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104370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苏成爱1,刘 娇2(1.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摘 要: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 “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关键词:荀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思想中图分类号

2、:A 8 5;B 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 3 8 0 X(2 0 2 4)0 2 0 0 1 5 0 6E x t r a c t i n g W i s d o m f r o m X u n z is E c o l o g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f o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i t y a n d N a t u r eS U C h e n g a i1,L I U J i a o2(1.I n s t i t u t

3、 e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C u l t u r e,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B e n g b u 2 3 3 0 3 0,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s m,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B e n g b u 2 3 3 0 3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4、:T r a c i n g b a c k 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e x t r a c t i n g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w i s d o m f r o m X u n z is t h o u g h t s i n t h e p r e Q i n p e r i o d.T h i s e c o l o g i c a l w i s d o m e n c o m p a s s e s t h e i d e a s o f“r e s p e c t

5、i n g n a t u r e”,“a l i g n i n g w i t h n a t u r e”,a n d“u t i l i z i n g n a t u r e”.F u r t h e r m o r e,t h e s e i d e a s h a v e b e e n i n h e r i t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t h e“e c-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c e p t”,“e c o

6、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v i e w”,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u m p t i o n v i e w”,t h e r e b y e n d o-w i n g t h e C h i n e s e e c o l o g i c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p a t h w i t h d i s t i n c t c o n t e m p o r a n e i t y a n d a d v a n c e m e n t.B y d e l v i

7、n g d e e p l y i n t o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w i s d o m o f X u n z is t h o u g h t s o n t h e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i t y a n d n a t u r e,w e c a n p r o v i d e s o m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p u r s u i n g a C h i n e s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p a t h t h a t f o s

8、 t e r s h a r m o n i o u s c o e x i s t e n c e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s a n d n a t u r e.K e y w o r d s:X u n z i;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i t y a n d n a t u r e;e c o l o g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在人类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鼓吹“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以自然环境惨遭严重破坏为代价

9、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是现代化发展的老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没有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的理论创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高度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吸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合理成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意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高扬起保护生态的大旗,展现出高度发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荀子作为诸子百家思想之长的集大成者,是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其生态思想特别丰富,体

10、现在31第4 6卷 第2期2 0 2 4年2月 宜春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i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4 6,N o.2M a r.2 0 2 4 收稿日期:2 0 2 3 1 0 2 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2 3 B Z S 0 1 5);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 C Y C 2 0 2 2 2 5 2)。作者简介:苏成爱(1 9 7 8),男,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方面面,具有独到之处。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

11、,深入挖掘了荀子生态思想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为实现“第二个结合”筑牢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思路,增强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对于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荀子生态思想的哲理意蕴荀子生态思想是中华文明的蒙尘明珠,历经千年,重拾起来依旧璀璨绚烂。在荀子生态思想中,“敬天”即“天行有常”,2(P 3 2 7)认为“天”是自然界与规律的客观存在,讲求在“识天”的基础上“敬天”;“顺天”即“制天命而用之”,2(P 3 3 8)反映了在“敬天”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倡人们要积极主动地去研

12、究自然并充分利用它的规律特点为人类造福;“保天”即“长虑顾后而保万世”,2(P 5 9)说明了人只有在“敬天”“顺天”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图景。(一)敬天 “天行有常”“天”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基本哲学概念之一,尤其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更为显著。天论是荀子学说的起点,荀子对于“天是什么”的问题给出了明确回答,认为“天”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前提性,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出现和消亡。在地球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相继出现了许多生命体,它们屹立于舞台中央,而人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从一出生,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天地万物本身就是实际存

13、在的。而对于“天是怎么样”的问题,荀子回答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P 3 2 7)大自然在运行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规律,自然界并不因人的存在就能改变它本身运行的规律,人可以高于任何生物,却不可能高于自然界。对比西方,当时的欧洲乃至到现代仍然流行着“君权神授”观念,而荀子对于“天”进行了朴素唯物主义阐释,打破了长期以来拜倒在鬼神面前的僵固思维方式,早在2 0 0 0多年前就实现了有时代意义的观念转变,因其先进而伟大。荀子“识天”的生态自然观,以其论着的深刻性与逻辑力量使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人关系上,即自然

14、与人之间的关系。农民大多数时候靠天“吃饭”,所以古人普遍对自然具有崇高的敬畏之心。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畏天命”思想,在“识天”的基础上讲求“敬天”。荀子关于君子德性方面的表述,如“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2(P 3 7)也足见他对“天”的敬畏之心。“敬天”即敬畏自然,其本质就是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前提。之所以要“敬天”,一方面,人与自然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另一方面,自然力远大于人力,就像人类并不具备制止地震和海啸的能力,这其实就相当于承认自然力比人力更为巨大而不可抗拒;最后,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

15、哲学主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尽管科学还无法完全解释地质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研究影响地球大气变化与地表环境变化的因素时,人为因素这个答案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当代环境恶化加剧和生态危机频发,说到底是人类对自然界“先在性”的认知僭越,对自然没有怀有感恩敬畏之心。荀子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就是要告诫我们:敬畏自然,本质上就是敬畏我们人类自身。(二)顺天 “制天命而用之”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不等于让人们无所作为或者听天由命地去顺从,而在于当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的生物去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时候,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类要在对“天行有常”2(P 3 2 7)理解的基础之上,脱离对“天”人格化的

16、迷思和依附去“敬天”,清醒地意识到人不可以为所欲为,必须正确理解“明于天人之分”,2(P 3 2 8)不能机械地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而是要从荀子“制天命而用之”2(P 3 3 8)的生态实践观出发,努力顺应自然,善用自然的力量为人类造福。在回答“天人关系”问题时,荀子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荀子把自然界中的事物称为“天”的职责,而人的职责就是处理政事、管理社会,这种人与自然的区分就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2(P 3 2 8)思想的主旨所在。这就要求人们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能放弃努力而将希望放在“天”之上,不能超越人们的职责范围而与“天”争夺地位;对天地自然变化之谜,虽然其中的道理是深

17、刻而博大的,但人们却无需考虑和研究,这与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不谋而合。区分完二者之间的职责之后,荀子提倡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与改造的,人类要“制天命而用之”,2(P 3 3 8)这是中国历史上最41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早提出“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大自然中的河流,似乎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而奔腾不息,却又夜以继日地教育着人们怎样去认识地球重力,运动惯性力以及其他诸多自然界的客观真理,教人们怎样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中的潜力。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草木生长之时,不能进山林砍伐;水产繁衍之际,不能下水捕捞。人类应遵循并科学利用自然规律,反之

18、,蔑视自然规律,就难免遭到自然界所“反噬”。当今世界上存在的能源问题、气候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违反了自然规律而带来的后果。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尽量克服资本生产的逐利性,不盲目地以牺牲自然资源实现价值增值,人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满足需求情况下采取适当手段“反哺”自然界。从三峡大坝修建、杂交水稻、风能发电等到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些壮举无不是人们通过利用规律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保天 “长虑顾后而保万世”荀子在“敬天”“顺天”的基础上,主张必须“保天”。荀子认为滥用资源会造成不良后果,所

19、以十分强调合理的索取和使用资源,并提出“长虑顾后而保万世”2(P 5 9)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对于生态资源应持有长远的眼光,这将有助于实践可持续发展,使资源得到高效和可持续的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儒家思想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而孟子史上有名的“牛山之叹”,就是对人类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而导致山林寸草不生这一劣迹的感叹。历代君王将“以时禁发”的要求体现到具体的政令之中,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万物馈赠给人类的是它的所有,而人类向自然索取要有度,即“不夭其生,不绝其长”。2(P 1 5 8)荀子主张用“圣王之制”2(P 1 5 8)“谨其时禁”2(P 1 5 8)

20、等原则来保护自然资源,并在适当的季节对资源进行索取,按照自然规律理性地从事人类活动,这不但没有中断资源的正常生长,而且还能为将来留下大量的资源。在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这三个文明古国都曾遭遇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进行不合理的物质交换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要学会知足知止、克制物欲,将消耗的物质控制在自然资源合理承载力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靠消耗最小的力量”3(P 9 2 8)进行物质变换,这一观点和儒家所倡导的“取之有度”思想不谋而合,即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物质变换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互

21、动方式,然而损害物质变换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逻辑是支撑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内在特征,资本家只追求如何在自然界获取生产的超额利润,这就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文明的阴沟”。诚如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破坏生态环境这一恶行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资本家通过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 生态灾难、人类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我们要以此为教训,反思当下。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前提,抵制社会生产的无序扩大,实现“取”和“予”二者相兼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绿水青

22、山,也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二、荀子生态思想的核心特点荀子生态思想中所蕴含的“敬天”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顺天”的生态实践观、“保天”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背景下诞生的一种观点学说,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荀子生态思想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2(P 3 2 8)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作为生物种群中的一员,人绝不可能离开其他种群以及大自然而独立生存。因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等方式紧密相连,相互依存,而

23、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水、空气、土壤等资源,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相契合,荀子强调生物种的生存不仅仅是以单一个体的方式存在,而是需要由同一物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以群体的方式共同存在,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荀子详细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主要体现在国家治国理政的智慧上。荀子主张君王的圣贤,不仅在于用人治民方面,还在于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时代的需要,勾画出统一王国的理想蓝图。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整个社会资源分配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荀子认为,田野和农村是国家的财源之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国家51第2期 苏成爱,刘 娇:

24、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 第4 6卷的财源之末,百姓把土地种好了,田地丰收了,老百姓富足了,官府的粮仓才会丰满。4(P 2 7 4)同时强调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时,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荀子强调保护自然是“圣王之制”。2(P 1 5 8)荀子热爱大自然,提出了一套自然保护理论,开创了我国古代自然保护的先河。例如在森林资源的保护问题方面,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2(P 1 5 8)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只有按照时间“伐”“养”、遵循律法“禁”“发”,百姓才能“余材”“余用”“余事”。5荀子提出保护自然资源是“圣王之制”,2(P

25、1 5 8)主张从税收制度方面保证这些措施的贯彻,这体现了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对“法制”重要性的强调。可见,荀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协助君王以法令的方式,采取周密可行的管理措施来保护大自然,以制度和法治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足以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6(P 3 1)(二)强调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荀子提出“两者相持而长”,2(P 3 7 5)即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重的生态经济思想,强调了自然生态的经济价值。尽管荀子生活在一个没有生态危机的时代,但他已经深刻理解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应利用生态规律发展生产,这些

26、都与现今经济发展强调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的理念相契合,这也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自然环境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是长久的发展。竭泽而渔之下,百姓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会带来无穷无尽的自然灾害,一旦生态失去了平衡,人类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其影响,这些都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利用自然创造价值,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造福人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正是古人们保护自然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经济价值。

27、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相互作用,诞生了自然保护意识。经济发展需要生态的稳定,政治手段为保护措施提供保障,思想繁荣为生态提供方法,生态为经济提供资源。关于保护环境的理念更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华夏子孙从未松懈,荀子作为中国古代环保的先行者,提出了“环保治国”的理念。事实上,生态的“高颜值”就是经济的“高价值”,荀子的“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2(P 3 1 9)与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谋而合。(三)提倡节用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主要体现在荀子的节用思想之中。在古代,社会的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模式单调,科技发展滞后,生产出的产品很难充分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在自

28、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长期实践中,一直秉承着“适度开发、适可而止”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进而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荀子节用思想的根本目的是“节用裕民”,2(P 1 7 2)同时倡导“裕民以政”,2(P 1 7 2)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也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所在。荀子用“圣王之制”2(P 1 5 8)来阐明合理利用资源的必然性,主张对自然生态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在草木生长的时候不上山,鱼虾繁殖的季节不捕捞,农民遵循劳作时间规律,这些都是合理利用资源的表现。在荀子看来,节约使用不仅是为了满足未来的生活需求,也是为了

29、满足未来的生产需求。因为人们在劳动之余,可以积累更多的粮食,而积累起来的粮食又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实现“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2(P 1 7 2)荀子采用“节用”作为再生产的积累手段,并将消费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节用消费观点,不仅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非常罕见的。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是对荀子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同时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落伍于时代的成分会不断地被摒弃,从而成为文化的糟粕,而适合于时代的成分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2 0 2 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30、会上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出了深刻阐述,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7荀子生态思想彰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紧跟今天推动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与国情汲取传统生态文化中相契合以及合理的成分,融到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中,促进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发展。861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荀子“敬天”的生命伦理观升华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9(P

31、2 4)的生态文明理念,既辩证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又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知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人有两种“身体”,分别是人类本身和自然界,我们应该像关心自己的有机身体那样关心自然界这个无机身体,对自然界的关爱也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关爱。但是离开了对自然界的尊重,也就谈不上对自然的关爱,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所以生态文明理念将尊重自然放在第一位,只有确立了尊重自然这一理念,才有可能为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提供思想引导,从而引导人们更好地去实践。自然界的规律性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自然,而顺应自然正是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原则。自然界与人

32、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保护自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在互相反哺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这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补偿自然,努力保护自然,以求得未来的长远发展。习近平多次发出中国倡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1 0(P 1 5)为了塑造绿色未来,我们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工业时代所形成的对大自然的态度,不能再走污染先行、治理后行的老路,也不能再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满足人类贪婪

33、的物欲。(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从习近平总书记早期提出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P 4 4)到十九大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 2(P 3 9)再到二十大明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正是对荀子“用天”中关于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思想的升华。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自然赋予人类生命,二者是生命共同体。人类自产生以来,都要靠劳动与自然交换物质以求得生存,并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发展,我们创造了“第二自然”,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34、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人类一直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改造自然,以求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自然界也极力否定人类,努力回归自然的状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将受益于人自然社会。当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基本方略,对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攸关民族的存续。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本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源泉。以往,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以严重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样势必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发生异化,甚至恶化,最终必将反噬于人类自身

35、,这种先污后治的发展路径难以持续。我们要坚决摒弃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道路,守护全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这将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这一根本性课题。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所需依赖的是自然物质与能量的持续供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 3(P 1 5 8)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会与日俱增,如果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行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而脱离了经济发展去空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缘木求鱼”。1 4(P 3)再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共同富裕。如果我们以牺牲

36、下一代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利益,那么代际公正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一目标就很难实现。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共同富裕提供并创造了条件,唯有风调雨顺才能国泰民安;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也会反作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共同富裕情况下人们素质普遍比较高,在其生态价值观引导下实践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攸关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的全面发展进步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在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也是孕育生命和创造文明的摇篮。人类需要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汲取灵感和启迪,领略自然的壮美和神秘,从而推动人类精神的

37、不断进化。自然界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物质财富,同时又为人类提供着各种有益的精神财富,使我们能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如果人类肆意掠夺和破坏自然,其后果将是自然的崩溃和生态的恶化,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心灵成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71第2期 苏成爱,刘 娇: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 第4 6卷项实践活动与人类自身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环境改善所达到的高度,就是人类全面发展达到何种水平的天然里程碑。(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观两千多年前,荀子为了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主张以“帝王之制”2(P

38、1 5 8)管理资源,为我们勾画了美好和谐的生态蓝图。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9(P 1 5 0)自然资源有限,这就需要人类对其进行有分寸的开发和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1 5(P 3 7 4)怎样保护自然,是人类现在和将来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人类是否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1 5(P 3 5 5)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可以给后人留下蓝天和绿水青山,正是契合了荀子“长虑顾后而保万世”2(P 5 9)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

39、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观,它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生态可持续性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必要的自然资源与活动空间,然而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则相当于对人类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破坏,也相当于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基础的摧毁。正如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具有不可持续性,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生态持续性受到了人为的极大破坏,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获得的大量财富积累都是以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费以及物质消费过度为基础。它的物质基础不可持续,决定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不可持续。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力求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而这种和

40、谐状态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绿色能源、垃圾分类、风电场开发等等,就连支付宝里面的蚂蚁森林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产物。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引导企业和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企业需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关乎全体人民福祉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是责无旁贷的建设者。加强全体国民生态思想观念根本变革,培养自觉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从个人

41、到社会,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系统宣传教育;培养形成自觉的生态行为规范,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企业、政府、社会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生态环境。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根基。正是习近平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1 6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道路既

42、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反思性超越,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顺应和回应,为破解全球性环境污染难题、建设人类共同的良好生态家园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现代化潮流中的后发国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但我们从不回避生态问题,更不逃避全球性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睦邻友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等,充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纵观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之所以行的理论来源,一是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二是传承吸收了中华千年来宝贵的生态哲学思想;三是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性上,中国的生态之路

43、固然具有特殊性,但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等,都会融合到整个世界,在人类文明进程之中,必然从根本上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巨大影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汲取符合当下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诉求的生态基因,涵养人们的生态意识,重拾依旧光彩夺目,让古老的智慧在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焕发生机与活力。荀子生活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因为在这种原始状态下的认识,才更具有真实性。荀子作为集百家之大成者,其宝贵的生态思想在千年历史中流传至今,足以说明经得起历史考验,受用于当下,并且在未来人与自然和谐

44、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提供有效借鉴,造福于后世。(下转第6 5页)81第2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4 6卷国家在思想舆论上对于忠君爱国的宣传,对官员、士兵、百姓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这些官员士兵被俘后宁死不降,遵循忠君爱国的思想,保持读书人的气节。另一方面,国家对在战争中宁死不屈的官员、士兵等进行赠官,又能达到激励其他将士英勇奋战、忠于臣节的舆论效果,使整个社会实现忠君爱国思想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此外,国家通过对一些政绩良好的官员进行赠官,也能达到促使官员勤政和廉洁的目的。如瑶里孛迭,入仕以来,政绩突出,在地方为官,做事勤勉有政声,在军队为都统,数战告捷,章宗

45、以其捍边有功,赐诏褒谕,三迁为崇义军节度使。泰和六年(1 2 0 6),瑶里孛迭去世后,章宗遣官致祭,赐银五百两,赠金紫光禄大夫。瑶里孛迭一生战功卓著,朝廷通过对瑶里孛迭进行赠官,表明了朝廷对其功绩的肯定,是对其勤勉做事、忠君爱国的认可。不过,金代赠官制度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有着其弊端,如在金代后期的官员赠官中存在着滥赠的现象,国家对低品级官员乃至普通士兵进行超越等级的赠官,造成赠官管理混乱,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金代赠官制度,无论是对于品官本人,还是对于逝世品官亲属以及朝廷统治者三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对品官本人来说,赠官属于死后哀荣,是统治者给予的极大尊重,是国家对其生

46、前功绩的认可,在其死后赠官可以为之增加荣耀。对逝世品官亲属来说,赠官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经济上的补偿,甚至还能够通过赠官使更多家族成员获得门荫入仕的便利。品官的母亲和妻子也有机会受封爵位。对于朝廷统治者而言,赠官可以抑制宗室势力、巩固皇权。在战争中,赠官将会激励将士效命,获得战争的胜利。通过对忠义逝世品官的赠官,国家可以宣传忠君爱国的社会思想,最终更好地维护国家统治。参考文献:1王姝.金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6,(1):2 0 2 7.2孙红梅.金代品官父祖封赠制度探析J.史学月刊,2 0 2 0,(1 0):1 9 2 8.3赵永春,王姝.金代品官命

47、妇获封赠途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4,(2):1 6 3 1 6 9.4惠鹏飞,张彦晓.终极之典:宋代赠官利弊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2):1 7 2 1 8 1.5 元 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6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 0 1 5.7 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8 元 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9王新英,辑校.全金石刻文辑校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1 2.1 0 清 张金吾,编纂.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

48、9 9 0.1 1 宋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责任编辑:王 晴)(上接第1 8页)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 0 2 21 0 1 7(0 2).2楼宇烈.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8.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4刘志轩.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天道 荀子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1 5.5李冰燕,王萌.荀子的自然观发微J.兰台世界,2 0 1 3,(6):9 9 9 8.6张岱年.中国唯物

49、主义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8 1.7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3 0 6 0 7(0 1).8司林波,裴索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时代意蕴与治理图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3,5 3(3):1 5 9 1 6 8.9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2.1 0 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 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0.1 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7.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 4 刘征涛.中国水环境质量基准绿皮书2 0 1 4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4.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1 6 耿步健,张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基因J.云梦学刊,2 0 2 3,4 4(1):1 9 2 5.(责任编辑:周 淳)56第2期 宋亚涛:金代赠官制度价值探究 第4 6卷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