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工 2023 年第 20 期摘 要蒋兆和是中国近现代现实主义的巨匠,他将自己掌握的西画技艺和中国绘画理论相结合,做到了中西交融。他不仅解决了西画与中国画的意识冲突,而且在技法上也做到了完美的融合。他的少数民族系列绘画运用写实的笔墨与造型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关键词蒋兆和;造型;写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05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骞.蒋兆和写实性笔墨造型的民族风貌J.天工,2023(20):54-56.张 骞 太原师范学院蒋兆和写实性笔墨造型的民族风貌作者简介:张骞(1994),男,汉族,山西清徐人,硕士,
2、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蒋兆和擅长水墨人物绘画创作,他的作品立足于20 世纪初留洋归来的多位艺术大师,如高剑父、徐悲鸿、林风眠等人。这些画家致力于用写实主义的方式振兴中国传统绘画,当时“素描”的造型方式开始流行,这使得蒋兆和的作品成了“素描”与“笔墨”的融合。蒋兆和热衷于少数民族人物写生,他在 1962 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随团去广西、云南等地采风,1963年随中国文联到海南岛采风,在此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少数民族人物作品。他的作品使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水墨绘画的发展有了新的风貌。一、素描造型与“骨法用笔”融合展现少数民族人物精神素描是在平面上展现三维物象,是作者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再现,其主要目
3、的是创造形体。在国画人物创作中,笔墨与形体的交融黏合性极强,这使传统写意国画的用笔方式与素描的造型理念并不冲突。蒋兆和在 1980 年 6 月 24 日在和程永江及刘曦林的谈话中说道:“我们不反对素描,但是很珍惜中国画的传统,契斯恰可夫我也很崇拜的,但是素描是有很多表现的。”素描讲究构成形象的解剖关系、筋肉骨骼关系、运动变化关系。在西方素描概念不断多元化的过程中,“骨法用笔”与素描结构的融合十分重要,以“写实”为目的引入素描,又以“写意”为手段改造素描,成为蒋兆和少数民族绘画笔墨造型的重要体现。蒋兆和将素描造型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少数民族水墨写意绘画的创作之中。“编席法”是蒋兆和绘画体系中最重要
4、的方法之一:席子的组织结构是行列的排序,组成之后可以扭曲成任意形态和动作,形态千变万化。用这样立体的概念去创作国画人物,对人物造型的剖析也会更加贴切。蒋兆和运用“编席法”巧妙地理解人体脸部结构,并用淡墨整体塑造,使得画面在写实的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韵味,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人物形体结构与中国传统笔墨中的“骨法用笔”相互交叉渗透。蒋兆和在其少数民族题材系列绘画的创作中,将传统笔墨的精髓融入画面之中。芥舟学画编的传神论中曾经指出用笔用墨的精辟论点:“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知,墨非笔无以为附,墨以随笔之一言,可谓尽
5、泄用墨之秘也。”从中可以看出墨随笔、以笔取形的重要性,二者之间联系紧密。20 世纪 50 年代末,蒋兆和在发给学生的一份讲义中写道:“传神的笔墨取决于对形象构成的整体统一,即虚实相间,轻重得宜,主次明确,质感强烈,从而表现出完整生动的形象。”在蒋兆和的民族绘画中,笔与墨深刻诠释了少数民族少女图 1 海南速写 碾米 蒋兆和/作54 艺苑杂谈的特点。如海南速写 碾米(见图 1)中,少女的形象结构准确,笔法依据事物质感的不同而富有变化。画面中的少女,面部圆润,凸显出少数民族人民的朝气蓬勃。而竹篮以皴法为主,体现其凹凸不平的质感,芭蕉叶用笔粗犷,彰显热带地区植物茂密的形象。在这幅画中,笔法主要通过塑造
6、形体的骨架结构和肌理等构成,而墨法是为了强调人物形体之间的几何关系,二者和谐统一。蒋兆和运用科学的解剖观察方式处理对象,将明暗结构融入笔墨造型,同时笔墨具有变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形体结构更加具有韵味。“骨法用笔”是形象、结构与水墨韵味的结合,同时运用“骨法用笔”还要考虑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单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所形成的角度关系以及比例等。在海南速写 扁担中,少数民族女性挑扁担的状态,是一种很不经意间的动作,这个动作生动、自然、准确,给人疏松柔软之感,让人身临其境。“骨法用笔”不是对物体的细节进行细致雕琢,而是要注重整体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蒋兆和的作品把“骨法用笔”与西方绘画中的素描相结合,做到了“
7、意在笔先”。正如他所说,“不仅写生时需要科学谨慎,还要注重检查环节、默写创作等过程”。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与西方素描造型的方式相契合。先定外轮廓,将整体比例确定之后再进行单个物体塑造,最后再进行细节雕刻,他通过“骨法用笔”将西方造型的“形式感”与水墨绘画的“本质精深”相协调。其在创作过程中全无西洋画的轮廓画法,而是直接从眉眼鼻梁处着手,一路绘成,毫无修改,让人物造型松动舒展,结构表达严谨自然。如 白族姑娘,蒋兆和用科学的素描观点进行观察,对结构的表现做到“信手拈来”,风格坚厚洒脱。他对西方素描中的造型,取其精华真谛,运用中国笔墨形式,实现了素描概念从“他律”到“自律”的完美蜕变。二、笔墨
8、晕染与体积关系融合展现民族韵味运用笔墨晕染与素描明暗相结合的方式体现意境与写实性是蒋兆和民族绘画的重要特征。蒋兆和曾言:“结构解剖意识先入为主,然后明暗随后而来。”从中可以看出晕染明暗是表现结构的一种手段。但晕染的目的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明暗关系之上,其本身自带水墨绘画独特的“实验性”。在蒋兆和的绘画中,明暗晕染不仅仅是按照绘画语言的本体规律有意塑造物体形态的美术活动,也不仅仅是用单一色彩将三维或者是多维空间表现为明度变化上的平面绘画,而是韵味的体现。他在创作中将水墨画的晕染与严谨造型紧密联系,使晕染中水墨在画面中游走的随意性冲破形体结构的束缚,层层浸染呈现的效果既有质感的真实性,也能体现水墨的
9、意境。如海南速写 扁担中,芭蕉叶的晕染符合素描的语言规律和光影关系,晕染跟随结构,皴擦与晕染结合体现出热带植物的特点,具有写实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少数民族生活的趣味性。三、运用多种线条表现外在结构,体现少数民族人物特征在蒋兆和的绘画中,线的运用是体现人物外在形体的关键。在绘画作品白族姑娘中,蒋兆和表现少女衣物所用的线条铿锵有力,笔法沉着稳健,多为书法行笔。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用笔方式各不相同,这样的表现方式在体现出少数民族少女温文尔雅的气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多种线条的使用,加强了画面中不同部位的对比,狂放的衣纹和发饰与温润的面部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观众会把视觉中心集中在人物的头部,
10、同时蒋兆和运用扎实的素描功底对少女的头部进行塑造,使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深入人心。线作为造型的关键,不仅贯穿造型结构,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线作为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其用外部轮廓表现内部结构,以此来呼应整体形态,从而发挥各个元素的作用,进行元素的统一整体设计,形成张弛有度的变化节奏。简而言之,线条是指挥官,指挥着各个组成部分。在作品海南速写 草青牛肥(见图2)中,线条完美地组织了画面中各个部分的关系,使得画面具有节奏感。画面中人物脸部以及手部皮肤的塑造多采用较为谨慎细腻的小写意,而衣物则用干笔渴墨、淡墨染出明暗。衣褶线条通过行笔的充分提顿而体现,拉开了画面的层次感,使画面整体不空洞。浓淡墨
11、之间处理微妙且到位,手的用笔挺拔,衣服的图 2 海南速写 草青牛肥 蒋兆和/作55天工 2023 年第 20 期用笔微妙。从整体人物来看,是大涂抹和皴擦的结合,笔触的快慢节奏、书法韵味面面俱到。无论是细腻的小写意面部处理,还是凝练的衣褶大线条勾勒,都在无形中展现了蒋兆和深厚的中国画笔墨功夫。该作品中女性的头部运用平稳细腻的线条,而牛的塑造则运用浓墨重笔和飞白的手法,线条的运用既表现出人体结构,也拥有厚重的质感,具有韵味与节奏。四、写生观察体现民族人物的神形兼备蒋兆和在民族人物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融合了西方肖像绘画的表现形式,在造型上抓住了人物特点。他主张把表现对象的生命情感当作绘画艺术的最高准则
12、,对少数民族人物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眼神的变化中,在表现写实性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蒋兆和绘画中每一个少数民族形象都有各自独有的特征,造型特点都与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状况息息相关。蒋兆和曾说:“具体微妙的特征,有时可以看出来,但是有时看见了却画不出来,有时可能还看不出来。”在蒋兆和的少数民族人物绘画中,眼睛的描绘非常精妙,他所追求的是直觉与感知的深度共同作用的效果。在作品海南速写 草青牛肥中就体现出蒋兆和绘画“有准有则”的原则,其绘画“尽精刻微,一笔不遗”,笔法生动形象,运用笔墨的不同质感表现画面的多样性,将人物以清新、质朴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神形兼备的表现离不开蒋兆和通过写生对生活
13、的观察。这些少数民族作品中,人物的生动再现离不开他长期的写生实践。他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根据人物写生塑造而成的。在这些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他将感悟融入观察之中,在提炼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放弃了光影的影响,而是通过物象轮廓与线条,画出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蒋兆和曾在讲坛中说道:“我通常是将观察对象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表达出来,然后再去按照内部结构体系穿插表现。”仔细观察蒋兆和民族绘画中的每一个人物,会发现人物脸部体积的变化很强烈,具有墨色变化的同时脸部的立体感也很强,这也是因为蒋兆和将这些千变万化的脸部造型揣摩得深刻,才能在富有笔墨的同时也具有写实质感。蒋兆和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通过写生的手
14、法而再现的,这使得每个人物都具有了不同的精神面貌。蒋兆和通过笔墨将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综合,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海南速写 碾米中,他运用轻盈的笔法塑造了少数民族妇女劳作的场景,这件作品在注重画面整体动态与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这就使得作者的自身情感与客观现实的存在形成契合,从而达到了写生的要求和目的。在蒋兆和的少数民族绘画中,人物的体态、面容等各方面都能打动人心。人物的造型不仅充分满足了造型严谨考究的第一要素,还极具表演性的传神形态,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拿捏到位。这里的“传神”必须满足“细致和精确”。正如蒋兆和所说:“建构表情不能塑造一般的表情,要赋予细
15、节。这里提到的几个细节,如不要绘制一般的笑、一般的怒、一般的沉思等,要画出细微的变化,如眼轮匝肌丰富的变化、眼睑开合的多少、眉心眉肌的变化、眉鼻唇沟以及微妙的感情变化等。就把这种东西一点儿都不放过地表现出来,等日子长了,你所掌握的形象也就可以做到尽精刻微的程度,于是便惟妙惟肖了。”蒋兆和在创作少数民族绘画时反复揣摩细节,注意观察人物的动态表情,并结合水墨的质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如海南速写 草青牛肥中,少数民族少女赤裸双脚,纤细的身材与复杂的民族服饰形成强烈的对比,其眼睛清澈有神,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稚嫩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睛、纤细的双手尽显女子生活的状态。旁边的
16、牛慵懒地卧在地上,眼神放松,四肢舒展,与作品中的少数民族女子相得益彰,形成了少数民族美好生活的画面。蒋兆和这一切绘画语言的表述仿佛文字一般,铿锵有力,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呈现于观赏者面前。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代表,他是开创中国写实性水墨人物绘画的第一人,已然成为中国水墨人物绘画的丰碑,成为中西方融合的代表。参考文献:1王梅.中国绘画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快乐阅读,2012(3):125.2刘胜洋.论中国人物画的线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3刘曦林.真、善、美的长河M/张安吾.蒋兆和作品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4蒋兆和,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5蒋兆和.自序二M/张安吾.蒋兆和作品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6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25.7蒋兆和.自序一M/张安吾.蒋兆和作品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8黄文.解析蒋兆和作品的美学特征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89-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