121页)虽然在这里马克思还没有达到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理沦高度,也没有把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是已经明确指出,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着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形成与发展。(2)阐发了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思想。手稿中,马克思批评了以往的哲学疏远自然科学、历史学轻视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第128页)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

38、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同上)自然科学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便会形成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状况又最终地决定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发展水平。当自然科学不很发达,从而生产力有了定程度的发展但又未高度发展时,必然出现“非人化”现象,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当自然科学高度发展,从而生产力亦高度发展时,“非人化”的社会现象必然被消灭,人类将最终获得解放。正因为此马克思将自然科学看作是“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人的科学的基础”。(同上)另外,马克思还从实践是科学的基础出发,强调自然科学同人的科学的统一。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这是按人的要求改造过的即人化的自然界

39、人的科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但这是作为自然界一部分,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改造的人,因此,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同上)(3)阐发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思想。手稿中,马克思针对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本末倒置的错误,指出:“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而在令天,普迫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因此,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第122页)还指出,“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第123页)这

40、里的“普遍意识”、“类意识”就是社会意识。马克思不仅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指出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思维和存在兰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同上)(4)阐发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思想。马克思立足实践,把生产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不仅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个人只有从事生产才形成社会,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生产,个人的劳动和消费,“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第121-122页)不仅物质生产是这样,即使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科学研究之类的活动,形式上是纯个人的活动,实际上也

41、是社会性的活动。因为不仅我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邵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因此,马克思反对把社会问个人对立起来,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第122123页)(5)阐发了革命的必然性及革命运动的客观基础的思想。在分析了基于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的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随着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必然导致革命”,(第87页)而“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沦的基础”(第120121页)的结论。(四)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

42、次全面批判1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手稿的重要内容。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继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在国家和法等问题上批判黑格尔,实现了同黑格尔哲学的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之后的又一次批判。这次批判的特点是马克思在完成了两个转变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所作的第一次全面的批判,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在批判中,马克思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靶子。因为他认为精神现象学旁是黑格尔析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第159页)是“黑格尔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一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全面地批判分

43、析黑格尔哲学,“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开始。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即从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到精神、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来揭露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第二部分是分析精神现象学的“绝对知识”一章。在分析批判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揭露了黑格尔主客体统一理论的唯心主义实质。在精神现象学这部书中,黑格尔阐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理论。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了黑格尔以后整个唯心主义的雏形。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此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是从逻辑的、从纯粹的思辨的东西开始的,而以绝对知识,即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精神结

44、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第160页)因此,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全部外化的产生和外化的扬弃,不过是抽象的、绝对观念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生产史。马克思还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作为主体的是绝对观念,客体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人们在客体中认识的无非是绝对观念的自身,认识的客体即是主体。因此,对象本身对意识来说是正在消逝的东西,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设定物性,这种外化和扬弃,肯定了自我意识的创造力,肯定对象是意识的外化,肯定意识把自己设定为对象,因而意识在对象中

45、也就是在自己本身。全部外化和扬弃无非是意识的运动,是意识的各个环节的总和。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主客体的对立,实际上是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主体,把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看作是被设定的观念的敬法进行了批判,指出在这里,“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丰体一客体,或笼翠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第176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主客体统一论的同时,运用唯物辩证法肯定了对象的客观性。他以饥饿

46、和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个何题。饥饿是个自然的需要,为了得到满足,得到食物,它需要在它之外的自然界,在它之外的对象。饥饿是裁的身体对于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的、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自己生存不可缺少的对象的公开的需要。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保证它的生命的对象,同样,植物也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具有的唤醒生命力,具有哺育万物的力量的表现。因此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

47、,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洲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第168页)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是这种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的虚无其实,抽象思维者在神灵的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来的那些本质,“无非就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第179页)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把自我意识和人等同起来的观点。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夹,因此把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看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二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自我意识的异化,是客观现实的异化在知识和思维中的反映。人是感性存在物,自我意识是人的感官的特性,而不是相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我愈识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界

48、是自我愈识的质。”(第164页)马克界认为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实体,而不是自我意识,因而人的异化也不是纯主观的、所谓自我意识的异化,可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现实的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或设定对象,是因为人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然界。人的异化产物的对象件,证明了人们活动的物质性。这表明,马克思当时的观点,既超出了唯心主义,也超出了机械唯物主义,它是从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主客体的关系的。第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质。马克思认为,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在其范围内克服异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的外化产生的不是具体的、感性存在物,而是没有内容的、缺乏感性实在的“物性”因此扬弃异化,并不是真正改变客观对象,而是纯思辨的过程。马克思以黑格尔对待宗教、国家和法为例加以说明。在黑格尔看来,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对宗教的扬弃,并不是消灭宗教,而是过渡到真正的宗教即宗教哲学。同样,扬弃国家和法,并不是改变现存的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