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14730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卷 第 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年 月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金 霞,女,教育学硕士,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金 霞(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摘 要 当前高职劳动教育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存在着目标脱离地方发展规划、过程缺少地方主体参与、内容未融入地方发展需求、实施未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问题。构建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的高职劳动教育体系,必须立足高职劳动教育五大特征,全面兼顾四位一体核心内容,以双向融合,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为导向;以就地转化,丰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抓手;以协同互助,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实劳实测,完善劳动教

2、育考核机制为保障。扎实开展高职劳动教育,切实保障服务地方实效,是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构建发展共同体的双向奔赴之举。关键词 服务地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之间已然成为发展共同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各行其是、互不参与仍是常态。如何推动高职院校与地方协同合作、提质增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立足服务地方发展,通过劳动教育打通高职院校与地方之间融合发展的壁垒,实现高职教育过程服务地方发展,保障地方发展成果助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一、高职劳动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意蕴(一)贯彻落实国家到

3、地方一揽子政策的必然要求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肯定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地位,明确了劳动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要将劳动教育贯穿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为了贯彻落实 意见 精神,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落实方案和实施意见,如四川省研制了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等地相继出台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年出台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对教育工作提出了

4、“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的明确要求,面对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要求、新使命,劳动教育无疑是最好的解题思路。(二)高职院校与地方形成发展共同体的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第六条、第 第 期金 霞: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七条规定职业教育要以地方为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意见 中也表明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社会要发挥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地方之于高职劳动教育,有两大作用:一是为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资源,确保劳动教育开展的实

5、效性;二是吸纳劳动教育的成果,即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理,劳动教育对于地方也具有反哺作用,一方面劳动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完成地方生产、管理、服务等现实任务的过程,极大地为地方节省了劳动成本;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价值等方面提升,为地方培养并储备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地方是鱼水关系,双方在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的高职劳动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和地方进行沟通对话的有效渠道,有利于高职院校和地方实现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共同体。(三)高职学生实现无障碍式社会位移的重要保障“青年是整个社

6、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肩负着个人、家庭、民族多重使命。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多重角色的认知,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多重角色的一体化融合,防止角色缺失或分裂。教育起源于劳动,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中产生的,具备“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顺利实现社会位移,从而完成各种社会角

7、色的塑造与融合。二、高职劳动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劳动教育的目标脱离地方发展规划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育人功能,二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劳动教育的开展,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要兼顾到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育人,容易忽视劳动教育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正向作用。这种忽视,从源头上来说就在于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着“三无”问题,即无地方发展理念的凸显、无地方发展规划的融入、无地方发展目标的导向,劳动教育与地方发展之间各行其道、相互分离。(二)劳动教育的过程缺少地方主体参与高职教育具有过程导向性,即

8、在教育过程中服务社会。高职教育的开展过程本身就是社会服务的过程,其中劳动教育是教育过程服务地方发展的最好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仍在院校,由院校教师负责劳动理论课程的教授和实践课程的指导。整个劳动教育过程缺少地方政府部门、社区、行业组织、农林牧渔团体及个人等主体参与,这样的劳动教育俨然不是共建共唱共享的大舞台,仅是囿于书斋之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已。(三)劳动教育的内容未融入地方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从农村到城市都面临着着全新的

9、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把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特色文化传承与推广等内容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责任,躬行实践,成为地方的建设者。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多以校内劳动为主,辅以校外志愿服务,如校园环境清洁和美化、文明督导、探望孤寡老人等。这样的劳动教育时间短、强度小、类型单一、技术含量低,之于地方发展大局来说,学生是局外人、旁观者。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年(四)劳动教育的实施未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是具有共生性的,双方要形成资源共享与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在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同时,地方各界也应该为其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经费支持以

10、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办学资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展劳动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己之力,高职院校要立足地方资源、依靠地方资源、利用地方资源,才能做到资源从地方来,价值到地方中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其教育模式相对独立、封闭,对地方资源的使用少且分散,总体利用效率不高,导致资源闲置,这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三、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职业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性教育”,其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走向全面 发 展 和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性

11、 发 展 的 基 本 手段。”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基于此,高职劳动教育必须兼顾学生个体和地方社会的发展。此外,在现实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因此,基于服务地方发展视角,高职院校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又能够服务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建设。(二)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的特征 成长规律性正如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观点所述,随着年

12、龄的增长,劳动工作应当日趋复杂,要与游戏区分开来。这是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给学生安排有所差别的发展任务。高职学生现处于青年后期,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价值、学习目标、兴趣爱好在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作用的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态势。因此,高职劳动教育要从学生当前的生理水平、思维认知阶段、情绪情感状态和意志行为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符合其特征和需求的劳动教育任务,并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专业融合性专业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其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运行平台。不管是基于教育的内部功能,还是教育的外在作用,高职

13、劳动教育应当与学生的专业进行一体化衔接,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专业最有效的反应容器,既承载着专业的育人价值,又助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时代发展性教育要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并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要伴随职业需求及相应职业资格的变化而做出及时的、积极的、主动的应对,以使得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能不断适应未来变化了的新环境”。毫无疑问,开展劳动教育应注重以新兴技术为支撑,主动适应社会服务新变化,及时更新劳动教育内容,科学改进劳动教育

14、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地方特色性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区域和行业的教育,“要在办学上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地人口(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早在 年,高职教育便已成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入学机会的一种渠道,并划归地方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因地制宜,从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出发,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有机融合地方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劳动教育。第 期金 霞: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 就业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表明“就业是最基本的民

15、生”。扎实开展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基础,也必须为学生的未来谋生做准备,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 以校园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生活劳动高职院校是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要服务地方发展,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建设为起点。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是每一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展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把文明校园建设作为基础劳动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内部环境的清洁,如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室及其他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二是校园公共环境的美化,如植物的种

16、植养护、宣传区域的设计美化、公用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等;三是校内兼职安排,如校园食堂、社团、教学管理各部门的兼职工作等。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生产劳动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党全国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高站位、实举措、大力度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入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端牢饭碗”,确保粮食生产是当前“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时有所需,必有所为。高职学生应通过劳动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履行青年大学生担当有为的时代使命。一是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如农作物种植

17、、家畜养殖和农副产品的销售等;二是参与改善乡村环境,包括突出问题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耕文化继承与传播等;三是助力农民困扰问题解决,如留守老人陪护、儿童假期监护、委托事务办理等。以加强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专业劳动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高职院校应将校企合作从专业课程延伸到劳动教育课程,广泛探寻同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专业劳动中。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专业劳动应当包含认知型劳动、体验型劳动和任务型劳动。认知型劳动主要指对行业现状、企业概况、岗位职责等方面的专业认知。体验型劳动包含现场观摩、实训体验、岗位

18、见习等体验式劳动。任务型劳动是在前两项劳动的基础上,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定的生产、管理、服务任务。以地方城市建设为特色的服务劳动高职院校应坚持围绕城市建设和发展来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切实做到劳动教育过程服务地方城市,劳动教育成果贡献地方城市,让高职学生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主人翁,而不是只为求学的过客。以服务地方城市建设为特色的服务劳动,可以从地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如地方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各产业一线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地方特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维护等。四、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一)双向融合,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凡事预则

19、立,不预则废。要实现服务地方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劳动教育的总体计划。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地方实际,凸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源头上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劳动教育方向。结合地方发展目标和规划部署,厘清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因地方发展需要、应学生成长要求明确课程性质和教育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规范课程质量和实施过程,为劳动教育的开展作出方向性指导。三是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师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年

20、生能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在实地中实教实学,摆脱书斋式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经世致用的教学效果。(二)就地转化,丰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由此说来,凡是能够对学生劳动进行指导的社会中人,皆可就地转化成为学生劳动课程的指导老师。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劳动教育的师资不应局限于接受过劳动教育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并获取了相应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应当博采众长,学无常师。生活劳动的指导老师,可以是家中的父母长辈、学校的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后勤工作人员等;生产劳动中的指导老师可以是当地的工人、农民、养

21、殖专员等;专业劳动的指导老师可以由专业课老师、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同岗位前辈等构成;服务劳动的指导则可以由政府部门、社区、相关社会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人员都是各行各业的具体劳动者,常年下沉实际劳动之中,若能够就地转化为劳动教育的指导教师,将自己的劳动经验对高职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更能够全面助力学生成长。(三)协同互助,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健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空间保障。高职院校开展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劳动教育,应在统筹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外部发力,大力开发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第一,立足学校

22、空间资源,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基地。校内的寝室、教室、食堂、公共区域等场所,无一不可作为学生生活劳动的实践基地,要最大程度地将现有资源利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之内时时可劳动,事事可学习,处处可锻炼。第二,就近取“材”,搭建生产劳动基地。走出校园,与学校周边地区的农村、林园、养殖场、工厂等合作,为学生提供生产劳动平台,让学生走进生产,感受生产,了解生产,学会生产。第三,强化校企合作,完善专业劳动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只是配合办学的从属角色,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实际的、有效的专业生产能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确保学生有处可去,有事可练。第四,落实双报道

23、,拓展服务劳动基地。学校应主动联系当地的志愿者协会、养老中心、社区、街道、居委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当地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切实融入到地方发展进程中。(四)实劳实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改进并提高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上应该注重灵活多元、统筹兼顾。第一,考核主体上,做到全员考核。坚持“谁指导,谁考核”的原则,不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一刀切的统一考核,要落实到课程的具体负责人。第二,考核内容上,做到全方位考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专业劳动、服务劳动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体四面,无重轻之分,考核时要面面俱到,权重

24、设计要同比均衡。第三,考核时间上,做到全过程考核。劳动教育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非朝夕之功,考核要着眼于劳动过程的动态发展,从始至终对学生的劳动实况进行测评和反馈。第四,考核方法上,做到多元化考核。法无定法,应根据学生劳动教育的场所、内容和形式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调查法、成果展示法、测验法、自我评价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考核。第五,考核标准上,做到主客观同步考核。主观考核学生在劳动观念意识的形成、情感态度的转变和素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客观考核学生所从事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专业劳动和服务劳动的成果质量和效益体现。随着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的迭代更新,作为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之间

25、的有效桥梁纽带,劳动教育承载着更高标准、更强实效的时代重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秉承服务地方发展的教育理念,切实做到劳动教育有源而来、有处可去、有地可用。唯有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双向奔赴的劳动教育才能实现价值的共享。第 期金 霞:服务地方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实施参考文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王道俊,郭文安,涂艳国,等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

2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人民日报,()张发祥,柯美成 荀子解说 北京:华夏出版社,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式颖,李明德,单中惠 外国教育史教程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 吴式颖,等,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俞国良 大学生心理健康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英,张雳 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远景目标纲要():姜大源 职业教育要义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树超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年 月 日)人民日报,()孙培青,杜成宪 中国教育史:第 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石静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