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品牌热点brand hotspotspin pai yan jiuR建筑与房地产绿色低碳经济有效策略探索文/杨松(西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摘要: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倡导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模式开始转向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对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房地产行业造成影响。目前,房地产市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处于调整期,国家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确保建筑与房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筑与房地产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建筑与房地产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创新模式,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废物排放,减
2、少能源消耗等,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起到环保效果,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键词:绿色低碳经济;建筑与房地产;有效策略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47(2023)27-0004-03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占比中,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的产值超过 20%,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粗放,在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消耗大量工程材料与化石能源。据统计,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每年消耗的工程材料,包括砂、石、粘土等,超过 100 亿吨,每年使用的劳动力数量超过 5500 万人,每年消耗的煤炭超过 15 亿吨。如果房地
3、产行业继续采用粗放式模式,不仅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而且会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化石能源,最终导致我国资源枯竭。因此,房地产行业必须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必须主动使用绿色低碳技术与绿色环保建材,建造绿色低碳的房地产项目。一、我国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0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房地产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提高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主要力量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居第一位。但近年来,受土地供应政策、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结束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交易成交量萎缩,住宅空置率上升,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处于下行阶段,作为国民
4、经济的支柱产业,势必会对我国其他产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系统地分析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对应措施,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促进我国建筑与房地产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推动整体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规模逐渐增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逐年增加,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渐加大,同时城市规模也正逐渐扩大,为房地产业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确保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必须使其和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然而从最近几年的现状来看,房地产经济呈现出发展过热的情况,如果未能予以消除的话,房
5、地产泡沫必然会出现。因此,必须要对国内房地产经济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知,重点针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行的策略,以期使得房地产经济能够真正保持高质量发展。(二)房地产市场供给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建筑与房地产行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在经营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导致需求结构失衡;中国楼市整体状况供大于求的状况难以改变,大多数购房者仍在观望,成交量萎缩,商品房库存量大,空置率高,去库存化任务艰巨;二是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和严重的城市分化,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房地产业起
6、步早,发展更为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可支配收入高,房地产业异常活跃,与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过去几年,个别地区房价上涨过快,投资过度杠杆化,但随着紧缩政策调整,房地产泡沫成分缩小,房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增大,加大了房地产金融系统风险,增加了调整供给侧结构和房地产经济转型的难度,对建筑与房地产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四是国家出台的多项调控方案,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依靠建筑与房地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在短期内摆脱,政策性救市难以解决房地产业存在的长期问题
7、,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供给结构改革作者简介:杨松,生于 1976 年 10 月,男,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与房地产经济、工程造价咨询等。5品牌热点brand hotspotspin pai yan jiuR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改革,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三)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是在研究、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组织、人员、机构,通过经济、技术和法律及行政等各种手段,对房地产经济活动做出预测、规划、监督、控制、调节、组织,从而确保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房地产开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高风险企业,
8、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都非常重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规范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行为、确保企业做大做强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了企业和员工的职责和行为,增强了领导层和项目负责人的成本控制意识,细化了权责利体制,科学有效地对项目成本进行了监控管理,实现了资金流动的合理化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制度缺失,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便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违法乱纪的可乘之
9、机,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和资金流动监管不到位,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项目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业主不能按期收房,社会产生矛盾,给政府工作带来压力,增大了“保交楼”资金压力,因此,房地产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经济管理制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监管,让制度在规范房地产企业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四)房地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国家严格控制房地产融资,收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企业的开发建设成本上升,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回
10、款困难、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信用违约,大量房产中介裁员、关店,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受史上罕见挑战,实际上这也是国内房地产行业大变局的征兆与开端1。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国家各种优惠以及利好政策扶持下,数字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房地产行业,以“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为主的传统房地产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行业转型势在必行。随着中国进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窗口期,绿色低碳经济为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绿色减碳的关键领域是房地产业,同时也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将成为突破房地产行业困局的全新机遇。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探索在今年两会上,中央明确了未来我国房
11、地产行业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继续保障好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坚持租购并举,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明确了建筑与房地产业总体发展方向。我们要掌握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科学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宏观调控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推崇绿色低碳经济,让房地产业逐渐开始朝着绿色低碳经济的方向转型,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的同时,做到了很好的保护环境,推动整个房地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2。(一)低碳经济及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追求开发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能源、倡导绿色 GDP,是继农业文明
12、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进步,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一条新出路,其核心是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运用创新机制与创新技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及能源危机和使用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般认为,低碳建筑是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空间的建筑。(二)建筑与房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当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对“绿色、低碳”理念缺乏认识,绝大多数企业依旧在使用现浇混凝土工艺建造房地
13、产项目,这些企业不仅缺乏绿色转型的意愿与动力,也缺乏绿色转型的技术与资金。在发展低碳经济新时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进行项目建设的房地产企业将被大量淘汰,大量建筑工将失业、返乡,这是房地产行业在低碳经济时期受到的负面影响3。由于房地产业处于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期,人们对绿色低碳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国家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对绿色低碳建筑的评价缺乏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相关部门缺乏对绿色建筑经济的技术支持,因此,建筑与房地产业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阻力。房地产企业在建造绿色建筑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绿色低碳新材料、新能源,势必会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多数房地
14、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雄厚的资金为后盾;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经济,成本增加,导致房价一定程度上涨,给购房者造成压力,降低了购买者的购买力;房地产市场竞6品牌热点brand hotspotspin pai yan jiuR争激烈,房地产企业更注重近期利益和宏观利益,这些都会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建筑与房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极为不利,阻碍房地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4。(三)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建筑与房地产业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期,要认真研究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尽快完善建筑领域法律法规,把开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写进法规中,并出
15、台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严约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物耗、能耗和碳排放,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主动实施向绿色建筑转型;尽快建立与绿色低碳经济相匹配的激励奖励机制,推动出台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经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主动开展绿色建筑施工。二是在规划设计方面,转变设计思路,设置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使绿色低碳建筑理念始终贯穿于规划设计阶段到拆除报废阶段的全寿命周期全过程,合理降低绿色低碳建筑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运营成本;加强绿色发展城市和乡村规划,把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融入到城市和乡村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建设类型和建设规模,合理土地资源,设置绿化面积,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带
16、来的便利。三是在金融管理方面,鼓励激励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为企业实施绿色低碳建筑提供金融支持,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提升。通过对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使银行的经营风险问题得到缓解,使房地产金融效率逐渐提高,促进房地产行业经济平稳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金融机构在绿色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设立绿色专项基金或设立低息贷款计划,以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四是在价格管理方面,在稳定传统房地产价格的同时,允许绿色低碳建筑的房地产价格适当上浮,通过价格调节功能,适当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绿色低碳建筑的利润空间,引导企业主动开发建设绿色低碳房地
17、产项目。通过财税政策来引导绿色低碳行为。政府可以对使用高耗能产品或高碳排放产品征收高额税费,以增加其成本,促使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或方案。同时,政府还可以对绿色低碳技术和设备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购买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五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制定低碳建筑技术标准,包含规划设计规范、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评估标准、标识制度等,使低碳建筑从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到最终的产品评估认定都有据可依。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支持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建立低碳建筑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研发,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绿色低碳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的制造以及硬件
18、设备提供技术支持;绿色低碳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机械运转效率、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合理利用建筑施工材料,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六是在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在不同区域,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通过宣传展示,逐步推行扩大低碳建筑建造范围,从低碳住宅到低碳小区再到低碳城市,最终实现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目标。示范工程应遵循环保、节能、减排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例如,在城市规划中,示范项目可以注重生态保护,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生态景观建设等手段改善生态环境。七是在管理经验方面,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经验和技
19、术水平与国外相比相对落后,我们要在绿色低碳理念、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引进先进的绿色低碳房地产项目的管理经验和开发模式,培养和吸引具备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资源,为企业和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提高管理层及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提升我国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经济注入活力5。三、结束语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未来建筑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针对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经济策略进行探讨,在城乡建设全过程中全面贯彻绿色、低碳、环
20、保发展新理念,使全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全面认识,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建设步伐,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更多的绿色低碳住宅,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环保、健康和节能的建筑空间,促进建筑与房地产经济健康平稳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低碳中国建设进程提供参考,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参考文献1 郑烈,黄显文,刘瑞等.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研究 J.居舍,2019(27):164.2 王栋.探索绿色道路施工中的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92+95.3 王艾琳.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8(12):52.4 齐鹏祥,杨佑勇,任慧敏.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182.5 汪 志 国.房 屋 建 筑 施 工 技 术应 用 中 的 创 新 性 分 析 J.居舍,2018(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